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83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楼梦》参考指南书

    我看到有好些同学给这本书三星评价,我给五星,作者里面有些观点我也不认同,比如他认为许多读者觉得贾宝玉就是懦弱无能的富二代,作者的立足点是宝玉,是尊奉《四书》,不予八股,并且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可见他对父亲和弟弟贾环的做法。但尊奉不等于自己就能完全做到,古代的贵族气息也不是因为自己看了几本《四书》就是孔子的学生,知是知道,行却未必。贾宝玉的 “行”,比如说对弟弟贾环,不与接触未必就是担心他怕自己,有没有可能是他根本不喜欢,也不愿意管他?总之行为已经确凿,动机却很复杂,《红楼梦》虽然是文学小说,但在曹雪芹笔下所描写的人物,却能超越时空对照当下,这是《红楼梦》的魅力。当然,过分讲贾宝玉懦弱无能也未必是合情合理。我给这本书五星,也不是因为这本书讲的内容,而是四分的实力,五分的面子。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红楼梦》学习资料汇编

      从红楼版本到高鹗续书真伪,再到红楼梦主要人物分析,整个一个学生课程学习指导,没毛病,就是教学气太重,《红楼梦》是部奇书,每个人不同眼中有不同的红楼,我少年读的就是故事,那些诗词都跳过去了,年纪大了有耐心才慢慢欣赏,每次看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感受,看太多这样的学习资料反而被框住了,我反而白先勇的伴读不错(本书作者对白先生的批判我认同,比如对程乙本和高鹗续书的评价),但白是伴读,让读者更聚焦原著,增加对原著的兴趣。而不是看了资料汇编,如同剧透,而不去精读原著,《红楼梦》如同一部佛经,就是个大千世界,没有定式,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宝黛钗。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帮你快速了解红楼的书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本作者自身眼中的《红楼梦》。《红楼梦》在如今已经演化出了一个红学体系,但作者的许多看法和观点依然让人耳目一新。书中的一些观点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且有着扎实的、富于个性的解读。本书作为大学里为理科生准备的一门课程,对于那些自己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来精读的经典来说,信息量和难度都非常适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悲剧隐藏在时代背后

          大人物的悲剧不算悲剧,普通人物的悲剧才算是真正的悲剧。从这些活生生的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折射出那个朝代的悲哀。如果拿文章里的一段话,那就是:别林斯基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 就是说,在文学中,凭靠意外的变故或坏人作恶造成的悲剧,都不是真正的悲剧。真正的悲剧里,所有角色都是普通人,甚至是善良的,他们所遭遇的境遇也都司空见惯,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是 “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只是因为他们处在了相互对立的位置上,才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悲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将大观园深藏于心

            曹雪芹创造了三个不同的宇宙:大观园外(现实世界)、大观园(理想世界)和太虚幻境(神话世界)。这三个世界相互平行,又相互渗透。《红楼梦》就是在生与死、情与空的对照中,对人性、文化和命运的不断追问 —— 当一切都成空,唯有情是不朽的,美是不朽的,自由是不朽的。这个信心是悲壮的。“空” 何有哉?打动我们的是情,是美,是那些自由的灵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真实的大观园,但愿我们心中有一个大观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永远的红楼!

              曹雪芹并未因为 “空” 而否定 “色”,而是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看似是一个由 “空” 到 “空” 的闭环,其实最后的 “空” 跟开始的 “空” 是不一样的。有一个空空道人路经大荒山无稽崖,看到了《石头红楼记》,改名为《情僧录》,自己也改名为 “情僧”,最终是多了一个 “情”。因此,《红楼梦》就是在生与死、空与色的对照中,对人性、文化和命运的不断追问 —— 当一切都成空,唯有情是不朽的,美是不朽的,自由是不朽的。这个信心是悲壮的。刘再复先生在他的《红楼梦悟》里说:有心人读《红楼梦》,总要读出 “珍惜” 二字。是啊,“空” 何有哉?打动我们的是情,是美,是那些自由的灵魂。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楼梦》就是在生与死、空与色的对照中,对人性、文化和命运的不断追问 —— 当一切都成空,唯有情是不朽的,美是不朽的,自由是不朽的。这个信心是悲壮的。刘再复先生在他的《红楼梦悟》里说:有心人读《红楼梦》,总要读出 “珍惜” 二字。是啊,“空” 何有哉?打动我们的是情,是美,是那些自由的灵魂。评论家乔治・斯坦纳这样评价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伟大的艺术品风暴般冲击我们,以其转化之力,掀开感知的大门,逼压我们信念的大厦。” 就是说,真正伟大的文学艺术,会刷新我们的审美和信念,让我们在 “展卷之前与掩卷之后殊为不同”。文学是自我拯救,也是深度的疗愈。读过《红楼梦》,跟没读过《红楼梦》,也是不一样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真实的大观园,但愿我们心中有一个大观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多人都承认,自己年少时追慕黛玉的个性、才情和率真,长大之后发现宝钗才是人生赢家,要向她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得体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才是正道。与其说宝钗是一个真实的人,不如说她是中国式人情世故的绝佳样板。在宝钗的复杂人格里,藏着中国式的生存密码和文化心态,藏着我们中国人的爱、焦虑和恐惧。如果诚实一些,我们从宝钗身上是能看见自己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红楼梦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读完刘老师的十二讲,感觉丰富了对于蒋勋讲红楼的认识。蒋勋老师讲的是故事是文学,刘老师在此基础上又讲了人情和世故,多了更加学术的分析,对于红学也窥见一二。这本书可以反复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真实的大观园,但愿我们心中有一个大观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彼此的大观园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真实的大观园,但愿我们心中有一个大观园。大观园中有我们的理想,有我们的执念,有我们的信仰有我们最初的梦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归文学本身

