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活的通透

    阿城的议论文,他自己也说自己读书杂,难得是通透,在互联网如 “得到” 学习平台出现前,有这样一个杂学的人,讲讲科学和社会学的一些常识有趣又去魅,20 多年前的文章了,现在读起来还是新鲜,“在常识面前,不要欺骗孩子,在丧失常识的时代,救救孩子就是教给他们什么是常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愤怒!你怎么先我一步出书了?!

      我心里空落落的,都是因为这本书!这本该死的令人发指的好到离谱的书! 一直有一个埋藏在心底的宏愿,希望有朝一日参透世间万物的关联和因果,什么人性啊博爱啊这些神乎其神的东西,都可以用最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生物学知识加以解析!学了人类学,人家主张人性至上学了进化论,实质却说以人为本两门给予厚望的课程都有一种欲言又止畏首畏尾隔靴搔痒的不痛快。只有这本书,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切人性,甚至神性,都是兽性的延伸。 其论据和我脑海中粗粗罗列的内容差不太多,而更多的是我现有眼界完全想不到弄不懂的内容。人家的知识面和世界观,远远超过我这个庸人加俗人!你敢大逆不道的写,我就敢大逆不道的跟!给个五星好评🌟🌟🌟🌟🌟

        1
        1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常识与通识》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把人的思维模式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 “无知的确定期”,第二个阶段叫 “有知的混乱期”,第三个阶段是 “批判性思维” 阶段,就是能够通过取证、分析、推理的方式,作出理性判断,这是思维真正成熟的阶段。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这种思想风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讲常识,常常煞风景

          这本书的作者,许多人是这样评价他的。陈丹青说:“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他的话都是宝藏。他是那个时代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王朔、王安忆都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王朔说:“这个人,我是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他。” 莫言说:“他是一个思考明白并生活明白的人,好话和坏话对他是不会有反应的,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糊涂虫的赞美。” 窦文涛说:“他不但会写还很会聊天,听他聊天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 他和新中国同龄,1949 年出生于北京。他和那个时代的人一样,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来返回北京,陆续出版了 “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小说,他说:“写小说就是穿越自己的绝境”。他是八十年代最火的作家,却在那时选择淡出人们的视野,退隐到人地生疏的美国。白天做很普通的工作养活自己,晚上开始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并乐在其中。他说:“写作不是我生活的全部,而是生活的调味剂。” 哦!他还是《芙蓉镇》、《棋王》、《孩子王》、《吴清源》、《刺客聂隐娘》等电影的编剧。他博学、幽默、多才多艺,在浮华社会中,却总保有一种清醒的自我意识。他,就是阿城,全名钟阿城。 以下摘自本书中的小段落:🍒你如果尽早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你就不太会大惊小怪。不过我总觉得,文化可能也有它的 “蛋白酶”,比如母语,制约着我这个老盲流。🍒爬虫类脑,相当于精神分析里所说的 “原我” 和 “原型” 或 “潜意识” 和 “集体潜意识”,新哺乳类脑里的前额叶区,相当于 “超我”;“自我” 在哪里?不知道。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署脑进化与行为研究室的主任麦克连说,“躺在精神科沙发上的,除了病人,还有一匹马,一条鳄鱼”,这比弗洛伊德的说法具体明确有用得多了。🍒古希腊文化里,非理性的戴奥尼索斯也就是酒神精神,主司本能放纵;理性的阿波罗也就是太阳神精神,主司抑制,两者形成平衡。中国的孔子说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针见血,挑明了本能与压抑本能的关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单说,就是失去常识能力的闹剧。也因此我不认为 “文化大革命” 有什么悲剧性,悲剧早就发生过了。“反右”、“大跃进” 已经是失去常识的持续期,是 “指鹿为马”,是 “何不食肉糜” 的当代版,“何不大炼钢,何不多产粮”。🍒八十年代初,北京街头的大标语,号召人们说 “请”,说 “对不起”,说 “谢谢”,可见八十年代初还是彻底没有常识。我家附近的一个有名的饭馆里,很有决心地贴着 “本店不打骂顾客” 这种服务公约,倒也点出了常识的程度。🍒劳伦兹论证了 “同种攻击” 是动物本能,这也就深化了达尔文所说的竞争和竞争所引起的进化,存在于近亲之间。这之前,达尔文的 “生存竞争” 常常被误解为不同种类间的竞争。种内攻击比友谊和爱要早几百万年之久。🍒有些人认为同种攻击是对人类的一种污辱。人们都乐意将自己看作是宇宙的中心,认为自己不属于自然,而是从自然分立出来的特殊的高等生物。很多人对这个谬见恋恋不舍,而无视于一个人曾说过的最智慧的警语,即齐隆(Chilon)所说的,“认识你自己”,这句话通常被认为是苏格拉底说的。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们听不进这句话?障碍有三,而且全是由强烈情绪引发的。第一,人们认为可以借助人类的悟性,轻易将之克服;第二,虽然有不利的后果,但至少是光荣的;第三,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可了解的,因此是可原谅的,却是最难祛除的。三个都与人类最危险的特质有密切的关系,俗话说,这个特质在陷落之前会有一段光彩,那就是 —— 骄傲。🍒直到现在,我还是一个被兴趣牵着跑的人,听听,看看,读读,聊聊,还有写写。🍒常识没什么了不得的,甚至说对说错都没那么要紧,而是它是鸡啼,是 morning-call,是清醒的声音,负责把我们唤回它所从来的、扎根的真实无欺世界,一个具象清明、朗朗乾坤的世界。都说读阿城必读的四本书是《棋王》、《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威尼斯日记》。这本书读完了,下一本就《棋王》吧😀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Week#21: 这本书怎么可以如此有趣

