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9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我本人是很喜欢沈从文先生的散文的,他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我眼里他就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说写了半年,也是个细致的人,我喜欢做事认真的人。他很爱他的家乡,就像我爱我的家乡一样,我一直觉得念旧记情有情怀的人也不会坏到哪里去,一直这么想的。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就是这样不止一次说棉花坡,谈起枫树坳 —— 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 —— 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像我一直想念奶奶家门口的那条河一样,还有家属院墙角种的一小块菜地,夏天钻到地里偷吃大葱被守门的大爷拿着棍子追了几条街…… 他豪门大户出生,却很朴素,对穿着不讲究,吃的也清淡,就像超脱俗世的高人,我喜欢简单的人,简单的生活。他的作品,我们只能神灵一般的敬奉着,而无法复制和模仿,因为他的作品无规律可寻,我经常半夜睡不着起来翻翻他的书,很安抚内心。他的所有字词都没有生硬尖刻,没有戏谑和调侃,朴素而平实,幽默也是冷幽默。没有刻意要批判什么,作品里看不出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一切都是温情。

      14
      2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恋与自信是有区别的。所谓自信,它所走的路犹如一条直线,它为了它的一切,不卑不亢,坚持到底。而所谓自恋,就像在转圈,漫无目的地转圈。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某种不明不白的过瘾而转圈。所以,所谓自恋,它永远都是自己跟自己拉扯,纯属自我陶醉。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温暖的存在 心灵的安慰

        夜里读这本书,看到那想陪你在不同的年龄,去安抚那个受伤的孩子。真正的爱,就是长久的陪伴,在每一个时刻都能体会你的悲伤和不易。《读者》一如既往地给我们看到生命中温暖的点点滴滴。想念,思考,爱意。那些睿智的语言,以及重新审视自己的瞬间。如果没有时间去读一本长篇小说,请看这些心灵的文字,给辛苦的自己片刻喘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忘掉它,永远永远。/ 时间是良友,它会使我们变成老年。/ 如果有人问起,就说已经忘记,/ 在很早,很早的往昔 / 像花,像火 / 像静静的足音,在早被遗忘的雪里。” 记得住的日子,是生活;记不住的日子,也是生活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杂志

            读了好几遍汉家的《 写在《西游记》边上 》,仅此一篇就感觉这期《读者》值得了;紧接着来了一个惊喜,王安忆的《男人和女人》写出了我多年的疑问,虽然不认同作者的解析,但感谢作者提出了我的思考;当然,更惊喜的是有几位得到老师也出现在这期杂志里,贾行家的《我,是一生所爱的总和》写的特别感人,回味无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彼得・蒂尔的《从零到一》。彼得・蒂尔被誉为硅谷的思想家。他是贝宝(PayPal)的创始人,在脸书初创的时候提供了 50 万美元的启动基金,后来投资了很多科技创新企业。2010 年,彼得・蒂尔讲了一段令人震惊的话。他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教育泡沫。这场教育泡沫和 20 世纪 90 年代的高科技泡沫,以及 21 世纪初期的房地产泡沫一样严重。据蒂尔讲,他在贝宝的时候,一开始总是招聘常春藤高校的毕业生,后来发现这些名校的毕业生也不怎么样。这引起了他的思考。他发现,在硅谷有很多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一样才华横溢,而且似乎更有创新精神,也更脚踏实地。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让孩子们把大好青春浪费在大学校园里呢?2011 年,蒂尔成立了 “20-20 奖金”,专门奖励 20 个 20 岁以下的孩子,给他们每人 10 万美元,支持他们不上大学,自己创业。如果你是高中生的父母,你会听从蒂尔的劝告,不让孩子上大学吗?上大学值不值,要看大学教育的回报,这是人力资本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人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等等。之所以称之为 “人力资本”,是因为随着人的 “质量” 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会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会更快。上大学值不值,一个最直观的算法是看你上学花了多少钱,毕业之后能挣多少钱。但这是很难算清楚的。即使我不上大学,高中之后就去打工,一样是能赚到钱的。哪些钱是必须读大学,才能赚到的呢?这就要看大学生的工资溢价,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比高中毕业生多出来的比例。如果不读大学直接工作,能赚 1000 元,而读完大学能赚 1500 元,那么大学生的工资溢价就是 50%,而如果读完大学能赚 2000 元,那么大学生的工资溢价就是 100%。在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学家发现,美国大学生的工资溢价从 60 年代的 60% 一路下跌,降到了低于 50%。教育投资的回报下降了。有的经济学家就问:美国人是不是 “过度受教育” 了?其实,这是因为当时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且还处于工业化时期,就业岗位较多,有张高中文凭就有很多工作岗位可以随便挑,所以,尽管当时大学学费很低,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愿意读大学。那个年代,如果去读公立大学,学杂费、住宿费和餐费加起来平均是 950 美元,读私立大学平均花 2000 美元。这笔钱学生在暑假打份零工,基本上就能挣出来。为了鼓励大家上大学,1965 年美国通过了《高等教育法》,美国国会推出了联邦家庭教育贷款计划,为教育贷款提供政府担保。为什么政府愿意花钱让学生上大学呢?说来有意思,这是因为在 “冷战” 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有紧迫感,想要增加全国的 “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闲暇之余的营养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跨越了三十几年《读者》的陪伴依然温情脉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又开启我的读者之旅,继续进化心灵吧!人与人之间就是麻烦,总不能做好该做的事儿,就是成天瞎琢磨,没意思。不过,进半年的工作经历,让我认清了自己,同时坚定了自己要去做的事情,除了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小事儿。动心真麻烦。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活之盐

                      值得一读的调味杂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篇文章给万物起雅名,孩子即将出生,从中取一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或许

                          他或许讲了什么,又或许只是我认为他讲了什么。只是那一刻,我知道了点什么,看开了点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多让对方表达

                            在和别人聊天时,如果想讲一个比对方 “更厉害” 的经历,我就会告诉大脑 “不要”,我在这一点上越来越擅长了。我的意思是,对方可能会给我讲一段他的经历,而我也有类似的经历,而且比他的更厉害或更离奇。我不会等待时机插入自己的故事,而是会让这种想法慢慢消失,就对方的经历提出更多的问题。我发现这样做的结果好极了。当我问更多问题时,我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讲自己的故事去打动别人。对方的故事总会有令人赞叹的地方。不要指望故事一开始就令人兴奋,鼓励对方多讲,故事会因此更吸引人!这一点是我近期也在努力学习的。多让对方表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3年《读者》第2期

                              还是读者更新快,第二期都被我看完了,希望其他期刊以后也快速更新,回顾一下主要内容:沙尘暴 / 阿兰・珀西专题:“吃” 也关乎正义 / 张丰文苑:漂流计划 / 薛涛漂流计划 / 薛涛明亮的时刻 / 王丽娜请在树下坐一坐 / 盖瑞・弗格森秋秋的理发店 / 温手释冰无论我们去哪里 / 亨里克・诺德布兰德最优秀的人因缺点而造就 / 卞毓方象牙手杖 / 沈东子干练与丰腴 / 张炜有灵魂的想象力 / 余华写在《西游记》边上 / 汉家记不住的日子 / 肖复兴作家都有两条命 / 娜塔莉・戈德堡慢慢地赶快 / 简媜刘姥姥教你讲故事 / 闫晗男人和女人 / 王安忆读加缪的异乡人 / 严飞读大学还值不值 / 何帆等等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