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如何看待“赛里斯”
本书是 “看理想” 的梁文道和葛兆光,集合国内的 21 名青年历史专家,以葛兆光主持,他的学生段志强录播,自我去 “中国中心化” 的讲全球史,西方学者写的全球史是当然的以西方为中心,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只有中国历史学者极力的 “去中国化”,立志成为世界公民,因为洋人一直诟病中国以 “天朝上国” 自居。本书好处是终于有本历史书不是用编年史叙述, 由于缘起于 “看理想” 音频节目稿,可读性强,问题是如何叙史肯定要有立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原本就是中国史学家的本分,不苛求这些中国历史学者的西化立场,本书当成史学资料大全,供稿的史学家还是严谨的,百万字数的皇皇巨著,多人组稿无法单一评论,每个章节都值得深入探讨,当成 “抛砖引玉”,引起史学爱好者进一步探寻,还是有益的。(原本的播音是 6 季 28 讲,每一讲都值得出本书,太多槽点)刚看完讲谈社的 “宋史”,文明不必争强弱,能留存下来,有生命力的肯定是值得学习的,宋朝从军事力量来说,败于蒙元,但千年以后,宋朝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而蒙元只在生物基因上有遗留,本书的优点是突破时空地域,不拘泥于传统的国家和民族,中华民族长存的优势就是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先抛弃简单化的 “西方伪史论”,把当代(西方)史学家公认的成果有很好的了解,由于中国发明纸张再加上汉字的特点(本书纸张的发明和发展),我们保留了最完善和丰富的前人信息,费正清曾经说在 1800 年之前,中国汇集了世界上最多的资料,《资治通鉴》《永乐大典》(3.7 亿字)《四库全书》(8 亿字),经过 200 年的低潮,互联网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让中国重新成为最大的信息数据地,中国现在可以看到最丰富左中右的各种论述,从对锡安和哈马斯的不同态度就可以看出 “百花争鸣 “的激烈。本书属于 “自由派 “观点,从近代沿海贸易和鸦片战争叙述可见,试想欧洲列强是喜欢 “新大陆 “模式,印度模式还是中国模式?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会沦落为印度模式,没有 “觉醒时代 “会沦为中东模式,本书还天真的用日本的开国明治维新,暗喻大清挨打是没有开放国门,历史学家不应该不知道大英的 “大陆均衡政策 “,中国大陆不分成七块是不放心的,日本被扶植都是要制衡,否则洋人如何高看 “猴子 “鸦片输入之前,列强 “贸易 “商人对华贸易面临只有金银输出的巨额贸易逆差,看一下当下的国际贸易,如果没有鸦片和坚船利炮,G7 如何逆转贸易逆差?这些历史学家应该了解 1926 年 9 月的四川 “万县惨案”。本书还延续多年吹捧《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启的普世文明公法,没想到 2018 年懂王开启了各种掀桌子,从退出伊核协议,到全球气候协议,发展 Israel 将球长判定为不受欢迎者,全书都劝导中国人要遵守 “普世规则 “,没想到欧美先掀桌子,典型的可以看米尔斯海默最近在清华的对话,闫老师苦口婆心的用生硬的英文表白我们不是威胁,是朋友可以和睦相处,而老白男斩钉截铁的说 “别天真了 “,当中国知识分子天真的按照 “普世价值” 道德标准约束自己要求自己政府时,上帝的选民根本和你不是一种道德标准,“逢中必反”。学习历史从来不是为了争论过去的对错,是为了预测未来。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4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审慎客观,恢宏大气,引人入胜作为普通人,有生之年如果只读一本历史书,如果只给自己的孩子推荐一本历史书,那么,我选择这本。这可比历史教科书下饭得多,全面得多,也严谨得多。很难得的,可读性很强。更难得的,背后体现的思维方式、思考路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足够全球、足够人类,也足够历史。这本书解决了我在看西方著作的世界历史时的痒点,那些作品看上去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可只有中国人自己才知道,里面关于中国的描述很尴尬,要么说不全、要么说不透、要么说不到点儿上,这本书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人性化的注解。这真的更贴合中国人眼里的世界,也更贴合最真实最客观的世界历史 —— 没有之一。一直在说世界正在经历千年未有只大变局。我想,这里的最大变量,不外中国。而中国最大的变、最显著的变,最深沉的变,可能恰恰是,整体国民自信的回归 —— 我们正在找回失去的三百年,同时也正在经历凤凰涅磐重新振翅翱翔起飞的预备式。这部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几乎完成预备式的最后仪式阶段。希望这部著作,能被更多人喜爱,特别是年轻一代,乃至年幼一代。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获得什么历史的优越感,而只求更自如、更真切、更全景地了解我们整个人类共同体的真实状态。以更健康更夯实更坚固更不可磨灭的世界观、价值观面对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细微的挑战和幸福瞬间。—— 这是组成我们底层操作系统的更隐秘的更底层的代码。虽然有电子书,但是,备一本纸质书放在桌旁随时取用的必要性还是很强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的天呐,我刚整理完喜马拉雅上的笔记,早知道就不整理了五年前,我在喜马拉雅 FM 购买了这套音频课程。