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3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只有找到获取用户的因果机制,即成功基因,你才有资格与运气竞争

    📖综其来说,一个企业的使命不是为了做出更多更先进的产品,而是完成对用户的「任务交付」,真正用产品帮助用户完成用户所要完成的任务。很多时候,用户并不是在简单地购买产品和服务,而是希望通过产品和服务来完成某项任务、实现某种成就。如同现在的情绪消费,用户消费的永远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能给人带来的感受。📖创新的核心是用户的进步,而非产品。所以很多时候企业的创新,要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任务为中心,不能想当然地关起门来搞创作,而是切实地考虑到用户使用产品的情景、感受、情绪等的价值。永远不要忽视去持续跟进用户待办任务的发展变化。只有紧扣用户待办任务的新需求、新变化、新趋势,才能精准把握创新的方向。
    📕这本书整体观点新颖独特,美中不足的一点是,通篇读下来仿佛只有产品创新需要具备「任务思维」这一个观点,重复的有点单一。

      1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运气竞争》

      在这本书里,克里斯坦森提出了一个关键理论 —— 需要完成的任务。就像有个故事说的,用户虽然买了一把电钻,但他的真实需求是在墙上打一个洞。所以,创新的聚焦点,要从产品本身转移到对用户行为的深层理解上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待办任务。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找准目标很重要

        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全书围绕一个理论:“需要完成的任务” 理论。找准竞争对象,找准客户真正的需求。一句话概括:关注用户具体场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减轻客户改变的阻力,让客户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舒适的品牌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过于强调创新

          本书典型的美式学院教材,10 年前的书,如果当时看会很敬仰美式创新理念,而现在看就有点搞笑,感叹美国的无奈,寄希望于创新概念。国内经济发展和美国处于不同阶段,美国已经进入金融资本阶段,大企业自然官僚化,应该鼓励创新,而中国企业还是处于跟随和追赶阶段,应该鼓励的不是创新,而是精益求精,在同行业中能够领先,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应为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达到世界第一。最好的催化剂是竞争,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卷的市场,所以才提高飞快,最极端的竞争就是战争,看 2 年前开始的俄乌因为无人机改变了战场业态,自然就导致通讯,芯片和信息传导的系列改变,而这几年中美之间准军事的竞争态势,也让以华为为标志的中国企业奋发图强,信息产业带动的各行各业都在搞产业链的补链强链,补短板锻长板,美国的制裁清单就是中国企业的创新清单。在生产力强大到商品全面过剩的今天,回到马斯克提倡的 “第一性原理”,最强的 “创新” 就是价格战,通过提高生产率用价格战抢夺市场是最快速有效的 “简单粗暴”,最近留意 “农夫山泉” 和 “娃哈哈”,虽然宗老去世后,媒体挖出宗老很多高尚情怀,瓶子设计方形防滑,留有签名位置等为用户考虑的优点,但看普通超市和便利店基本上是被农夫山泉占领,和老板了解都是因为农夫山泉的价格和对店铺补贴和铺货,因为有资本市场支持,就比娃哈哈财大气粗。当然娃哈哈财务稳健,对员工友好,反而是创新部分不顺。看中国企业 10 年一波新浪潮新企业,而美国大企业还是 20 年前的那些头部企业,都往草台班子化,面对中国的崛起,欧美这些企业也不讲服务和产品创新了,创造些忽悠投资人的概念,纷纷小院高墙,也反映出人性的惰性。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电子书重新上架了

            用户买你,是雇佣你完成什么任务?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要创新什么?帮助消费者进步。

              把握用户任务带来的创新空间,理解用户并不能推动创新,理解用户需要完成的任务才能成为推动力。创新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消费者进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一生都在做产品