                          其实目前只看了第一讲的第一部分,但是已经忍不住前来评分,刘老师实在是说出了我的想法。深爱红楼,读了多遍,从小时候少儿版,到白话版,到后来买了白先勇点评的版本,(妄言一句,倒也不觉得他点评的如何),他点评是程乙本。历史是帮助欣赏的,不是欣赏本身,猜谜和牵强附会没有意义,不如回到小说去审美和欣赏它的文学之美。看了全书十二讲的目录,可以说每一讲都切中了要害,必须 5 星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懂红楼

                            《红楼梦》问世近三百年,有人走进了这扇文学大门,读懂了它背后的意义,有人在门口踟蹰徘徊,或是落个一知半解。那么,如何进入《红楼梦》的文本内部?如何体味曹公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的深意?这本书是一位很好的引路人,作者以成书背景、人物形象、经典桥段、文学价值等角度层层切入,破解文本中的密码,带领读者走进这部体量庞大,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经典内部,走入大观园。贾家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作者说:“能写出贾、王、史、薛家族兴衰的大场面,除了想象,还需要经验打底”。正因为曹雪芹见证了从锦衣玉食到人生断崖式的家庭变故,带着深切的体验,才终能创造出百年贵族世家的三个不同宇宙。大观园外的现实世界破败堕落,大观园内的理想世界是青春的乌托邦乐园,太虚幻境的神话世界映射出神圣的精神幻境,三者既平行又充满交叉点。当读者越多的了解成书背景,就越容易感受到小说饱含曹公自身的荣耀和创伤,阅读原著就更具有代入感。说到人物形象,作者将庞杂的书中人分成了 “有用之人” 和 “无用之人”。王熙凤,探春和宝钗代表着有所作为的现实主义者,而宝玉,黛玉,晴雯等人则有着更纯粹的精神世界。作者分别梳理出他们的性格特点,挖掘各条线索,精准解读了主,次要人物的命运和人生观,由此消解了大众对人物的诸多误解和偏见。比如,宝玉绝非大家眼里风流的富家子弟,而是一个有耐心和同理心的博爱之人,骨子里又充满着绝望,悲哀和孤独;黛玉也并非单调的定论为一个爱耍小性,不好相处,有着忧郁偏狭病态人格的怨妇,反而是群体中最为幽默跳脱,明媚真诚的自由派诗人;宝钗也不仅仅是完美的社交达人,在她 “藏愚守拙” 之下,藏着她的心思和欲望;就连边缘人物小红或反面人物贾环,在作者理出的线索里,也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充满魅力。最后,作者意在阐释《红楼梦》的阅读深度,从艺术手法,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角度点明其文学价值。作者肯定了 “高语境文化” 语言留白的写作智慧,将全书的难点,谜一般的诗词背后的谶语密码一一拆解,帮助人们理解了诗化的价值,并以诗词剖析宗教思想和人生哲学。不论是顽石和绛株仙草的神话,宝钗吃的冷香丸,还是宝玉的镜子,绣春囊的物件,都处处富含着哲学意义和文化密码。此外,作者对中外文学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她用高远的阅读视角把一种更为宏阔的思想传递给读者,同时,又将她自身的爱憎立场贯以全书始终。比如,她把《红楼梦》比作中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首充满温情和哀伤的挽歌;她用欧美的家族小说《百年孤独》,《福尔赛世家》等等作品的家族史类比《红楼梦》,每一部小说都告诉人们:“如果大家族是封闭的,最终都会走向崩溃”;她引用了渡边淳一原创的 “钝感力” 一词,放在了对湘云的解读上;宝玉两次读《南华经》,很多人认为隐喻了为出家做准备,作者给出了相反而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这是成长中的觉醒,觉悟,与其说有宗教色彩,不如说有哲学意义。读完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会马上意识到,《红楼梦》一下子就被读厚了,被理解透了,信息量一下子就丰富了起来,边读边扫清原来的阅读障碍和尚未察觉的细节盲点。而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延伸解读,我们会获得更加完整的审美体验,发现《红楼梦》所隐匿的新世界,领悟别人生命里更辽阔的境界,看到新的风景,使红楼宇宙在内心有了更高级的真实感。所以,读完并非意味着 “结束”,而是新的 “开始”,让人产生又一次阅读原著的欲望,经过本书的引导,重新体会收集 “线索”,去除模糊,追溯 “真相” 的过程,想必会生出新的感觉,《红楼梦》的丰富和经典,就在于此,它值得反复品味。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了这本书,对《红楼梦》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楼梦》中的人性密码:刘晓蕾老师带你走进大观园女儿的世界

