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印象中的“建安”
提起建安文学,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想到 “三曹”“七子” 等代表作家的诗文作品,或是慷慨悲凉的 “建安风骨”,而田著在第一章《瘟疫与诗歌:重新思考建安》就打破这些固有印象,让我们从源头上反思建安文学这一概念是如何生成的。作者提出,“建安” 是一个事后的建构,而且这个建构的过程是经由三个环节完成的:曹丕《典论・论文》、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和萧统编的《文选》。论述从建安二十二年的那场瘟疫开始。这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剥夺了曹氏父子身边几位重要文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的生命,给曹丕带来关于人生短促、立言不朽等触动,于是,他给好友吴质写了一封信《与吴质书》,悼念这些逝去的文士,并且作《典论・论文》,首次提出 “七子” 的概念。由此作者认为:“此次瘟疫对中国文学史最大的影响,就是曹丕在《典论》中创造出的‘建安七子。” 而且 “从一开始文学时期的建安就是一种充满怀旧的回溯和对于失去的哀悼”。这便是建构建安的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发生在两百年后,由谢灵运完成。南朝时期流行拟作,谢灵运作了一组名为《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的组诗,模仿七子(谢灵运笔下的 “七子” 采取的是陈寿《三国志》中的版本,与曹丕 “七子” 唯一的不同就是将孔融替换成了曹植。)的口吻分别写了七首诗歌,还模拟曹丕的口吻作了一篇序文。作者观察到,序文以 “建安末,余时在邺宫” 开头,她认为 “建安末” 就恰恰暗示着 “建安” 已经结束了,“通过暗示建安作为一个政治时代的结束,这篇序文也标志着文学上的建安诞生了”。建构建安的最后一个环节,发生在萧统编纂的《文选》。《文选》中不仅收录了许多建安诗文,为后世塑造了建安文学的典范,而且在蕭统、萧纲写给属下的悼念故去属臣的一些信件和诗文中,随处可见对建安文学的回应。萧统写信给萧纲,曾感慨道:“明北兖、到长史遂相系凋落,伤怛悲惋,不能已已。” 一如曹丕《与吴质书》中的:“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萧统还曾作《宴阑思旧诗》,如曹丕一样在宴会的场合嵌入哀思,且最后两句 “一起应刘念,泫泫欲沾巾”,“应刘” 正是指曹丕曾经悼念的应玚和刘桢。正如作者所总结的:“通过编选集和选录建安作品,萧梁的皇子们完成了对建安的建构,并将其视作一面镜子,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形象。”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