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性之恶

    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纳粹,如果了解到他们曾经也遭受苦难。我无法站在一个上帝视角,去评论,这个做的不好,那个干的不对。没有经历过痛苦,是不能了解当时人的感受的。当今世界还是有很多世仇无法化解,如中东、东欧…… 除了纳粹,不知道是否我们还会孕育出其他极端主义。当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凝望着你。心中之恶,难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讲述纳粹党崛起及第三帝国兴衰的历史,

      一百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亲历者的采访实录,其中很多是直接参与纳粹统治的纳粹党成员。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翔实再现了纳粹政权的内部运作方式,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残酷性,从而将纳粹的反人类残暴本质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是对令人不寒而栗的纳粹心理的深度洞察,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纳粹体制的基本认知,那些跃然于纸上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讲述,彰显了那段邪恶的历史对人类时刻都具有警示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挺写实的

        战争的残酷,战乱的艰辛,人民的无助,在战火中会明白和平有多么宝贵,德国人民不是凶神恶煞只是被思想洗脑的平民,也有善良和爱好和平的,苏军战场上残酷不仅战败者付出巨大代价,胜利也是非常悲壮,战争不是指挥所里几个人指指画画,是多少人的生命和鲜血,敌后战场的复杂,百姓的无辜,只有枪才是说话的本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其实一直对二战时期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这大概就是人的猎奇心理。虽然感兴趣,但是此前从来没有刻意了解过,我并不是一个对世界政治很关心的人。看完这本书感触很多,看书过程中我常常习惯于脑补一些画面,于是纳粹屠戮平民、德国平民仇视犹太人、德国和苏联士兵被要求守住前线不能撤退的画面像黑白电影一样呈现在脑海中 —— 但想象的情景其残酷性怕是不及真实情况的百分之一,因为我想象不出冷血无情对无辜者下手的人在战前只是村里一户普通人家的普通小孩,想象不出茂密的林地边缘尸横遍野的场景。本书着重介绍了纳粹党某些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种族主义,这可以说是战争中一切苦难的源泉。曾经我看非洲的发展史,对于同一国家不同部落间的殊死搏斗非常不解且嗤之以鼻,认为这就是未开化的社会,然而自诩 “高等” 和 “文明” 的德国,人们可以因为私人恩怨就把自己的邻居举报给警察,而那是一个不需要审判就可以给人定罪的时代;人们可以根据血统随意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并眼睁睁看着看着他们被驱逐故土却无动于衷。但我也想过,如果我在那个年代我能怎么办呢?如果我只是街上随便一户居民,我能冒着被抓走的风险为被警察带走的邻居说话吗?如果我是被德国占领的国家的公民,我能因为良心不安而拒绝入住被驱逐的犹太人的房子吗?如果我是德国人,从小就被灌输着种族主义的思想,从对社会有认知开始就连国家领袖都说犹太人是邪恶的,我能因为所谓 “人生而平等” 而对犹太人的处境抱有同情吗?如果我是苏联士兵,我的国家被入侵军队节节败退甚至首都失守,漫长的三年后当我终于站到当年入侵我们的国家的土地上时,我能因为知道民众无辜而不将对这个国家的愤恨发泄在他们身上吗?时代会影响人,环境会塑造人。其实在面对整个事件的亲历者时,我想我们无法对他们当初的行为加以评判。无论是举报了自己的邻居,占有了别人的财富,还是扫射了别国的村民,往别国的土地上投下无数的炸弹,也许那都不是他们真实的本性,抑或这就是人类真实的本性。生活在战后回望战争中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的我们,是永远无法理解到身处漩涡中心时是怎样的心情 —— 也许正是因为现实太过残酷血腥,人们才失去了应有的感情。那时候有思想有可能会导致你丢掉性命,或者感受到无尽的绝望和痛苦,而麻木甚至麻木不仁地顺应历史潮流能够帮助你活得更久。战争会分胜负,但战争中没有一个人是胜者,每一个人都为此前付出了很多很多,很多人通过 “不做个人” 才能作为人活下去。另外战争中也没有绝对的优势,有时优势在双方之间拉锯很多次,一个决定就牵扯到数万人的生命。对于希特勒 “只看结果不在乎过程” 的领导方式,既可能导致管理的混乱,也给了下属充分的发挥空间;而斯大林的 “铁腕手段”,尽管可能错杀了很多忠诚和敢于谏言的人,但也确实稳固了局势。太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 —— 战争会使所有人失去自己本来的生活。就像这本书最后的亲历者名录一样,他们每个人都本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却在战争中用生命扮演了某一个 “角色”。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说,这本书也打开了我对德国和日本的认知 —— 我原先以为日本是学了德国的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才发动了对华侵略,没想到日本其实是先于德国开始了战争(虽然德国也一早就开始筹划了)。这两个国家有很多共同点:国土狭小,资源相对匮乏,在一战中经历了惨痛的失败(日本虽然是战胜国却受到西方国家排挤),国家领导人依靠种族主义将人民团结起来,人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在工业革命中科技迅速发展(为战争中拥有先进军备力量打下基础)等等。另外,日本虽然不承认对华侵略的事实,德国却是实实在在为自己在二战中的恶劣行径道歉了,尽管如此,德国人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认为德国没有错 ——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这就是耳濡目染的结果。或者是由于只要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就不需要受到良心的折磨。战争只会造成双输的局面,我现在知道了那些喊着让大陆武统台湾的人,怕是没有想过如果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只是熟人死在炮火下是怎样的感觉。那些死难者在旁观者眼中只是一个名字或者数字,却是世界上某个家庭实实在在的悲哀。希望人们以史为鉴。希望世界和平,不再有战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行动名集中学习

            “布尔什维克的风暴席卷德国” 的过程中,希特勒遭遇了整个战争中最为严重的一场失败,这场失败使得他的虚无理论变得更加扭曲了。我们此处所说的德军重大挫败并不是指盟军于当年 6 月 6 日成功进行诺曼底登陆,而是指苏联和希特勒的中央集团军群于 6 月 22 日在白俄罗斯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较少有人提及。在英国和美国的民众心目中,对东线战事的关注并不多,我们可以拿法国的 “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的代号)和苏联的 “巴格拉基昂行动”(前文所述在 6 月 22 日的这场战役)做一比较。关于 “霸王行动”,在西方基本是家喻户晓;而说到 “巴格拉基昂行动”,恐怕大多数时候只有历史学家才会知道。需要注意的是,德国在西线战场(不包括意大利在内)只投入了三十几个师的兵力,以此来应对盟军部队对欧洲的渗入,但是,他们在东线战场却投入了一百六十五个师的兵力,这一数字是前者的五倍还多。与盟军诺曼底登陆后消灭德军的人数相比,“巴格拉基昂行动” 所消灭的德军人数是前者的三倍还多。(“巴格拉基昂行动” 由斯大林命名,名称来源于 1812 年同拿破仑作战的巴格拉基昂这位英雄,同斯大林一样,巴格拉基昂也有格鲁吉亚血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一但被战争机器裹挟进去,就会展现原始野蛮的一面

              国家的最高权利不能让无德的人掌控,这种人掌权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