            这本书的各个章节是阿城先生在世界各地写成,1996 年 - 1998 年连载于上海的双月刊文学杂志《收获》,阿城先生原打算将专栏叫做《煞风景》,大体意思是揭开一本正经背后的心机和暗流涌动,后来改成了《常识与通识》,想来更加的合适了。阿城先生的文字十分的有意思,一直在想怎么会有这么有趣的人,发人深省的同时也让人扑哧扑哧的停不下来,甚至于那些无法去除的悲凉和感叹也被一笑而过了。作为开篇的《思乡与蛋白酶》真是好看极了,食物确实在于色香味,完全是吃给眼睛、鼻子和嘴巴的,根本不考虑胃和肠道的感受,可见热衷于” 外在 “无论如何都无法抵御的,从食物开始就已经败下阵来了。阿城先生观察到 “所谓思乡,基本是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一个人在年少时,还是不要太挑食,从而限制了体内的蛋白酶,蛋白酶的多样性或许可以让一个人走得更远一些。《爱情与化学》、《艺术与催眠》这两个章节很让人喜欢。压抑是文明的产物,那是否也可反过来说:文明令人感到压抑?习惯了某种压抑就产生了一种惯例或者习俗,与人群的共鸣反倒释放了抵制本能的压抑。阿城先生把爱情解构得太透彻了,以至于一想起年少的时光就开始脸红。文化是否是一种镇压质疑者的暴力呢?《艺术与催眠》给出了部分的答案,关于电影的描述或许可以让人略知一二:电影是最具催眠威力的艺术,它组合了人类积攒的一切艺术手段(当然除了嗅觉,要不然电影院会死人的),把他们展现在一间黑屋子里,电影生来就是模仿催眠师的治疗室。恰逢在看《御赐小仵作》,魂与魄那两篇是半夜看的,吓得睡不着觉。中间也提到了仵作,只不过是被贿赂的仵作,除了任人摆布也没有太多表达自由的机会,想来也是不能提供有效的尸检报告。衙门里的人们或利欲熏心、或无能为力,鬼怪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醒人们守住最后的良心和底线。关于攻击与人性的部分有三章,阿城先生翻译了劳伦兹大篇的文章,想来当初还是外文的缘故吧。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把什么事儿都说得如此直接的文章居然在 25 年前是可以被连载的。其中两点:1)关于孤独:既得不到释放攻击的快感,也得不到压抑攻击的快感,这种茫然就是孤独。孤独暗藏着随时会引发攻击的可能。阿城先生诚不我欺;2)阿城先生是爱看足球的,谁不爱呢,足球将攻击热情放大了无限大,刺激到的荷尔蒙令人晕厥。世界杯的趣事多如牛毛,让人忍俊不禁。“足球近似规则化的暴力,攻击性非常强,当然比拳击还差了一截”—— 有一段时间社交网络上不停的推送拳击类的集锦,有时候就是随便点开,也根本不当回事儿,后来才意识到那一段拳击集锦有半个小时之多,完全沉浸在对方的互殴里了,可见是唤醒了某种带有规则的兽性。难道只有借助于外力,人这种物种才能凭着感觉走吗?例如李白诗酒三千,虽然喝的是米酒,抵不过一直喝的。那时的两次蒸馏的白酒被称为 “臭酒”,苦役或者山贼才会去喝,现在却被奉为圭臬了。原来结核病在发病的某个时期会把人咳出高潮的,难怪欧洲那些文人如此热烈的拥抱着结核病,比如那本《追忆似水年华》则应该改为《结核病人的胡思乱想》。艺术与情商这篇也是很超前了,脑科学的分析让人惊叹,这不就是这两年人们时常在谈论的心流以及脑科学的关联吗。?阿城先生用北京儿化音翻译了一段苏斯金的《香水》,仿佛就置身于大革命前夕的巴黎了,全程捂着鼻子。海马回和杏仁核 “制约” 着人们的行为,而这个天然的设定仿佛就天花板一般横亘在上方,对于情境的记忆以及情绪的处理充满了兽性与压抑。艺术从宗教分离后,越分离的厉害,越不带气味:诗歌、音乐、电影、绘画(有一些墨水和纸张味儿),文化和学习其实就是在构建一套符号系统了,虚拟情境引发的情绪同样也是情绪,而同样一种持续的刺激会让人略感无趣了。阿城先生在终篇聊了遗传学和基因科学,让人惊讶于他的知识储备。那时恰逢进入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尾声,华大基因参与了这个计划,这件事情天朝居然后来才知道,现在基因测序几乎是白菜价了。如阿城先生所言:21 世纪是生命科学与计算机的时代。我们所有的挣扎、向上或许不仅仅是为了基因的延续?意识史学者 J. Jaynes 定义过自我意识:以其思想与情感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思想与情感恰恰是阿城先生在通篇讨论的内容。关于自我以及认识自我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期间的沮丧、狂妄、欣喜、平淡等等情绪随着常识与通识的累计或许可以逐渐的清晰可见。感谢阿城先生授予的《常识与通识》。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看明白才能想清楚

