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临终困局》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如果医院成为一门纯市场化的东西,一切都是以利益为前提,那么怎么挣钱才是 “王道”,之后的结局也就只能是利益最大化。就像之前有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故事,如果您给 AI 下达一个生产曲别针的指令,它最后会把整个地球所有的资源都用在生产曲别针上。临终这件事到底是要花光所有金钱,负债累累之后才撒手人寰,还是高高兴兴过完自己的最后时光?这是一个关于人情、面子、里子、社会的问题,还有一个在场的医院,他们都是您做不出真正好的决定。这是一个难题,我们看到的是都是困难,不过现在有种临终关怀,可是又要去面对那么多的白眼和不理解。临终本身就是痛苦的,可是又加上那么多的利益,人财两空,真的活的洒脱的还是少数。看不透是常态,风气不变一切都是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性总有缺口,哪怕是‘白衣天使’

      每个人都会面对老去,面对死亡。当面临人生终点的时候,你会遇到怎样的医生,接受怎样的治疗?本书揭露了临终患者面对癌症、心脑血管、血液透析等等的过度治疗以及背后的利益纠葛。不得不说作者是一位很有勇气和良知的医生。临终之人,不可避免会成为弱势群体。作为弱势群体如何做出选择,这本书也给出了一些招数,比如姑息疗法和生前预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枯燥

