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寻找一个多样可能性的自己,要比谨慎的计划来的重要
这本书的适用范围,不只是针对想转行的朋友,更是针对在生活和工作中想做出改变的朋友。有很多人想升级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范围,但是转型成功又不是那么容易,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害怕改变、缺乏准备,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之前都太习惯于 “先计划,再行动”,而不是更有成效的 “先行动,再计划”。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三个自我:1. 希望我: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 2. 预期我: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 3. 恐惧我:害怕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自我传统的观点告诉我们,要想转型成功,首先要想清楚自己最想要做什么,然后据此来实施一个可行的方案。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有时候,进行自我改变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尝试多种可能性。阻碍大家的往往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恐惧,恐惧自己可能不擅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再寻找真正的自我了,把重点放在你想尝试发现多种可能性的自己身上,做一些小的尝试或者探索,以便在一个有限但是切合实际的范围内找到新的职业角色,而不是盲目的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转型往往不是来自于一个宏伟的计划或者谨慎的策略,而是从实践中获得的一点一滴的成功,从而增强我们改变的能力,最终实现转型的成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何在职场中实现转型?这本书关于转行的探讨,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讲了转行的深层含义,还给我们提供了实用的方法论,简直是职场人的指南针。职业选择分成了三层:基础层面是职位、部门和行业;进阶层面涉及动机、能力和价值观;最高层面则是基于个人追求的职业生涯规划。我觉得,这三层就像楼梯,一步步带你走向更自由的选择境界。转行,这不仅仅是个动作,它更像是场探险,让你去挖掘潜在的自己。传统的 “先计划再行动” 模式,可能会让你陷入僵局,人的思想是活的,计划却可能是死的。书中提出了 “试错学习法”,就是在实践中摸索,边走边调整,直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重塑职业身份,给出了妙招:创造实验机会,试试看,错了不怕,关键是能从中学习。别老跟一类人混,扩展你的人脉圈,找些不同背景的朋友聊聊,这样视野宽了,机会也就多了。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转行故事,里面有那个让你茅塞顿开的瞬间,也有抓住机遇的决心,这样不仅能帮你自己清晰定位,也能让别人理解你的转变。这本书就像个贴心的朋友,告诉你转行不是任性,而是成长。教你如何在变动中找到自己,如何在不确定中找到方向。如果你正考虑换个跑道,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会让你明白,每一次选择,都是向未知世界的勇敢迈步,也是向更好的自己靠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离心仪的工作,你可能只差三步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很多时候工作不开心,可能并不是能力问题,仅仅是因为不合适。
每个都记得入职第一份工作后的期待与激动,也肯定记得拿到一份 offer 前的茫然与焦虑,如果涉及转行、从头开始,更是焦虑加倍、恐慌满格。虽然工作各有不同,但为了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大家的办法却差不多,无非是 “先计划,后行动”,大致步骤是:
第一步,通过做测试、问身边人,看看自己的性格、价值观适合哪几类工作。比如,外向的可能被告知适合销售,内向的被建议继续深造或去做研究。
第二步,确定了某个职业,那就把自身优势、资源和这份职业一起考虑,看看能不能实现某个小目标,然后再去实现一个大目标。
第三步,计划好了,那就开始践行。
可是 —— 最怕的就是这个 “可是”—— 有位专门研究转行的专家告诉我们,这样做,你永远都不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这个道理,我们一想也能明白,可能在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这办法确实起过作用,但那些想跳槽的人、想转行的人,当年也是这样做的。能有离开的想法,也证明这种不靠谱。
那到底不靠谱在哪儿呢?
这位研究转行的专家埃米尼亚・伊瓦拉将自己咨询生涯中的 39 个案例汇集成了一本书,就是这本《转行》。这本书打破了我们三大幻想:
1、做性格测试、智商测试来了解自己。错!我们很难了解 “真实的自我”,因为它其实是由很多个 “自我” 组成的,而且一直在变。
2、问身边人能得到合理建议。错!最了解我们的人却最有可能阻碍我们,而不是给予帮助,他们更多的时候只能对我们现有的工作起到帮助。想想那些在体制内的伙伴欲离开体制的时候,大多数的父母是持一种什么态度你就明白了。
3、换工作是一步到位的事情。错!根据伊瓦拉的研究,职业生涯的转变平均需要 3 年时间,这是一个 “两不着边” 的心理区间,这个阶段,我们的身份充满了变数,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落脚点,但最终会走向哪里,我们自己心里也不是那么的明朗,因为有很多 “可能的自我”。
那应该怎么办?《转行》的最大价值,就是告诉我们要 “边学边做”,也是三步:
第一步,做一些实验性的尝试。比如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 “副业”,承担临时性任务或者通过培训,在新的领域考取证书等方式来尝试,从而不断给转型目标添枝加叶,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尝试,也不会给当前的工作造成负面影响,也避免了盲目地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
第二步,建立新的人脉。我们那些在同一领域工作的熟人朋友,很少能告诉我们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想办法寻找新的同类群体,通过建立新的人脉,找到那些能够让我们钦佩、想效仿、想要共事以及能够帮助我们的人。这些人或者团队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 “安全基地”,使我们能有勇气带着新的身份去冒险。
第三步,为自己的转变确立一种意义。当我们转投一个新的领域,慢慢成为一个我们想成为的人,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转变做出解释的,只有这样,才能在那个 “两不着边” 的时间里,给自己一种确定性。比如,通过构建个把过去自己和未来自己能够联系在一起的故事,来获得自己和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转行成功。
