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战争
1812 年战役的开始,俄国反抗法国的力量甚至不如七年战争初期腓特烈的力量,但俄国有希望随着战争的进程而逐步强大起来。在深层次,整个欧洲都反对波拿巴,他已把自己的资源用到极致;在西班牙,他打的是一场不讨好的战争;俄国广袤的土地意味着在五百英里的撤退中,侵略者的力量会消耗殆尽。乾坤颠倒的变化是可能的,如果法国进攻失败,全面反击就是定局(只要沙皇没有签订和约,只要他的臣民没有起来反对他,法国人又怎么可能成功呢?),而且法国军队就会遭到彻底毁灭。最高智慧也设计不出俄国人无意中采取的战略。当时没有人这样认为,这种观点在当时会显得很牵强,但今天没有理由否认它是对的。如果我们想吸取历史教训,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会重演,在这种事情上有判断能力的人会同意认为朝莫斯科进军途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绝不是偶然。当然,假如俄国人在边境上进行防守,法国也有可能衰落,也有可能不走运,但不至于遭到如此大规模、决定性的失败。这是俄国取得的巨大胜利,俄国付出了鲜血和艰难困苦的代价,这个代价对其他国家来说太大了,它们大多根本就付不起。重大胜利只能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实行大决战才能取得,决不能是仅仅等待事态发展。总之,即使是防御战,也只有大赌注才能带来大收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深度理解战争来由、战争的要素,读读《战争论》。📕 战争的要素 —— 搏斗。战争不过是扩大了的搏斗。倘若我们想将构成战争的无数个搏斗当作整体来考虑的话,那么最好先设想两个人搏斗的情形。两人都试图用体力迫使对方屈从自己的意志,其搏斗的直接目的是击垮对方,让对方不再作任何抵抗。战争的真正目的是让对方不再作任何抵抗。📕 对不惜一切流血牺牲地使用暴力的一方来说,在对方没有采取同样做法时,一定会获得优势。如此一来,对方就被迫也采取同样的做法,于是,双方便走向极端,这种走向除了受内在的牵制力量的限制外,不受其他限制。📕 要让敌人屈从我方的意志,就得让敌人的处境比我方的更为不利,起码这种不利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长久的,否则敌人就会等待时机反抗。所以,持续进行的军事活动所产生的处境上的任何变化必须对敌人更加不利,至少在理论上必须如此。📕 倘若战争的结局是一连串连续的行动的结果,那么前一行动及一切现象则可作为衡量下一行动的标尺。这样,现实世界就取代抽象概念,从而缓和向极端发展的趋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战争的思考展开花了近乎两个月的时间,中间几次几乎放弃,知道这还不是原版,已经被处理过,有着大量的删减,等过两个月找未删减版来读一下。喜欢是真喜欢,但是读起来是真费劲,能够读完不是自己有着大毅力,而是兴趣,对欧洲近代战争的兴趣,对作者关于战争的思考过程有兴趣。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关于战争的抽象概念,譬如三十六计不看案例,而喜欢被抽象简化处理过的成语,不看孙子兵法原著,而喜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看战争论,而是把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放在嘴边。现在关注点在于人类对于战争的思考过程,有关战争的思考过程这点,战争论是绕不过去的著作,我今天终于把它读完,算是坐实了军迷这个称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