                生活在现代商业时代,我们一定听过以下词汇概念:“对象感、真实挑战、具体场景、用户需求、痛点、痒点、爽点…” 以上词汇汇集起来,其实就是如何理解用户做好产品,产品不一定是商业上可以卖的东西,它包含方方面面:1、产品服务一个基于用户的产品观是洞察用户需求,做出对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需求。从需求出发,而不是开发出产品到市场上试错,所有的产品都有局限,所以找准用户,对应具体场景,解决相应问题,是我们开发产品和服务的前提。会做这种产品,安身立命没问题。2、教育传承人人都怕大道理,而且本能的会去想反例,帮助孩子理解道理的不是告诉他几个道理名词,而是回到具体的挑战中让他自己去思考。如果父母老师,带着我们学习的方式是本着解决问题去的,我们会更爱学;如果父母跟我们讲道理,是他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最后如何做出了决策,我们多半会被影响。这都是用户思维,因为有具体场景,且回应挑战。会做这种产品,家风传承没问题。3、个人成长把自己变成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一个容易合作做事靠谱的人,一个人照顾他人感受受人欢迎的人……。面向你的用户(合作伙伴、家人、朋友),我们自己就是产品。会做这种产品,生活幸福没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好运中萃取出必然的成分

                  克里斯坦森教授的管理学著作很少让人失望,他所提出的理论总能直指商业问题的核心,给管理者以醍醐灌顶之感,特别有启发作用。无论从理论洞察力、结构完整性以及案例丰富度来说,这本书都堪称管理著作中的上乘之作,值得一读。 以 “需要完成的任务” 理论的标准衡量,《与运气竞争》这本书的确完成了其核心任务,就是把这个理论阐述得非常清晰,能促进读者的思考,以及引发他们的行动。循着这个理论,我们会对企业和产品真正目的有更深刻的认知,也能找到未来的前进方向。不要再被现象和数据的明确性所迷惑,去寻找事物为何发生背后复杂的原因,唯有如此才能发现终极真实。在此特别要点赞的,就是本书的翻译者靳婷婷小姐。她的翻译,让本书阅读起来相当平顺。得到电子书库中《一生的旅程:迪斯尼 CEO 自述》也是她的翻译作品。十年来,靳小姐以或全职或兼职的姿态和强度,完成了超过 40 本书的翻译工作,这翻译的水平,杠杠的。帮她宣传一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抗不确定新方法

                    每日一书:《与运气竞争》。克里斯坦森教授的又一创新力作。书中提及一个关键的标签:“需要完成的任务”(jobs to be done),这一心法也是贯穿整本书的核心逻辑。在克里斯坦森的诠释里,这个 “需要完成的任务” 就是用户需要和用户价值。“与运气竞争” 则意味着企业需要找到获取用户的因果机制,来对抗市场的不确定性。那么这种因果机制应该如何构建呢?书中提及一个关键的标签:“需要完成的任务”(jobs to be done),这一心法也是贯穿整本书的核心逻辑。在克里斯坦森的诠释里,这个 “需要完成的任务” 就是用户需要和用户价值。你必须要弄明白消费者在特定情况下努力想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如果这家公司只是想要在所有父亲和上班族消费者的反馈中找到中间值,那么所得的将是一款两边不讨好的一刀切产品。“需要完成的任务” 理论不仅为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还让人在面对竞争时实现切实的差异化并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为企业理解用户行为提供了一门通用语言,更使得领导者得以更为准确地表述企业的意图。了解用户的特征、为产品添加花里胡哨的装饰、捕捉热点或是模仿你的竞争者,这些都不会带来成功的创新。想要不再依靠碰运气进行创新,使之具有真正的可预测性,你就得理解这背后的因果机制,也就是用户在特殊背景下想要获得的进步。管理者及行业分析师喜欢以简单的方法看待竞争,也就是将同类公司、产业和产品集中放在同样的篮子里。可乐对战百事,索尼游戏机对战微软 Xbox,黄油对战人造黄油。这种审视竞争局势的常规视角,将创新紧紧局限在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同类产品上,管理者和分析师们一味地纠结于传统标准并专注于和同行比拼。透过这样的镜片,捕捉市场份额的机遇看起来十分有限,因此绝大多数的企业只会满足于在零和博弈中增长几个百分点。透过 “需要完成的任务” 理论的镜片审视用户,可以凸显你实际面对的竞争者到底是谁,而这些竞争者,往往要远远超出你传统意义上的对手范围。你自己的生活便是认识任务的一个宝贵资源。我们的生活清晰可见,自己的体验则可以为寻找需要完成的任务提供肥沃的土壤。历史上一些最成功的创新,便是创新者从个人体验和自我审视中得来的。我们将那些没有购买你的产品或任何公司产品的人叫作非用户。绝大多数公司会花费大部分的市场调研精力来更好地理解现有用户,然而,通过对非用户进行调查,你往往能够得到对于任务的重要认识。用户们很少能够把自己的要求清楚或完整地表述出来,因为他们的动机以及消费过程要比其描述的更复杂、更细致。但是,你仍然可以触碰到问题的根源。用户所雇用以及解雇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告诉你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能够告诉你用户对于进步的渴望涉及了哪些功能、情感,以及社会因素,还会告诉你他们与目标之间横亘着什么样的阻碍。困难在于,你要兼侦探和纪录片制作者于一身,也就是要将线索和观察结果拼凑在一起,以寻找用户们想要完成的任务。想要创造出用户真正想要雇用以及重复雇用的解决方案,你必须要全面审视用户需要完成的任务的背景,以及他们在途中所遇到的阻碍。美国女孩玩偶的创始人普莱森特・罗兰深谙其道。她说过:“你并不只是在努力往外销售产品,你是要打造出一种能够将任务漂亮地完成的体验。” 创造体验,其实就等于是在为产品建立履历。“这就是你为什么应该雇用我的原因。” 任务的完整解决方案必须包括你的核心产品或服务,还要包括精心设计的购买和使用体验,从而帮助用户克服在雇用你的解决方案和解雇其他解决方案时产生的任何阻力。这意味着,从根本上来说,能够成功处理任务的所有解决方案都可以被理解为服务,即便对于制造产品的公司而言也是如此。导致公司偏离用户任务方向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管理者易受创新数据三谬误的影响。・积极与消极数据之比谬误:发展中的企业并没有保持对体现任务复杂因素的数据(消极数据)的理解和关注,转而开始开发与实地操作相关的数据(积极数据)。积极数据表面上客观严谨,实则容易以产品和用户特征为中心进行自我构建,而不以需要完成的任务为重点。管理者常为其表面特性所蛊惑。・表面增长谬误:公司在对用户关系进行大笔投资的时候,会集中精力向这些用户销售额外的产品或是扩大处理的任务范围,而不是专注于更好地处理核心任务,我们称之为表面增长。・数据确认谬误:管理者会专注于制造那些与已经存在的商业模式相一致的数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搞清楚真正的助推力在哪里

