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17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不吃肉,就会被吃掉

    《素食者》讲的是韩国女生英惠,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和妻子,过着普通平淡的生活。做了一个梦,突然开始不吃肉,彻底成为一个素食者。悲剧从这里就开始了,或者说,悲剧一直都在。《素食者》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最为艰涩的一本书,每个字我都看得懂,连成一句话,就像一份份咒语一样,把你拽入恐惧的深渊入口。🌷 本书分为三个小节:素食者、胎记、树火。它们是彼此分立的章节,也互相联结的三个部分。看 “素食者” 的时候,接下来的一天时间里,我看到肉就不舒服。看 “胎记” 的时候,就像在看一部情色小说,还是在检测核酸时看的,炎热的午后里,冒的却是冷汗。看 “树火” 是在晚上,整个人哭得像鬼一样,到处都埋藏着泪点。️ 你是一棵树吗?发生改变后的英惠,从全素食物到拒绝食物,只喝水,吸收阳光。她说自己是一棵树,倒立的时候,身上会长出叶子,手掌会生出树根,植物不需要摄入食物,只需要阳光和水。可人终归变不成植物,那么英惠想的是重归土壤,或许会得偿所愿,来生做一株自由自在的植物。️ 谁才是正常的呢?拒绝任何肉品的英惠,在众人眼中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老妈高举着夹肉的筷子,祈求女儿尝试一口她曾经最爱的食物。姐姐责备妹妹不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言语尽是敲打和奚落。丈夫一副受害者模样,对于妻子的异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父亲呢,给了英惠两巴掌,并让全家人帮忙,想把肉直接塞进女儿的嘴里。然后,英惠割脉了,住进了医院。背她去医院的是她的姐夫,一个惦记这小姨子的艺术家。我不知道这里边谁是正常的,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欲望是否会完全吞噬掉一个人?英惠的姐夫,是一个艺术家,在妻子那里听说了英惠身上还留有胎记的时候,对小姨子心生觊觎之心。一步步诱导英惠展示自己,也一步步走进了妻离子散的结局。在他眼里,英惠具有一种野性的美,这种美时刻勾连着自己的欲望,最终欲望满足了,他也被吞噬其中。这过程,我除了看到恐惧,还看到了平静。是否,为了心中的那份欲望,值得付出所有?️ 你还会吃肉吗?从前的英惠,喜欢吃肉,也特别擅长处理肉类,做出美味的佳肴。因为一个梦,彻底颠覆了口味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梦,也不仅仅是一个梦。它是过往所有经历的集中爆发,父亲的暴力,姐姐的恐惧,丈夫的无视,这一切的一切。让英惠对过往的那些脸,都产生了恐惧之情,这人间,于她而言,还不如做一株植物来得自在,只需要阳光和水就足以站立着。️ 这一切,是否是一个梦?整本书看完,我发了会呆,不知道在想什么,把眼泪擦干。我想,明天我依旧会吃肉。我也会记得那个叫英惠的女子。🌷 这一切,是梦,又不是梦。

      3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丑陋的韩国人

      作者韩江获得 2024 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书我喜欢《不做告别》(见我之前书评),其他作品包括本书,原本我以为只是个敏感的小众女性作家,现在她获奖我才明白诺奖委员会看中的,是她写出 “韩国人的丑陋”。韩国和加纳这两个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经济发展处于类似的水平(事实上,韩国当时要穷得多,1961 年韩国的人均收入为 93 美元,而加纳为 190 美元,中国 1978 年人均 155 美元)。英国社会学家和社会改革家 - 比阿特丽斯・韦伯(Beatrice Webb)将韩国人描述为 “1200 万肮脏、堕落、闷闷不乐、懒惰和没有宗教信仰的野蛮人,他们穿着不得体的肮脏白衣,生活在脏乱的泥屋里” 。这样的韩国人创造了 “汉江奇迹”,自然让洋人不爽。30 年前我出国的时候,外国人都以看 “大红灯笼高高挂” 和 “活着” 的眼光看我。本书篇幅不长,故事也不复杂,我有很多朝鲜族朋友,韩国很多习惯也是沿袭旧的北方农村习俗,男尊女卑,客人来家里吃饭,女人是不上桌的,老一辈男性家长管教孩子喜欢动手,而韩国和日本因为没有中国的妇女解放,陈规陋习更多,欧美联军的印象是军营外的 “慰安妇 “,书中女子就是活在这样的阴影下,女主角因为一个梦,某一天突然决定吃素,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可怜的韩国人把肉当成高级品,不吃肉的韩国人肯定是怪物,全家逼迫她吃肉,搞到自残,再加上好色的姐夫之后的猥亵,结合已经成为西方人歧视亚裔的 “dog eater" 的既视感,丑陋的韩国人算是有了标签印象,三星手机是美国大股东就算了,但如果现代和起亚汽车想代替 BBA 肯定差一个 level。由此看出村上春树肯定难获奖了,而残雪写的太老套,已经被莫言写尽了(想想吃婴的邪恶),中国人民太善良,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我们 “吾日三省吾身”,《失去的三百年》让我们反省 “闭关锁国”,《活在洪武时代》让我们反省大一统的限制自由,媒体和舆论是资本控制的洗脑工具,在西方 “民选社会”,谁控制了媒体,谁就控制了你的思想;而控制了你的思想,也就主导了你手中的选票!所以编故事造舆论确实是资本的强项,而好莱坞和诺奖当然不是圣诞老人,想想这些年西方推荐的伊朗,阿富汗等地影视文学作品给我们的印象,就明白韩江本书为何获奖,而潘展乐为何让他们破大防了。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不吃人,别人就要吃你——我读《素食者》

