- 给这本书评了4.0打开财经世界的大门
1⃣️ 开启另一个世界其实我是一个不太会看财经类杂志的人,无意间翻开了《第一财经》,突然改变了,我对财经杂志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本期文章从默克尔时代,讲到了人工智能,环球影城,以及产业园区,每一个点,都是我一直不甚了解,却又充满兴趣的。2⃣️ 观察角度在整个杂志的阅读过程中。看不同人对世界格局的观察,看他们对生命的理解,特别是那些有腔调的小文章,非常符合我当下的思考模式,突然之间,变成了订阅用户。🍀要一本一本跟着学习,看到一个自己未知的领域,探索一个新兴的世界。🍀同样推荐给你,如果你对财经还不了解,那么这本杂志绝对值得你一探究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3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周商刊读后感》——什么样的产业园区,是我们的理想型?一、文章简介本次所选文章来源于《第一财经(月刊 2021 年 10 期)》特别研究栏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策划了《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以图全面地评价中国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榜单的评价范围框定在《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中的国家级(共 552 个)和省级开发区(共 1991 个),在其中筛选了 30 座重点城市的 536 个头部园区作为评价对象。榜单的评价体系由 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和 35 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为区位潜力、人才引力、产业动力和配套活力。最终排名前 5 位的国家级园区分别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问题提炼 1、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的区别?2、产业园区对经济的贡献究竟如何?3、走过政府给政策、给补贴的输血阶段后,园区如何能形成自我造血机制? 三、思考感悟读到这篇文章,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产业园区” 是指什么?以往虽然大致有个概念,就是政府划一块地,拉一些企业来建厂拉动当地经济,但对不同的产业园区概念和定位确实缺乏了解。我整理了一下网络上的概念辨析:国家级新区:是行政区划调整的一种措施,其布局主要考虑如何带动和改变周边整个区域的发展态势,包括最早的上海浦东新区和最特殊的河北雄安新区,以及广州南沙新区等都属于这一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这两者是产业园区的主流,都是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引入企业与当地产业形成互补和聚集优势。对大部分头部城市来说,拥有以城市冠名的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个高新区,几乎是一种标配。二者的差别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之初以提升工业化水平为主要目标,而高新区侧重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创业企业的孵化,主导产业通常更加明确。自由贸易区、保税区:保税区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外国货物可以自由进出的区域。自由贸易区相当于保税区的一种升级,可以享受特殊税收优惠和监管政策。除了以上这些 “区” 外,还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主要服务于特定的试点目标。 虽然大区、小区一大堆,但真正能够实现预期目标,拉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其实不多。如果没有基础设施的建设、优秀人才的引进、头部企业的入驻、配套设施的完善,所谓的产业园区也只能获益于政策优惠而生存,能输出的正外部性有限。之所以我们对这些 “各种区” 印象不错,用罗胖在启发俱乐部中的观点说,是因为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国供应链网络初具规模、农民工大量进城,叠加西方创新经济和资本涌入,各方条件齐备引爆了产业园区的发展,起到了乘数效应。2016 年,林毅夫和张维迎有产业政策之辩,一方认为对产业应该加以甄别和因势利导,另一方认为自由市场才是最好的。在实操中,有人认为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奇迹在于其通产省官僚的英明产业政策,而 2015 年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也不过是近在眼前。可见对产业的扶持并不是万能药,如何选择合适的产业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去推动,推动的具体举措如何,才是做好一个产业园区的关键。