                      “创新” 一直都是被永恒追求的主题。想要创新,你就不得不考虑创新的方向在哪里?创造出来的东西用户是不是喜欢,他们会买单么?书中指出用户并不是在简单地购买产品和服务,而是要将产品和服务带入生活,来实现某种 “进步”,把这种 “进步” 看成用户需要完成的 “任务”,用户 “雇用” 创新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来完成这些任务。而我们去理解用户的这种需求,这个需求才是真正的推动力。你发现了真正的推动力以后,新消费场景、新生活方式、新审美提升,在消费升级的整个链条中都有你的可为之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得到用户在得到体验的是什么?

                        创新的核心是用户的进步。这是《与运气竞争》这本书中,最启发读者的一句话。“需要完成的任务” 不仅是一个独特的理论,而是一幅功能强大的眼镜。在这副眼镜的帮助下,要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和服务时希望得到的体验。由此使我们联想到:用户使用得到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使用宜家,用户是为了方便。使用迪士尼,用户是为了欢乐。使用得到,用户是为了进步。这本书告诉我们:透过 “需要完成的任务” 理论的眼镜审视用户,准确把握用户的刚需和爽点。我做为得到的一名 867 分的重度用户,近 6 年以来亲身体验到了得到的进步,及自己因使用得到产品而得到的进步。《与运气竞争》书中反复强调:“不是销售产品,你是要打造出一种能够将任务漂亮地完成的体验。” 得到用户在得到体验的是什么?得到的进步,老师的进步,用户的进步。得到、老师、用户,大家三位一体互相促进、互相启发、互为幕僚,形成的共同进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吃狗食” - 去体验自家的产品

                          服务行业的领导在接受自家公司的服务时,通常会被特殊对待,接受了 VIP 级别的服务,大多时候并没有体验到受众面大的正常服务,其实你只要去体验一下正常流程的服务,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与其等有用户投诉再改进,不如自己去做神秘用户,主动发现问题或者是自己做得好的方面,放大做得好,努力改进做得不好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用户的“痛点”出发去创新