              如果你认真读过,会发现这不是一本好读的书。阿城老师涉猎的范围非常广,写作的手法也很发散,不像我们每天看到的公众号文章那么好懂,结尾还来个要点总结。


              这是一本讲 “常识” 的书,但也不是枯燥无味的科普。在我看来它的背后有更深的主旨,包括阿城老师对曾经激情的那段岁月的反思,对艺术的见解,以及对于文化的思考。
              在序言中,阿城老师笑称曾想把这本书命名为 “煞风景”,因为常识是煞风景的。所谓煞风景,就是捅破那一层窗户纸,把最后的一点浪漫、一点主义剥去 —— 看吧,这才是真正的你。
              虽然我自己花了两个星期认真领读了这本书,但我并不 5 星推荐,乃至于我认为这本书可读可不读,因为里面所叙述的 “常识” 很多也有了更新更好的解释;倘若你学习阿城老师写作的手法,在互联网时代,恐怕也是得不到什么流量了。坦白说,他的这些随笔没有他的小说动人。
              不过读完这本书,你大约会冷静一些,对于一些热点问题,不再会忙不迭的抛出自己的立场,我想这也就是普及 “常识” 的作用所在。很多东西并不难,我们只是需要多动动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现实的化妆师

                因为贾行家老师的推荐,连续读了阿城的两本书。之前是三王系列,今天这本常识读完,或许是峰终定理所致,感觉后记写得比正文精彩,尤其是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阿城应该属于文科生,他写得科普文和万维钢老师的科普文还是有些不同的,一个就像是学文言文的写白话文,一个像是母语是英语的人写汉语白话文,文章虽然都很精彩,但是还是感觉上有点区别。书中提到美国国父之一潘恩也写过一本《常识》,其实陈嘉映老师也写过一本名为《哲学 科学 常识》的书。看来有常识的人都对常识感兴趣。阿城的身份虽然多,但是还是以文学家著称的,给我的感觉是他写得常识主要是给现实化淡妆的,让现实不必那么面目狰狞,说是煞风景,毕竟还是风景。其他人写常识都是给现实卸浓妆的,让现实不必那么要妖魅。上边说到国父,好像美国的国父是一堆人,华盛顿,富兰克林,潘恩,杰佛逊,汉密尔顿等等等等,而我们的国父就是中山先生。美国果然有民主基因,连爸爸都是一群人,具体也说不清是哪个人。不知道这种差别算不算意识形态的冲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这本书的视角好底层,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三个内容。       第一是两个胃,我前面有听到过关于不同环境西下文化对人的影响不一样,这本书里的比喻太形象了,人有两个胃,真实的胃和头脑的思维胃。胃由早期的摄入形成,早期吃的杂,后期胃的适用度就广,早期接受的文化杂,后期的思维就开放,更容易接纳更多样的文化。这个比喻太贴切了。      第二是人有三个脑,爬虫脑,哺乳脑,新脑。爬虫脑的功能在于条件反射,哺乳脑是情感欲望迸发,新脑适思维抑制延迟欲望。爱情的由来是身体激素产生后身体和头脑的感觉,会在两年左右消失,夫妻的长远美满看的是两年后的你是选择动物的欲望还是思维的调和。       第三是文字内容是催眠,这个视角很新颖。确是可以感受到学历的越高的人,身上越有一种文艺气息感。有时候,仅看一个人的气质都可以粗略的看出他的知识涵养。      第四是攻击性,原来攻击性是同种族之间的,亲密人之间的常态。这个视角观察世界,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大家族,国家,最后的崩溃结局都是内斗导致的。我还听到了好几次的战争的启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的。