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85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坚持每周看本好书(第五本)

    《简读中国史》书评 从科普的角度上看,如果只读一本书中国历史书,我建议读这本。原因是许多历史书为了呈现历史细节,经常描写出历史的细支干末,这样反倒显得历史过于臃肿,劝退大部分的读者。当然,这本书的定位是科普书,我认为可以读完这本书再去阅读针对性历史的书籍,先找到历史的发展脉络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一、历史是有规律运作的。回顾华夏文明自从夏商周以来,中国历史一直处于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的状态。中国曾经有过三段长期分裂的历史状态:1)春秋战国 2)三国魏晋南北朝 3)唐末藩镇割据 由秦国统一天下,政治上最大的创新之一就是从分封制改成郡县制。分封是夏商周时期的部落联盟式的管理,即把占领来的土地交给身边和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宗亲去打理,宗亲也同样把自己的土地交给他们身边信任的宗亲去打理,此为 "分封制"。而秦始皇则把分封制改成郡县制,就是划分区域省级乡村,轮流管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利弊,对于秦汉以后的朝代,基本沿用郡县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出现可以威胁中央的地方,皇权可以通过郡县延申到各个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坏处就是地方很难形成可以抵御外敌入侵的力量,并且由于郡县长的权力分散,处理事情的效率会低。也是自秦朝以后,中国历史呈现周期性的崩坏与更替,新朝代总是会警惕上一个朝代的灭国原因,可是旧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例如汉朝看见秦朝过度劳役民众,导致陈胜吴广起义,汉高祖刘邦称帝后马上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再如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国家无法管控地方,宋朝吸取教训重文轻武,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却导致整个宋朝被外敌入侵难以抵抗… 总之,一个朝代的后期总是官员腐败,国家过度汲取民众,导致各地的农民起义爆发,一场席卷全国的起义抗争重新把过往的中央机器打碎,接着又重新建立一套新的政权。二、历史从来不是孤立读中国史,必须了解世界史,因为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在我们印象中中国历史以来都是孤立于世界而存在,但事实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许多事件影响过中国。最出名的莫不过鸦片战争,英国列强前行打开中国的市场,从此中国被动卷入全球化。我们读初高中读历史教科书都会看到鸦片战争是如何侵略我们的民族,但实际的历史背景是,英国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用武力的手段打开中国的市场,英国人在进入中国后被中国官员百般刁难,无奈找到当时的乾隆皇帝要求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这个机会是当时中国认识西方的窗口,起码事端还不至于上升到战争。可是乾隆皇帝却不以为然,面对英国人送来的当时全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不屑一顾,并且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事态逐步演化才变成最后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启近代历史的序章,中国这个世界霸主的认知在西方世界落幕,直到改革开放以前,留下的是落后与愚昧的面貌。三、历史有正面,也有侧面。读历史,要看到历史的正面,也要看到历史的侧面。既要看到别人做了什么,也要看到我们做了什么,才能形成全面看待历史的视角。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可是我们也看到西方恰恰是靠着发达的商业把创新推向市场,直至发展到全球霸主地位。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皇帝还是推行这种政策呢?原因有很多种,譬如说:1)中国得天独厚的地貌环境适合耕种,发展小农经济完全自给自足,不需要频繁地交换商品。中国的地理封闭性以及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纬度相当,自西向东,依靠在水资源播种的农产品大径相同,你有的我也有,不需要交换,也交换不出更多新的商品。2)中国夏商周的部落联盟是依靠小农意识或农业文明发展起来的政体结构,农业讲究分工协作,人与人的关系必须融洽,人依靠内心的真善美即可维持社会秩序,儒家强调的 "人性本善" 的根源就在于此,孔子本人述而不作,因为他认为前人写的作品已经非常完善,他只需要把周代的文化传播出去,因此孔子本人没有写过任何作品。而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占据着统治者维持国家的共同文化意识。3)小农经济极大推动人口增长,只要没有遇到天灾人祸,基本满足每天温饱问题,人们何乐而不为呢?其次对于国家统治来说,小农经济意味着人的生活不会大范围移动,有利于国家统治。并且正如前面所说,中国如果鼓励商业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尽管如此,随着全球化进程与科技发展,中国也开始鼓励商业发展,譬如宋朝时期出现的夜市,同样还是宋朝,商业税收比例曾一度占比 70% 左右,可见一个国家是否重农抑商,或抑商重农并非统治者一家之言,而是综合因素的考量。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坐标下的中国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对于中国历史始终怀有敬意,但是想说清楚它又非常不容易。张宏杰先生的《简读中国史》让我找到了一个视角,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读史的关键在于总结和分析,看清中国史必须了解世界史。本书讲述的是中国从秦到清的历史表现作为路径,用拼图的方式把大致轮廓画了出来,或者更形象地说是用鱼骨的方式进行讲述,全文又纵又横,以纵为骨讲述中国历史,用横联系世界历史,在世界史背景下观察中国简史,看似信马由缰,实则自有作者写作意图行走的逻辑。通过大量的事件不断完善知识拼图,丰富鱼骨,以最小的篇幅尽可能将清楚中国历史脉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史需要大智慧