        英惠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韩国女子,普普通通的长相,普普通通的家庭,上着普普通通的大学,结了普普通通的婚,普普通通地度过每一天。她的丈夫需要的也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妻子。直到有一天她变了,她好像变得不普通了,实际也没什么特别,她就是不吃肉了,她成为了一个素食者。原因是她老是做噩梦,梦里总是血腥的恐怖的肉食场面。素食,让她自己心里好过一些,不那么害怕。但是故事就从这里正式开始了。作者韩江用三个部分把后续情节舒展开来。这三部分可以看成三部独立的中篇小说,也可以合三为一看成一本长篇小说。我倾向于后者。这本书一经出版在韩国再次引起广泛讨论,像当年《82 年生的金智英》那样,大家再次关注韩国女性地位。也成为了亚洲第一个获得首位国际布克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得到各界的充分肯定。第一部分叫做《素食者》,看这部分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本家庭小说。故事一直在他们家庭里发生,就是从小家到大家而已。丈夫对于妻子突如其来的改变,很费解。冰箱里的肉类食品全部扔掉,家里饭菜跟和尚吃的差不多。他有些无法忍受,更无法忍受的是他携眷跟领导聚餐的时候,她一口都不吃,因为都是肉。领导夫人的热情夹肉,她熟视无睹,这让他没面子,更让他可能得罪领导。他很生气。于是他向英惠的娘家投诉,希望娘家人劝劝她,不要再这样。这样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英惠一家趁着英惠姐姐房子入伙的契机,一起来到首尔,希望劝英惠恢复 “正常”,继续吃肉,不要再让他们丢脸了。爸爸、妈妈、姐姐、弟弟轮番上阵劝说,英惠岿然不动。最后弄出流血事件,英惠被定义为 “疯子”,丈夫也和她离婚了。第二部分叫做《胎记》。全世界离她而去后,还有姐姐和姐夫愿意照顾她。姐姐是因为爱,姐夫是因为性欲。从这里开始,我感觉自己是在看色情小说,看姐夫如何一步步引诱小姨子。艺术家的姐夫是从知道英惠屁股有一个绿色胎记后,就浮想联翩。从想把她作为艺术作品,到想把她完全占有了。姐夫盘算着 “疯了” 的英惠更能接受他这种 “先锋” 的思想。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她姐夫的确是个艺术家。我惊叹作为一个女作者,她竟然可以把男性的性心理和性幻想写得那么真实,代入感十足。让人看了面红耳赤,我都怕人知道我在看黄色小说。而在前面的描述中,英惠丈夫一再强调自己幻想对象是自己的大姨子,也就是英惠的姐姐。这样一个对比,更值得玩味。第三部分叫做《树火》,最后这个故事已经从家庭走向社会,我感觉是一本社会小说了。因为连她姐姐都把她送她去精神病院了,她越来越觉得是一棵树,越来越不能跟这个社会融合。医生、护士、护工都觉得她是一个不配合的病人,不断对她升级治疗,而那些治疗近乎虐待。这个时候的叙事者是从姐姐的角度了,姐姐其实觉得自己也快 “疯了”。但是她不能 “疯”,她还有儿子要照顾。她还要努力赚钱、教育小孩还要和这个把人逼疯的社会相处。所以当我合上书的时候,我也可以看到 “吃人” 两个字。“我想变成一棵大树,我高兴时开花,伤心时落叶。” 这也许很符合英惠的心声,但是人做不了树,最多也就是做个植物人。

