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清朝的南京味道
“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家谱记载我祖上是南京人,随明太祖迁都到的北方,我警校又在南京读的,推荐《京味儿》时提到了我在南京做烧茄子的经历,这次就推荐讲 “南京味儿” 的《随园食单》。 我心理咨询师在南师大随园校区学的,说来惭愧,大四才看了《随园食单》。虽然看得晚,但不耽误袁枚这个吃货把吃货的种子播撒在我的心里、胃里,生根发芽。开篇《须知单》和《戒单》介绍如何吃得更雅,后面就是实打实的菜单,有很多菜难以复制,因为一部分食材是南方特有的,我在河北难以寻觅。不过我在南京遇到了我最爱吃的两样蔬菜:笋和芦蒿。其中的芦蒿算是南京特产,我每年春天都会在网上买一些自己清炒...... 说远了,回到正题。 还有一个难以复制的原因就是做法繁琐。有人说袁枚语言夸张(可能因为他不亲自下厨),一块肉动辄炖三天三夜,我双休也不过两天😂😂在众多菜单中,对我影响最大的…… 是一道甜点(我爱吃又油又甜的食品)——“刘方伯月饼”。配方原文:“刘方伯月饼。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我自己根据食单改造了一下,每次我做完送朋友,他们都一脸满足的说好吃,然后一脸疑惑的问什么馅,豆沙的口感,五仁的味道,香甜不腻。我三年多不知做了多少次。这样读书更有意义吧,也是读《随园食单》的意义。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随园食单》袁枚【匯融藝術進我家・好書📚推薦】《隨園食單》袁 枚飲食文化著作📚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又號隨園老人,今浙江杭州人氏。他於乾隆四年(1739)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並先後於江蘇溧水、江浦、沭陽、江寧任縣令七年。袁枚為官正直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遂無意吏祿,於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廣交賓朋,雲遊四野,對酒當歌,論文賦詩,著名的雅士、風流才子。袁枚著述甚豐:《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子不語》《小倉山房尺牘》……📚袁枚生於盛世,時上流社會生活奢華,對美食精饌趨之若鶩。袁枚的隨園享有盛名的食材生產基地…… 園中的種植業與養殖業均十分發達,鮮果菜蔬,品種多樣;魚類家禽,應有盡有;美酒佳釀,富藏園中。《隨園食單》:《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十四個部分,詳細論述了 14—18 世紀中葉流行的三百多種菜式以及各種好茶名酒,可謂一部飲食文化的百科全書。📚食物原料方面:常見的穀物瓜蔬、家禽野味、飛鳥魚類等…… 樣樣齊備。烹調技巧方面:燜、煎、焗、炒、蒸、炸、燉、煮、醃、醬、鹵、醉等…… 面面俱到。《特牲單》端州三種肉一羅蓑肉一鍋燒白肉不加作料,以芝麻、鹽拌之。切片煨好,以清醬拌之。三種俱宜於家常端州聶、李二廚所作粵菜注重食物原味與清淡的特色。《雜牲單》牛、羊、鹿三種南方並不常見的肉類菜式。如「羊頭」,「取老肥母雞湯煮之,加香蕈、筍丁,甜酒四兩,秋油一杯。吃辣,小胡椒十二顆、蔥花十二段;吃酸,用好米醋一杯,體現了北方菜式味道多重,配料繁雜的特點。美食名肴,南北兼有。《羽族單》元人倪瓚「雲林鵝」,介紹了具體的烹煮之法,原料的處理,火候的掌握,調配料的應用等,都具有可操作性,也成為江南名肴。宮廷菜,王太守八寶豆腐,原是康熙時代宮廷御膳房的菜式。官府菜,尹文端公家的蜜火腿、楊蘭坡府中所制肉圓、揚州朱分司家的紅燒鰻魚等。寺院菜,江浙等地的寺院菜式,如《特牲單》中「黃芽菜煨火腿」,「用好火腿,削下外皮,去油存肉。先用雞湯將皮煨酥,再將肉煨酥。放黃芽菜心,連根切段,約二寸許長;加蜜、酒釀及水,連煨半日。上口甘鮮,肉菜俱化,而菜根及菜心絲毫不散。湯亦美極。朝天宮道士法也」。《雜素菜單》「煨木耳、香蕈」,「揚州定慧庵僧,將木耳煨二分厚,香蕈煨三分厚。取蘑菇熬汁為鹵」。《羽族單》「乾蒸鴨」,杭州商人何星舉家乾蒸鴨。肥鴨一隻,洗淨斬八塊,加甜酒、秋油,淹滿鴨面,放磁罐中封好,置乾鍋中蒸之。用文炭火,不用水。臨上時,其精肉皆爛如泥。以線香二枝為度」。民族菜有滿族的白片肉。街市菜江浙地區城鎮店鋪經營的各種菜餚小食等。《水族有鱗單》「醋摟魚」,「用活青魚切大塊,油灼之,加醬、醋、酒噴之,湯多為妙。俟熟即速起鍋。杭州西湖上五柳居最有名」。《點心單》「蕭美人點心」,「儀真南門外,蕭美人善制點心,凡饅頭、糕、餃之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百果糕」「杭州北關外賣者最佳。以粉糯,多松仁、胡桃,而不放橙丁者為妙。其甜處非蜜非糖,可暫可久。袁枚的食物食品分類江海魚類就劃分為《海鮮單》《江鮮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四類,將江海魚類水產品,按照各自形態特點、生長特點、飲食製作特點進行總結分類。