        如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死由医

          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在现如今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生死却常常掌握在医生和背后整个医疗系统的手中。从呱呱坠地到与世长辞,许多人一生中重要的节点常常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临终困局》里作者身为姑息疗法的从业人员,以死亡为窗口为读者揭露了德国医疗体系内的诸多乱象。作者的反思和审视,不仅让我们对现代医疗有了更多的正确认识,又可以借此机会对于生死等人生大事有更为科学的了解。1. 人生大事生老病死,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当死亡悄然而至,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好死不如赖活着,对于生命的延长似乎是一种更为正确的做法。用很多影视剧里夸张的台词来说就是花多少钱都要活着。与之相比,姑息疗法更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可否认,这是一种错觉,有时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可惜不管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它有再多的优势,人们受到感情和错误认知等影响一时之间还是很难坦然接受。本书正是基于此而诞生的。你可以说它是为了姑息疗法的科普,或者说是为了更好进行宣传。考虑到作者从业者的身份,读者或许会认为其中会存在利益冲突的部分。可若稍加了解的话,我会更倾向于是利益相关着,时常和读者站在一边。简言之,作者的宣传更像是为了那些长期不被社会重视的生命而发声。当身处弥留之际,你该何去何从,医生和其背后的利益链条时常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简单来说,只要让病人活着,医生、医院、医疗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都可以持续赚大钱。至于病患,花钱买罪受是肯定的,但没人在乎这些。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一次又一次发现,原来德国在发达国家的面具之下隐藏着草菅人命的医疗系统。视人命为草芥,将其统统作为赚钱的工具。这不是一两个从业者的贪欲作祟,而是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长期共谋。2. 固有一死中世纪修道院有个拉丁文短语 “memento mori”,它的意思是 “勿忘你终有一死”。在以往受到宗教信仰影响的人来看,死前忏悔获得赦免很重要,那些突然降临的死亡是可怕。人们为了死亡和末日做准备,在《圣经》里较为常见。现在的死亡往往是在一个冰冷的病房里和一大堆机器相伴,身上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在一种漫长的精神折磨下咽下最后一口气,然后由医生确认并宣布死亡时间。这似乎成为了一种理所应当的惯例,让人很难想象其他可能性的出现。显而易见,我们在上述场景下很难看到对人的尊重。濒危的病患更没有任何自主权,就像一块在案板上任人摆弄的肉。这中间出现过度治疗是必然的,你可以骗自己说是为了让病人活着不顾一切,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作为业内人士,作者提到了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从医生到各个环节参与者都得到了极大的好处。整个医疗系统都得利,除了病患一方。原本应该被优先考虑的病人,如今早已被抛之脑后。死前的过度治疗对于老年人来说近在咫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还是远在天边。那些目前身体健康的更有可能觉得事情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沉默和纵容让本就严重扭曲病态的德国医疗系统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狂奔。3. 过度治疗《无国界病人》告诉我们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仿制药确实治疗了不少人身上的疾病,可《仿制药的真相》却提醒我们低廉价格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本书作者在吐槽德国不允许仿制药的出现并非出于病患安危,单纯是利益驱动。过度治疗本身就是整个医疗系统和靠这个发财的人群舍不得撒手的摇钱树。哪怕出事了,现实中的案例更是以一种近乎玩笑的方式作为结局。自罚三杯或者是毫无影响,一次次的监管缺位让问题日益恶化。无论我们从现实案例和科学研究中知道错误的医疗行为本身就是亟待解决的毒瘤,可与之深度捆绑的利益集团却不会就此罢手,甚至会选择继续肆无忌惮地作恶。这些还只是作者目前能揭露出来的阴暗面。可想而知,我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光会对医生乃至整个医疗界感到失望,而现实生活却会让人感到深深的绝望,好在本书还是给了一些希望。比如作者虽提及问题在行业里的牵涉面太广,又提醒读者大多数医生依然还是值得信任的。你可以用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来加以概括,但结合全书更像是在错误激励下整个德国医疗系统一心朝钱看,完全忘了最重要的患者。在超级医疗技术和过度治疗的严重入侵之下,如今的医疗早已将我们的生活彻底颠覆。4. 莫斩信使 “早在古希腊时代,传递坏消息的人就会受到惩罚,到了中世纪他会被斩首。” 作者时常引用的这句话确实不错。至于另外一句中国古话 “讲真话的人需要一匹快马。” 则出处存疑,有待验证。据说王小波在书中提到一个花剌子模国王的故事,借此提醒人们莫斩信使。对于传递坏消息的人们天生厌恶,这似乎就和与死亡相关的就刻意远离一样。可若真是如此,情况不仅不会改变,反而会愈演愈烈。作者敢于说出这些坏消息的勇气是值得敬佩的,说是得罪了整个医疗系统也是不夸张的。尽管我们可能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传闻,可从业者的实锤还是蛮具有冲击力的。在了解到真相丑陋的一面之后,人们是否还愿意将性命交付给素未谋面的医生?更有甚者,人们在失望和绝望情绪的影响下会让情况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去发展。医患关系的紧张,矛盾日渐升级,情绪难以宣泄出来,整个社会就像一个高压锅,最后就成为了不定时的炸弹。作者的书虽然有较多内容没有完全揭露,但能得以出版就说明还是有点希望的。让这本书面世确实可以唤醒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在舆论和其他现实压力的面前,目前错误的做法会得到遏制,可能还会迎来解决的良机。5. 真心改善 “只要真心想改善,很多事情会变得很简单。” 作者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我们时常能力有限,能做到的实在是太少了。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些可以努力的空间。翻阅全书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尽早对身后事进行充分安排。书中在结尾部分给出的生前遗嘱就是一个不错的示范。你需要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帮助自己决定好是否在意志不清之时继续进行无意义的治疗,选择姑息疗法更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认真贯彻的执行者。总而言之,你应该以本书所介绍的内容为起点,来对自己人生的头等大事死亡做出规划。如果将你的个人意志贯彻落实,除了一个靠谱的执行者,更有赖于整个医疗系统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书中提到的顽固少数派,为了所谓的延续生命,让人在痛苦和折磨中走完最后一段路。这种做法不仅是错误的,更是犯法的。至少在德国的法律框架下是如此。对此我表示认同,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者以一己之力对抗现实的勇气值得钦佩,可想要解决具体问题恐怕还是需要依靠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若非如此,再完美的方案没有落地执行也只是空谈。如何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一样是值得思考的。6. 写在最后提到姑息疗法,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它和安乐死混为一谈。作者在书中很明显是不太赞同有关安乐死的某些具体做法。安乐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一点《安乐死现场》给出了较为代表性的调查结果。作者的本意大概可以概括为让人拥有最为基本的尊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把人当做人,听起来很简单,可在现实中却举步维艰。如今看似发达的现代医学,似乎总是和这些理所应当的常识背道而驰。《医生,你在想什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医生的思维方式却难以清楚现实处境是怎么样,我们希望遇到《命悬一线 我不放手》里有着医者仁心的大夫,可《当医疗出错》再次为我们打破幻想。对于那些讳疾忌医的读者,甚至是忌讳谈论死亡的,本书更有了解的必要性。对于那些注定要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大事,一味地逃离和躲避只能让自己在缺乏足够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对。想要取得一个较为理想的结果,不光自己应该身体力行,更应该推荐给所爱之人。或许自身难以找到合适的契机,分享本书并进行交流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对于如此重要的话题还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否则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