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在捨己从人与孤芳自赏之间取得平衡
人与人间的关系就如同刺猬取暖一样,远了会冷,近了则彼此伤害,不远不近的距离则是恰如人意。我们所有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我们不管是工作、生活、爱情、友谊我们都在寻求着一个恰当的距离。爱与孤独的距离有多远?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我们在茫茫人海里寻找爱与被爱的对象,可随着时间,经验、阅历的增长我们会发现,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单?究其原因何在?我们是否走在自己人生的孤独之路?武志红老师的《为何越爱越孤独》一书,则会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释。每一个行走在孤独之路上的人周围都有爱相随,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爱与孤独本身并不冲突,而越爱越孤独的原因更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场战争:在于每个人都存在的支配欲望,都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爱人身上,支配者是主动强加,而被支配者则是委婉的强加。我们都不容易看到并尊重恋人爱的逻辑,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爱的方式上,并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这就导致了孤独,并且越相爱越孤独。看这本《为何越爱越孤独》最大的收获在于懂得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会让自己对真正的爱是什么有一个更加透彻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同时正是因为这份独立我们都很容易被自己的想法所控制,而与人交往中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掌控欲,而彼此间的不配合,则会引起愤怒情绪的产生,而在于某些时候我们都执着于一些想法,假如放下想法,就可以少去控制别人。而对于解决问题,我们要学会就事论事,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当成一个单独的问题来处理解决,而不是把其他问题都搅进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孤独的爱如果爱不孤独,这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爱恨情仇、痴男怨女和家族悲欢。很多人有半生去求证爱与不爱,最后也是蹉跎了年华,惨淡收场:有人到老都在为这一生没有被父母真心爱过而耿耿于怀;有人一直在验证另一半的爱,抑郁癫狂,歇斯底里;有人觉得自己从未被朋友真心以待,在人际中或是冷淡疏离,或是如履薄冰;有人认为孩子不懂恩情,骂骂咧咧。爱到头来不过是场自我修炼啊,与他人无关。与生活及自己的和解,才能带来内心真正的圆满。你从来不是谁的肋骨,也没有缺失过什么部位需要他人来填补。从开始到结束,你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需要为你的人生负责的,自始自终都只有你一个人。不要试图控制别人,不要试图改变别人。也不要强迫他人按你的意愿来回应你。因为我爱你,所以才需要你。而不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才爱你。爱是因,而非果。对父母、亲人、爱人、朋友,诚心以待,做了能够做的,不管未来是什么样的结局,都能坦然接受。只有心无亏欠,才会了无遗憾。这一杯我干了,你随意。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越放弃越拥有我行,你也行,不要总认为只有自己可以而别人不能做到。放弃自己的自恋,不要用自己的行为模式要求别人,要知道世界不是围绕自己转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也共享着同一个世界,放弃那种全世界都被自己控制的错觉自恋感。就事论事,不要无端联想,别把小问题想象成大问题,更多问题,莫要让一个坏苹果,污染更多水果。放弃完美人认知!没有人是完美的,学会理解一个人是复杂的。是人就会办你认为的好事和坏事,不能简单化的就事论人,要学会就事论事,就人论人。不要因为一件事而去否定一个人的全部,人是多样的复杂的。少有人有凭借一件事而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武断的就事论人,只能让我们失去可能获得的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一些杂谈合集+影视解读,作为一本书结构太松散。这些内容还是触动到我 1、讲话时多以‘我’开头,少用‘你’开头的句式。你开头很容易讲评价,而非感受。当使用评价时,我们的焦点几乎总是对准别人,而不是自己,并且势必会有褒贬。2、警惕只谈自己的过错而不谈自己的动机和责任。因为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所以除非一个人能明白自己在一件事情中的动机和责任,否则事情不可能出现好的转变。3、在那些特别有表现力的影视作品中,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常会出现长长的沉默,但这沉默不是令他们更远,而是令他们更近,便是同样的原因。每个人的 “小我” 都活在自以为是的投射和认同的游戏中,即 “小我” 假定自己早就掌握了自己人生和周围世界的规律。而在人际关系中,“小我” 会将某些东西投射到对方身上,对方一旦有了反应,“小我” 则会特别关注符合它所投射的内容。用更准确的语言说,沟通中的沉默,就是你在限制自己 “小我” 的表达。当你的 “小我” 在沟通中退位时,她的 “小我”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退,而被 “小我” 所掩盖的东西就会映现出来。4、鬼故事是父母和儿童的共同需要。通过鬼故事,父母和儿童共同将 “坏” 的东西投射到鬼故事上,于是他们之间的分裂变弱了,这个最重要的关系得以保护。童话故事也有同样的作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当一本书读两遍时,到底在读什么当我第一次读武志红的书,我大受震撼并且推荐给了身边的很多朋友,以为发现了新大陆,以为别人都会和我有差不多的震撼,结果我兴冲冲的问别人反馈的时候,却极少有这样的(真实来说身边的同学反馈是一个也没有)… 包括得到的武志红心理课,我都会在深夜里一遍又一遍的听一个章节,打开心里朦胧又无法言说的一个又一个小问题,一边听课一边流泪。我把这门课程反馈给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经常和我讨论这些烦恼的一个朋友)的时候,我信心满满的想,她就算跟我感受不一样,也一定能解决一点自己的问题吧!毕竟我听下来受益这么多,而她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在课程里面都提到过… 结果也可以想象,并没有,她还是按照原来的认知来看待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改变… 虽然我也没有什么非要让别人按我的来的想法,但是当无法与人产生共鸣的时候,还是小小的难受了一下,只是一下。这本书是第二次读,里面很多的点激发了我,想了很多,或者说我的内心和大部分书中的内容是相当契合的,所以读起来很畅快,又很仔细,没有抱着学习的心,只是感受里面讲到的情感,沉浸在我和作者都能理解的情景中,又一遍理解自己,感受世界。我很喜欢武志红那本解读孝道的书,虽然现在被禁了,当时在上市的第一时间买到了一本,想来也是大部分内容与我所感一样。所以,人在推荐喜欢的书的时候,也可以不用走出自己的感觉,大胆的谈一谈自己的感觉,用感觉来描述对这本书的满意,对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此心不动 随机而动一本靠听读完的书。听的尤为专注,有些话比读还深深的刻进了脑子。武老师这本书编辑的多少有些混合版的感觉,但不妨碍我对它的喜爱。这本书听了两遍,不是用脑听,而是用心听了。所以既是知识的获取也是心灵的疗愈。触动有几点:1. 拆掉思维下的 “我”,走进 “生命流动” 之 “我”。不徒生关于未来之烦恼,也不妄生关于当下之期待。我们能做的就是屏蔽 “小我” 的自恋,打开内心做该做之事。2. 关系中尤其要放下 “小我”,不要工具化对方,我们的意义不是以我的存在去消灭你的存在,而是我看见了你的存在,你也看到了我的存在。3. 过去的经历会刻入我们的潜意识。我们的本能反应和选择会成为命运的轮回。要破除轮回就是真正救赎曾经的内在小孩,否则一生都是在玩投射认同游戏。4. 融合才能适应的更好。好和坏都要接受。自己以及他人都是一个融合体,生命的真相就是如此。当坏的太多,身边的亲人就越受伤。所以,在关系中,无论是亲密关系,亲子关系,都应该把和自己的关系放在第一。把自己照顾好了,才有余力把好给他人。以前听佛语言凡人徒增烦恼,看完是真的明白了。烦恼都是自己搞出来的。回到王阳明的那句名言 “此心不动 随机而动”,明了真相,我们才能自己该怎么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