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身份,可以选择吗?
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弗吉利亚・伍尔夫和亨利・梭罗,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亚,本书的内容和纸质书的内封一样,有着尼龙布面流畅而分明的颗粒质感。色调偏灰色。作者像是一位星际旅行的导游,尝试着带领我们光速穿梭于历史、文学、绘画、宗教甚至建筑等广博的星空,并留下属于自己的引力波。作者从历史大环境到贴身小环境,从问题解剖到给出方案,实则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切开历史长河中 "革新者" 们的思维模式,深入浅出(还不够浅),尝试提取出具有共性的有用的东西来 ——"他们提供了好多富有说服力和抚慰能力的事例来提醒我们,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 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剖析西方世界精英崇拜思想,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更为深邃的 "身份"—— 社会身份分层的焦虑 —— 作为社会人应当如何建立价值观、容身立足的问题。最后作者给出定义:的 "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着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然后鼓励我们迈出 "身份不焦虑"、"身份可选择" 的第一步,尝试改变或者挑战社会理想化锚定,以个体小行星反射集体这颗恒星之光,从而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我想到的问题有:1⃣️如果嵌入进化理论,该如何理解 "身份的焦虑" 呢?它是写进基因系列的过去?还是进化着的当下?未来又将如何?2⃣️中国的哲学家们会如何探讨、阐释 "身份的焦虑" 这个问题呢?相信我们五千年的脉络里,故事必然精彩。治愈焦虑的方式,我的第一选择是不停好奇不停探索。朋友,你们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类是悬挂在他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物种解决焦虑的成熟之途可以说始于一种认识,即身份的确立取决于听众的选择:听众可以是工业家或波希米亚人,可以是家庭成员或哲学家 —— 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听众。 不管身份的焦虑如何令人不快,但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摆脱身份焦虑的美好生活,因为一个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怀尊敬。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 虽然我们对身份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在满足对身份的需求时面临着诸多选择,我们有自由认识到我们对蒙羞的忧虑完全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群体,我们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个社会群体的判断方法。 身份的焦虑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是成问题的,那就是我们遵循这些导致焦虑的价值观念,仅仅是因为我们异常胆小怕事、循规蹈矩,或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已经被完全麻痹,以至于我们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是天经地义的,或来自神授,或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对此心醉神迷,或因为我们的想象力变得过于局限,而想不到还有其他的选择。 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希米亚的目的并非废除身份等级,他们只是尝试创立一些新的身份等级,而这些等级建立在那些为大众所忽略或批判的价值标准的基础之上。这五个不同领域的革新者们一方面都坚持严格区分成功与失败、好与坏、可耻与高尚,另一方面又试图重新塑造我们的判断标准,使我们重新思考何种行为才能归入这些重要的标题。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无法或不愿温顺地服从关于上层身份的主流观念,但他们有资格拥有更好的称呼,而不是残酷地被人称为失败者或小角色,而这五个领域的革新者们通过上述的方式,赋予这些人以合理性。他们提供了好多富有说服力和抚慰能力的事例来提醒我们,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 —— 并不是只有法官或药剂师的方式 —— 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這個每個人獲取成功 (性愛,經濟,職業等) 的可能性似乎都比以往大的年代,每個人對於自身的身分都有一種焦慮,在他人眼中我是怎麼樣的人?我是成功者抑或是失敗者? 對於身分的焦慮是一種擔憂,擔憂我們無法無法和社會設定和認知的成功典範把保持一致,而不被尊重和失去尊嚴。從 19 世紀初開始,金錢成為商業社會衡量的核心標準,擁有大量物質商品成為必需,並不完全是因為商品能夠帶來快樂,而是因為商品能帶來尊嚴 (商人和廣告培養了我們的慾望,進而購買了很多不需要的商品),但這也讓我們會羨慕那些其實與我們自己個性毫無關聯的生活方式。此外,隨著平等主義的興起,我們也陷入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如果不成功就是不夠努力或資質的不夠的焦躁中。即使,一個人是否獲得社會認定的成功除了本身因素以外,還有很多不可控的外在因素,但也因為沒有標準,所以談到未來時人難免焦慮。對身份的焦慮也代表我們有追求,有目標,而促使我們不斷提升自己,但這個社會中並沒有任何一個目標可以提供一勞永逸的保證,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一種欲望代替另一種欲望的過程,我們不需要為了追求短暫的繁華而犧牲了內在的平靜分,而是分清楚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為了自己而不是他人要求或看重的標準而焦慮。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你究竟在焦虑着什么?伴随着我们整体迈进移动互联网时代,多数人的 “焦虑感” 有增无减。一定程度上,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常态。那么,当我们谈论焦虑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些什么呢?身份如何导致焦虑?也许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一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和回答关于身份焦虑的诸多问题与困惑。