          3
          1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妈妈的照片被风吹走了。我抬头一看,嗯,有一只鸟在飞。那只鸟对我说‘我是妈妈……’嗯,鸟的身上长出了两只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分了好几天读完这么书的,读的时候没有什么感想,只为读而读,因为收录了好久,以为只是一本讲关于吃的书。读了之后才知道是隐喻,人们不是接受不了素食者,而是接受不了不被自己控制的别人,越亲近,越想极致的控制自己。同时也表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和悲哀,文中最让我惊讶的是丈夫接受不了妻子不再吃肉的事实,给妻子的娘家人打电话,所有的娘家人都对女婿感到抱歉,想不通这有什么值得抱歉的。更让人觉得愤怒的是父亲竟然暴力让女儿吃肉,除了姐姐以外别的人是如此的冷漠。感觉女主特别想随心随意的做自己,但是好难,世俗不允许,只要活着你就不能完全是你自己。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树一样的灵魂,草芥一样的生命

              《素食者》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居然有阴谋论和资本论开始 "大放厥词" —— 总是有人,不习惯东亚女性站在这最高的领奖台,只好用国籍和文化认同来抨击韩江,来拼命扯住被韩江撕烂的一块块遮羞布。💡韩江用了一种戏谑的方式,讲述英惠用走向植物化的历程,来折磨麻痹自己,走向死亡。这让我想起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笔下的一个 "小人物":安东尼奥。️他是疯子寡妇 "梅丽娜" 的儿子,贫穷与卑微,孕育了他的怯懦,却改变不了他生命底色中的善良。善良且怯懦的人,如何反抗命运的不公,如何反击生命中最亲、最信任的人的背叛,如何嘶吼呐喊? ——️答案唯有伤害自己。他们怯懦到不敢伤害别人,却又善良到只能伤害自己,而这种行为,好像是不分国籍与性别的。️我一直觉得意大利,尤其是其南部的家庭生活,和大部分东亚国家的家庭生活很像:别人眼中的完美丈夫,现实生活中 "消失" 的父亲,逐渐疯狂且被认为永不知足的妻子,极度依赖母亲的儿子,外强中干敏感的女儿・・・・・・💡当然,这些现象不是所有家庭关系的展现,却是现代社会逃不开的议题。️整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居然是大姐仁惠的儿子,智宇。那个 "把脸夹在两条腿之间,用滑稽的语调喊’妈妈,妈妈’" 的,刚满六岁的男孩智宇。️而当我读到这句话,内心好像被拧成一股绳,逼仄的苦涩与酸胀一直回荡在胸腔。脑海中居然蹦出了一个日本小女孩的形象 —— 没错,就是那个扮鬼脸只为博得父亲一笑的,被嫌弃了一生的,松子。️都说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透过那些敏感而被迫早熟的生命,独自扛起一生重担而折磨自己的生命,我发现,很多不幸的命运,却流淌着相似的根源。️而这种 "不幸" 就像是海啸与地震,从它们的中心地带席卷蔓延,伤害所带来的余波,在一代又一代的孕育中,不断延伸扩散,即便外表已看不出伤害所带来的痕迹,但内里早已溃烂坍塌。💡 "父亲总是对英惠动粗,虽然英浩也偶尔挨打,但至少他还能靠欺负街坊邻居家的小孩发泄一下情绪。" ️英浩没有英惠那般善良,却比英惠更加怯懦。他甚至怯懦到无法对自己下手,只能将 "魔爪" 伸向更弱者,将暴力的恶果代代繁衍留存。️ 当读到这本书的三分之一处,我还在为英惠忿忿不平,她的父母、亲姐姐,居然因为她吃素而不能给丈夫做荤菜而道歉?遂想到了书评标题《大树一样的女人 草芥一样的生命》。️但越往下读,越发现也许女性是悲剧命运的直接承受者,但是她们没有被击垮,也许是出于母亲的身份,某种程度上给予她们来自灵魂的力量,却也让悲剧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扎了根,发了芽,扭曲着生长。💡当一个男人说他配不上你,那一定是他人生中,对女人讲的为数不多的真话。有的时候,不管男女,对于挑选异性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但是鲜有人会洞察到这种行为背后的 "那双眼睛"。️ 小姨子是姐夫窗前的白月光,大姨子是妹夫心口的朱砂痣。是什么,让两个毫无血缘,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的男人,对没有被好好爱过,满身暴力伤痕的一对姐妹情有独钟?️ 又是什么,让这一对一生活在男性冷热暴力阴影笼罩下的姐妹,幡然醒悟?有孩子的姐姐仁惠,也许比妹妹领悟地更早,但是她不愿相信,甚至不惜用儿子来蒙蔽自己的双眼。直到男人亲自把血淋淋的事实摆在她面前,仁惠都没有勇气发泄出来。️人们痛斥姐妹的父亲与她们的丈夫们,但我同情他们。他们甚至都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生命也是充斥着暴戾的产物,而他们的一生,也终将成为暴戾的传播者。那么,除了男人的慌乱逃避,女人的自我毁灭,还有什么更现实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吗?

