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苏格拉底临死前最后时刻的对话录
苏格拉底的辩论方式,我其实不是很喜欢。我相信苏格拉底有高超的技巧,有严密的逻辑,但由于隔着 2400 年,掌握的底层知识差别比较大,体会苏格拉底的真实逻辑和能力,有点难。但是这本书还是给我了很大的启发。知行合一,是特别重要的能力,可能标志着,你能够完全相信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而就知行合一的程度而言,恐怕很少有人及得上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相信灵魂是不死的不朽的,而肉身只会给灵魂修行增添障碍,他临死前这样对别人说,自己也这样行动,轻松喝下毒酒,安静躺下等待身体慢慢僵硬,恐怕没有更知行合一的行为了。有时候,自己会做这样的心理实验,如果忽然发现还有一个月生命,会做点什么。我想,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月,但依然还是完全不变的继续生活,恐怕这样的人,是对自己人生满意的,也是可能面对死亡而没有遗憾的。苏格拉底恐怕就是这样的人,知道最后一刻,还依然完全不变的继续用他的方式,在问问题,在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转身赴死。或许,不惧怕每天以相同方式生活的人,也不会惧怕尼采说的永劫轮回。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苏格拉底的哲学绝唱,告诉你哲学为什么是“练习死亡”苏格拉底被自己的雅典同胞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了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安排好的越狱计划,坚持在监狱等待行刑。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的好友聚在监狱,与他最后一次讨论哲学。他们讨论的也是最适合生命最后一天的主题:应该如何看待死亡?苏格拉底说出了哲学史上的千古名言,“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并且给出了四个论证,说明我们无需惧怕死亡,因为灵魂不朽,我们真正的生命并不随着灵魂与是肉体的分离而结束。从此,对死亡的理性思考成为了哲学的永恒话题。
《斐多》既是哲学史上的名篇,又是文学史上的杰作。四个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对哲学史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直到今天依然被哲学家们广泛讨论。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人生最后一天言行的记载详细而生动,苏格拉底对死亡的平静态度、对哲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动容。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天鹅之歌“天鹅平时也唱,到临死的时候,知道自己就要见到主管自己的天神了,快乐得引吭高歌,唱出了生平最响亮最动听的歌。可是人只为自己怕死,就误解了天鹅,以为天鹅为死而悲伤,唱自己的哀歌。他们不知道鸟儿饿了、冻了或有别的苦恼,都不唱的,就连传说是出于悲伤而啼叫的夜莺、燕子或戴胜也这样。我不信这类鸟儿是为悲伤而啼叫,天鹅也不是。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我相信它们有预见。它们见到另一个世界的幸福就要来临,就在自己的末日唱出生平最欢乐的歌。我相信我自己和天鹅伺候同一位主子,献身于同一位天神,也从我们的主子那儿得到一点天赋的预见。我一丝一毫也不输天鹅。我临死也像天鹅一样毫无愁苦。” 灵魂不朽也不可消灭,已经充分肯定了,我们的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上的某一个地方生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今日份阅读《斐多》这本书也不长,150 页而已。哲学部分的价值,我不能妄加评论。单说阅读体验,就像是听相声 —— 苏格拉底用描述事实的方式,陈述观点,再反问众人,像是相声里的逗哏,而西米,齐贝等人对于苏格拉底的敬仰和尊重,倾听和赞同就变成了 “是的。”“没错。”“可不是嘛~”“说的对呀~” 之类没有具体含义回应,仿佛是相声里捧哏一般的存在。书中的哲学意义,其实也没有很难理解。都是用事实陈述个人观点,在找足够的证据逐步确认,再陈述,再确认,然后提取出精华,再总结成为概念。以一种聊天问答的方式去讲述,探讨,总结。人们避之不及的关于死亡的问题,就这样被苏格拉底一点点剖析,总结,呈现。书中的对于生死的看法,和《庄子・至乐》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跳脱眼前微观具象的事实,从宏观的角度看事情全貌的大智大慧。如果生命没有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被我们赋予的。那么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好像坐在监狱的一隅,静静的听着苏格拉底优雅的辩论,布道后从容饮鸩。我相信他没有逃脱,不是为了什么证明什么法律的尊严。