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何学诗?

    高考报专业咨询大师张雪峰,说文科无用,网络上的工业党更是力劝年轻人成为 “工具人”,典型的第一代创业思维。但,子曰:君子不器。贵族不要去做匠人,要学如何提高修养的 “无用” 之学,诗和礼。所谓三代出贵族,并不是简单的:衣食足而知荣辱。贵族教育需要传承,学习的是对自我的克制,礼是向内的,是道德修养的训练。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的春秋时代,贵族子弟要会背诵和引用《诗经》。诗是贵族间交流的语言。有钱人是向外的高调炫耀,而贵族的文化是低调内敛。(见红楼梦里有年头的座垫)。叶嘉莹先生祖上叶赫那拉氏,可生逢乱世,新婚后就被迫背井离乡赴台,身在异乡,又遇到丈夫被捕,自己独自哺育女儿,养家糊口,后期婚变等等世态炎凉,可叶先生都能沉浸于诗的世界,她曾说自己一生 “只为一件事而来”,“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推荐先生九旬(92 岁)时南开录制的《中华诗词》,看先生全身心沉浸于诗词的世界,“人间原是幻,以诗见苍生”,娓娓道来,尽显高贵光芒。

      4
      2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笔记7 - 未许人笺锦瑟诗

      唐代诗人中,最爱李商隐。如果说李白是我的浪漫启蒙,杜甫是现实启蒙,那么李商隐无疑便是我的情感启蒙,尤其是他的个人抒情诗。后人对注释李商隐的诗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几乎不亚于号称 “千家注杜” 的杜甫诗。注释的结论当然是没有结论,就越发觉得有些诗句过于朦胧,晦涩难懂。于是乎,在想象里肆意汪洋,进行着种种猜测和臆断。对于李商隐来说,把诗句写得通俗易懂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郊游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追思恋人,“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写悲伤,“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写思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个人感觉,李商隐的诗,让人不知所云读不懂的,大概是写给某一个人的。相信在他那个时代,在他的身边,一定有一个特别的人,读过,也懂过。有些诗句,写成时候已千秋万代,而另一些诗句,下笔之前便只为一人。所以未必需要注释,感觉就好,也许有一天读诗的时候,有了和诗人相似的情愫,便也懂了这些句子。叶嘉莹先生点评:信有姮娥偏耐冷,休从宋玉觅微辞。千年沧海遗珠泪,未许人笺锦瑟诗。别人看到的是你身边的鲜花,她却看到你心里的草原,也许这便是知己吧。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凡第一流之诗人,多有理想,能超脱,用情而不溺于情,赏物而不滞于物。沉挚之中,有轻灵之思;缠绵之内,具超旷之致。言情写景,皆从高一层着笔,使读之者如游山水,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中,常见秋云数片,缥缈天际。李义山诗,笔力非不健拔,写景非不工巧,言情非不深婉,惟无高超之境界,故词语尘下也。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启发