                3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看见

                “我在写作时,经常会思考这些问题,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我希望《素食者》可以回答我的这些问题。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 韩江今天读完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的《素食者》,顺便又去 B 站看了几个解读。看完以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渴望 “被看见”。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是压抑的,女主素食的原因一直萦绕在读者心头,不同章节的不同视角都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人愿意真正触碰女主的内心世界。她的转变不仅仅是对肉食的拒绝,更是对整个社会规范和女性身份的质疑和反抗。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找回自己被忽略的声音,寻找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我不喜欢的里面的男性角色,从丈夫、姐夫到父亲,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义和社会规范的压力。英惠的存在在丈夫眼里就像工具一样,当英惠开始拒绝吃肉,并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异样行为时,丈夫首先感到的是困惑和尴尬,而不是关心和理解。他试图通过理性的方式去解释英惠的变化,但这种理性实际上是冷酷的,缺乏对英惠情感的真正关注。丈夫的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在婚姻关系中对女性的支配和控制,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忽视。英惠的父亲虽然出场不多,但他对英惠的态度同样体现了传统的父权观念。从小挨打的经历让她很小的时候就萌发出离家出走的念头,也在她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对权威和传统规范的怀疑和抗拒。即便成家以后,父亲还是会当着全家人的面扇她耳光,逼她吃肉,根本不关心她素食根本原因。英惠的姐夫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从英惠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姐夫是全书中唯一愿意倾听她内心声音的人。然而,姐夫的行为和动机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姐夫作为一个艺术家,对英惠的身体和她的 “植物性” 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兴趣,这种兴趣超越了单纯的家庭关系,带有一定的审美和情色成分。在他们合作进行人体彩绘的过程中,姐夫对英惠的身体进行了艺术化的塑造,并进行交媾,这一过程我觉得是英惠在书中罕见的体验到快乐和自我价值的瞬间。但从姐夫的角度出发,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作为一个社会边缘的艺术家,他对英惠的 “植物性” 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兴趣,这种兴趣可能源自他对生命、自然和美的探索。然而,他的行为也暴露了他对权力和控制的渴望,以及对英惠身体和精神的剥削。姐夫的动机可能并非完全出于对英惠的关心,而是混合了个人的艺术追求、性欲和对传统社会规范的反叛。全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观点,唯独女主英惠一直被梦所困,一直走不出来。她的内心世界如同一片密林,充满了未知和谜团。每个人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试图解读英惠的行为,但没有人能够真正进入她的内心,理解她的痛苦和渴望。不被看见,其实是最大的痛苦。英惠的素食选择和行为变化,不仅仅是对肉食的拒绝,更是对整个社会规范和女性身份的质疑和反抗。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找回自己被忽略的声音,寻找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她的梦境和行为变化,反映了她内心的挣扎和寻求解脱的努力。她渴望被理解,渴望有人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看到她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在这个故事中,不被看见的痛苦贯穿始终。英惠的挣扎和反抗提醒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只有当我们真正尊重和理解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和谐的社会。英惠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女性的抗争,更是对人性深处的呼唤和反思。