                            克里斯坦森关于创新的最新思考,意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 创新为何如此难以预料和维持?或者说企业如何找到产品或服务创新的正确方向?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要 "带着任务" 去创新,其核心理论被称为 "需要完成的任务" 理论。具体来说,企业需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真正找到客户选择或不选择其产品的根本原因。"用户决定买这款产品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 作者认为像这样转换视角,即从产品的视角转换为用户视角,然后正确地提问,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创新的方向。这就是在找客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 "痛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改进产品和服务。只不过痛点在本书里变成了任务。作者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一手实战经验。本书可能不会颠覆你对创新的认知,但给出了很多详实的案例分析,这一定可以帮助你增进对创新的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有关进步的书。

                              📖书名:与运气竞争️作者:【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书名中 “运气”,指的是企业无法预知用户的喜好与选择,传统做法是推出多品类、大流量产品,然后将成功的可能性托付给运气,“与运气竞争” 则意味着企业需要找到获取用户的因果机制,来对抗市场的不确定性。🌟“需要完成的任务”(jobs to be done)。这一心法也是贯穿整本书的核心逻辑。在克里斯坦森的诠释里,这个 “需要完成的任务” 就是用户需要和用户价值。🌟 “需要完成的任务”,意味着将一直以来对 “产品购买时刻” 的关注,转变为对 “产品使用时刻” 的发掘,也意味着商业视角从 “以产品为中心” 到 “以用户为中心” 的转变。🌟 《与运气竞争》强调:重点在于进步,而不在于产品。也就是说,用户并不是在简单地购买产品和服务,而是要将产品和服务带入生活,来实现某种 “进步”,克里斯坦森将这种 “进步” 称为用户需要完成的 “任务”,并用比喻的方式来说用户 “雇用” 产品或服务来完成这些任务。🌟 “与运气竞争” 的提法在大数据兴盛的今天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任何快速崛起的潮流一样,我们常常会过分夸大大数据(包括人工智能)的功用。确实,大数据为我们揭示了很多过去我们容易忽视的相关性,成为用户洞察的一大利器。🌟 数据是抽象的,会漏掉很多背景性的内容,但这些背景性的内容其实至关重要,如果缺少对这些背景性内容的深层次洞察,会让我们的目光仅仅局限在老套的相同品类的竞争对手和据此圈定的用户人群上,而看不到超越既有品类的市场机会和更大的用户群体。🌟 创新的核心是用户的进步,而非产品,这是克里斯坦森在《与运气竞争》中令人振聋发聩的提法。事实上这也折射出今天商业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趋势 —— 将创新的视角真正回归到人,回归到对用户的深层次理解。🌟 资源是可以替代的,是可以进行购买和出售的。产品往往是能够被复制的。但是,在处理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将流程融入进去,公司便能够设计出理想的体验,并取得竞争优势。🌟 质量运动之父 W. 爱德华兹・戴明的说法或许能最准确地表述这种情况:“如果你无法把你所做的事用流程表述出来,那么你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需要完成的任务” 理论让你将关注点放在帮助用户完成任务上,而不是狭隘地将目光局限在衡量公司内部的效率上。

                                4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理论诞生了:这条理论让我们看到,创新将简洁、方便、易理解、价廉的产品带入复杂和高价已成为常态的既存市场或领域中,最终对整个产业进行重新定义。我在和高研院钟同学聊家具,如何把家具销售方式呢?TB&TC 也是值得思考,刚刚今天看这本书也给我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需要完成的任务的模型