          现在的我有时候还会写格律诗,确实是受了李商隐的影响和启发,比如这首:大疫后首个重阳感怀 1 秋风漫卷离枝叶 2 萧瑟青山散晚芳 3 西岭才迎桃李客 4 东村又送杏林郎 5 茱萸易辟灾前病 6 菊酒难疗疫后伤 7 邻里长隔同陌路 8 桑麻无意话重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是今年就满 100 岁的诗词大家叶嘉莹的作品,也是我今年读的第一本书,在这本书中她专门讲了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经历我早有耳闻,我知道他是牛党令狐楚的学生,却是李党王茂元的女婿,在牛李党争中他不被任何一党重用,一生郁郁不得志,同时我也知道他的诗向来晦涩难懂,有的甚至连题目都没有,这就给了后人极大的解读空间,看了叶嘉莹的解读,我突然又开始愿意去读李商隐的诗了,因为我发现,李商隐究竟想表达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他的诗中读到什么,这才是读诗或者欣赏词的一个很高的境界。就是你从里边读出来一个真正属于你的东西,是从你自己的内心之中兴发生长出来的东西,这才是真正会读诗词。然后我就发现,李商隐好喜欢写雨啊,“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他是一个走在雨里的诗人,他的诗有一种朦胧美,也有一丝凉意。我还发现,李商隐真的很会写情诗,“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他望向对面的红楼,想起过去他和自己爱过的人在这里度过的时光,可如今他和这记忆之间却隔着一层雨幕,他一个人去从前两个人住过的地方寻访,一个人提着灯,在雨中归去。还有他写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写尽了相思之苦,他说每一寸的相思都会像燃烧的香一样,化成灰烬,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会停止思念,他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的思念就像吐丝的蚕和燃烧的蜡烛一样,永远不会停止,除非生命到了尽头,哪怕最后就是一寸灰,但这寸灰也是爱存在过的证据,爱过,就无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也有三种模式,分别是赋、比、兴。这也是三种不同的,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手段。所谓赋,就是直白地描写一个对象,通过鲜明的形象描述,来引发读者的关注与兴趣,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一上来就是 “青海长运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类似电影大片一样,一个恢宏磅礴的画面给到你。第二种比,则是作者内心先有了一种浓烈的情感,再从外部世界里寻找一个具象化的客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进去,比如《诗经》中的《硕鼠》;而最后一种,兴,最为曲折,是作者先看到外在的事物,从而激发出内心的发散与联想,再被凝练为某种情感的过程。说到这里,叶嘉莹就感叹说,在她前往美加地区教书访学,发现当时西方文学理论在研究剖析中国传统诗词的时候,如果遇到头两种模式,还勉强能领会,解释下,而遇到第三种,比较天马行空的 “兴”,就不免解释乏力,甚至产生各种附会和误读;而这本书描写的主人公,唐代诗人李商隐,恰恰就是使用 “兴” 的大家,只有那些读懂了李商隐作品中文字密码的读者,才能贴切地体会到他作品秀丽辞藻和丰富想象力背后的真实情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就当免费听听叶先生的课——商隐迷可冲的《叶嘉莹细讲李商隐》

                好久没看诗词的书了,找书的时候翻到了书架上的这本叶嘉莹讲李商隐,叶嘉莹我所欲也,李商隐亦我所欲也,那还等什么,下一本就决定是你了。本来以为又是讲讲李商隐的生平,八卦之类的,没想到这本书还相当学术。整本书是由叶嘉莹先生的讲课稿整理而成(大概是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加上三次讲座),看之前并不知道。但是翻开了书发现,这本书并没有诸如前言或者序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而直接进入了正文,我就知道事情并不简单。主要内容就是在结合历史背景以及自身经历讲李商隐的诗,为什么会写下了这首诗,为什么会这么写。前面六讲应该是某个选修课之类的讲稿,占书的篇幅大约一半;虽然是讲稿,但是比听课好的地方就是,书是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并且忘了可以翻翻上下文的,所以尽管少了听觉的维度,也未必比听讲座效果差;后半部分内容和前面大抵一致,但也不是完全重合,如果要选择性地刷后半部分,务必看一下 “创造性背离” 的概念以及前文没有详解的《燕台四首》。优点:1. 虽然是讲稿,但是整个书还算比较学术,加之叶嘉莹先生会不时引用自己的经历作为补充,整体的性质应该算是很有意思的科普文章;最少看完了这本书,诗没多会背几首,但是已经被反复的 “宪、穆、敬、文、武、宣” 洗脑了;2. 叶嘉莹先生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理解的,这本书一定会帮助你在 “李商隐粉” 的道路上多走两步;缺点:1. 由于本书是由讲稿整理成书,所以有些地方的引用排版并不合适,另外这本书的小编真是要扣钱,里面好多字因为生僻都缺失了,其实是可以打出来的,可能是从另一种格式直接转完之后没有认真校对。更离谱的是,不仅中文出错,英文也能出错 (比如 personification 都能拼错);2. 老师讲课有一些东西会反复的讲,毕竟每次面对的对象都不尽相同,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本书的话,有些内容会反复出现,结构性就不是很好,不过可以当做强化记忆 hhhh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诗词的解读亦是读者生命历程中的以文字为载体的意境翻译

