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历史的书页
“芙蓉镇坐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 翻开这本书第一页就觉得很亲切,于是决定看完。——1963 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 14 年,还在百废待兴摸索前行,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偏远小镇芙蓉镇的居民还算安居乐业。主人公胡玉音是小镇客栈家的独女,靠起早贪黑的劳作,和丈夫黎桂桂在 “圩”(音需,集市)上卖米豆腐。胡玉音人美心热,待人和善,远近客人都爱来她的摊子,慢慢有了 “芙蓉姐子” 的称号,大家都喜欢她。但是有天镇上国营饮食店来了个女经理李国香,县里面一个领导的外甥女,是个老姑娘。女人看女人,尤其是气不顺的女人看顺风顺水的漂亮女人,总是格外挑剔。所以故事并不新鲜,老姑娘开始找茬 “芙蓉姐子”,却被镇党支书黎满庚、粮店主任谷燕山 “护短”,还联手托关系将李国香想办法调回了县里。太平日子可以继续过,胡玉音夫妇凭借勤劳和口碑盖起了小镇上前无古人的最大新楼,小镇有了榜样,原来勤劳可以致富,好日子似乎越来越近了。但是时间来到 1964 年,“三清运动” 开始了。李国香带着一肚子怨气和 “县委社教工作组” 回到芙蓉镇。李国香开始依赖镇上唯一一户 “现贫农” 王秋赦 — 一个坐吃山空的惫懒货 — 很低调的收集证据,报复那些让自己不如意的人的证据。于是在准备妥当后,李国香用最 “红色” 的话语,使用最低劣的手段,将黎满庚、谷燕山等几个帮助过胡玉音的人拉下马,逼死了胡玉音的男人黎桂桂,将胡玉音定义为新富农,归为了 “黑五类”。芙蓉镇的天黑了,李国香只手遮天,王秋赦狗仗人势,与胡玉音沾边的人都受了牵连。1966 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红小兵来整治了李国香,但是很快这个女人又得了势,官路随着她舅舅一起大路朝天,甚至王秋赦也随着升天,当了镇党支书记。“革命” 成了这些人手中的武器,“斗” 是解决一切 “不利己” 问题的钥匙,兴亡都是百姓苦。这时候的胡玉音呢,被罚和另一个铁帽子黑五类秦书田一起扫大街。两人一起劳动,互相关照,慢慢有了感情,一场不经意的大雨冲开感情的藩篱,有了爱情的结晶。秦书田向王秋赦报告要和胡玉音结婚,尚未婚配的李国香知道后大发雷霆,判了秦书田的罪发配边疆劳动,用酷刑折磨胡玉音。终于在 1979 年,漫漫黑夜迎来曙光,拨乱反正的号角吹响。胡玉音和秦书田被摘帽归还财产,黎满庚、谷燕山重新任用,王秋赦受不了打击直接疯掉被送到疯人院,芙蓉镇终于回归平静。—— 这是一段老人们都不愿提起的岁月,是一段乌云遮望眼的阴暗时光。战场上的敌人不可怕,把你视为敌人的自家人才可怕,芙蓉镇是万千小镇的缩影,李国香、胡玉音、秦书田、黎满庚、谷燕山、王秋赦是万千身处那个混乱时期人们的缩影。他们努力着、疯狂着、隐忍着、盼望着、苟活着,有些人不明不白的死了,有些人不明不白的活着,不知为了什么。当是非黑白似乎都不再有意义,当人性良知生命都可以被肆意践踏,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对错?为什么?凭什么?… 不知这些还有没有人在想,还有没有人敢想。——《芙蓉镇》是第一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我很意外能看到这样一本 “过于真实” 的书。当往日悲怆岁月如画卷徐徐展开,真实的画面比虚构的故事更令人震撼,令人唏嘘。---- 时代是一座座大山,个人只是一粒沙;时代是一段洪流,个人不过一朵浪花;时代也是一本浩然巨著,书页里总有起承转合,我们至多不过是某页上的几个文字、一个注脚,甚至不会出现。秉持良善,努力生活。然后相信,善恶是非,终有评判。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反思文学” 一般是用来指称 1980 年代初期,继 “伤痕文学” 之后的一种文学思潮。反思文学有两大主题:一是人民的主题。一些作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一个时期以来极左路线践踏人民意志,破坏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历史事实进行了回顾和反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文学中确认人民的崇高地位。二是人的主题。反思文学以人道主义作为批判极左路线、控诉其罪行的有力武器,为恢复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进行抗争,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理路与人的命运变迁,以及人的心灵被扭曲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基础。