                                  适合每天看一点的书 @与运气竞争,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们不是想买 1/4 英寸的钻头,而是想要一个 1/4 英寸的洞。几点启发 [玫瑰] 当你有需要完成的任务而又没有好的解决方法时,“更廉价也更简陋” 的解决方法总比什么都没有好。为什么有时候你一看到一件事,很诧异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你可以怎样怎样,好像一眼识破别人问题的样子。其实若你深处别人的处境,有限的资源,你未必做的比别人好。提醒自己看问题从来不能看表面,立体地看。[玫瑰] 你的产品一定要聚焦别人需要完成的任务,任务是要去深挖的,而且我们要透过社会、情感以及功能层面去全面理解任务的复杂性。仅仅满足功能是片面的,这可能很好滴解释了是我们经常觉得自己的东西很好很正确,为什么别人却 GET 不到,不接受。一味地强调自己的产品而不体会挖掘用户的任务是自己的责任。[玫瑰] 一旦认为对现有的东西进行调整才是唯一的方法,或是根据业界广泛接受的概念进行归类,你或许就已经错失为用户找出真正任务的商机了。[玫瑰][玫瑰][玫瑰] 需要完成的任务” 理论的镜片既能够让你看到人人都能看到的事物,又能赋予你与众不同的视角。这是对我最大的启发,可以帮助我们去除表面的数据,挖掘更深层次的数据。[玫瑰] 你自己的生活便是认识任务的一个宝贵资源。我们的生活清晰可见,自己的体验则可以为寻找需要完成的任务提供肥沃的土壤。历史上一些最成功的创新,便是创新者从个人体验和自我审视中得来的。[玫瑰] 旧习惯的牵引力的主要来源是旧习惯不需要慎重考虑,且已经被人从直观上当作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解决方法了。我觉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规避损失” 对人们的吸引力,要比获益的魅力大一倍。克服用户的焦虑,这一点非常关键。新方法的拉力必须要大过旧习惯和对于新方法的焦虑感加在一起的惯性才行。[玫瑰] 能够成功催生新产品的创见,形式更像是故事,而不是数据。审视用户的决策制定过程时,你只需要带着 “初学者的心态” 寻找线索,全面认识用户所面对的问题 [玫瑰] 想要创造出用户真正想要雇用以及重复雇用的解决方案,你必须要全面审视用户需要完成的任务的背景,以及他们在途中所遇到的阻碍。[玫瑰] 流程往往是很难看到的,因为流程中融合了正式、明确、有记录的步骤和预期效果,以及经过时间逐渐形成的工作习惯或方法重点在于着眼于任务,而不是关注我们现今处理任务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用户任务更深的理解要求我们对方向和定位重新调整,而流程也必须随之改变。否则,你就有可能为了契合流程而对任务的定义做出改动,这就本末倒置了。[玫瑰] 最为惨痛的失败性预测通常有许多共同点。我们只关注那些意味着世界恰如我们所想的标志,而不关心世界的本来面目。” 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也不希望事情如此,但人类大脑的弱点不幸就是这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什么是产品价值

                                    用户雇佣产品,去完成任务,并获得完成后的进步。
                                    这句话是目前看到对产品价值最好的定义。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你看到的问题,恰恰是别人的解决方案。
                                    用户为什么选择你,他背后的情感需求是什么,他的替代方案是什么……
                                    你靠什么去洞察这一切,难道是手中的那把功能强大的 “锤子” 吗?
                                    作为产品人,不管在什么阶段,真的需要冷静问问自己,你帮用户完成了什么任务,你的产品在其中是否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同样,人也是产品,我们的存在又为身边的人完成了什么任务呢?你是否可被取代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洞悉产品背后的用户逻辑

                                      看书名觉得有点奇怪,什么和运气竞争,运气不就是命吗,我国有句古话: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看完,原来这是本讲如何发现用户使用产品背后的原因,找到原因再创新,成功率就高了,就是所谓的战胜了本书作者克里斯坦森是哈佛的当家教授,代表作为《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在各个大佬们的大力推荐下这几本书相信很多人都阅读过。而这本书则是讲述了要创新什么,理解用户不能推动创新,理解用户需要完成的任务才能推动创新。任务与产品,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 “活法”。有些公司认为自己就是卖产品的,一旦产品的销路下降,成熟的构架就会把这些企业拖入无底深渊,越高效则越是向着悬崖狂奔。但把 “完成客户的任务” 的企业,卖什么产品、提供什么服务这些都是手段,背后的那个客户想要完成的任务才是核心,手段可以变化,但是底层真正的需求,很少有飞速变化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正有价值的服务是帮助别人解决待办任务

                                        坊间一直流传这个待解决的任务的理论,Jobs to be done,简称 JTBD,如何真正洞察和发现客户的需求。虽然是归纳法发现的理论,但是也仍然逻辑清晰,耐人反思。客户要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一个孔。最开始一直疑惑,书名为什么叫《与运气竞争》,过去的很多成功,在没有发现 JTBD 以前,可能源于运气,在这之后创新到商业价值之间才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桥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这一理论,让我很受启发!

                                          本书中 “需要完成的任务” 这一理论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能够从用户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其实用户并不是简单的购买产品和服务,而是要将产品和服务带进生活,来实现用户的某种进步。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