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宋真宗朝君臣相处

    因为罗胖讲《文明》,从公元 1000 起讲,历史上正好是宋真宗(997-1022 年),处于北宋(公元 960-1127)167 年历史的前期,看历史感叹时间尺度的重要,罗胖每周讲一年,从今年过完年讲到现在 30 期,已经送走了宋真宗。这本书主要就是讲宋真宗一朝 26 年的君臣关系,强调这位皇帝不是开国皇帝,属于 “弱势” 皇帝,和文官集团权力平衡,说的没错,但这也是任何王朝合理的生命曲线,开国皇帝自然要杀伐果断才能政权永固,公司也是一样,属于 “真命天子” 的天才阶段,等到政权稳定开始制度建设。作者长期在日本工作生活,当然推崇日美宣传的虚君宪政体制,宋朝的君相平衡体系自然为其赞颂,弱中央对于承平时代适合休养生息,但在大变局时代就成为 Bug,对比清末曾涤生,李少荃等权相名臣不会比李沆,王旦差,朝廷中的刀光剑影并不影响百姓的生活,反而是王朝末期,皇帝出生于深宫高墙,所有知识都取从书本和老师,官僚开始内斗倾轧,政令不出紫禁城,大厦开始倾倒崩塌,特别是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皇权的强势才能有能力协调地区间的不平衡,特别是对外战争考验的是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看印度历史就明白缺乏中央皇权的效果了(印度典是典型的没皇帝,英甘地被刺杀源于她想专权,普通印度人盼望能有秦始皇)。至于皇权的正当性,古有授命于天,今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罗振宇老师多次推荐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进入 20 世纪,传统的中国发生了巨变。帝政走向了共和,王臣变成为国民。不过,思想的遗传,传统的惯力,不仅让士大夫风骨得到传承,也让皇权意识在人们的思想中顽固地遗存下来。消除皇权意识,人们才能完全从精神上站立起来,但这还需要长久地努力。因此说,研究皇权,在今天仍然没有失去重要的现实意义。此书并非完全是日文版的翻译,在内容上有不少增删调整,主题内容集中在宋真宗一朝。此书在 2010 年由中华书局以《宰相故事 —— 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为题初版,后来又易名为《君臣 —— 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先后于 2015 年、2019 年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其间又承罗振宇先生的 “罗辑思维” 推介,也赢得了学术圈外众多读者的喜爱。此次承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厚意,再度推出,我期待更多的读者通过此书来了解一个时代,一个让华夏文化造极的时代,由此理解中国传统知识人的精神特质,并思索在今天的继承。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主观选择是一回事,事实上能否行得通又是另一回事。即便依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了抉择,但路还要自己去走。在途中,因行路难等诸种原因而改变路线的事情,亦是时常有之。人世间,无论是贵为天子,还是平头百姓,都常常有许多无奈。宋代皇帝的角色定位,到了宋真宗,进入一个很微妙的时期,也处于一个决定性的时期。是一如他的父辈皇帝太祖、太宗,主要以行政长官的面目出现,事无巨细无所不统;还是做一个象征性的君王,把行政长官的职事交付给宰辅大臣;抑或居于两者之间,做一个半是象征性君主,半是行政长官的角色?历史是发展的,同时,历史又是相似的。因此,作为研究方法,有时统计归纳的方法是有效的,但正如滴水映日,管中窥豹,个别往往能反映一般,演绎的方法同样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宋真宗时的五位宰相李沆、王旦、寇准、王钦渃、丁谓的深入剖析

          配合罗胖的《文明之旅》读《君臣》,在对宋真宗时的五位宰相李沆、王旦、寇准、王钦渃、丁谓的深入剖析中,能够感受到:《君臣》中体现的历史视角(不同历史时期的君臣互动模式)、文化视角(君臣关系背后的文化因素,如儒家思想、礼仪制度等)、思想视角(君臣关系中的权力博弈和思想斗争)、现实视角(宋代政治和君臣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为罗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兼备可读性与学术性的史学著述经典

