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雍正十三年(1735 年),雍正去世,在天下朝臣的注视中,李卫进入雍正停尸的梓宫,跪在地上大声恸哭。那哭声如此真诚凄切,甚至超过了表演孝顺的新皇帝乾隆。就在两年前,直隶总督李卫弹劾户部尚书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诸状。鄂尔奇是雍正朝第一辅臣鄂尔泰的亲弟弟,李卫弹劾之后,鄂尔奇虽获免罪,但在两年后黯然去世。雍正故去后,乾隆任命鄂尔泰为辅政的总理事务大臣,鄂尔泰等朝中大臣,已准备对他进行复仇。在雍正的葬礼上,李卫哭得晕倒在地。他一生不畏权贵,弹劾显贵大员无数。他还记得雍正勉励过包括自己在内的群臣的话:“自唐宋以来,士人习气、官吏作风已经日渐堕落,我就是要挽救这千百年的颓风,你们也必须要竭力辅佐,匡复正气。” 但在乾隆时代,他将孤立无援。当李卫与其他官员发生矛盾以后,乾隆皇帝让李卫等人以 “大中之道” 来佐理 “平康之治”。因此,官场上的颓风再度卷土重来。乾隆三年(1738 年),李卫孤独抑郁而死,时年五十三岁。临终前,他可曾留恋在中国的中古时代以后,那个千年中曾经昙花一现的清廉吏治时代?几十年以后,乾隆开始专宠和珅,大清官衙里的陋规恶习再度膨胀,故态复萌。养廉银制度彻底失效,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闪耀的一个 “公务员” 阶层自此消失。鸦片战争之前的中英冲突,“陋规” 始终是主要缘由,英国人通过告状和外交手段都无法改变贸易环境,巨额的贸易利润,被经久不变的露骨勒索所折损,彻底激怒了崇尚自由贸易的英国人。不管是端午节还是其他节日都会变成这位勤政帝王最普通的一日。直到那一天的深夜,他仍在批阅各地官员们送来的密折。每天,他都要阅读六七十封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们写来的奏折。此时,雍正要来一盏酒,他最喜爱宁夏的羊羔酒,一个人寂寞地喝着。打开奏折,他与帝国的一千多位官员探讨政务;合上奏折,没有人注意到他在大殿之中龙椅上的疲倦与孤单。喝到微醺之处,他作诗云:“九重三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 雍正不知道,他在法国还真有一位知音,就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在这位百科全书派领袖的心中,遥远的雍正皇帝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贤明、最宽厚的一个。他是全国的 “首席哲学家”,他所颁布的诏令,充满着伦理的教诲和教义;他也是 “首席大祭司” 和 “第一位耕农”。在雍正的治理下,所有的公共建筑、交通要道和联结这个大帝国各河流的运河都得到了维修,工程巨大而又省钱。在这方面,只有古罗马人才比得上。在法国光怪陆离、日新月异的民主社会之中,伏尔泰反而认为中国的报纸是世界上最可靠、最有用的报纸。雍正把发布的诏书印成邸报,分发全国各地,这张报纸简直是中国最早的一份官方报纸。在欧洲的一些地方,报纸等宣传品充满了无稽之谈,经常散布一些诽谤他人的谣言;而在中国,只有与皇帝有关的指令才能写成邸报分发各地,让天下人知道政府的动作。邸报上会报道某省遭遇灾难,皇帝下旨救灾及地方官们采取的救灾措施;还会报道军饷发放、公共设施开支、朝廷贡赋上交等地方财政开支的简要情况。邸报上还会登载被撤职的官员的名字、官职、籍贯,以及撤职缘由,替代被撤职的官员们的名字,也都写在邸报上。凡是判一个人死刑,都要公布于众。邸报上还会列举犯罪人的名单,甚至犯死罪的人的种种罪行。穿越了半个地球,伏尔泰读懂了雍正身上的现代感。他在邸报中读到,雍正三年(1725 年)的三伏天里,北京酷热,雍正想到要让监狱里的囚犯及在街口示众的犯人有所喘息。除了若干个死刑犯,许多犯人交了保证金就获准假释,过了酷热再回监狱服刑;交不出保证金的犯人被取下镣铐,并被允许在整个监狱范围内走动。雍正及其政府还始终极其关心修桥铺路、开凿运河,以便利农耕和手工制作。老伏尔泰画出了中国人完全陌生的一幅雍正的素描:雍正在力争打造一个现代化、人性化的行政体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向这位朝乾夕惕的雍正帝致敬!

      读红楼怎么能不细读清史,但清史又怎么忍心细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寒漏永千门静,破梦钟声度花影。梦想回思忆最真,那堪梦短难常亲。兀坐谁教梦更添,起步修廊风动帘。可怜两地隔吴越,此情惟付天边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二百多年来,他的形象会变成一个嗜杀的和残忍的凶手、一位谈玄论道的禅师、一个妒忌能臣的小人、一位深不可测的武林高手、一个雷厉风行的改革家、一位乾隆盛世的实际缔造者、一个天下特务的总头子、一位淫荡好色之徒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