        书摘: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历史学家们基本上是按照 “善恶忠奸” 这个简单的思路,对复杂的历史记忆进行整合。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总是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就是因为人心不古,不肯好好听孔子的话。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贯彻孔孟之说,那么尧舜之治很快会再现。而普通老百姓听了历代的评书、演义,得出的结论更是简单:一切成功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忠臣的话,一切失败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奸臣的话。所以只要 “亲贤臣、远小人”,天下自然太平。这种历史总结能力,是中国从秦朝到清朝,一直在 “鬼打墙” 式的治乱循环中绕圈子的原因之一。这段话总结得可真好。细细品慢慢嚼……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是一本 “解读” 历史、而非 “描述” 历史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下,用相对通俗的语言、较为宽广的视野来理清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并力图全方位呈现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的一本历史书籍。🌻初看正标题《简读中国史》,以为是中国通史的简明版,翻阅了两章,才明白,副标题《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才是本书的核心,这本书不是在讲中国历史 “是什么”,而是在用中外比较的方式来评析中国历史中某些现象的 “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西方神话的主题是 “弑父” 而我们是 “杀子”?👉希腊城邦和春秋战国时的形势比较相似,为什么希腊人对 “统一” 没那么热衷?而百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都是追求 “大一统” 呢?👉为什么中华帝国在崩溃后总能统一,而西罗马帝国一旦崩溃,就再也不能复建呢?👉为什么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可以 “动不动就来场农民起义建立新王朝”?👉为什么在欧洲能出现自治城市,而在其他地区,比如商业同样广泛存在并发达的中国和阿拉伯地区就不行呢?...... 当然,除了这些中外对比的问题,还有很多独特视角的问题也很有意思比如👉为什么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不停地徒劳地游说各国的君主,却不去见最高领导?明明他们好几次路过周天子的领地,但就是不去朝见周天子。(答案其实很简单,但之前我们学习历史基本都是被动接受 “是什么”,而从未想到或提出这一类 “为什么” 的问题。)🌻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我都在其他专著类书籍里了解过,比如说👉我一直比较认同的 “历史地理学” 方面的观点,我自己将之总结为 “客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决定了主观的政治历史发展进程”。还有👉中日看起来一衣带水、文化相似,但本质却迥然不同;👉英法看起来都是欧洲老牌儿资本主义国家,但两国的政治体制、管理模式在本质上也是截然不同的......🌻整体上这本书还是比较言之有物的,表达的观点、提到的论据也都不算偏颇,至少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值得一读

            1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简牍中国史

            作者参考《世界通史》的叙事,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历史,但结论完全不赞同。作者还是受西方影响的制度决定论,本书并不是讲中国史,而是对了解中国历史的中国读者对标世界的发展。受戴蒙得的地理决定论影响比较大,认为中国落后是制度的原因,先下结论。中国是唯一连续的文明,文明没有断绝,其实中华文明一直是兼收并蓄,不断融合的文明,所以民族不断壮大,从最近热议的三星堆,也能看出中华古代文明是由两河流域文明传承的(马车,小麦等),但到中国这片土地上,更好的发展,把农业文明发展到极致的帝国统治,一直到宋朝的文化鼎盛,我们总是认为 “落后就要挨打”,其实世界一直是野蛮毁灭文明,从希腊被马其顿消灭,到罗马帝国毁于蛮族入侵,蒙古铁骑横扫世界,只因为中华文明文化(文字)思想的强大,人口众多,文明一直传承并融合。参看施展的《枢纽》,宋元以后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融合,书中也讲孔子的崇尚周礼,从封建制到秦帝国的帝国制度,生产力进步,人口增加,但个人幸福是否增加是见仁见智,同样清朝的士大夫生活是否就落后于现在的打工人也是各有说法,但这是文明的自然演进,并不是自上而下制度变革就能完成文明的演进,中国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文明,这艘大船有个转变过程,需要几代人,最近看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再看印度,这些传统农业文明国家,上层精英进入工业文明领域,而广大下层民众还停留在传统社会,如果没有强有力政党的底层动员,农业社会的层级很难打破,民众从宗亲社会很难向工业化城市国家转变。中国的历史演进有其必然性。作者太理想化西方社会,如果看一下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想想经济大萧条下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悲催生活,就不会妄自菲薄了。文明不是制度演进,而是生产方式的演进,从游牧采集进化到农耕文明再进化到工业文明,一种文明不但是生产方式也包括社会和家庭结构,中国将进化到工业文明的帝国模式。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多看几遍的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从商代开始我们就有史官了,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资料最多的国家,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别的不说,一套 “二十四史” 就有四千多万字,读起来非常困难读史需要悟性。“读史使人明智” 这句话并不绝对正确。学历史不见得都能获得智慧,有的时候获得的是更深的愚昧。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 中国文明的早熟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国文明后来的稳定,也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在文明基本成熟之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民族文化上的普遍落后使中国早期文明遇到的挑战很小,从而使它丧失了探索农业文明以外其他文明形式的动力,也丧失了自我剧烈变革的压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历史的几条线索

