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历史随笔
可以当闲书看,内容轻松,图片精彩。描述古代中国的衣食住行。题目讨巧,中国工业化也就是进 40 年的事,所谓古代的很多习俗在农业化时代变化不大。改开前很多农村油灯,没有通电。本书写的有点散,浅显,后面写李斯什么的有点凑字数了。其实细读一下《金瓶梅》,古代中国的烟火气都在其中了。社会越发展物质丰富,但精神也越来越紧张,古人日常而作,日落而息。几十亩地自给自足,也是自得其乐。作者说是因为也节省燃料才出现 “炒” 菜,不是很认可,农村几千年的燃料并不是砍树,而是农作物秸秆。类似一些观点没有写透,只能当随笔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赵冬梅老师版的万物简史。不,确切一点,应该是皇权社会下的万物简史。没有故纸堆里的腐气,用吃穿住行的演变串起了中国古代皇权社会的发展。从一侧窥见那整列车里影影绰绰的攒动人头,鲜活生动。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它们又是如何发生演进的。比如为何是北人食面而南人吃米,又比如骑马和坐轿是怎么演进的。很难相信,这一切五千年的历史,赵冬梅教授竟然只用了区区五百页纸就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不得不说,赵教授是深入研究,研透了那五千年的历史,尔后才浅出的。读起来完全没有史学大部头的生涩,流畅有趣,一翻开即欲罢不能,忍不住翻完全本。最后关于权力对人的物化的阐述,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你曾在谷雨前后登上过大雁塔吗?《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是有点像 "锦堆灰" 一样的书。它没有关注权力场上的成王败寇,而是在故纸的夹缝中,搜罗出来许多古代日常生活中具体而微的细节。把这些 "尘埃中的碎屑" 抖搂抖搂,发现我们现在看似再寻常不过的日常,是经历过几千年不断地发生、掩埋与再发生,层层叠叠,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一种日常是 "生活的日常"。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民风物故,几经演变,这里面有物质条件发展的因素,也有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中国人吃饭喜爱团团的围坐在一起,合而食之。在《红楼梦》中,有一次在大观园中举办宴会,宝玉提议在宴席上不要合着坐了,而是每人面前放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盛在什锦盒中,岂不别致?这为什么就很别致呢?春秋战国至唐代,中国人的起居方式都是席地而坐,吃饭也是分食制。宋朝时,家居形制产生重大变化,高椅大桌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就由分餐变成了合餐。所以《红楼梦》中的大家庭偶尔来个分餐,就显得新奇有趣。▫️中国人特别强调 "失礼事大",看重名分。相对饮食的花样百出,关于 "礼的隆杀等级",就体现在服制上。服制发展史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些因时代原因被淘汰、日常生活中不再穿的服饰,会进入礼服序列,保留在相对正式的场合。"礼服是传统在现实中的短暂演出,代表着现在对过去的尊重。" 放长时间轴,能看到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很大。这就有一个问题,传统本身处于变化之中,复兴华夏礼服要回到传统,究竟该回到哪一个传统呢?眼下的流行是,小姐姐们去景区玩,喜欢穿汉服拍照,穿什么样的汉服,主要思路是看季节。夏天穿唐装好看,石榴裙花钿金步摇。秋冬穿宋明装,既暖和,还有一种 "大明风华" 或者 "知否知否红肥绿瘦" 的感觉。▫️《兰亭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传统生活有我们所不知的秘密过往。有机缘凑巧,更多的是人们不断地尝试与选择。中国人创新的勇敢,或者说抛弃过去的决绝,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今天的一饮一啄、一期一会实在来之不易。〰️〰️〰️〰️〰️〰️〰️〰️〰️〰️〰️〰️〰️〰️〰️🔅另一种日常是 "生命的日常",是个体的日常。书中讲到几个奇情人物,古代的男人和女人。▫️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或是位及人臣、或是独善其身,或是大家的女儿、或是普通的妇人。但是人的生命本质没有不同,古代的人们同样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微尘之众,人生海海。这本书把落脚点放在独立的个人之上,让人感到历史是有温度的。▫️《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一段话:【"汝能啊,你曾在谷雨前后登上过大雁塔顶吗?"…… 说着这些全无联系的人和事,张小敬语气悠长,独眼闪亮:"我在长安城当了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样的百姓,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达官贵人们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身边,我才会感觉自己活着。"】观照古人的人生如何选择和渡过,不仅最能看到历史的风貌,而且让我们感同身受。〰️〰️〰️〰️〰️〰️〰️〰️〰️〰️〰️〰️〰️〰️〰️托尔斯泰说:生命的意义仅仅是日常的生活,并在日常流水似的生活中产生极度的喜悦。我们立足现在向过去提问时,发现的确如此。【📝vivian 读书笔记(15)】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渡过彼岸,归来仍是少年!赵冬梅老师的新书《人间烟火 - 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仿佛是位时而一身灵动、机敏,时而又具儒雅、理性的翩翩年少,白衣佩剑从一堆厚重的历史书库中走来......【灵动、机敏】是透过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将 “生活的日常”,随着一幅幅名画的赏析向你娓娓道来。这时捧书的你,是好奇而又欢喜的,尤如骑马踏春,满目清新高远,趣意盎然。【儒雅、理性】则是通过一位位鲜活的人,一桩桩了不起的事,用讲叙 “生命的日常” 的手法再次启发和激励着每一个携带着共同文化基因的人。这时捧书的你,是觉醒的,反思的。好象站在一处高地回望来时的路,哪里有精彩,哪里曾摔跤,历历在目,了了分明。"人间烟火" 之所以世俗得如此有温度,是因为我们吃着同样的米饭,饮过同样的茶水。"被掩埋的日常与人生" 之所以精彩得令人眩目,是因为人生的欢乐与苦难从未停歇,也从未分离。唯有对人性抱持智慧的领悟,对生命怀着感恩与悲悯,我们才有机会跨越时间的长河,超越自我,渡到彼岸,归来时还仍是个少年!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容错过阅读记 2022 |《人间烟火》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在传统历史记载中,如果没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加持,“日常” 是看不见的。而 “日常” 却像阳光、空气和水,它与生命同在,却与历史记载求新、求异的传统追求相左。这本书就是透过历史,讲述日常的吃穿住行,讲述普通的男人女人。对 “日常” 的关注,是近年来中外史学的重要进步之一。如何从传统记载中把 “日常” 打捞出来,则是历史学者的专门技艺。此书作者赵冬梅教授,将这门技艺打磨得非常自然温润。“人生代代无穷已,日常生活的变化静水流深,然而的确存在。透过历史烟尘,我们来观察和体会古人 “日常”,看变化,也看不变。无论变与不变,最终都要着落到具体的个人身上。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性别、家庭和时代,唯一能做的只是接纳家庭给予的,并在性别与时代的规定中,努力活出自我。普通个体的生命故事是最容易打动读者心弦的篇章,无他,只因今天的我们也经历着同样的爱欲挣扎,此事古今同。”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北大分校客座副教授,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