                  4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梦一场

                  素食者他精心挑选的平凡的妻子,突然有一天开始吃素,一切让他感到陌生,感到厌恶,因为一切与他想要的是那么的不同,她不再为他服务,不再听他的话,他觉得她是那么自私,那么任性。他动用了丈母家的人一起来劝她,软的不行,硬的也不行,她挨打了也不服从,一反常态的举动让她的父亲动怒,让她的母亲心疼,母亲希望她可以服软,不吃肉,就要被人吃,她母亲大概也是经历过的,知道最佳的策略是服从。可她不,她的面无表情,她的语气平静,她毫不在意,她唯一的反抗是她不穿胸罩,这对于别人来说是多么打破常规的一种行为,多么反叛的一种举动,对于她来说,不过是一种自救。他们对她说 “你应该……”“赶快给我……”“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多么熟悉的语言,你没有说过,也肯定听过。他或者他们无法进入她的世界,无从得知她的经历。她说,她做了一个梦他根本不关心,也不愿意去了解。只言片语中也可以感受到她为何可以表现的如此平静又坚决,他对她大喊,他催促她,他描述她磨蹭和慢吞吞,这是他对她的不满,若是符合我的期待,你就是好的,如果不符合,你就是坏的,真正自私的人是谁呢?他大概甚至希望她干脆死掉,所以他像是一个旁观者,想要离开此地,没有借口让他觉得苦恼,若是她可以死掉,正好他可以另外选择一个平凡的可以任人摆布的下一任乖巧懂事的妻子。胎记这篇是关于欲望,也关于艺术。艺术大概自带一种欲望,一种内心的冲动,一种什么莫名其妙也可以称为灵感的东西借由你的身体,你的方式表现出来。妹夫喜欢大姨子,姐夫喜欢小姨子。姐夫身为一个画家,大约是到了一种职业瓶颈期,遇到小姨子处在人生的转折期,他内心也有一些东西被触动了。他知道没有人可以帮助她,她的老公,家人都像是外人或者敌人,而他却感受到一些暗示,究竟是真的暗示,还是自我欺骗?姐夫对于小姨子的性幻想描写的非常细致,真的入木三分,让你也会跟随着他心跳加快,大概男性读者更容易代入。他终究还是有自己的私心的,抛开这个因素不谈,他对于她是充满好奇,想要一探究竟的,被吸引着的。这与她的老公那种世俗的唯利是图的嘴脸是相反的,因此他们离婚,说是她老公抛弃她,不如说是解脱。对于她来说,少了这个老公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然而,他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满足,并不是真的爱她或者想要帮助她什么,不过是想要通过她达到自己的目的罢了。她同意全裸是因为花,因为花,她不再做梦,而不再做梦才是她的渴望,她只是想要睡眠。而这个睡眠对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恢复正常吗?如果她本来就是正常的,疯掉的是其他人呢?有些事情的发生是注定的,与人物的性格相关,有些人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树火这篇是英惠姐姐的视角。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她无法阻止这一切吗?如果最开始他们离家出走会不同吗?如果她没有让妹妹嫁给那个面目冰冷的男人会改变吗?如果她没有嫁给那个她并不爱的男人会不一样吗?可惜没有如果。如果真的有如果,遇到的是相爱的,喜欢的人在一起相处会怎样呢?大概也无法保证会一直相爱下去,因此故事的结局总是停留在结婚的那一刻。因为婚后过上甜蜜而幸福的生活只在童话里出现。生活就是一地鸡毛,如同太阳一样无法直视。最好是装傻,或者是死心。如果你对一个人有了厌恶,大概对方也是如此的。究竟是因为懂得,所以才爱,还是因为爱,所以懂得?因为理解所以宽容。包法利夫人和廊桥遗梦是女主人公的两种不同的选择,但是她们的感受,她们的真诚,她们的热情是一样的。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有勇气吗?你会如何选择?你与所有的关系是你与自己的关系,而你与自己的关系最初是通过与母亲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由二元关系,到三元关系,最后发展成为你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探寻过去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理解,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美化过去没有任何好处,直面自己才能带来治愈。她的善良,她的忍耐,她的压抑在看到影片的那一刻再也无法忍受,那种痛苦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或许早就无法忍受了,只是正好有了一个再也无法忽略的事件发生,无法再自我欺骗下去。一切毫无意义。她与妹妹有相同童年的经历,也正在经历妹妹曾经经历的、不为人知的痛苦与失眠。想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总提死,其实不是想死,而是想活。全部都读完以后,和读的过程产生的不同想法很不一样。全部读完以后,觉得仿佛一切都可以被接受,一切都可以被原谅,一切都可以重新选择,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就当是做了一场梦,梦醒了,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面对未来。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了某个同学的书评才来看的书🐑