反思,是作家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所致,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推动现实为根本目的的。将历史的风云变幻,用思想解放的态度真实地反映出来,并与现实的复杂矛盾紧密结合,侧重开掘人物的心路历程,从哲理的高度剖析生活的底蕴,显示出浓郁的思辨色彩,是当年反思文学的显著特点。它可以称得上是锋利的 “解剖刀”。它剥离掉由 “左” 的细胞聚集成的、潜藏于祖国母体和人们思想中的 “肿瘤”。这其中有淋漓的鲜血、有痛苦的呻吟、有术后的挣扎…… 当然,更有获取新的生命力的振奋和欣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以最生动和最接地气的两人为代表,理解书中的人物这是一本沉重的书,它通过芙蓉镇的几个有特色的人物,反映了文革期间社会的政治风貌和人文生活。看到百分之八十,感到特别疲累,被人物的命运所牵扯,只要睡去,醒来又把后百分之二十读完。什么人最能感受这本书呢?我想应该不是我这种同理心不那么强的 80 后。虽然我感到疲累,但仔细想想也可能是不太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而并非深刻的理解。最理解他们的应该是和这样一群人同时代的人,比方,我的父亲。他特别喜欢看农村、文革等题材的作品,因为那基本是他小时候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所有的一切都唤醒儿时记忆,在这份记忆的基础上复盘,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另一群能充分理解这样作品的人是能把自己置身融入故事的每一个角色,感受力丰富,同理心极强的人。或许是因为本身具有这样的性格特质,又或许是读文学作品比较多,代入感和感受力被训练了出来。综上,我能训练自己做到的只有后者,通过大量地对文学作品阅读增强感受力和代入感。目前根据我的感知,我觉得这本书最生动的人物以及最接地气的人物分别是:秦书田和黎满庚。秦书田的丰富不仅在于其所知甚多的才华,更在于他的那种才华不刻板,应对被批斗的十几二十年而产生的智慧 —— 顺势而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生命力。他非常像一株坚韧不拔的杂草,不管是谁想要将他灭绝,他都能自强不息。不仅自己的精神之火不熄,还能让身边人都感受到来自他的某种程度的温暖和幽默。虽然在这样的年代,这种幽默是黑色的,但它更能凸显秦书田的生活能力。想想,如果在绝境中都能努力生活的人,那么在好的时代这样的人应该是十分热爱生活的,最能把生活活出滋味的人。黎满庚之所以被我评价为最接地气的人是因为他并不是言情小说中的面对美女女主忠贞不二的男主。他本身具有大男主的特质,但生活中又有谁是真正的大男主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不足。黎满庚充分的展示了这两个方面。而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信仰 —— 忠于党。但这种忠诚却是愚忠,相比秦书田没有任何活力。他会因为组织不同意放弃自己的青梅竹马,和别人结婚,只认对方做自己的干妹妹;他也会因为怕被组织除名或惩罚出卖自己的干妹妹。他甚至有时候也会想起最辉煌的时候所拥有的机会 —— 借助娶上级领导的外甥女上位 —— 是不是一个更有利于其信仰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决策,虽然他并没有这样做,但他的内心会评估。他就像身边的你我,对自己可以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事情反思思考,但有时候还是会选错,也会懊悔。因为大多数普通人都会有一种生活所赋予的 “信仰”。它或许不是黎满庚所忠诚的党组织,但绝对是你过去所有生活经验给你的总和,它塑造了你,影响着你,让你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无法成神,有功有过。至于其他人物并没有太引发我的共鸣,但或许这种没有引发并不是真的,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重读一个作品又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那时,自身的年龄和心境又会不同。因此,我认为,看一本书一定要留下一些记录,日后再读再对比,你会发现,一本书带给你的是跟你年龄和心境有关的成长,它是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