                中国历史悠久,史料繁多。所以学历史要学会分析和总结,根据几条重要线索来探寻规律。皓首穷经的读法,不能把知识变成人生智慧,只是学到死板的教条,或者浮于表面的精彩。1. 关于历史循环,作者用 “按下葫芦起了瓢” 来形容皇帝制度的漏洞,无论怎么补都走不出历史周期律,王朝的生命力边界就定在这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皇权与相权博弈不断进行,即使没有宰相也总会出现权臣。中央与地方权力也在寻求平衡,地方官统辖地域大小决定了政治稳定性,也影响了国家动员力,治理能力,无论省、州、县大或小都会存在系统性的动乱因素。作者批判了官本位思想,衙门人浮于事,人想进,统治者也需要更多人,导致财政赤字,进而加重平民税负。再加上结党营私和贪污腐败,把治理难题升级,最终王朝在起义或是入侵中覆灭。封建社会的集权体制确实能干成大事,但是它的反面是民众缺少政治参与的冷漠和自私,一旦政治权力削弱,顺民就会很快变成暴民,缺少凝聚力。并且政府包办一切,不利于释放经济活力。2. 关于文化差异,作者从地理原因入手,提出希腊 “弑父” 文化和中国 “杀子” 文化的差别,是由海洋和农耕不同的原始生产方式造就。青年人善于航海,获得资源更多,因此崇尚青春和活力,人与人平等,青年人反叛精神得以释放;而老年人在农耕文明中掌握权威,控制资源,更提倡成熟、稳重,所以讲究等级观念的秩序,长幼有别,长者受到特别尊重。这也造就了血缘家族和祖先崇拜的文明性格,是集权体制的文化基石。3. 关于文明发展,作者认为文明是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夏朝为什么出现在河南?河南地理位置居中原之中。中原北靠草原,西面高原,东南面向大海,中原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中国腹地,腹地中心正是河南。而中国版图之外,青铜文明、小麦、牛和羊从中东传到中国,极大提高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早期王朝的出现和发展。而拒绝交流,闭关锁国,统治者把自己的国家推向落后。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仅在于装备落后,也在于后勤体制落后,官员贪污,导致战争成本高昂,烂的不是一批官员,而是整个体制。封闭家门,不去学习交流,政治体制就会僵化,陈规陋习也会无限放大,丧失进步动力。4. 关于贵族精神,作者用优雅来形容,炫耀和享乐都不算。打仗,要赢得漂亮,输得体面,公平竞争取胜才能服人,这是基于周礼产生的战争礼仪。贵族打仗讲究承诺,遵守信义,要尊严和风度,故而区别于平民。作者溯源欧洲的骑士精神,认为这不过是宋襄公主义的欧洲版,这是自家历史的财富,但是容易被遗忘或是误解。5. 关于春秋战国乱世,作者把它看作是思想黄金时代。“西周前期,虽然秩序井然、社会安定,然而过分的稳定和过于严格的礼仪约束,也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分封制的向心力小了,产生列国竞争。而列国竞争促使各路诸侯思变而进取,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经济思想都是遍地开花,叠加城市化进程,知识产生和升级速度越来越快。尽管思想自由,但是无论哪家学派都主张统一,而法家学派在秦国大行其道,即使变法者被杀也能坚定推行新法。强秦的暴力征服六国,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石以及君主专制的雏形,也注入书同文的统一基因,所以秦帝国崩溃以后很快实现大一统,这是罗马帝国没有的内在基因。对比欧洲的海洋文明,中国的大陆文明更容易形成专制统治,建立征服与屈服的关系。经过几百年的百家争鸣,中国走上了集权政治的道路,这是知识分子探索出的统一大方向。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得