实践出真知,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意,如果你对未来有期许,坐而思不如起而行,这个时代,不但一考不能定终身,和第一份职业也没必要从一而终吧。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相信其中的案例和作者的分析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给你的人生带去一种可能。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转行:发现未知的自己“转行并非换工作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自我重塑”,本书的作者 —— 职业发展专家依瓦拉 —— 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案例向读者分享了转行的本质和成功要义。作者认为 “我们不是一个自我,而是许多个自我构成的整体”,通过思考来了解如何重塑自我再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往往极难实现。因此,为何不将 “先思考,后行动” 或 “先计划,后实施” 的线性学习模式变换为一种试错学习模式?我们在探索新的可能性时,往往会在不同想法之间反复横跳且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但作者认为这种反复并不是一个人没有做好准备的信号,而是避免过早离职和直到完全找到新的职业的成功转型的关键。如何开展试错学习的模式呢?可以做一些小的探索或尝试一些小的项目,以便可以在一个有限但切合实际的范围里找到新的职业角色,而不是盲目地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另外,寻找职业转型的意义实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反思自己;第二个部分,退一步思考,定期坚定想要改变的想法;第三个部分,利用事件和我们对其做出的解释来创造和加工我们的故事。” 人们在压力和不确定环境之下,往往只思考如何做好眼前事而忽略了自身是否适合和热爱当下的职业,是 “事事争强好胜” 的思维习惯而不是 “自我主宰人生” 的态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稍许转身或许就是别样天地呢?不要让没有解答的问题束缚住你,哪怕做出暂时的承诺也要继续前进。最后分享我在不断尝试和思考之后关于如何选择的极简观点:原则是越重要的选择越依赖直觉,方法是想象做出选择之后的能量变化。想象一个能量球置于眼前,当我选择其一时,能量球急剧膨胀,而周围的环境不断压制,能量球动态平衡;而当我选择其二时,能量球急剧膨胀之后如星星之火散落到茫茫大地。当然,能量球或许缩小,或许充盈,或许五彩斑斓,也或许黯淡无光。非常有趣的方法,值得一试。天地阔,且徜徉,万莫自设牢笼。自勉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充分准备于灾难来临前,机遇到来时放手一搏案例以国外、中年、高管为主,未必适合国情,关于 “转行” 的观点和策略则给人以启迪。先用行动去验证,而非无休止的自省和测评;追求多个可能的自我,而非钟情于那个理论上的真正自我;允许自己处于放弃与坚持之间的过渡期,利用好特殊节点、里程碑时刻去开启新征程;小步子迭代改变,而非寄希望于一次性的 “重新来过”,在可控范围内实验新角色;跳出小圈子,抬头看、向外看,创造和珍惜与职业 “榜样” 沟通的机会;学会放空自己,适当远离熟悉的人和事,尝试进入新的生活模式。而真正最难的,最考验个体素质的,是在 “灾难” 来临前做好充分准备,是在机遇到来时敢于放手一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转行就是用全新的思考方式行动理查德・帕斯卡尔的《在混沌边缘》一书中所说的:“成年人更有可能以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行动,而不是用一种新的行动方式思考。” 做相同的事情,但用不同的思维去处理,得到的是不同的反馈结果,也就是说,一旦对一定领域有思考框架,就算做的还是原来的事情,但得到的成长完全不同的。以前一直想换岗位换职业,以为换个公司就可以实现,一方面要考虑新公司是否会考虑你这个外行,另一方面你没有另一个岗位行业的思考框架,你也胜任不了创业也是一样。你以为别人从零开始,但实际他们工作过程中已经开始行动,开始积累,思维方式开始变化,很多因为兴趣爱好去做生意的,一般很难生存下来,因为这类型门槛低,别人也可以进来,竞争激烈。反而是那种在业内有多年从业经验出来创业的成功率高,一方面专业性强可以形成门槛,另一方面从工作过程中发现痛点解决痛点。创业和进化论思想的相同的,竞争只是表层,我们需要避免竞争,寻求合作(比如台积电不参与设计芯片业务),或者寻找新的生态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完这本书,我下定了决心有两类人,有些人总是跳槽,有些人从来没有跳过 —— 他们很容易定居下来,然后平淡而终。过往的简历筛选,是寻找在一家公司干超过 2 年及以上的稳定求职者,而慢慢的当你干超过 5 年及以上的时候,面试官反而会问你为什么选择跳槽?在一个行业里,以积累丰富经验为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成劣势,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瓶颈,越发越明显。读完这本书,我对职业转型的定义包含这三个元素:工作环境的改变、工作内容的改变和主观意识的转变。正如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曾经写道:职业身份就像是一颗良善之心:这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不断丢失和重新获得。他认为,成人的发展是一个需要质疑和做决定的过程。6 一个既不会质疑也不会做决定行动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新的自我需要新的容器如果你想要转行,最应该做的不是求助于强关系,而是求助于弱关系。
熟悉你的人会用既有的视角把你留在原有的关系里,而转行需要发现新的自我,用旧的方法发展不出一个新的自我。
另外一个要点是,不要等想清楚了再行动,而是在行动中想清楚,也就是先开枪再瞄准。你不可能获得完备的信息来指导行动,只能在行动中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调整行动。
本书的作者通过对十几个转型案例的研究,梳理出转行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征。包括其中的迷茫,焦虑,恐惧等等,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对于处于中年转型期的人来说,这样一本专门研究个人转型的书,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最少可以帮你清晰的了解认知到,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讨厌成为什么样的人。
转型的最后,新的自我也需要新的解释,这种新的解释的重要性甚至比转型的过程和具体路径更重要。
本书可以和陈海贤老师的《重新找回自己》搭配阅读。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