            本书是经典历史学术著作,凡论与观点所出,必有扎实史料依据与论证过程,与一些非学院派的文史作家的观点所出方式与立论形式并不相同。读研的时候老师教导:历史研究要特别小心那些好看的表达,因为表达越好看,观点也许就越不严谨。历史可以写的很爽,但很爽的历史写作,未必揭露历史本身,却可能带来更广的偏见传播。想要拓展历史认知的边界,某些硬功夫是一定要花的,所以史学家做论文,十分费力,往往一本书只为了论证一个观点,只为了描写一个现象。而文史作家写历史,洋洋洒洒,好看而爽却难免失之观点先行。至于两类人中,有能同时掌握可读性与学术性双重 buff 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本书可说是史学家文章而又兼擅可读性文本的典范之作。全书单篇只论述一个宰相、一段君臣关系,全书五个宰相、五对关系,形成一个 "君臣宇宙",展现宋代士大夫政治的运作规则和逻辑,又能一窥中国史中的皇权演变问题,因而本书成为宋代君臣问题研究的典范之作,为史学界所广泛认可。但本书又是一本具备极强可读性的读物,因为文字的平易流畅抹平了学术论证与古文阅读的壁垒,为兼通可读性与学术性提供了保证,这同样也是它能够成为史学经典的原因。但对于一个无心学术的人而言,"权力场" 这个概念却又吸引人,因为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又无往而不处于某种权力场里。从五对君臣关系里能看到的,又岂止是古代君臣,更是无数生活中实际会遇到的上下级关系,是权力框架中挣扎着的众生相。这又是一重作者著述之时未必想及,却又很难不在阅读时为有心人窥见的内容。这也是经典的魅力所在。题外话,罗振宇老师《文明之旅》谈论北宋真宗朝历史,其资料源头所在,恐怕便有本书的绝大影响。但拿本书与《文明之旅》同期历史的讲述比较,其实不太妥当,只因一者为优秀的通识文化节目,一者为史学名家经典著述,两者性质不同,各有千秋,在不同赛道,又怎么比快慢高低呢?硬要比,只会是方枘圆凿。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益有论很受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思考最动人

                这本书读了大概三分之一,就跟点中三颗星出来的那个词一样的感觉,平淡无奇。我真是再一次感觉到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差距。这本书讲了宋真宗时期的五个宰相,巧了,罗老师在文明之旅中刚好也讲过这五个人。我真觉得这本书讲的比罗老师差多了。同样的史料,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遣词造句出来真是有天壤之别,除了文字表达,我觉得这本书没有思考,或者说思考力度不强,也或者是文字表达问题没体现出思考深度。总之,我从这本书中感觉不到历史中那些活生生有灵魂的人和这样的作者。相比之下,郭建龙,谌旭彬,谭木声,张宏杰,关河五十州这些老师,我都很喜欢,他们写的历史,有思考,有深度,有温度,不管是说明类还是故事类,都很吸引人。我承认,每个人在读历史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偏好和倾向,当然写历史也不例外。但就我目前所看过的微薄的一点历史书,我还是发现,不管你有什么倾向和偏好,一切写作的基础还是自己的思考,真正展现思考结果的写作才有吸引力。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 世纪初叶,在中国大地上生存了两千余年的皇帝走了。共和取代帝制,尽管可以说发生了制度性的转变,然而,从思想层面上看,更多的不过是一种象征意义。犹如一个人换了套衣服,本质并未立刻改变,宗法意识、皇权思想,无所不在,多数人依然像看皇帝一样看总统。旧有观念的转化也历时弥久,才能被时间所销蚀。从这个层面上看,时至今日,皇权研究依然不无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宋真宗是宋朝的改变,因为他是以太子继位。他没有前两位皇帝的英武,多一分怯弱。庆幸的他有很多名相在他身边,像李沆,王旦,寇准,连王钦若和丁谓能力也不弱。宋真宗个人能力一般,导致没有开拓的魄力,王旦的主动放弃灵州,导致宋朝和西域的阻隔,宋朝无法得到高质量的战马,它的对外战争处于劣势。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士大夫古已有之。古老的《周礼》中便有这样的表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说到士大夫政治,有的学者也会将目光投向东汉的清议、党锢以及太学生运动。不过,我立足于宋代的研究,将士大夫政治赋予了新的内涵。那么,宋代的士大夫政治与以往又有何不同呢?宋朝开国,五代以来重文的社会潜流,朝廷重文抑武战略转向,行政管理人员的大量需求,诸多方面的历史合力,让隋唐以来涓涓细流的科举规模,犹如开闸泄洪般骤然扩大,一次科举登第人数由几十人增至几百人、上千人。这一在太宗朝肇始的祖宗法,一直贯穿了两宋三百年。龚延明、祖慧先生主编的皇皇 14 巨册《宋代登科总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就是那个时代辉煌的历史记录。一个技术性的操作,可以说改变和规定了历史走向。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