当时,这类课程特别稀少,我正好刚看完《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等书,也在听喜马拉雅另一位历史讲授者枫落白衣的《中国史话》,对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特别感兴趣。我专业并不是历史,而是传播学,当时正在研究影视传播。但我发现个问题,如果没有历史知识,只是给学生讲影视作品,只发专业方面的论文,是没办法解释很多深层问题的。我在刘怡老师新开的全球时事课程下面留言,表达的观点类似:我们需要中国视野,也需要全球视野,但是二者结合的课程和节目非常少,这类课程可以说弥补了当下自媒体知识体系的短板,也会督促学者们开启全新的研究领域。我希望这样的节目和图书出版越来越多。中国人在今天拥有着历史上最高的国际地位,随着中国的开放,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工作、生活,此类课程可以说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站在中国看世界全球史的著作不少,但大多是带着西方视角。比如一直畅销的《全球通史》。想要全球史相关的书籍中寻找一本适合中国读者的通俗读物,更是难上加难。《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既是一次耗时较长的集体合作结果,更是一次值得赞扬的勇敢尝试。站在中国人的视角走出去了解全球史,同时又回归自身,以一种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达。1. 万国一家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大概可以引用书中的那句话,“要把万国当一家,全球就像一个人,人有四肢,血脉相通,痛痒相关。” 这对于当下那些受到全球化退潮影响的读者更为重要。从所有人离不开的食物,到那些日常使用之物,不难发现我们每一个人早已在历史中融为一体,难舍难分。可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全球史中分分合合是一种常态。全球史正是 “全球一体与全球分离这两个相反相成力量互相撕扯的复杂过程”。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明白其背后的复杂多变,特别是以年鉴学派的中长时间段来看。时至今日,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但各种分裂和冲突仍是未曾断绝。我们不光要看到那些让人欣喜的一面,更要注意到其背后所隐藏的伤痛。食物和文字的传播可能让我们得以管中窥豹,可在商品贸易中变化会更为明显。作者在书中所挑选的那几类更具有代表性,不免让人对此有更为深刻的认识。2. 以物观史吃辣可以说是川渝地区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可这种习惯的形成却比想象中的要短。或许可以说,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是没法享受到来自远方的辣椒。辣椒在明朝晚期传入中国,在此之前胡椒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替代品。《撒马尔罕的金桃》里胡椒成为了唐代的奢侈品,而在明朝这种极为稀缺的奢侈品依然不便宜,只有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走入寻常百姓家。有趣的是书中对于郑和下西洋给出了新的解释,在寻找建文帝的逸闻趣事版本和永乐帝彰显政权合法性之外,指出了其是为了寻求那些海外盛产的稀缺香料。胡椒可以说是其中一例,而在此之外那些皇帝为了信佛信道而使用的香料更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点出了丝绸之路中其发挥了超乎想象的作用。外国人通过丝绸之路带回了丝绸和瓷器等中国的奢侈品,却也留下了中国人喜欢的奢侈品香料。这不光补全了以往人们对于丝绸之路的完整想象,更让读者体会到了贸易往来中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想要正确理解这一切,不光要回到历史现场,还要进入到各方所处的具体情境之中。否则我们很容易受到后见之明的影响,从而忽视了其中那些重要的细节。3. 走出中国超越国家、中国视角,是本书作者们试图做到的。在我看来,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成功了。以疾病来说,天花以及其他传染病毒的传播历史让我们不得不转换视角。《冷柜里的恶魔》讲述了目前已被人类制服的天花病毒,却仍在蠢蠢欲动。历史中存在着不少影响人类命运的疾病,黑死病大概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加缪的《鼠疫》让读者隔着时空都能感受到那种难以遏制的恐惧。除了疾病,气候可以说是另一个不容小视的存在。它让我们意识到全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现实中的蝴蝶效应不是虚言,更时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本书提到的明清交替大概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我们以往认为崇祯的亡国在于内忧外患的交替下难以为继,从而让大明王朝走向灭亡。《南明史》的出现更是佐证了此类观点。气候改变导致明朝灭亡的说法也不算新鲜,在本书提到的内容之外,《哈佛中国史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就指出明朝末年小冰期带来的极寒天气导致了其覆灭。不过正如本书所言,气候和疾病等其他因素的存在是为了破除简单的因果关系,让人们意识到现实中复杂的关系。这一点不管是国家兴衰还是商品贸易,皆是如此。4. 通俗易懂如果要说本书的一大特点,那我首选通俗易懂。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具备基本的识字能力,都可以读懂书中的内容,并且很容易被本书吸引,让你手不释卷难以自拔。