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怎样读懂学生?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78 本(351)#《怎样读懂学生》🚢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烦恼多于快乐?为什么老师和家长常常会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那么无奈?甚至有许多孩子感觉与家长和老师无法沟通、无话可说。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如果他们不能理解孩子,不能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对孩子的成长就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成长,渴望认同,渴望理解。在他们特立独行的行为背后有一个个属于他们的内心故事,需要教师和家长们去倾听。有一些孩子,到了这个时期,可能其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偏差,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及时地与他们沟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回归正常发展之路。🚢“我也想好好读书,但真的没法控制自己……” 小俊边哭边说,“我也知道妈妈工作很辛苦,家里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和妈妈的努力分不开。我很想好好学习,给她减轻负担,长大后好好报答她。但她总是因为一些小事情闹脾气,对爸爸发牢骚,把怨气撒到爸爸身上。有时我想劝劝她,可都没用,我真的觉得好烦好烦。” 说着说着,小俊慢慢停止了哭泣,似乎有许多怨言。🚢“是啊,读书让你成为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的孩子,能够判断妈妈的行为和想法是错误的,所学到的道理也让你拥有了朋友和快乐,你觉得读书有没有用?”“应该是有用的。” 小俊若有所思,顿了顿问,“但为什么妈妈对我这么好,可对别人却那么小气?为什么妈妈要我好好读书,而现在又嫌我用学到的知识说她?”🚢生活中,经常有人接连遇到倒霉的事儿,心理学家认为,接二连三的倒霉事与人的心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应激事件扰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遇到伤害切身利益的事件或突如其来的危险时,很多人都会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认识范围会变得狭窄,理智分析和判断力急剧下降,注意力分配和转移困难,做事容易颠三倒四,甚至呆若木鸡等。如果处理不好,会对之后的事件造成负面影响,因而让情绪变得更加糟糕,影响以后要做的事儿。🚢“当一件倒霉的事情发生时,你就会心情低落,带着消极的想法去对待接下来几天发生的事情,甚至还会给自己心理暗示:我接下来可能要碰到一系列倒霉的事情。在这种状态下,当你真的碰到一些事情时,自然而然就会消极、主观地去对待,行为也会缺乏理性,于是,你就会发现倒霉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你的预感也应验了。你最近倒霉的事情是不是就这样发生了?”🚢考试的目的是什么?不只是检查我们掌握知识的水平与程度,也是训练我们的应试心态。考试出现失分正好可以让我们找到知识的缺漏与竞技能力的不足。我们应该感谢考试失误带给我们的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在无数次的考试中磨炼意志,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完善本领。🚢“什么是超常发挥?就是超过自己实际能力的表现,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儿,是个小概率事件,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你期待自己能超水平发挥,其实是在期待奇迹发生。面对我们无法把握的事儿,当然会出现心神不定的焦虑感。假如我们以平常心去力求正常发挥,那便是完全有把握的事儿,就能做到胸有成竹。有了一份自信与沉着,就能避免发挥失常。凭你的学习基础、综合能力,只要保持正常发挥,清华大学的大门就会向你敞开,不是吗?”🚢“左右脑理论”: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部分,左脑与右脑形状相同,功能却大不一样,左右脑有各自独立的意识活动。左脑主要控制着知识、判断、思考等,倾向于语言思维;右脑会对信息自动加工处理,并衍生出创造性的信息,更倾向于感觉形象、直觉思维。研究发现,较多地使用左脑的同学,表现为爱用言语、逻辑方式处理信息;较多地使用右脑的同学,表现为空间概念较强,喜欢以直觉方式处理信息。因此,学生出现文理偏科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其左右脑的开发、利用有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从低层抓起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小贤的身边多了两位愿意聆听的朋友,一位是班干部,另一位则是心理社团成员;学科教师也尽量对小贤的进步给予积极的鼓励,并利用课间时间给小贤答疑补习。慢慢地小贤的情绪似乎稳定了很多,她和其他同学也能说说笑笑了。她说新的学校让她感觉很温暖。在一篇以 “暖流” 为题的作文中,小贤描写了一个残疾女孩儿的故事。在得知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车祸夺去了女孩儿的双腿。但女孩儿没有放弃,开始学习刺绣。女孩儿说:“我想要绣出祖国的锦绣山河,我也想要绣出我的美丽人生。” 小贤对我说,她也会刺绣,也想 “绣” 出她的美丽人生。正当一切都在顺利开展,小贤的病情得到一定控制的时候,汶川地震发生了。那些惨不忍睹、催人泪下的画面给小贤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好的读懂学生2022 年读完的第 40 本书(暑假读完的第 3 本书)《怎样读懂学生 —— 心里特级教师的建议》。读完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当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真的太难了。你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可能还有学生支离破碎的家庭,蛮横无理、溺爱无度的父母,青春期的骚动,不良社会青年的骚扰等等,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误入歧途甚至坠入深渊。另外,并不是每一次的心理干预都能成功,或者来不及,或者做不到,当然书中多是成功案例,到我觉得失败的案例可能也不少,只不过没有写出来而已。教师不是万能的,包括心理教师。大学生只不过是年龄大点的中学生,中学生会有的心理波动,大学生同样存在,甚至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诱惑,如何对待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是首要责任人。从这点来看,推广的家校合作确实有几分道理,但是方式方法仍需要斟酌,以防过犹不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专业而温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读这本书,感触最大的是: 作者的专业水平和温暖的内心。无论哪一个案例,都能体会到作者心里那满满的爱,她始终站在来访者是一个人的基础上在进行咨询工作。或许有人会说,这不应该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本该有的素质?但我到觉得不一定,我自己的一些经历让我觉得,有那么一部分咨询师或者心理工作者,总是以解决问题为直接目标,而少了对人的理解和关怀。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我们所有心理工作者阅读。下面,我来谈谈,我自己读完这书之后,获得的心灵成长。一、一定要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倾听这门技术是何等的重要。任何关系的建立以及后续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有效的倾听的基础之上。只有有效的倾听才能帮我们真正了解、理解来访者的内心的困惑以及他们来咨询的目的。但真正的倾听却是不容易做到,除非我们足够的专业和修养的境界达到一定的水平。人,总是不容易摆脱先入为主和评判的习惯。二、专业水平要精进 我,作为一个心理工作爱好者以及一个一线教师,学习了解心理学知识的目的只是想帮助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但这本书告诉我,即是这样,也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的工作素养,否则,很容易 “害人”。坐在那儿,面对来访者,我们有能力带他们去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吗?这个很关键,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圈,为了某些需要,心理工作者遍地都是,有多少是对生命心存敬畏如履薄冰的在工作?因为,有太多的所谓心理工作者缺少应有的专业素养和正确的学生观。三、生命就是一切 我想,一个心理工作者,必须建立:人就是一切的观念,时时处处践行生命大于一切的信条。一个心理工作者存在的意义就是让那些来访者的生命变得有质量起来,让他们对自己,对生活产生合适的理解和热爱。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作者与来访者的对话总是打动我。她是那么 “小心翼翼” 无时无刻不在体谅者来访者的不易和艰难,她总是和来访者一到经历内心的痛苦与煎熬,她用她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带着一个个来访者走出阴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