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乌托邦》
如果说,创造《乌托邦》的基本推动力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农村群众所遭受的疾苦,那么,很显然,在规划乌托邦的各种社会制度时,依据的就是城市手工业发展的状况。因此,乌托邦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家庭,乌托邦的结构是城市结构,农业劳动是按照特殊的组织方式进行的,它仅仅是城市居民一种临时的义务……《乌托邦》中会有这些特点是自然而然的。历史上有很多事实都可以证明人文主义者和手工业阶级存在必然联系。莫尔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城市家庭,因此,在他心里,城市的生活方式必然远远优越于农村的落后状态。以莫尔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是和历史上刚出现的资产阶级有关联的。在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思维的共同影响下,莫尔在资产阶级刚刚出现的时期,在看到社会中出现的统治迹象的同时,就既能够运用批判的态度评析各项社会原则,又能够针对这些原则提出社会平等和公有制的主张。虽然,这位卓越超群的天才思想家设想的 “最完美” 方案是不会实现的,不过莫尔也从来没有给自己提过这样的要求。因为《乌托邦》虽然不像有些资产阶级学者说的那样,是一种无意义的空洞的消遣作品,但它也不是指导行动的纲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美好世界的想象乌托邦,浅浅翻了一遍,原谅我现在就过来对这本书做出评价。这本书是对一个人,一个城邦,一个国家美好的样子的想象,其中当然有在我们今天看来不理解的地方,但如果抛开我们的偏见,乌托邦生活里的人是我们每个人最想要成为的样子。其中:幸福不依托于外物,健康本身就是快乐之源。如果不把宗教原则考虑在内,只依靠理性的话,那我们对幸福的一切探索都是不确定的以及有缺陷的。极端的正义意味着极端的伤害…… 这些话语依旧给我们启迪。对比桃花源和乌托邦,桃花源终究是虚幻一点,莫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以去追求的更好的自己,但桃花源好似空中楼阁,我们看不到他如何奠基,想要追寻最后也了无踪迹。莫尔笔下的乌托邦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要做到也很难,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造物主。它虽然美好,但我们刻意追求,既不健康,也不带来快乐,反而是理性的僭越。做自己能做的事,时间只给了我们这么多,让内心的魔鬼沉睡,让天使起舞或许更有可能一点。乌托邦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实现,但一定是和莫尔笔下的生活很不一样。如果真和他笔下的一样,那反而就是最不自由的时代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莫尔的YY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很有名,不过作为十六世纪的一本书,我的期望其实并不高,因为是很薄的册子所以翻了翻,这本书的内容和我的预期差不多,作为一位古人他已经极尽所能的面面俱到的设想了一个完美社会,但是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古人的美好愿望是绝对不可能跳脱出他们的历史局限的。很多乌托邦的政策让现代人接受不了,这就给我一种感觉,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界限变得模糊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大家也都很美好随时满足欲望,那么和莫尔的乌托邦的区别是什么呢?看完全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反乌托邦总是少数人利用某种手段无论是《1984》中老大哥的电子眼还是《美丽新世界》中让人嗨的毒品,从而实现对大多数人的绝对控制,无论被控制的人是痛苦还是每天嗨皮,而乌托邦无论不同时代人对他的描绘哪些历史局限性,但他们的初衷都是以社会共同利益为主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没有压迫的社会,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一些模糊地带不过是历史局限性造成的局部假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乌托邦》众所周知,乌托邦是一个世外桃源,共产主义的雏型。全书一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现实世界有多么的不堪和恐怖,第二部分介绍乌托邦里的一切,基本包括了政治、经济、宗教、生活等方方面面,非常细节。文艺复兴主打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在这本书中虽然是在反对神权回归人权,关注人的需求,但是这真的就是人文主义吗?书中说,如果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父母所擅长的内容不相同,那可以让擅长孩子所感兴趣的事情的父母领养这个孩子,当然也会对这对父母做相当全面的考察和审核之后再领养,但是这整个想法真的很荒唐,不是吗。这究竟是在尊重人的需求,还是只将人当作一个物品,放在它最合适的、可以发挥最大功效的位置上。况且人的兴趣爱好、擅长的事情是会变的,除非相信先定论,那又回归到神学上了,与人文主义并不相符。不过,这只是书中拉斐尔的描述,并不知道作者自己对乌托邦的看法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作者和书中的 “我” 观点是否一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