                                  红楼梦,被誉为 “中华文化的瑰宝”,堪称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而《红楼梦十二讲》一书,对这部伟大的作品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的剖析,从文本本身、文学流派之争、生活背景、辅助情节等多角度进行解读。在这本书中,诸多新颖的观点和概念崭露头角,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这部巨著,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启示。首先,书中对红楼梦的辅助情节进行了深入探讨。除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线索外,还有三条与主线紧密相连、交织扭结的辅线情节。这些辅助情节包括元春、凤姐为主的家族线索,花袭人、刘姥姥为主的社会线索,以及贾雨村、甄士隐的双重线索。这些情节的融入,使得整个故事更具丰满度,也让我们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和各种社会背景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其次,书中阐述了贾宝玉的 “博爱” 观念。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女性的尊敬并不仅限于美貌的姐妹。他对底层人物的同情和理解,以及对丫鬟等角色的 “无我”、“忘我” 的态度,都展示出他的 “博爱” 观念。这种爱的观念融合了儒家的 “仁爱”、魏晋的 “深情” 以及佛家的 “众生平等”,形成了一种宽厚、博大的爱。在这些新概念、新观点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书中区分了自爱和自恋。自爱是对自己的接纳,同时也承认和包容他人的存在;而自恋则是过分关注自我,把自我无限放大,将自己的价值观、偏见、情绪投射到整个世界。在爱情中过于自大且精于算计的我们,很难再获得情感追求和价值共鸣。这种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避免陷入自恋的泥潭,从而与他人更好地相处。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爱的本质。爱情之所以伟大、感人、令人热泪盈眶,正是因为它蕴含着非理性的精神和盲目的不确定性。我们现代人往往过于理性,认为真正的爱只不过是在承受苦难。然而,这种观点并不正确。爱情应是一种非理性的精神,是一种盲目的不确定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爱的力量和美好。最后,书中阐述了自爱与博爱的关系。自爱只能在博爱的土壤中生长,博爱是自爱的基石和延伸,是自爱源源不断的源泉。爱世界、爱他人和爱自己是同一行为的不同侧面,有程度和范围的差异,但本质并无二致,无法割裂。这种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爱的真谛,进而更好地爱他人和自己。总之,《红楼梦十二讲》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这些新概念、新观点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爱自己和他人,从而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年少不知宝钗好,错把黛玉当成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伟大的经典,要反复看深思慎行

                                      红楼梦不可高攀的顶峰,但常读常新,读思得行可是不易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用也,喜欢这种有用的书~

                                        评点派即对作品进行评点。古人欣赏一部作品,遇到精湛之处,往往在书中圈圈点点,加上评语以示赞赏。卷首有题词、读法,回末也有总评,页面上部空白处是眉批,文中空白处是夹批。《唐顿庄园》里有英式贵族最后的倔强,《红楼梦》则是曹雪芹对往昔贵族生活的深沉咏叹。生命的结局并不重要,人终有一死。重要的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是一个人曾以怎样的姿态活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楼密旨