                  这部作品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史的坐标下,赋予中国历史全新的意义。从作者的解读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我们自古就与世界镶嵌在一起,难分彼此。中国的发展会促进世界历史的进程,而世界历史的大势又会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例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因为好面子,错失了与英国建立通商关系的历史契机,使得中国被迫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其代价就是鸦片战争的摧残和不平等条约的耻辱遭遇。如果能够尽早认清世界的大势,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那么,就很可能不会发生如此屈辱的历史故事。显然,历史不能假设,但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收获教训。特别是对经历长达三十年改革开放,并且因为开放而富强起来的国人来说,历史教训不容忽视!在疫情当前,面对部分国家的挑衅,部分国人还叫嚣着要杜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这与当年乾隆皇帝的自大有何区别?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发展的逻辑

                    这本书叫 “简读” 中国史,他确实做到了,很薄的一本书就梳理了中国历史的逻辑。如果用这本书的思路去学习历史,那么学生们就可以节省很多记忆的时间 。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让我们记住历史,而是让我们展望未来,所以逻辑更重要。理工楠每日荐书 00242021 年 5 月 28 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任何一个人,都是身处于各种复杂的环境之中,国家也不例外,所有的文化走向、政治制度等不仅受到历史的影响,同样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而这往往也是我们很容易忽视的地方。本书从世界大全局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历代所处的地理、政治及世界环境,读完之后可以更加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真的是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步都有缘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的范畴进行认识和解读,是当下史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这个特点来自于西方历史研究的影响,我们的传统史观是以我为中心的。每个历史研究者都会从自己的角度认识历史,叙述历史,张宏杰老师的笔力和研究思路没得说,视野也很开阔。虽然是简读,其中的思考并不简单。突然发现这部作品还出了 2,打算在得到读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到了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表演

                          这本书就像是把中国历史放在了一个大舞台上,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表演。作者像是一个导演,引导我们观看中国历史的演出,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情况。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互动。这些互动就像是风中的树叶,虽然看似微小,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痕迹。通过与世界历史的对比,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作者指出地理因素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就像是一个花园,如果地理环境不好,比如土壤贫瘠、水源不足等,那么即使花园里种满了美丽的花朵,也难以维持长久。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兴起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明朝无法有效应对来自海上的侵略,最终导致了灭亡,而清朝则取而代之。另一个亮点是作者对近代史的解读。作者分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以及这次侵略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这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并认识到教科书上所忽略的部分。这些侵略就像是病毒,虽然看似强大,但最终却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免疫力,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还能从中领悟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动因。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历史的正面和侧面

                            在这个各种 “简史” 满天飞的阅读时代,当我看到一本名为《简读中国史》的书的作者是张宏杰还大为诧异,因为张宏杰的调性似乎和 “简史” 太不搭调,不对,书名是 “简读”,这和 “简史” 又有何区别?带着这些疑惑,以及对张宏杰作品质量的信任,我还是翻开了这本书。



                            事实上,从本书开头作者阐述写作意图,到读完本书,我对张宏杰的写作意图才真正明了,或许本书的副标题更能概括这本书的内容,“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本方式上有比较历史学味道的著作,而 “简读” 也确实与 “简史” 不同,作者并非要如很多 “简史” 类书籍一样试图从个人角度选择关键性历史事件来串起一段历史的线索,而是把握历史中体现作者 “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这一主题的人和事,简读历史,把握重点,抽取脉络主线,在比较中表达深刻的思想,这样的基调就非常符合张宏杰作品给我的印象了。
                            张宏杰笔下的历史是很有个人风格的,也常常引发争议,首先是批判性很强,他对中国历史的书写关注细节,却并非通俗历史写作那般讲究 “趣味”,他更注重于挖掘中国历史中值得品味、剖析、咀嚼、批判,进而给人启迪的侧面。另外,张宏杰笔下的历史常常很沉重,批判必然带来沉重,这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贯穿始终,比如其代表作《饥饿的盛世》,将我们印象中中国挨打的历史起点向前延伸,让人感到一种充满荒诞的沉重。
                            但是,如果你认为张宏杰只是简单的进行所谓的 “民族劣根性” 批判,那就错了,在《简读中国史》中,他的叙事核心依然在中国历史之上,在本书开篇他便提纲挈领的提出了中国历史的五大脉络,如文明延续未曾中断,早熟,两头变化剧烈中间不断循环,中间阶段向一个方向演进,边疆与中央的互动规律。这五大脉络彼此影响,各自展开又有更深的细节,而每一条脉络都提供了与世界同期其它文明比较的空间,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性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优势与劣势。
                            比如,中华文明其实并非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但是却更早的以剧烈的方式告别封建制,进入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帝国,这正是中国文明的早熟特性,直到另一场剧烈的全球化浪潮带来巨变。而这两头剧烈之间,正是中国历史王朝间的兴衰迭代的循环,这个过程中又常常伴随边疆对中央的冲击,“入主中原” 一直是一个主旋律,但是这个过程中却有同质的文明和政治运作方式始终延续这一世界历史中罕见的特质,这五条脉络有着彼此的逻辑关系,构成了张宏杰笔下的中国大历史,这本身就扣住了所谓 “简读中国史” 的主题,将中国漫长的历史 “简化为” 清晰的脉络,给读者以不一样的视角再读中国历史。

