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大宋真宗朝君臣相处
因为罗胖讲《文明》,从公元 1000 起讲,历史上正好是宋真宗(997-1022 年),处于北宋(公元 960-1127)167 年历史的前期,看历史感叹时间尺度的重要,罗胖每周讲一年,从今年过完年讲到现在 30 期,已经送走了宋真宗。这本书主要就是讲宋真宗一朝 26 年的君臣关系,强调这位皇帝不是开国皇帝,属于 “弱势” 皇帝,和文官集团权力平衡,说的没错,但这也是任何王朝合理的生命曲线,开国皇帝自然要杀伐果断才能政权永固,公司也是一样,属于 “真命天子” 的天才阶段,等到政权稳定开始制度建设。作者长期在日本工作生活,当然推崇日美宣传的虚君宪政体制,宋朝的君相平衡体系自然为其赞颂,弱中央对于承平时代适合休养生息,但在大变局时代就成为 Bug,对比清末曾涤生,李少荃等权相名臣不会比李沆,王旦差,朝廷中的刀光剑影并不影响百姓的生活,反而是王朝末期,皇帝出生于深宫高墙,所有知识都取从书本和老师,官僚开始内斗倾轧,政令不出紫禁城,大厦开始倾倒崩塌,特别是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皇权的强势才能有能力协调地区间的不平衡,特别是对外战争考验的是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看印度历史就明白缺乏中央皇权的效果了(印度典是典型的没皇帝,英甘地被刺杀源于她想专权,普通印度人盼望能有秦始皇)。至于皇权的正当性,古有授命于天,今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5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罗振宇老师多次推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进入 20 世纪,传统的中国发生了巨变。帝政走向了共和,王臣变成为国民。不过,思想的遗传,传统的惯力,不仅让士大夫风骨得到传承,也让皇权意识在人们的思想中顽固地遗存下来。消除皇权意识,人们才能完全从精神上站立起来,但这还需要长久地努力。因此说,研究皇权,在今天仍然没有失去重要的现实意义。此书并非完全是日文版的翻译,在内容上有不少增删调整,主题内容集中在宋真宗一朝。此书在 2010 年由中华书局以《宰相故事 —— 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为题初版,后来又易名为《君臣 —— 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先后于 2015 年、2019 年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其间又承罗振宇先生的 “罗辑思维” 推介,也赢得了学术圈外众多读者的喜爱。此次承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厚意,再度推出,我期待更多的读者通过此书来了解一个时代,一个让华夏文化造极的时代,由此理解中国传统知识人的精神特质,并思索在今天的继承。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主观选择是一回事,事实上能否行得通又是另一回事。即便依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了抉择,但路还要自己去走。在途中,因行路难等诸种原因而改变路线的事情,亦是时常有之。人世间,无论是贵为天子,还是平头百姓,都常常有许多无奈。宋代皇帝的角色定位,到了宋真宗,进入一个很微妙的时期,也处于一个决定性的时期。是一如他的父辈皇帝太祖、太宗,主要以行政长官的面目出现,事无巨细无所不统;还是做一个象征性的君王,把行政长官的职事交付给宰辅大臣;抑或居于两者之间,做一个半是象征性君主,半是行政长官的角色?历史是发展的,同时,历史又是相似的。因此,作为研究方法,有时统计归纳的方法是有效的,但正如滴水映日,管中窥豹,个别往往能反映一般,演绎的方法同样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兼备可读性与学术性的史学著述经典本书是经典历史学术著作,凡论与观点所出,必有扎实史料依据与论证过程,与一些非学院派的文史作家的观点所出方式与立论形式并不相同。读研的时候老师教导:历史研究要特别小心那些好看的表达,因为表达越好看,观点也许就越不严谨。历史可以写的很爽,但很爽的历史写作,未必揭露历史本身,却可能带来更广的偏见传播。想要拓展历史认知的边界,某些硬功夫是一定要花的,所以史学家做论文,十分费力,往往一本书只为了论证一个观点,只为了描写一个现象。而文史作家写历史,洋洋洒洒,好看而爽却难免失之观点先行。至于两类人中,有能同时掌握可读性与学术性双重 buff 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本书可说是史学家文章而又兼擅可读性文本的典范之作。全书单篇只论述一个宰相、一段君臣关系,全书五个宰相、五对关系,形成一个 "君臣宇宙",展现宋代士大夫政治的运作规则和逻辑,又能一窥中国史中的皇权演变问题,因而本书成为宋代君臣问题研究的典范之作,为史学界所广泛认可。但本书又是一本具备极强可读性的读物,因为文字的平易流畅抹平了学术论证与古文阅读的壁垒,为兼通可读性与学术性提供了保证,这同样也是它能够成为史学经典的原因。但对于一个无心学术的人而言,"权力场" 这个概念却又吸引人,因为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又无往而不处于某种权力场里。从五对君臣关系里能看到的,又岂止是古代君臣,更是无数生活中实际会遇到的上下级关系,是权力框架中挣扎着的众生相。这又是一重作者著述之时未必想及,却又很难不在阅读时为有心人窥见的内容。这也是经典的魅力所在。题外话,罗振宇老师《文明之旅》谈论北宋真宗朝历史,其资料源头所在,恐怕便有本书的绝大影响。但拿本书与《文明之旅》同期历史的讲述比较,其实不太妥当,只因一者为优秀的通识文化节目,一者为史学名家经典著述,两者性质不同,各有千秋,在不同赛道,又怎么比快慢高低呢?硬要比,只会是方枘圆凿。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宋朝行政实行的是 “中央 - 省 - 府 - 县” 四级架构体系。其中,中央行政机构的中枢部门为内阁、军机处和六部。清朝的内阁大学士被称为中堂,其实是宰相的名誉称呼,实权则掌握在军机处手中。此外,中央机构还包括佐理部门(都察院、大理寺、理藩院、翰林院、通政司、国子监、钦天监等)和帝室部门(宗人府、内务府、詹事府、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太医院等)。地方行政机构则有 “省 - 府 - 县” 三级。省设总督、巡抚、按察使、布政使等,省以下会设置监察区性质的道,不是正式的行政区。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等;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宋代政治的超写实精微素描《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一书,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生动且深刻地展现了宋代独特的政治生态。