                    1 我看了书之后发现这本书还获奖了,获得了布克奖,我猜想这本书之所以能获奖是挺挑战大众审美的,里面的文学表达挺先锋的,以至于很多人看完书如果不细细思考很难接受这样的内容。2 其实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是挺怪的,就是很难说清楚那种感受,真的回到现实,如果我们身边的人突然决定吃素,我们其实应该不会有很大反应,最起码不会不理解这个人吧!不会像女主的老公那样跟她离婚。好,就算我们不理解这个人吃素,我们是不是可以沟通呢?我想如果我们身边的人如果决定吃素肯定是有某种原因的,而通过沟通也可以达成共识的,就是说这个事也其实没有那么难,所以,我觉得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矛盾和夸大了吃素这件事情的影响力。我猜这大概是很多人看这本书接受不了的原因。3 那看书我们不能只看表面,作者肯定不是想表达一个人突然吃素然后最后被送进精神病医院的故事。作者是借由吃素这件事情来隐喻了一些社会现象和她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本书可以称之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你现在不吃肉,全世界的人都要吃掉你。那这句话在表达什么:大家都在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下按部就班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你突然不想这样活了,你想放飞自我了,你不想再压抑自己了,这个时候身边的人,大众社会都会告诉你,你不能这样,你得跟我们一样活。这个讨论的是社会包容度的问题以及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去理解我们周围跟我们不同类型的人,或者说我们即使不理解,那么我们能不能够做到闭嘴、不去指摘别人呢。很显然,透过作者表达女主的故事,周围的人不仅对女主不够包容、不够理解、同时还会觉得她有病。这是核心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这本书值得我们去讨论的一点,而这类型的书之所以能够获奖,也就在提醒我们,我们都渴望自由世界,但是很有可能我们的自由都是被我们自己扼杀了,我们的自由被我们的偏见给扼杀了、被我们不允许和我们不一样的人存在给扼杀了、被我们不能平视别人给扼杀了。而要创造一个自由社会,就得允许 70 亿人有 70 亿人的正常,就需要我们每个都能够允许别人做别人,我觉得这是这本书存在的最大的意义。4 其实女主的姐姐和女主两个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女主在努力冲破压抑自己内心的东西,而女主的姐姐,一直都在按部就班地生活着,她一直选择克制自己、压抑自己,我觉得我们社会中大多数的人其实跟女主的姐姐很像,而我们要从女主的姐姐跨越到女主的那个阶段,从压抑自己到不顾世俗眼光去解放自己,这条路漫漫长且又需要十足的勇气。5 愿我们都能克制住对别人的偏见和指摘,化戾气为勇气,不做别人的地狱,多做一些挑战自己的事情。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是什么?

                      感觉有点《挪威的森林》的感觉,这本书看完挺压抑的。什么样的家庭走出这样的故事,和社会环境也有关系,有种无奈感,反正,我看完这本书,我表示我看不懂诺贝尔和文学,目前阶段还是有用更适合我,她的文章有着强烈的情绪,我觉得是把人的阴暗面表达的淋漓尽致,人有很多面,我还是喜欢光明和梦想相关的。也或许是因为只看了一本,以后有缘再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是否有选择死亡的自由?

                        初看时觉得莫名其妙,但却被不断吸引读下去,会让我有很多的思考与恐怖 1. 不懂为人父母的父辈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伤害,让她们不懂得也不曾知道自己可以选择自由地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总是被动被选择,默默承受,终有一天会爆发或是无声地死去 2. 个人的精神世界无法被别人理解,个人的异常行为也不可能奢望别人理解。也许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丑陋灰暗面,你无必要向别人暴露引起群起而攻之,保护好自己的方式是扮演一切正常。也许正是人都有灰暗面,面对这样一部赤裸裸地描述丑陋不堪及不可思议才会不禁地被吸引读下去 3. 一定要看重自己,好好爱自己,不作死,你总有选择。需要与这个世界和解,活成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必须要有独立能力!难道女主就不能出走,过自己想要的吃素生活吗?只是没有这么简单,女主是被心中的梦折磨,也许是长期的压抑所致?如果她生不如死?是否可以放她走?4. 婚姻怎能如此的将就?也许是两个女主的原生家庭原因,她们也许从来无感受过被重视与被爱,所以才如此的将就。相信自己多平凡也是独一无二会发光,寻找那个见到你光的人,互相欣赏的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荒诞的生命

                          看完心里会极其烦躁和难过。每个人实际上都不会被理解,万物皆苦,各有各的崩溃。这两年对韩国文学有了更多的欣赏(以前也没怎么看过),像是剧本一样的小说,从隐含的主题,到极具画面感的描写,无论是场景刻画,还是微妙的心理展… 都让我在阅读的时候,一边作为旁观者惊讶于剧情的发展,一边又似乎共情每一个人内心的不堪与彷徨… 这简直拿到剧组就可以拍部电影出来的。所以,成为一株植物真的就可以开心一点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小说是对个人的人文关怀与发现