他肯定是从心里认为灵魂摆脱了肉体才能干净纯粹,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如果说人类的基因里本来就讨厌不确定性,要给所有所见所闻所感一个解释,那本该人人都是苏格拉底啊。不是,也许凡人建立心灵秩序只是简单粗暴的借助宗教或神明。苏格拉底的相信必须建立在逻辑上,连是否有灵魂,灵魂是否不朽,他都是在求证,在推理。论据和观点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看来早已不成立,但方法和态度真的是永垂不朽,所以苏格拉底是苏格拉底。也许这正是科学诞生于西方世界的根源。我相信他闭上眼就思考,格物,推理的过程中享受着心流,令人羡慕和向往。2000 多年过去了,他留下的方法依然给我洞见,引我思考,所以从某个角度说,我信服他的论证,他的灵魂是不朽的,他去到了他向往的纯净之地,找到了真正的智慧并幸福的徜徉在那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本书为何强?因为它强”(皮一下)按内容逻辑,题目是否合适?篇幅少,信息含量高,课题大,高度高。"辩证法" 论证过程着实令人钦佩。"灵魂是存在" 完全被说服。但灵魂有记忆可以理解,灵魂有智力且事情都是在肉体出生之前已经存在,这点不知是未看懂或者却有 "诡辩" 之迹,带入亦未能完全说服我。论证西米的反驳之言:"灵魂非和谐" 很巧妙也很到位。但论证 "灵魂不死",似乎有些 "诡辩"?一知半解,待以后再读继续推敲学习。未成熟之想法,敬请海涵。另,阅读过程中也不知为何,总感受到杨绛先生翻译此书时对家人思念之切。读完《斐多》,再看一遍《走到人生边上》,是否会有更深感悟?期待二次拜读后感。缅怀杨先生。感恩先生之高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斐多第一《斐多》这部作品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在监狱里最后一天所言所行的记述。苏格拉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还在践行着自己的哲学理想,和朋友们讨论哲学,而柏拉图对自己的哲学英雄受难的记载,成为了哲学史和文学史上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第二,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讨论灵魂不朽的这首天鹅之歌并不是一曲悲歌,反而是欢乐之歌,因为他相信死亡并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意味着回到了神的怀抱。第三,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就意味着灵魂与肉体的分离,而哲学家的一生就是在练习死亡,也就是在活着的时候让灵魂练习脱离肉体的影响和桎梏,更好地追求真理,并且为灵魂最终离开肉体的一刻做好准备。第四,我们解读了《斐多》中关于灵魂不朽的四个论证中的两个,也就是对立物的循环生成论证和灵魂本质的论证。不管这几个论证以今天的标准看待是否成功,它们都代表了苏格拉底对于灵魂这个最令人困惑的事物的不懈探索,并且有重要的伦理意义,让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好好关心自己的灵魂,而这也延续了他在自己的申辩中强调的哲学的使命。第五,因为苏格拉底坚信在人死之后,灵魂并不会消失,他用一种极其平静而高贵的方式迎接死亡,这种哲学家面对死亡的泰然感人至深。苏格拉底的死,尤其是被自己的雅典同胞用正当的法律程序判处死刑,成为了柏拉图一生的痛,也成为他哲学生涯的转折点。在很大程度上,柏拉图的所有作品都可以被看作是为苏格拉底进行的辩护,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角,展示了一个哲学家思想的方方面面。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死后,继续探索他留下的如何把握事物本质的这个难题,同时也在不断思索着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如何解决哲学与政治之间的紧张,如何确保苏格拉底这样的好人和哲人不会再次被自己的城邦和同胞判处死刑?可以说,没有苏格拉底的死,就没有柏拉图的整个哲学大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苏格拉底可以说是西方思想的起源,他的反问式教学以及凡事刨根问底的精神塑造了今天的西方世界。这篇斐多记录了苏格拉底死之前与学生们的对话,探讨了好多哲学问题,有关生命与死亡,灵魂与永恒,除了惊叹于苏格拉底面对死亡倒计时时的泰然自若之外,也惊叹于他对于世间很多未知事物的猜测如今看来居然是靠谱的,比如他怀疑大地是圆的而不是平的,比如他觉得生命产生于冷与热的交替变化。看到这样的《斐多》不禁感叹,原来当小加图面对恺撒的兵临城下之时,走入书房静静的读完《斐多》然后自杀,此刻他并非因自己的失败而选择自我了断,也并非因惧怕恺撒而自我了断,他明知恺撒那种居高临下的宽恕,并不会夺走他这位德高望重的元老的命,他只是感慨于罗马的共和制随着恺撒渡过卢比孔河,随着庞培死于埃及,一切已经灰飞烟灭,他不愿再留恋这折磨肉身的现世,他不愿苟活在这个独裁者统治的国度,他想要解放自己的灵魂去寻找苏格拉底描绘的爱智求真的彼岸世界罢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