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全面梳理关于 “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 的来龙去脉。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描摹大批思想家的 “亚洲” 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在哪里,我是谁?我要成为谁?脱离自己的文化母体,最终会成为正真的亚细亚的孤儿,灵魂和肉体都无法降落,无处安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宏观的综合性论述固然涵盖面很大,但是对于解释具体的问题却几乎不提供帮助,人类并不生活在一般性观念里,可以说,所谓标准状态其实并不存在,现实世界的大事小情,总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偏离标准状态。标准状态,亦即普遍性,其实仅仅是从无数个别性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观念,由于舍弃了个别性中无法简单复制的特殊状态,它往往变得语焉不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确实,如果我们追踪一下东亚论述在中国的兴起,可以发现它其实并不是从我们的知识土壤里 “自然地” 生长出来的,毋宁说它有很大的移植色彩。这移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化意识形态,使得日本还有韩国(或者说是 “亚洲四小龙”)进入了中国社会舆论的视野,并借助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把冷战时期并不一体化的东亚视为一个整体;而日本和韩国积累至今的东亚研究,以及日本与韩国的各种基金会推动的东亚研究项目,都对中国的东亚论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一个方面是来自美国的地域研究框架,“亚太地区” 的视野与美国大学里的东亚系框架,都使得东亚变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可以说,为了回应国际上的种种新趋势,中国的言论界也把东亚作为一个话题,并且越来越觉得它顺理成章地原本就在我们的意识当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亚洲的另外一种解读

            亚洲的另外一种解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