                            2024 年我的阅读史,让我对文学小说认知有了关键性突破认识。一方面得益于听蒋勋讲红楼梦,80 讲,总共接近 200 小时的音频聆听,让如何欣赏经典文学作品,有了很多启发。另一方面得益于六一读书社共读,今年有读大量经典文学小说,国外的,国内经典的,比如莫言、刘震云的作品。看着大家共读笔记,自己实践输出共读笔记,这让我思考的比较多,也启到量变到关键性突破认识。这本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韩国女作家韩江的《素食者》,我是在出差回深圳的飞机上,将近三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果然,就像很多人说的,韩江写的是一本让人可以一下子读完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做到这点就很了不起。另一方面,这是韩国女性作家写的,这也成了我第一次读韩国作家的作品。就诺贝尔奖项话题而言,文学奖比起其它奖项,最为特殊,具有完全的个人色彩。其它奖项,需要更多的环境圈子培养,需要大量团队合作,预测起来较为明确和认可。文学奖就不是,基本所有成就都归于个人特点和文采,而且极具不确定性。文学奖像是给科学主义为主导的时代,提个醒,要看到尊重独特的个体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对个体的多样性,个体多些人文关怀,不要以所谓科学标准去框住去评价。韩江的《素食者》写的是一个一开始一直遵从服从主流生活的亚洲女性,一直按着别人期待的角色样子去生活着。突然某一天,无法在那样过下去,想按自己的意愿去自由的活着。可是按自己意愿活着,就会发现有多难,遇上多少暴力伤害,仿佛是与整个世界为敌。这里作者编织这个小说很巧妙。第一部分素食者,主要是以丈夫视角与我的视角感受,交织编织起来。一开始我只是不吃肉,做一个素食者,就这个要求,却发现丈夫,家人,父亲,整个世界都将我作为不正常的人去看待。带着所谓为你好的借口,去残暴修正,各种手段措施逼迫去吃肉;带着同情怜悯去看你,不停向你反馈你不好,不正常。不吃肉这种感受我小时候有,所以读来非常有不一样的感受。我小时候体验过一次吃肉非常恶心吐出来,闻到肉味就吐,就讨厌吃肉,几乎不吃肉。但我还好,吃鸡蛋。就是这样不吃肉,是非常容易受到关注,担心,家人会想尽办法让我去吃点肉。去到外婆家也更是,作为小孩可能还好,很有耐心的去引导。对小说中的那些因为不吃肉带来的对待就有细微体会。说是人自由,常常人面临各种不自由。小说以成年人不吃肉这个线头,编织起社会对待个性非主流人是怎样的,包容性其实非常差。就连家人,身边的亲人,往往最不容忍最理解不了。小说女主一直不停重复声明不吃肉,可仿佛身边所有人都没去真正理解,去忽视她的声音,总是要拉她回到主流生活中去。里面尤其把丈夫的看法,心理编织的非常具体、生动,没有真正理解真正爱的婚姻,是多么令人窒息。《胎记》编织的艺术家姐夫与主人公她的故事。读这个故事我不想以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去评判这对男女,故事的结局也给与违背主流价值观而受到严重惩罚。小说尝试的是让读者可以试试新的角度去看,我愿意尝试新的角度,是因为这对男女没有主动主观去伤害作为妻子姐姐的她。这对男女是自己都无法控制的潜在本能对于真我甚至是野性的那面探索,压不住控制不住了。胎记,我理解就好像一个意像。是作为真实独特个体的女主,这个被艺术家姐夫给感知给看见了。尤其去作画的过程描写,精彩动人极了。让我看到你与我的全然相遇被看见的瞬间,那是会突破层层主流道德枷锁,各种别人、社会灌输的边界标签限制,就是真实野性的生命力的呈现爆发。《树火》编织的是姐姐与主人公的故事。我看到主流社会对赋予 “不正常” 人的控制,管束。看着很残忍,强迫服各种药物,各种不理解控制。这真是一本可以引起人很多共鸣思考的好作品。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蹭了一把诺贝尔的热度