不管我们处于一帆风顺、人生得意的状态,亦或是居于失意、沮丧的状态,我们都会面临身份的焦虑与困惑。我们之所以如此在意自己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身份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 “身份” 一词绑定着太多的东西,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在社会复杂系统中所处的大致位置以及他人对我们的态度与反应(是该友好、尊重亦或是厌恶、反感或歧视等)。听上去尽管很现实、残酷,但恐怕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如此在意自己身份的真相。我们希望能够在社会系统中处于 “优势位置”,渴望被他人善待,甚至能够 “被人高看一眼”,人性深处的此种隐秘而又切实的诉求于我们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大致说来,一个人的身份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自然因素主要涉及到血缘、地缘、继承等因素,个人一般很难进行选择与改变。比如 “条条大路通罗马”,很多人终其一生努力奋斗就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到达罗马,但是世界上毕竟还是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这就造成了不同人之间身份的差异。我们得承认,出生在哪个国家、出生家庭的综合条件如何等因素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个人的身份与实际境遇;另一方面,后天的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从传统社会(主要是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持续转型,理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越来越认可市场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个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在现代社会也得到鼓励与推崇。基于血缘、宗亲基础上的传统农业社会过于看重资历、社会经验的那种威权式评判标准正在被消解和质疑,现代社会更为看重主体的综合素质(理性判断与抉择、擅长与他人协作、具备同理心、坚韧等)与冒险创新精神,家庭出身以及论资排辈等因素对于个体的成功与身份建构的影响越来越不明显。
我们多数人都渴望在社会中拥有一个较为体面和让自己舒适、愉悦的身份,之所以产生焦虑,归根结底还是源于 “比较”。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随时知道他人的处境)的人们更是将 “比较” 这一因素发挥的淋漓尽致。诚如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所言,我们之所以如此喜欢比较,自己与他人比较完以后又容易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所身处的社会有一整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判断成功与否的标准,诸如收入水平、教育水平、消费水平以及审美趣味等指标,这一切指标都在提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具有何种程度的身份,从而告诉我们 “居于如此身份的你到底能够调动多少社会资源,赢得何种意义上的尊重与爱戴” 这一人们内心深处极为渴求的目标。唯有当我们达到了一定的目标,我们才能获得一定的身份,也才能获得相应的尊重与满足,这是一条不断攀升、永无止境的道路。当我们的能力与所要成为的那个自己(身份)产生差距时,就容易焦虑和沮丧;当你通过自身的努力与经营在社会中获得了一定的身份与位置,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崇拜,此时更需要清醒的头脑与判断力。因为,你如果停留在过往的身份带给你的荣耀和自得中而不继续努力和修炼自身,甚至借此去做一些违背法律和道德事情,那么你又会重新失去既有的社会身份与地位,也会丧失人们对你的信任与肯定,比如很多官员的落马、知名学者的学术造假以及个别商人的弄虚作假等。若想再重新恢复自己既有的身份与信誉,重新赢得大众对你的信任与尊重,几乎是难于登青天,焦虑和身份之间的强绑定及其有可能导致的诸多后果是我们焦虑的重要来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之所以比较,其背后的因素与诉求也呈现出一个逐次递进的历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侧重于物质、社会现实层面,较为经验和感性,也是人们的底层基础性需求;当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我们就会对 “社交需求” 和 “尊重需求” 更加渴望,即渴望得到社会与他人的承认和认可。其实,无论是工作、爱情、友情乃至亲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我们的一种承认与认可,这也决定着我们在社会所处的位置与身份,也影响着人们对我们的态度。居于复杂社会协同系统中的人们渴望得到同事、朋友、伴侣以及亲人的认可与喜欢;最后,我们会走向对 “自我实现” 的追求。我们也实现了财富意义上的自由、也赢得了社会各方面对我们的认可与肯定、我们就会朝着自我实现的道路挺进。我们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准、丰富自身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等,这个阶段已经远离了对于物质利益和感性欲望的追逐,而进入到了一个更为自由和全面的人之本源意义上的崇高阶段。即,不同的阶段,焦虑的内涵与层次也不尽相同,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身份,且又将进一步决定着我们接下来的身份塑造。
一言以蔽之,只要活着,只要有追求,只要我们还想追逐美好的生活,成为更好的人,就会有比较,就会有焦虑。不同的阶段,焦虑的水平和形态也不尽相同。德波顿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既然如此,不妨承认焦虑的客观存在,我们在理解和研究 “焦虑” 的基础上去更好的做自己,从而缓解自己的 “焦虑感”。焦虑未必全是坏事,有焦虑意味着你依旧是一个上进的、对美好生活有追求的人。我们所能够做地就是在承认焦虑存在的前提下,理解它、研究它,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内心。当然,要想让这一切更好地发生起作用,强健的体魄是必需的。须知,健身也可以缓解焦虑哦。
【这是很值得仔细阅读的一本好书,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如果想要精进自己、提升自己,“逼迫” 自己适度地脱离舒适区去阅读一些较为专业的著作,此本书尤为值得一读。它对于理解 “焦虑”、“身份” 及其之间的张力关系,以及我们如何与之更好地相处等问题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好面子,要脸,太在乎 会导致焦虑好面子,要脸,在乎:说明此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怀尊敬;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1. 人们追求地位与显耀身份主要是为了赢得他人的爱和尊重,但过度追求可能导致焦虑。2. 社会比较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幸福程度。3. 人类合作与互助的能力是物种成功的关键,而个人主义和过度控制欲则不利于健康。4. 思考死亡有助于减少世俗追求,增加精神追求,认识到身份和成就的短暂性。5. 遗迹提醒我们与永恒相比,焦虑和成就微不足道,从而带来内心的宁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