                            而这五条脉络也成为了中国历史时间线上,张宏杰进行历史比较话题的引子,因为,你自然会沿着这个线索提问,“为什么中国更早的采用郡县制这样的治理方式?它与城邦、封建制有何优劣?”,“全球其它文明难道没有几十到两百年周期的王朝更迭?”,诸如此类。而作者正在每个历史阶段的章节,先以五大脉络为基础阐述,接着总会留出一两章做个精彩的比较,比如在 “秦始皇以前的中国” 要讲 “中国统一与欧洲分裂”,在 “秦汉与罗马” 要聊聊 “为什么罗马帝国分裂后不再统一”,在 “秦以后王朝的周期性崩溃” 这篇更有非常精彩的一章 “欧洲没有‘官逼民反’”。整个过程中,正如张宏杰后记所说是他本人 “写得最快也最愉快的一本”,他旁征博引,将自己在此前著作中的中国历史观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也在比较中让我们对世界历史的脉络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可能在比较中,你才会猛然发现西方文明虽然整体有断层,但是政治上的王朝持续性却很长并无激烈的循环;才会更清晰的将罗马败亡到欧洲封建制,到工业革命,到公司制度,到现代金融体系,直到欧洲全球化席卷全球的过程串接成一条线,并深刻体会中国历史在各个节点上收获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

                            在《简读中国史》中,张宏杰的下笔尽管依然批判力度十足,但是却也多了一份讲述厚重历史的沉稳和淡然,在他的笔下,中国历史的五大脉络形成自有中国地理和文化、政治因素长期共振的原因。而这个过程中,中华文明早熟的形成大一统的帝国,尽管中间也有战乱的痛苦,但是毕竟大部分时间维持了社会稳定,让人民和资源可以安定的在帝国内流动,也更早的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相对公平的机会上升通道,在这种高度的流动性中,中华文明无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也曾经站在全球文明的前列。

                            然而,世界是变化的,历史的发展机会也是全球性 “流动的”,我们曾经失去变革的机会,而这一切又似乎归因于我们文明的惯性而显现出一种不能自拔般的无奈。但是,在全球化剧变的冲击下,我们又终于痛定思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本书结尾,张宏杰做了最后的世界史坐标下的历史比较,在他看来,除去发达国家,非英殖民地的各国转型发展依然艰难,因为他们缺乏内生的力量。而具备着与清教徒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讲求刚健进取之儒家文化的中华文明,在面对全球化冲击的路途上,尽管曾经伤痕累累,但是已经重新站起,而在未来我们在吸取全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理应做的更好,正如作者最后引用的典故: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简单的国史科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不释手的好书

                                有趣的冷知识开放的新视角血缘的真关切渊博的全架构拍案叫绝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狮虎斗

                                  总制衡;立协约,承转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路漫漫其修远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的范畴进行认识和解读,是当下史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这个特点来自于西方历史研究的影响,我们的传统研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每个历史研究者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叙述历史,认识历史,建立史观。张宏杰老师的笔力和研究思路没得说,大脉落,粗线条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放在整个世界历史中进行勾勒比对,视野开阔,所谓兴亡勃忽周期循环的中国历史,在世界人类历史中进行客观的显影之后,仁智之见立现,史观立现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然而,樊篱坐井,何以 "维新"?任重而道远,上下而求索!虽是简读,但其中欲言即止的思考和春秋抒写的手段并不简单,实乃身在历史周期轮回之界,不得已而为之。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快速入门中国史

                                        本书独特的比对方法让我对中国史有了超过中学课本的死板认识,这是中国史类的第一本,还会有其他 4 本阅读计划!当然,这本书是每天午休,或者运动后点点滴滴碎片时间读完的,它的意义变得更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

                                          题目是中国历史,但其实是掺杂世界历史,要说清楚一件事情,用其他事情做对比更好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