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用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事
这本书是我在得到电子书中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一方面是自己佛学知识还不够,所以需要仔细研读,另一方面里面的佛理是要经过反复思考。读这样一本书仿佛经历了一场受益匪浅的修行,里面充满了喜悦和感动。佛陀的一生,藏着佛法的源头和奥秘。佛陀的智慧,是万卷佛学经典的核心思想。这本书从佛陀出生、成长、婚姻到求法、觉悟成佛、传道讲经,系统梳理佛陀的传奇一生。这里面最为传奇的从锦衣玉食,珠光宝气的王子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剔除万缘,悟道解脱的佛陀的。从王子到佛,从中经历过种种苦行之后却选择了中道,最终菩提树下证悟。接下来就是漫长的 49 年弘法,如何帮助众生破除烦恼,离苦得乐。佛陀的一生是对命运的终极领悟,一言一行皆有智慧,一句一偈都是改变自我的方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0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人间佛法一行禅师是越南僧人,这本《佛陀传》用很浅显的文字,讲述一个有血有肉,真真切切的 “人”,而非一个 “神”,只因破除了无知妄念,达到了觉悟和解脱。佛教东传南来之后,一直没有成为统治律法,属于士大夫的 “哲学” 思考。作者身处东南亚,教派林立,传扬佛法的环境更接近佛教初创的印度,也面临竞争,而且需要跨地区跨种族,不同语言间的传教,需要语言浅白,明晰易懂。所以这本《佛陀传》把主要篇幅都放在佛陀出家之后的顿悟,和基本原理的开解上。比如央掘摩罗(也有的书为鸯崛摩罗)的忏悔皈依的故事,就写的生动精彩,对话和场景的描述,是我看的释迦摩尼传纪中写的最精彩的。佛的意义,即为觉者,智者,学佛的目的是要开智慧,求觉悟。“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科学的进步,吃饭穿衣的物质上温饱都已解决,但精神上更需要安放,“生,老,病,死”,这四座大山需要翻越,把佛陀当成导师而不是神,学佛为了求智慧,回归佛教创始时的本初,僧人一衲衣一只钵,乞食而生,书中叙述如何收迦叶为徒的故事也是自然生动简明,无神迹,只有谆谆教导。觉悟的潜能就是佛,教理就是法,在修行上互相扶持的团体就是僧。照见自身,回到当下便是觉悟。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7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禅师今日圆寂❤️缅怀伟大的心灵导师 —— 一行禅师 今日 2022/1/22 日凌晨 00 点圆寂🙏— 曾有人問及一行禪師何時退休,他回答道:「教導不光是口說言傳,而是透過你如何過人生來教導。我的人生就是我的教導,我所欲傳達的信息。」— 一行禪師在法國所建立的梅村,也會定時敲起鐘聲。當鐘聲響起,就是大家停止手邊工作與思考,並專注於呼吸,讓身體回到自己的家的時候。回到當下可以體會到此刻的安詳,並讓內在感到平靜。這也是禪師一生所奉行的「將正念融入至日常生活」19261011-20220122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佛陀传: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佛学是真的,修心养性的一种正经学识。可为何在传承的过程中,渐渐成了佛教,就像分裂出去的提婆达多那样,开始是出自同一源,只因私心而变了性。最终还是用纯净的佛法引领走偏了的僧侣回归。所有的戒律,都是为了更好的修心养性,而不是形式主义。🌹折磨自己的身体是无助于找到安宁或体悟的。肉体并不单是一个器具。它是精神的寺宇、到彼岸的木筏。🌹不要浪费时间于无聊的闲话、过分的睡眠、追逐名闻利养、贪求欲望、与败德劣品的人在一起以及自满于对教理的浅见。他再提醒他们在修行道上必须注意的七正觉因 —— 专念、研法、精进、喜得法要、轻安自在、禅定和喜舍放下。他也再一次重复无常、无自性、不执著、解脱和要降服贪欲的教义。🌹痛苦,是因为在用错误的方式生活🌹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当你认识一个人不够深刻的时候,是没法了解他的智慧、德行和果行的高低的。🌹要知道一个人修行的程度,是需要与他共同生活,细察他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和与别人的交谈,才能了解他智慧、德行和果行的程度。