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剖析了宋代士大夫在政治舞台上的角色与权力博弈。书中详细阐述了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科举制度崛起,以及他们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力。在宋代,士大夫们秉持着儒家的治国理念,积极参与政事。然而,权力的争夺与利益的纠葛也从未停歇。他们在朝堂之上,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结党营私,或激烈交锋。这种复杂的权力场,既推动了宋代政治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弊端。本书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宋代政治的辉煌与阴暗。它不仅是对宋代历史的一次深入解读,更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无论是对历史爱好者还是专业学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能够引发我们对权力、政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思考最动人这本书读了大概三分之一,就跟点中三颗星出来的那个词一样的感觉,平淡无奇。我真是再一次感觉到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差距。这本书讲了宋真宗时期的五个宰相,巧了,罗老师在文明之旅中刚好也讲过这五个人。我真觉得这本书讲的比罗老师差多了。同样的史料,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遣词造句出来真是有天壤之别,除了文字表达,我觉得这本书没有思考,或者说思考力度不强,也或者是文字表达问题没体现出思考深度。总之,我从这本书中感觉不到历史中那些活生生有灵魂的人和这样的作者。相比之下,郭建龙,谌旭彬,谭木声,张宏杰,关河五十州这些老师,我都很喜欢,他们写的历史,有思考,有深度,有温度,不管是说明类还是故事类,都很吸引人。我承认,每个人在读历史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偏好和倾向,当然写历史也不例外。但就我目前所看过的微薄的一点历史书,我还是发现,不管你有什么倾向和偏好,一切写作的基础还是自己的思考,真正展现思考结果的写作才有吸引力。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王瑞来在《君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中,对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 1. 士大夫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科举制度推动:宋朝开国后,重文抑武战略转向,行政管理人员需求大增。科举规模在太宗朝骤然扩大,一次科举登第人数由几十人增至几百人、上千人,这一举措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提供了途径。几十年下来,科举出身的官僚遍及中央与地方,成为政治的主宰,士大夫政治蔚成规模。- 社会环境影响:武人纵横驰骋可以马上打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从上到下的行政运营离不开书生。这种传统的惯力和实际的需要化作崇文的潜流,推动了宋朝重文抑武国策的实施,为士大夫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 士大夫对皇权的限制与引导:- 理论依据支撑:宋代士大夫汲取先秦经典中限制君权的思想资源,将先秦诸侯国国君的 “君” 等同秦汉以后的皇帝,使士大夫政治制衡皇权拥有了理论依据。比如赵普的 “道理最大”、王安石的 “南面为王,北面而问” 等言论,都体现了士大夫对皇权的限制。- 君主形象塑造:士大夫精英希望将君主塑造成自己可以进行精神沟通的同类,通过对君主的劝学等方式,让君主好学,与士大夫好尚接近,以实现更好的君臣共治。宋代皇帝基本上朝着士大夫精英引导的方向走,这表明士大夫改造君主的努力比较成功。3. 皇权的象征化与权威性:在士大夫政治下,皇权进一步走向象征化,更多地以巨大的权威性来为士大夫政治增加分量。士大夫以科举出身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全掌控,在历代相承并不断完善的行政制度框架内,从上到下有序操控,挤压了君主的行政空间。这种形式的共治摆脱了特定个人或集团的权力独运,是皇帝的象征力与士大夫的政治力的充分结合。4. 士大夫群体内部的权力关系:- 不同类型宰相的权力表现:以北宋真宗朝的五位宰相(李沆、王旦、寇准、王钦若、丁谓)为例,他们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宰相的基本类型,各自的政治活动展现了不同类型宰相的不同面貌。例如丁谓,出身并非显宦,但通过自身才能、他人赏识以及各种机遇,在仕途上迅速崛起,在权力场中展现出自己的特点。- 关系网的作用:在士大夫社会里,人们以关系的亲疏远近形成一个个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对士大夫的仕途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入仕前的丁谓,得到了窦偁、王禹偁、龚颖等人的赏识和揄扬,在士大夫圈内形成舆论,帮助他在仕途上脱颖而出。 总的来说,王瑞来认为宋代士大夫政治下,士大夫阶层通过科举制度崛起,对皇权形成了限制与引导,皇权走向象征化,同时士大夫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关系。这种政治形态深刻影响了宋代的政治走向以及后世的政治观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何以会长期专注于士大夫政治研究?与我对历史关注的方向有关。近二十年来,我着力于开辟第二条研究主线,就是宋元变革论。这是关于传统中国社会如何从近世走向近代的研究,是向下看的研究。其实,我的士大夫政治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向下看的研究。向下看,就是面向未来回顾历史。多数历史学者无论明确认识与否,或者是否愿意承认,内心中其实都潜藏着现实的情怀。历史长河从远古奔腾到今天,又呼啸着涌向未来。我们处于长河中流,观察上流的经历,思索下流的走向。传统社会的思想家往往有着为救世开处方的意识,尽管这并不是今天历史学者的主要任务,但审视思考前人走过的步履,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人类更好地走向未来,无疑是历史学者的重要使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