《特牲單》牛、羊、鹿等……《雜牲單》按照古代南北地區的重要肉類產品進行的劃分。牛、羊、鹿北方及中原地區主要的肉類,遊牧文化的特色,北方地區肉類生產與飲食風格。《小菜單》蔬瓜等一類的食材,以醃、醬、酸、乾等…… 不同方式製作為多,作為輔助小食配菜,以冷食為主。《特牲單》「炒肉絲」切細絲,去筋襻、皮、骨。用清醬、酒郁片時,用菜油熬起,白煙變青煙後,下肉炒勻,不停手,加蒸粉,醋一滴,糖一撮,蔥白、韭蒜之類。只炒半斤,大火,不用水。又一法:用油泡後,用醬水加酒略煨,起鍋紅色,加韭菜尤香」。《羽族單》「赤燉肉雞」洗切淨,每一斤用好酒十二兩、鹽二錢五分、冰糖四錢,研酌加桂皮,同入砂鍋中,文炭火煨之。倘酒將乾,雞肉尚未爛,每斤酌加清開水一茶杯。食物原料命名:牛肉、羊蹄、季魚、菠菜、鴿蛋一類的食肴;按飲食烹飪方式與製作方法命名:紅煨肉、粉蒸肉、燒羊肉、生炮雞、醋摟魚、醬炒甲魚、糟菜、醬姜等,這類命名方式顯示了食物原料與烹飪方式的飲食製作信息。有的命名表現了葷素之別。《雜素菜單》「素燒鵝」「煮爛山藥,切寸為段,腐皮包,入油煎之,加秋油、酒、糖、瓜姜,以色紅為度」。按人名、地名來命名:人名命名如尹文端公家風肉、唐雞、雲林鵝、程澤弓蟶乾、王太守八寶豆腐、楊中丞西洋餅等;地名命名:端州三種肉、宣城筍脯等;人名地名相結合命名:如揚州洪府粽子等。總之,菜餚名稱的不拘一格,變化多端,也從一個方面展示了清代飲食文化風采。袁枚語言:生動活潑,旁徵博引,既有故事性的記述,也有隨筆性的論證,其可讀性較強。通俗易懂,令人讀之不忍釋手。《點心單》「運司糕」「盧雅雨作運司,年已老矣。揚州店中作糕獻之,大加稱賞。從此遂有‘運司糕’之名。色白如雪,點胭脂,紅如桃花。微糖作餡,淡而彌旨」。《茶酒單》「武夷茶」「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羽族單》「生炮雞」小雛雞斬小方塊,秋油、酒拌,臨吃時拿起,放滾油內灼之,起鍋又灼,連灼三回,盛起,用醋、酒、纖粉、蔥花噴之」,既保持了雞肉的本味特色,也起到輔助調味的作用,令食肴別具風味……《須知單》「大抵一席佳餚,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食物原料的選擇對於烹制美味佳餚的重要性。品種不同,或時令季節不合適,會導致同樣的食物原料在質量上有很大差別。「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無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指其大略:豬宜皮薄,不可腥臊;雞宜騸嫩,不可老稚;鯽魚以扁身白肚為佳,烏背者,必崛強於盤中;鰻魚以湖溪游泳為貴,江生者,必槎丫其骨節;谷餵之鴨,其膘肥而白色;壅土之筍,其節少而甘鮮;同一火腿也,而好醜判若天淵;同一台鮝也,而美惡分為冰炭。其他雜物,可以類推。」所以食物原料的選擇,要因地而選,因時而選,擇優而選,以保證食物的原味本味。飲食烹調時還應根據不同的烹制要求,選取食物原料不同的品類或部位。「選用之法,小炒肉用後臀,做肉圓用前夾心,煨肉用硬短勒。炒魚片用青魚、季魚,做魚松用魚、鯉魚。蒸雞用雛雞,煨雞用騸雞,取雞汁用老雞;雞用雌才嫩,鴨用雄才肥;蒓菜用頭,芹韭用根。皆一定之理。余可類推。」這是具有一定的飲食科學道理的,這樣可以充分體會品賞食物的本味。不僅主料選用力求優質,類似蔥、椒、油、鹽、醋等調味品,也主張務求上品。「作料須知」廚者之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天姿,雖善塗抹,而敝衣藍縷,西子亦難以為容。善烹調者,醬用伏醬,先嘗甘否;油用香油,須審生熟;酒用酒釀,應去糟粕;醋用米醋,須求清冽。且醬有清濃之分,油有葷素之別,酒有酸甜之異,醋有陳新之殊,不可絲毫錯誤。蔥、椒、姜、桂、糖、鹽,雖用之不多,而俱宜選擇上品。蘇州店賣秋油,有上、中、下三等。鎮江醋顏色雖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為第一,浦口醋次之。說明優質調味品,方能更加有效地發揮食料食材的優質本味。在食肴的色香味美中,色彩是美感的來源,是美食烹調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人是具有嗅覺的,進食前感受到食肴之香氣,對於提振食慾十分重要。《須知單》「嘉肴到目、到鼻,色臭便有不同。或淨若秋雲,或艷如琥珀,其芬芳之氣,亦撲鼻而來,不必齒決之,舌嘗之,而後知其妙也。然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涉粉飾,便傷至味。」《須知單》「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隨園食單》五味調和,中國飲食文化的核心,在烹調中,注重味道適中為美味,所以「名手調羹,咸淡合宜,老嫩如式,原無需補救」。所謂:「凡一物烹成,必需輔佐。要使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方有和合之妙。」