                              初看到韩江这个名字,当时我第一反应,噫,韩红跨界了?哦,原来我眼花了🤣今天一天时间把这本小书给看完了,怎么说呢,我觉得第二篇《胎记》写得最好,给我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偏岛国的画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英惠的母亲在劝英惠吃肉时说的:“你现在不吃肉,全世界的人就会把你吃掉!” 推荐大家可以花半天时间看看这本略显诡异、颇为短小、甚是易读的《素食者》。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刘昕#2202#02#《素食者》: 韩国男权社会下悲惨女人的缩影 - 英惠英惠,小说的主人公,一个病态的素食者。小说刚开始以丈夫的视角对她进行大段的描写,因为长相普通,因为任劳任怨,所以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家庭劳动的主力。给丈夫准备早餐,准备上班时穿的衣服,丈夫还显得无能为力的被动接受这般妻子的存在。这种态度让我联想到本次冬奥会韩国大量网民炮轰中国短道速滑原韩籍教练安贤洙,是自己的时候不好好珍惜,失去了的时候又恶语相向。若不是念在韩国偶像剧的份上,我对韩国男人是天生没有好感的。英惠的精神分裂在小说里面是源于一场梦,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原生家庭 (父亲的暴力,姐姐的隐忍) 和丈夫的扭曲对待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小说里面从文字上看她应该是很悲惨的,从开始的不吃肉,只吃素食,到最后的不进食,通过胃管导流注射,因为严重营养不良,瘦的皮包骨头的躯体,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丧失了作为人的意识。但我个人更加同情的是她的姐姐,家庭的唯一劳动力 (丈夫的微薄收入可以忽略不计),面对一个生病的妹妹,体弱多病的儿子,严厉的父亲,出轨的丈夫,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她不断隐忍,想必是那份承重的责任感吧!顺便也来说下我的原生家庭,我也有个退伍军人的父亲。本来射手座的我小时候是很顽皮捣蛋的,因为父亲的价值评判中所谓的顽皮,小时候挨过数不清的打,膝盖跪搓衣板跪肿过,被倒过来系脚吊起来过,戒尺被打断过。也许是被如此严厉的管教过,我骨子里的好动基因被冷冻了,于是选择了犹豫,选择了迟疑,导致我成年以后在很多次重大问题选择上都不够果断。有时候甚至有些怀疑自己会不会有 “创伤应激性”,会不会抑郁。时至今日,看完了这部小说,和女主人公对比后,我发现自己还行。毕竟,我不是素食者,不会幻想自己变成一棵树,我还是愿意食荤和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的。😁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书读起来不到两个小时就读完了,还是略感压抑的,英惠想变成一株植物,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动物世界,狮子一个跳跃扑在羚羊的身上,狠狠咬在喉咙上,我妈妈总说感觉自己是那个羚羊,看着感觉一阵虚弱和悲凉,这么一想,不知道我妈妈有没有那个想变成植物的瞬间,我没有问过她。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孤独才是永恒

                                    当大多数人认为本书讲的是一个不愿意融入社会的女人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以及人之为人的孤独,以及那种潜藏于我们深处的对孤独的恐惧。当然,我也看到了,人类这个群居社会中,文明与自由的冲突。所谓文明,说到底,不过就是以公序良俗和法律为名,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一种肆无忌惮地践踏和侵犯。所以,尼采说,上帝已死,后果很严重。这是现代社会的通病,无药可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饿死也许是个好主意

                                      我是认真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次崭新的阅读体验

                                        今天的阅读感受很丰富。刚开始读的时候跟朋友吐槽说 “韩国出圈儿的女性小说怎么都如此压抑啊… …”,但这同时说明本书成功地牵动了读者的情绪,让读者对故事中的人物挂心起来,从而想要读下去。这本书由三个中篇小说构成,每篇小说中有一个主视角,本书主人公的自述部分很少,我们会从她身边人的视角,从一条时间线上的不同节点,来拼凑整个事件的始末,去还原一个 “真相”。我很欣慰自己跨过了同情与批判的情绪,我不再单纯地同情境遇悲惨的一方,也不再一边倒地批判责任人,而是进入到每位叙述人的视角中,从他们的立场感受与判断,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虽然作者将压抑的大网织得密实而厚重,仿佛一点光亮都透不进来,但不可否认,有些人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困境,我们没法感同身受。我们能做的就是感恩并过好自己的生活,如果有机会,那就争取成为能够撕裂黑暗的光。另外,因为书中将 “绝望” 描绘得太具体而生动,一些画面感很强的片段应该属于拍出来会过不了审的程度,所以,不建议未成年以及情绪低落者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某个漆黑的夜晚,我在等公交车时无意间碰触到了路边的大树,树皮潮湿的触感就像冰冷的火一样烧伤了我的手心。心如冰块似的在出现一道道裂痕后,变得四分五裂了。不管怎样,我都无法否认两个生命的相遇,以及放手后各走各的路。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