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每次爸妈吵架总是喜欢把最后的僵局战火都引到我的身上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但际遇、趣味乃至于现实求生本事相像不稀罕,阿城和孔子惊人相似之处在于,阿城不排斥抽象的文字学习(事实上,他是此中高手,从不民粹从不反智),也一样有足够的聪明和专注做纯概念性的思考,但他总要把抽象的学问拿回来,放入他趣味盎然的世界好好涮过,就像北京的名物涮羊肉一样,如此才得到滋味好入口,也因此,所有的抽象概念符号,在阿城身上都是有现实内容的,他不放心加以浸泡过的,有着实感的温度、色泽甚至烟火气味。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常识是承认自己的无知

                      ‌作为一名兴趣广泛的大学女教师,我常常叮嘱学生们多去了解专业领域之外的常识,这样以后步入社会,才不会看起来像个 “文盲”。要知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把你培养成 “XX 家”,而是确保你不是 “文盲”。我很欣赏作者,在书中看的出他对动物行为学,基因🧬遗传学的浓厚兴趣,复杂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使他看待世界的方位更加多样。常识与通识不会让你变得博学,但会让你活得更加清醒与通透,剥掉思维滤镜,还原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当你沉浸在人为的亦或是非人为的无边无际的遐想中过活,常识会敲敲你的头,说:“兄弟👬醒醒!”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段话:“常识没什么了不得的,甚至说对说错都没那么要紧,而它是鸡啼,是 morning-call,是清醒的声音,负责把我们唤回它所从来的、扎根的真实无欺世界,一个具象清明、朗朗乾坤的世界。”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569

                        市面上很多硬科普,所谓硬科普,就是用莫得感情的硬知识轰炸你的认知,结果往往是看得越多越不想看,原因也很简单,谁没事整天挑战自己的认知,受虐狂啊这是…… 这本书虽然不能算科普,但却是一本很好的科普书,用生动的语言和文艺的思考,告诉你一些常识,让你不知不觉中的获得了成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科生的理工脑

                          这本书用可接受的角度开拓了偏文的大脑如何开启理工科思维。这很重要,也是这本书最开始吸引我的一点。


                          阿城将一些常见的情绪或者知识,用生理学或物理的方式讲出来。虽然稍「煞风景」,但不乏有文理兼备之通感。
                          更可贵的是,除了神经科学、生物学常识与艺术,他还话锋一转到社会文化话题上面。字句间始终离不了风骨士人兼备独立与批判思维的精神。
                          如果希望不那么文,同时不那么理,有同时兼具一些艺术和天下己任感。这本书不错。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趣的知识

                            我常常觉得知识不止是能让人变得有智慧,适应现实生活,提升自己外,更有意思的是让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这就要求阅读时,挑选的书籍也需要从多个领域、视角和思想上去学习,本书特别有意思的地方给了我一个生活常识和通识之间的链接。说实话,在生活中那些看似很简单的事情,真正让人去探究其底层逻辑时,大多数人是模糊不清的。本书给我们生活中常识的知识提供了很多有趣的解释,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恨不早读。。。。