🌹当你认识一个人不够深刻的时候,是没法了解他的智慧、德行和果行的高低的。🌹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在与自由🌹所有众生都具有这无始无终的‘如来’本性。🌹‘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是指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个体。🌹一个人越是多牵挂,便越是多痛苦。🌹开悟的三次第 —— 戒、定、慧。持戒生定,定能生慧,慧能令我们更深入地持戒。持戒越深,定力越长。甚深的禅定,又可启发更高的智慧。🌹定与慧是手牵手的,定慧互通,二而为一。🌹不要追逐过去。不要迷失于未来。过去的不再。未来的未来。彻视生命的当下此时此处,行此道者安稳自主。我们必须今天精进。明天已太迟。死亡随时将至。哪有商讨之宜?智者称赞那些日与夜专注生活的人为 “更殊胜之独处者”。🌹当一个政治家具备足够的智慧去了解和爱,他才可以看到苦困、悲哀和压迫的真相。这样的人,才能有方法改革政制以拉平贫富的悬殊,终止施压。🌹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重新接触的方法,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第一戒是不杀。所有众生都害怕死亡。如果我们真的行了解和慈爱之道,便必定要遵守此戒。我们不只是要保护人的生命,还要保护其他动物的生命。遵守此戒会令我们增长慈悲与智慧。“第二戒是不偷盗。我们没有权利偷取别人的东西或巧取豪夺。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别人自立维生。“第三戒是不做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不要干扰他人的权利和义务。要永远忠于配偶。“第四戒是不妄语。不要说歪曲事实或导致不和与仇恨之言。不要散播没有确定性的消息。“第五戒是不饮用酒精或其他刺激性物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身和心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身体的平静和舒适与身心的安住是息息相关的,虐待自己的身体就是虐待自己的心智。一个留心专注生活的人,永远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这样的人可以防止自己的思想说话和行为令自己或别人受到伤害。人生的确充满苦恼,但也有很多的美好。沉迷于欲乐固然对身心有害无益。如果生活得简单健康,而不被欲念贪求所奴役,是可以经验到生命的奇妙美好的。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而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当痛苦的原因存在,痛苦也存在。当痛苦的原因消除,痛苦也就应该消除。痛苦的主因是无明,又即对世间实相的错误了解,认为非恒常的是恒常就是无明,认为无自性的有其自性也是无明。贪欲,嗔恚,嫉妒以及无数的苦恼都是由无明生起。佛法就是导致醒觉之大道。它就是佛陀所教的道理,帮助我们超越无明,嗔怒,恐惧和欲望等牢笼之道。它能导致自由,平和和喜悦又能使我们去爱和了解所有的人和事,了解和爱是醒觉之道上的两个最美丽的果实。一切法的真性,是超越美丽和丑陋的,美与丑只是我们心中创造的观念。专念能栽培出我们照亮身心和外境真性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一切事物,有了理解,我们才可以去爱。当我们了解一切,所有痛苦也就可以消解。真正解脱之道其实就是了解之道。这种了解只可以从深入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而得。慈悲是了解的果实。修习觉察之道就是要体证生命的实相。这实相就是无常,一切都没有永恒和个别的自体。一切总有一天会成为过去。当一个人看清事物的无常之性,他的视线便会变得平静和谐无常。无常的存在不会为他的身心带来困扰。住于安寂,见法归源,无嗔无戾,和悦充斥,圆持专念,得真自在,出离欲念,乃大欢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修行 从观息开始借来《佛陀传》一口气看完,倒不是 “书非借不能读”,而是此书感应力极大,令人手不释卷。