最近印象比较深的是蔡钰老师《商业参考》里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山东省的曹县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本(第 179 讲),以其下属的大集镇为例,原来 32 个行政村里有一半是贫困村,60% 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而今镇上的 3000 多家企业已经抢占了淘宝上 70% 的表演服和汉服销售额。此间变化,当地镇政府功不可没,一方面在年轻人回乡时劝说其回家做淘宝店,同时成立电商办,请阿里的人员免费培训,用大喇叭循环播放做淘宝店的技术和方法,规划了 500 亩的淘宝产业园区,翻修了道路,进驻了 27 家物流公司。今天的大集镇有一句顺口溜,“正科级、副科级,比不上村里一个淘宝女劳力”。第二个是合肥如何成为最强风投城市(第 195 讲)。2005 年履职合肥市委书记的孙金龙定下了 “工业立市” 的产业方向,2007 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投资京东方液晶面板,赚了 150 多亿;2011 年拿出 100 多亿投资长鑫 / 兆易创半导体,股票浮赢超过 1000 亿;2019 年拿出 70 亿投蔚来,目前账面价值已经赚了 1000 亿。面对一个城市如何做产业布局的问题,政府官员的角色已然由高高在上的监管者变为下场投资的风投人,这也便是产业政策的风险所在。而其中最大的稳定性因素应该是 “因地制宜”,引入与现有产业互补的企业形成产业链,形成当地完整的战略产业版图。比如北京主要依托中关村高校、科研机构云集的优势做科技成果转化;杭州主要依靠阿里巴巴;贵阳主推大数据产业。蔡钰老师总结和很精辟:单点能力再突出,只要不具备核心排他技术,那么大多是等别人来拣选和整合,而当掌握了整条主线之后,就不是在赌大小,而是在搭乐高。 回归到文章内容来,感觉比较有趣的是,《魅力排行榜》的 4 个一级评价指标中,人才引力和产业动力的权重都是 0.3,区位潜力和配套活力的权重是 0.2。魅力大小本身就自有一层 “不可说” 的气质,抛开产值论英雄自然无可厚非,我们心中产业园区的 “理想型” 自然也得有一些理想主义气质,最看重对人的吸引力和企业的活力,其次才是客观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配套。人才引力方面,一线城市和高校云集的产业园区自然占了天时地利,如果所发展的产业是当地高校的优势学科就更有加成,就工作感受而言,朝气勃勃的产业园和 CBD 压迫感十足的写字楼相比,也能让热血青春的毕业生们感觉到机会的气息吧。产业动力方面,研究证明产业集中度越高的园区,也更容易形成更大的产业集聚优势,既然叫 “产业园区”,产业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用赘述了。区位潜力方面,基础交通配置水平是产业园区区位的基础,聚焦到单个园区而言,周边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的密度是入驻企业更为关注的因素。广东作为唯一一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1 万公里的省份,使得珠三角的很多园区在此维度拿到高分。配套活力方面,以商场为主体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可以说是与创业者和就业者的幸福指数最息息相关的了,在此方面深圳高新区依托地铁站点和休闲区布局酒店、影院、餐饮、便利店,并主导建设多家园区食堂,使其生活便利度不输中心城区,自然成为吸引更高端人才的亮点。 整篇文章读下来,感觉产业园区虽然是在时代背景下因特定政策而形成,但其已经融入了所在城市的社会运行之中,成为了城市中资本和人才局部高地。绝大部分的产业园区命名都遵循了 “城市或地区 + 园区定位” 的规律,可以说产业园区本身就是所在城市核心和新型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不过在目前大区、小区无数的情况下,再想以一个概念加一块郊区土地打造一个核心经济引擎该是越来越难了,如何凭借战略布局和一双慧眼在奔涌的时代大潮中发现属于自己城市的独特优势,政府风投人们也要更费些脑筋了。不过以后再去旅游,除了欣赏风景名胜之外,想来也要去其核心的产业园区看看,或朝气或暮气,或热闹或萧索,一个城市的 “精气神” 该是尽在于此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对默克尔时代的讨论让我陷入沉思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千人有千面。即便这个人像默克尔那样,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在她行将结束一个时代,离开大众视野的时候,她获得的评价竟然是那么的毁誉参半。这让我陷入思考,到底我们要如何的评价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时代。思考的结果,暂时性的结果,我告诉自己,别人意见不重要,自己对判断框架更重要,把别人的意见放入到自己的判断框架中,分析,理解,直至掌握他的逻辑原则,那就够了。至于他们的意见,那不重要。就算是同一个人,也许前后两次对于某一对象的评论还有不同的可能性呢。难道不是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