袁枚有謂:「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須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則物疲矣。有須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則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後用文火者,收湯之物是也;性急則皮焦而里不熟矣。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雞蛋之類是也。有略煮即不嫩者,鮮魚、蚶、蛤之類是也。肉起遲則紅色變黑,魚起遲則活肉變死。屢開鍋蓋,則多沫而少香;火息再燒,則走油而味失。道人以丹成九轉為仙,儒家以無過、不及為中。司廚者,能知火候而謹伺之,則幾於道矣。魚臨食時,色白如玉,凝而不散者,活肉也;色白如粉,不相膠粘者,死肉也。明明鮮魚,而使之不鮮,可恨已極。」有酒、水兼用者,有專用酒不用水者,有專用水不用酒者;有鹽、醬並用者,有專用清醬不用鹽者,有用鹽不用醬者;有物太膩,要用油先炙者;有氣太腥,要用醋先噴者;有取鮮必用冰糖者;有以乾燥為貴者,使其味入於內,煎炒之物是也;有以湯多為貴者,使其味溢於外,清浮之物是也。」袁枚贊同傳統:「美食不如美器」食器雅麗的同時,也認為適中為好,不必過分奢華。同時食器的大小、形狀、材質需與食物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參差變化,方可為美食增添視覺觸覺上的享受。「古語雲: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然宣、成、嘉、萬,窯器太貴,頗愁損傷,不如竟用御窯,已覺雅麗。惟是宜碗者碗,宜盤者盤,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參錯其間,方覺生色。若板板於十碗八盤之說,便嫌笨俗。大抵物貴者器宜大,物賤者器宜小。煎炒宜盤,湯羹宜碗,煎炒宜鐵鍋,煨煮宜砂罐。」上菜之法:鹽者宜先,淡者宜後;濃者宜先,薄者宜後;無湯者宜先,有湯者宜後。且天下原有五味,不可以咸之一味概之。度客食飽,則脾困矣,須用辛辣以振動之;慮客酒多,則胃疲矣,須用酸甘以提醒之。」《隨園食單》養生與衛生理論。飲食維繫生命,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內容,寓養於食,寓醫於食,食療結合。養生理論方面,既有藥食,如「黃芪蒸雞治瘵」;又有藥粥,如「雞豆粥」;還有藥酒等。南北食肴的區別與緣由,提倡飲食養生中必須因時、因地、因人而食的思想觀念與方法。認為飲食者若能順應自然規律、生態環境、以及不同年齡、體質等身體特性,就是最好的養生方法。特設《戒單》篇,對於飲食生活中的普遍弊端做出抨擊,如戒外加油、戒穿鑿、戒暴殄、戒走油、戒落套、戒混濁、戒苟且,還對飲食生活中追求排場、奢侈浪費的不良現象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如「戒耳餐」,「何為耳餐?耳餐者,務名之謂也。食貴物之名,誇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 嘗見某太守燕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窩四兩,絲毫無味,人爭誇之。余笑曰:‘我輩來吃燕窩,非來販燕窩也。’可販不可吃,雖多奚為?若徒誇體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則價值萬金矣,其如吃不得何?」又「戒目食」,「何為目食?目食者,貪多之謂也。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盤疊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 余以為餚饌橫陳,熏蒸腥穢,目亦無可悅也」。又「戒縱酒」,「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惡,亦惟醒人能知之。伊尹曰:‘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口且不能言,豈有呼呶酗酒之人,能知味者乎?往往見拇戰之徒,啖佳菜如啖木屑,心不存焉」。袁枚:洗刷之法,燕窩去毛,海參去泥,魚翅去沙,鹿筋去臊。肉有筋瓣,剔之則酥;鴨有腎臊,削之則淨;魚膽破,而全盤皆苦;鰻涎存,而滿碗多腥;韭刪葉而白存,菜棄邊而心出。《內則》曰:魚去乙,鱉去醜。此之謂也。諺雲:若要魚好吃,洗得白筋出。亦此之謂也。」又謂:切蔥之刀,不可以切筍;搗椒之臼,不可以搗粉。聞菜有抹布氣者,由其布之不潔也;聞菜有砧板氣者,由其板之不淨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廚先多磨刀,多換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後治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