                              阿城写得好,序言和后序同样精彩,二十年前的书。。。值得细品,一切都没有过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常识与通识》

                                《常识与通识》是阿城为《收获》杂志所写的专栏,是脍炙人口的当代散文名篇。在本书中,他将抽象的学问,融入高超的艺术直觉,以舒缓的散文笔调娓娓道来。《常识与通识》的意义,远远大于一般的科普或文艺批评。本书核心内容:1. 什么比具体的常识更重要?2. 阿城是怎样打通知识领域的?3. 阿城谈常识的特殊意义。本书传达了遵守常识,从常识开始认知事物的态度。将知识水平分成三个阶段: “无知的确定期”、“有知的混乱期”、“批判性思维” 阶段。本书就传达了运用批判性思维建立通识的思想风度。《常识与通识》是 1999 年出版的一本科普读物,但它的意义,又远远大于一般的科普或文艺批评。首先,本书传达了遵守常识,从常识开始认知事物的态度。知识水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无知的确定期”,就是学到什么就信什么。第二个阶段是 “有知的混乱期”,是一种知识上的相对主义。第三个阶段,是 “批判性思维” 阶段。本书就传达了运用批判性思维建立通识的思想风度。然后,对于人类大脑的结构和进化,你可以记住这么一句话:“躺在精神科沙发上的,除了病人,还有一匹马,一条鳄鱼。” 我们对爱情的美好体验,来自鳄鱼脑的性行为中枢、马脑的情绪中枢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共同作用。文艺对人的感染作用,就是刺激这些脑活动,或者形成共振。而艺术创作热情,来自生物本能中的攻击热情。文化的形成,就是人类社会建立的抑制生物本能的机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煞风景的最值得欣赏

                                  常识和通识这类的知识,往往因为大家都有所耳闻,再有人提起,甚至是经常提起,未免不让人觉得煞风景。本书最初的名字叫煞风景,虽然会影响销量,但却倒出了其中真谛。

                                  那些我们以为自己熟知的,因为熟悉所以放松警惕,失去兴趣,逐渐觉得没有那么重要。但殊不知这就像是人生的小船所行驶的海面,平时看似风平浪静,一旦出事就是滔天巨浪。这也就是常说的二阶风险,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些自以为知道的东西会干掉我们,需要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来帮助我们规避。

                                  看这本书就像是听一位博学的老人向你传授人生智慧和毕生所学。虽然有些絮叨,其中不少地方显得不合时宜,但是细心聆听,必然会有很多收获和感悟。本书最大的彩蛋,在于结尾唐诺老爷子的附录。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即使家里出了好几位作家,依然举足轻重。老爷子的笔耕不辍更是值得佩服,能得到这样的高手背书,可见本书作者阿城的实力,这样的书不可错过。尤其是结合听书来食用,效果更佳。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小书值得读读

                                    阿城老师不是孔子,能与夫子相提并论是因为对常识和通识的充分理解。通过安神晚课学习这本书,读读确实非常过瘾,每篇文章篇幅不算长,适合碎片化的学习。我利用三天时间读完全书,为为期十天才读完的布莱森的英语简史找回了读一本书要花一周时间的弹性。文章是二十多年前的,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形势,与今天的情况也有差异,所以阅读时也要注意阿城老师说话的背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阿城真是个有趣的文化人

                                      想起陈丹青老师对阿城的评价:他非常了解那个年代,也非常看破这个时代;他是作家里的作家;他没有腔调,完全超越了一个功利虚荣的概念,这就是他的好啊。我们从来不知道阿城的专业是什么,所以我们永远在猜他的下一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畅读中引发深思

                                        最早知道阿城是从每天听本书,对这个人非常感兴趣,马上问身边文人(看书比较多的):你知道阿城吗?回答说,知道啊,他的书必看。这次又是因为每天听本书,22 年镇馆之宝收录了阿城的《常识与通识》,遂找来电子书读起来。全文 12 篇,文字内容直接,直话直说,所以读起来很顺也很快常识是什么?常识不就是社会中最通俗、最底层、游荡在空气之中几乎人人可不学而能的最起码认知吗?这不是每个人都已经拥有的东西,干吗要费神重述重说呢? 我猜,可总结成四个字:“意识形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可惜没看太懂

                                          应该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书的,只是让我这个粗人给看坏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