通过佛陀的一生,我对佛教起源、主要教义以及修行方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为什么是佛陀 1,佛陀出生的年代,印度地区由若干小王国组成,普遍信奉婆罗门教,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婆罗门阶层对低种姓族群的压迫较为普遍,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现在的印度仍然如此,这么深刻长久的不平等非但未导致社会动荡,反而成为印度稳定的基石);2,佛陀出生于王室,无需面对残酷的生存压力,对苍生怀有一颗悲悯之心(救助被猎杀的天鹅)。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婆罗门教义有深刻的理解,有扎实的修行基础,善于仔细观察周遭事物;3,少年时春耕,看到众生相残(犁出小虫、小鸟啄食)产生烦恼;处于村童之间,想与自己年纪相若的村童一起玩耍,却被一袭华服所限,因不得平等而产生烦恼(与宝玉烦恼众姐妹及神仙似的林妹妹都无玉一样);对面亲人、臣民生老病死,产生烦恼;4,面对烦恼,求解脱,进而引发对婆罗门教是否能解救众生的质疑;5,佛陀从小受到良好的修行训练,离开宫廷后,走访名师,不断提高修行的高度,并最终悟道;二、佛陀教义的产生 1,佛陀的出发点是摆脱恐惧、嗔怒、贪欲,最终发现它们的起因是 “无明”(相信恒常、相信独立本体的存在、相信有生灭、用分割的眼光而非一体的眼光看待事物),发现三法印(空、无相、无愿无求,又称三解脱门)可以解决无明,实现解脱。三法印层层递进,互为逻辑,进而指出解脱无法向外求得:(1)空: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无论事、物、法,都有其组成及演化过程。因此没有恒常、没有独立本体。由空产生无相。(2)无相:超越思想意识的分别,用一体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由空、无相产生无愿无求。(3)无愿无求:不追求任何(外在的)事物,解脱和觉悟不在我们本身之外,不要向外寻找,而要向内求。2,修行目的是求解脱(即去烦恼),因此要尽量避免自己行为不当引发的烦恼,提出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3,持戒的目的是保持平和快乐的生活,进而帮助我们更容易集中、专注。修行的具体方式是细观呼吸,建立定力从而达到悟。4,佛家关心的是个体的解脱,而不是研究宇宙奥秘(这点与孔子不谈鬼神有相通之处),因此佛陀没有对宇宙起源、灵魂不朽等问题有所回答。由此想到,现在凡是谈世界有限无限、灵肉分立合一的应该都是后来的演绎,不是正法。那么,六道轮回(产生于婆罗门教)是不是也非佛陀本意?三、僧侣社团对社会的影响 1,一个社团,无论其领导本心如何,一旦聚集了一定人数,就会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社会力量,必然引起政治的加入,这是社会运行的必然规律。任何地方只要有政治,就会有斗争,就会有阴谋,此时想脱身已经十分困难。佛陀从一开始讲解脱之法,到后来讲治国理政,这样的演进路径恐怕是佛陀本人也难以掌握的。2,在佛陀身边也会产生纷争(经、戒之争),即使佛陀也难于调停,这是群体固有的特性。因此从个体修行的角度,修佛不适宜大规模,独立静修或者三五人的修行是避免被外在必然规律打扰的好办法;同修良伴对修行有重要帮助。3,当大量成年男子进入修行行列,必然造成社会劳动总量的减少、社会产出量的降低;社会无法支撑僧侣团体,乞食不足将造成僧尼减少,进而重新达到平衡。戒律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区别具体某个人是否能够坚持修行的尺度。4,戒律的根本是五戒。现在繁杂的戒律是逐渐形成的,有其历史原因,对此要秉承历史唯物观。四、个体的修行 1,要切实明白修行的目的是求解脱,因此尽量不要做会增加烦恼的事情,要持戒生活;2,要明白,生活有痛苦的一面也有美好的一面,所谓离苦得乐的重点是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要活在当下;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宿命,因此要平和的对待工作、生活,尽力在成就他们的同时帮助自己解脱;3,观呼吸是有效增加定力的方式,由定生慧需要一个过程,即次第(佛陀本人也经历了次第才修得正果),我这样的愚笨之人,不要妄想什么顿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