                  《美玉生烟》是叶嘉莹教授对唐代诗人李商隐诗歌的深入讲解和解读的作品。这本书汇集了叶嘉莹一生对李商隐的看法,由四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包含六讲内容,是叶嘉莹 2013 年在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所作李商隐系列讲座的整理稿。・附录一:叶嘉莹从诠释学与接受美学角度谈论李商隐的理论文章。・附录二:叶嘉莹五六十年代在台湾大学的学生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附录三:近期在南开大学为学生讲李商隐代表作之一《燕台四首》的整理稿。叶嘉莹女士从自己在不同年龄阶段读李商隐诗歌的感受出发,结合李商隐坎坷的人生故事,为读者细细讲述李商隐诗歌深微幽窈的心灵境界以及无处不在的浓郁的悲哀。她以身试说,讲述自己从十几岁至九十几岁在人生不同阶段对李商隐诗的体悟。书中既有对李商隐诗的感性体悟,也有理性思考,展现了叶嘉莹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新认识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叶嘉莹之所以将毕生精力投入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赏析与普及,不仅在于传承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于唤起大家内心感发,联想的能力,与高瞻远瞩的精神。2.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是以 “兴” 作诗的高手,讲究以物兴发,再从持续流动转化的典故里,隐约曲折地表达自己深层次的情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叶先生讲的很好,李商隐诗中的典故在她的解说下逐一明朗,很美。我国古诗词就像一座宏伟繁华,内中又曲折往复的殿宇,以前的老师们只是用手随意指画,说 “你看多美啊”,只有叶先生会不辞辛劳,身上挂满了叮当作响的沉重钥匙,给你逐一打开一扇一扇的房门,细看梁中燕痕,那种兴发感动中,确有仁。不过这本书由于是讲座汇编,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书很美,犹如吧中国诗歌殿堂的窗帘掀开一条缝,让我们得以窥得其中的五彩斑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解读李商隐的诗由朦胧到深邃,上通古而下达今,通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由浅入深,有理有据,不一样的角度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诗歌之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止步于李商隐,这里有读诗的境界与意义

                                这是本年度第 12 本书,在《掬水月在手》一书了解叶嘉莹先生的故事后,又继续读了一本她的书。本书最令我感慨的是读诗境界与意义叶先生提到了读诗三境界(从诗到诗人再到历史),还介绍了西方赏析的发展史(从诗人到诗再到读者),结合起来我认为的三境界是:1)欣赏诗词文字本身的美 2)了解作者的本意(meaning)、诗人和时代的历史 3)结合自身的思考产生衍义(significance),内化成自己的人生体会和感悟(创造性背离)这三者甚至可以风马牛不相及,比如这句词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欣赏表面文字的美:苦苦寻找爱人,却发现近在眼前;2)结合历史理解作者:那人指代作者自己,身处南宋偏安一隅,表达的是对国破山河的愤懑;3)在读者内心的兴发与生长:王国维先生用这句话说的不是爱情,也不是说作者辛稼轩他当时真正的感慨,他说这是成大学问、大事业的三种境界任何一个角度的理解,其实都能带来感动和觉悟,"读了好的作品,让你心里面一动,触引了你一种仁心的发起,这是诗歌最微妙,也最重要的作用。" 这种感受不在于考试得多少分,也不在于细枝末节的考究,而是 “诗的生命感动了自己的生命”,这便是古诗对于现代人最大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玉氤氲的蓝烟

                                  其实仙气背后都是普通男女在桎梏中的悲欢离合,只有对坎坷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味,才能写出如此动人的情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