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对魔鬼的同情?
这本书之所以吸引到我,就在于作者所列举的失德艺术家案例,大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当然也不乏有几个令人乍舌的个案)。艺术、哲学这两者,本身就足够深奥,而作者本身也是深耕于艺术与哲学领域,故能巧妙地将艺术与哲学交织,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行为及其道德失范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整本书看下来,颇似当年沉浸于《洞穴奇案》的思辨之旅,尽管两者探讨的领域截然不同。作者的讲述方式也是有些特色,他能用贴近生活的语句让人豁然开朗,随后又迅速切换视角,继续深入剖析,这种灵活多变的论述手法确实令人印象深刻。读罢全书我真能体会到,想要在艺术与道德之间划清绝对界限,是有多么不容易,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并不现实。我们或许可以寻求一种平衡,即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保持理性,避免盲目崇拜或神化艺术家,以一种相对超脱的 “路人” 心态来界定自己的立场。然而,面对那些因共鸣而生的强烈情感与热情,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这不禁让人感叹,哲学思考的魅力与纠结并存。它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如何在享受艺术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审视与评判。若是能厘清这个限度所在,我觉得对于饭圈的管理上,也会很有帮助。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1. 艺术家的道德水平和作品价值并非总是直接相关,但道德缺陷的确会影响艺术价值。我们既要考虑作品本身的表达,也要关注它对观众的实际影响。2. 作为 “粉丝”,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为艺人行为的 “道德同谋”。我们应该思考自己通过支持某个艺人或作品传达了什么样的信号,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3. 简单地 “取消” 失德艺人可能会回避问题而非解决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理性和平衡的态度,有限度地抵制不当行为,同时增加公共讨论。我们可以在厌恶艺人某些行为的同时,仍然欣赏他们的某些作品。4. 艺术能帮助我们体验生活之外的经历,拓宽思考边界。我们应该勇于体验更多可能性,通过独立思考和审视来检验自己的道德标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你可能会感觉到生活变得好像有些复杂,好像很多轻松的事情变得很复杂,这就是哲学思考的双刃剑,或者叫 “知识的诅咒”,知识越多,生活得越累,因为你无法对以前熟视无睹的东西视而不见了。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阻止我们思考、去行动的理由,难道想不清楚道德同谋关系,我们就不买车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如果在意那一部分的感受,比如说可以选择有 “公平钴” 认证,明确拒绝使用问题钴矿的车企。就像因为有艺人 “塌房” 的风险,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艺术,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伦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生活,把自己闭锁起来,恰恰相反,我们需要更勇敢地体验更多可能性,通过我们的思考,让知识的诅咒成为祝福,让自己变得更好。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