                                          一本近些年最好的解读《红楼梦》的通俗读本。没有那些传说附会,只把《红楼梦》当做最优秀的未完成小说来解说,内容丰满,层次分明,大有收获:红楼的故事,表面上看是一个大家族兴衰背景下的儿女情长。正是在开头部分,作者呕心沥血地搭建了一个哲学架构,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一部超越儿女情长的伟大名著。。《红楼梦》第 1 到 5 回,就是这个宏大的哲学架构,而第 1 回更是重中之重。《红楼梦》是中国传统章回小说,跟传统戏剧一样,在故事开篇的第 1 回,作者也会开门见山,替自己写的这部书报一报家门。也就是说,他打算写一部什么样的书,通过书里的故事向你传达的精神内核是什么。要想真正读懂《红楼梦》,甚至包括三国、水浒、西游的核心精神,最好都去认真读一读第 1 回。《红楼梦》的第 1 回,他实际上在说两个字,一个是 “空” 字,一个是 “情” 字。《红楼梦》第 1 回一开篇,作者就先讲的是两个 “神话故事”—— 通灵石的故事和绛珠草的故事。先看通灵石。女娲补天的时候,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巨石。每一块都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最后没用完,只剩了一块,弃置在山上的青埂峰下。但是这块石头经过了女娲的锻炼,所以灵性已通,就叫 “通灵石”。因为被抛弃在茫茫时空中太久了,又偶然听到一僧一道的高谈阔论,就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他们说起红尘繁华,所以,通灵石大动凡心,要去经历一遭。但是,它自己没有这种本事,要靠茫茫大士的帮助。茫茫大士成全了它,把它从一块巨石,变成了一枚雀卵大小、玲珑剔透的美玉,然后携带而去,不知投向何方。第二个是绛珠草的故事。在西方灵河岸边的三生石畔,生长着一株绛珠草,一位神仙,赤瑕宫中的神瑛侍者,每天以甘露灌溉这株仙草,后来,仙草受天地精华,脱去了草胎木质,修成了人形,这就是绛珠仙子。因为没有机会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所以,这位绛珠仙子的五内之间,就郁结了一段缠绵不尽之意。通灵石是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的那块玉,而绛珠草是林黛玉的前身。神话故事里,暗藏全书主旨这两个故事之间,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人忽略的段落:通灵石想要去滚滚红尘走一遭,可是,成全它之前,茫茫大士先给它泼了一大盆冷水。他对石头说了四句话:第一句,“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 你听,他说,红尘中不是不好,但是,最后都是靠不住的。第二句,“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 在这儿我想说,如果你也在红尘中打滚儿了二三十年,会知道这话说得不差,所谓世间真相,就是不完美,一心求完美,那你纯粹是跟自己过不去。第三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你刚刚觉得荣华富贵、安稳如意,可是,还没等你醒过味儿来,已经什么都变了。第四句,“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再脂砚斋批注版的《红楼梦》,这四句话旁边,有一行朱红批语:“四句话是一部总纲。” 注意,这是整部《红楼梦》双重主题里的一个。茫茫大士在一开始,就已经作出了预言,石头往红尘中走这一遭,是去 “证空”!证是佛家语,证悟的证,空,是佛家的核心概念。佛学的宇宙观,是认为一切存在都不出成住坏空的根本规律。所谓证空,就是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达成对 “空” 的认知。至于绛珠草的故事里,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想要下凡,就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仙子就问绛珠仙子:“你的灌溉之情还没报,不如趁此机会了结?” 因为她这一句话,就引出了绛珠仙子的一个重大决定:“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眼泪,在红楼里,是一个核心的象征符号,代表着 “情”。绛珠草和神瑛侍者,向红尘中走的这一遭,则是去 “证情” 的。所谓证情,跟证空相对,就是以亲身体验达成对情的认知。作者自己说,要用这部书写出 “儿女之真情”,他认为自古以来那些才子佳人故事,都没做到这一点。《红楼梦》证空又证情。这两个神话故事,可不是可有可无,每个故事都象征着一个红楼主题,共同构成了红楼的二元主题。这个二元主题,可以概括为 “证空” 和 “证情”。读者可能觉得,不对啊!既证空,又证情,这不是矛盾的吗?虽然是二元主题,但作者还是有侧重的。回到第 1 回,从通灵石离开,后面紧跟着一句话,“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这里的世和劫,都是佛教里以万年计的大尺度时间单位。就这一句话,已经不知道多少万年过去了。总之,不知几世几劫之后,有一位空空道人。注意,他的名字叫空空,就是大空、空空如也!他寻仙访道,路过大荒山无稽崖,看到一块大石,就是那块石头,它又回到了大荒山原处。但是,这块石头跟之前不一样了,它的身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字迹。空空道人从头到尾读下来,原来是这块石头自述曾经变幻成美玉,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入红尘,后来历尽了世态炎凉、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个刻在大石上的故事就叫《石头记》。果然不出茫茫大士所料,这块石头,正是从滚滚红尘之中,证空而归。这位空空道人,因为读了这部《石头记》,三观尽毁,从此法号不再叫空空了,改名叫情僧。从空空到情僧,这个变化可不是一处闲笔。佛教的核心经典《大般若经》里有一句:万境归空,不舍有情。红楼作者想对你说的是:空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世间万物,不过都是成住坏空;但是,有情是根本的生命信念。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改深情。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爱它。不仅如此,作者还在第 1 回,作了一条特别声明,他说,我的这部书,不拘 “朝代年纪,地舆邦国”,也就是,没有时代限制,没有地域限制。实际上,他想从普遍人类、普遍人性的范畴,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1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