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如何超越文化局限性
只读了颜宁,张益唐两个人的故事。羡慕颜宁的 “运气”—— 若高中年级分科时成绩没考年级第一,没被年级主任逼着读理科;若选大学专业时舅舅不是医学出身,医学与生物解剖相近,当时的社会倡导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颜宁的至情至性,让其成为科学家的概率几乎为零,但成为艺术家的概率会很大。我更敬佩张益唐,一个人拿到美国高校的博士学历,却整整 8 年去做各种不相关的兼职 —— 廉价体力劳动力,再花 12 年在一所高校做编外 “讲师”—— 廉价智力劳动力,即使如此,仍不放弃自己心中的 “执念”—— 数学,这是真的爱啊,“需要投入的时间非常长,有多长,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结果,也不知道”,有几个人会傻到去做类似投入产出周期无限不确定的事?他去做了,当然事前没做任何算计。看完发现他们都去美国留过学,都至少在 2-4 年参与(不是旁观)体验了美国的本土文化,其中张益唐已经结婚,颜宁坚持独身,我在想若他们一直没出国,最终出成果概率会变怎样。这时候会想起爱因斯坦,维根斯坦等人。很庆幸他们国内的文化很难出张益唐,颜宁类的科学家,人情关系盘根错节 —— 一旦结婚基本就入坑,进网,加上教育的一元化标准 —— 大家都往一个地方比拼,低福利高房价,社会风气等会逼着国内的人功利、现实,所以想无意或刻意跳出去,或超越文化的局限性,比如出国留学几年 “参与” 体验本土文化,就是和当地人(同学)深入交流,建立长期关系,用他们的方式去衣食住行,尤其去用他们的方式思考;或不结婚,不进入 “人情关系” 这张网,保持极简和边界;必要的,研究中西方文化母本,参考两种文化体制下的人,对比分析,也可以至少在理论上看清局限。看清局限后,才知道哪些 “文化规则” 必要时入乡随俗,大多数时候脱离规则,甚至去更适合自己三观的文化体制里,过适合自己的生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