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被吞噬的人们
作者雷马克对于书中角色而言,是局外人,但其对角色心理轨迹的精准描摹,却在无声地宣告 ——“我” 就是其中的一员,战场的一员。参战前,他们都是明媚的、各自精彩的青年,或者说少年都不为过。参战后,他们被一次次训练、一声声枪响、一场场战事吞噬了自我,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内心像石头一样沉淀其中,清楚无误地感受着自己从不适、愤怒、悲伤走向平静、无所谓,如同静默的灰烬,如同 “坐在自己的坟墓里,只等着被埋起来”。保罗死的那天,战报上写着 “西线无战事”,其实有无战事,对保罗来说已经没有区别了,他很满意,因为他感觉到自己已经失无可失,不会再被剥夺什么了。精神、思想、自由都是被排除在外的东西,这是战时。但承平年代,主动摒弃它们的人也不在少数。环境总在塑造人,人却不可以等待着被塑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西线无战事战争为什么出现,我们为谁而战或者为何而战,战争对我们有意义吗,我们认同所谓领导者所赋予战争的意义吗,难道非要战争不可吗? 这是一本讲诉一战德国军队中一支连队的故事,不仅是德国在一战中的战局的缩影,也同样是法国、英国的。结局同样毁掉了整整一代欧洲人。 当年轻的他们迷茫的走上战场时,战争的残酷将他们文明的外表伤的体无完肤,他们本就虚无的心灵也经此变得多了一份空洞,我在哪,我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无辜的我们要去伤害那些无辜的人和被伤害,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我们结束后该何去何从? 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一位在监狱呆了很久的犯人得到了假释,不久就因为适应不了 “两个世界” 的环境而自缢,两者之间的本质几乎如出一辙,主人公 “保罗” 就像这位犯人,他们不仅是被同化更是产生了认同感,但战争更为残酷、血腥,随时会被死神带走,神经的时刻紧绷、战友的一个个倒下,让人如坠冰窟,而战争中的认同感却只来源于战友,保罗不止一次的描写在听到战友的呼吸会感受到极大的安慰。 1918 的那一天,“西线无战事”,他平静的倒了下去,当被人发现时他显得很安静。他的平静带走了对战争的厌恶,也带走了他空洞、麻木的灵魂。 没有战争,人也会死,可他却是那么平静,好像没有一丝痛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平静而残忍的战争记录本书以平静的语调记录了一战前线士兵的所见所闻。战争的残酷和笔触的平静和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想到记录者本身可能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才以疏离的语气描述原本会让人恐惧的一线战争场面。前线昏天黑地、毫无胜算,后方好战的民众却认为胜券在握并盲目乐观,两相对比,显示出德国战争宣传对人民的麻痹效果,也昭示着德国失败的结局。这里不妨给 “忘战必危” 一个新解释:前线正在发生战争时,后方的民众也要了解战争的残酷和艰难,否则盲目乐观,甚至认为己方只是运气不好而失败,必然在未来招来新的战祸。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愿“西线”永无战事挺想不通这样一个问题,雷马克和希特勒同样是草根出身,同样的年纪为德国参战,服役地也是西线,都参加过索姆河战役。为何初始条件参数基本对齐,一个左满舵成了反战旗手,一个却右满舵化身二十世纪最邪恶的战争狂魔。 反观历史线索,不难可以找出许多解释纳粹上台,例如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二十世纪盛行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二战导火索的凡尔赛条约,经济大萧条催化等等,但我觉得根子还是人与人的不同。有人经历残酷战争后是战后综合征、是反思、是深深的痛,是人间不值得。而有些人则是更加麻木、嗜血,甚至对这种 “一将功成万骨枯” 权利和欲望上瘾。 人类是个极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物种,极容易成为少数好战份子的炮灰。汲取教训前提是必须要有 “切肤之痛”,要有防止暴力制衡机制和反战力量,在这基础上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带来的和平才可持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西线无战事》《西线无战事》《西线无战事》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反战小说之一,其作者雷马克亲身经历过残酷的一战,此书是他为了治愈自身的精神创伤、惊醒世人不要重蹈覆辙而作。小说的主人公是 19 岁的德国青年保罗,他和他的同学们一样,刚刚高中毕业就上了前线。小说的前半部分写保罗的部队从前线换防回来,在这段相对安全和清闲的时间里,他们反思起自身的处境,发现战争并不像表面上宣传的那样是保卫祖国,而是狂热、投机和虚荣的产物。小说的后半部分正面描写了战场的残酷,保罗和他的同学几乎全部战死沙场。小说结尾简短而平静地通报了保罗的阵亡,并且指出这一天官方的记录是 “西线无战事”,给读者以极大震撼。读这本小说,不应该仅仅停留在 “战争很残酷,和平很珍贵” 这样的感性认识上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战和所有战争一样,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必须真正了解历史的因果,才能及时阻止历史的悲剧重演。而了解历史的方式,除了阅读正规的历史学著作之外,也可以去读优秀的小说,因为小说会通过个体的真实经验,为我们筑造对于人和事最基本的常识和感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