除了相对通俗的表述之外,书中借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很多专业的知识传递出来。有些观点和看法更是颠覆了很多读者通过教科书所形成的固有认知。在新奇的观点之外,本书不光满足了不少读者的好奇心,还试图给出新的解释和视角。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敢说完全可信,也算是相对靠谱。尽管如此,就像本书中所呈现的一样,不过是某些中国历史学家视角下的全球史,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篇幅的原因,不少重要的细节也可能会和事实有所出入。好在本书的价值在于帮助读者打开视野,其所带来的启发远超过确凿无误的事实。作为读者不能求全责备,但也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5. 通力合作本书就像是数位学者通力合作描绘出来的一幅精美画卷,用历史为笔,穿越时空,回应当下,展望未来。一如我们走出中国要回来一样,我们了解历史更是为了当下和未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实现了闭环。作为读者,我们不是单纯的为了环游世界而对全球史做出此方面的创新,更多还是为了服务于当下的中国读者。整个世界是一家人,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作者们的通力合作是为了让我们看清真实的全球史是如何进行互动和交流,而我们作为读者更需要加以学习和借鉴。时至今日,我们再也很难说对外界不闻不问,哪怕是在家中闭门不出,也依然会受到全球日益紧密联系带来的影响。这对于担心全球化前景的读者来说是打了一剂强心针。历史的故事一再告诉我们,真正的世界里交流和互动从未彻底断绝。以前受到地理和通讯手段等影响依然没有改变,如今身处当下更难以摆脱。6. 写在最后阅读本书,就像阅读《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一样,是阅读马拉松,也是知识盛宴。一如该书,我非常推荐中国读者阅读此书,不用担心阅读过程中的阻碍,可以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的观点和看法难免存在一些瑕疵。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会和主流观点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悖。我们的阅读和了解之后应该得出自己的结论。正如我在《富国的伪善》里提到人文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时常是没有一个定论,往往是众说纷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更新的心态去多加了解,但也要学着去筛选,最终得出自己的答案。书籍可能是固态的,可书中承载的东西却并非如此。在时间的面前,将其置身历史长河我们会看到各种变化的存在。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去审视和学习非常重要。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不少,但并不意味着我就完全赞同。书中的推荐书目确实是提供了再次深入了解的契机,但对于读者来说可能就见仁见智。学有余力自然应该在本书的基础上再攀高峰。只想增加一点谈资的话,止步于此也未尝不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传统的中国历史学里,主要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周边的历史是放在附属地位的。所以,我有一个看法,就是从《史记》以来,中国历史学就开创了一个 “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 的传统。你看司马迁写《史记》,主要写的就是传统中央王朝自古以来的历史,他也写匈奴、大宛、朝鲜、南越、西南夷,但这个周边的世界都很小,着墨也不多。在中国的历史书尤其是正史里,这是一个传统,对外国历史的描述都不是那么充分,而且往往是陈陈相因的。但是到了晚清,西洋的坚船利炮来了,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这个时候就开始变化了。那么,给中国带来世界史传统的是什么人呢?首先是西洋传教士,比如说早期的郭实腊,在 1838 年就出版了《古今万国纲鉴》。后来,马礼逊也写了《外国史略》,1880 年上海申报馆还出版了日本人冈本监辅(1839—1904)的《万国史记》,这就把西方近代的世界史带到中国来了。近代西方的世界史传统是什么?大家知道,西方的世界史也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个传统,以欧洲近代国家为中心,把各个国家的历史合成万国史。这个传统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很大,后来中国的世界史都是这么写的、这么教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读历史,才能更加敬畏历史我一直都对历史感兴趣,但很多时候都是对故事感兴趣,我对于古人面对遇到的各种情况应对方式非常好奇。但越学习历史我越发现自己的局限,历史和当下所面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按照古人同样的方法做事,那和刻舟求剑没什么区别了。本书站在一个更广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历史,让我发现很多事情在历史上不是必然,而是有很多的偶然因素。这个世界不是固定向前的,而是四处发散和随机发生的,但彼此之间总是会慢慢联系到一起。就像铅笔的制造一样,一个简单的铅笔确实全世界各个国家一起组合完成的,每个人只是做着自己的事,但已经处在全球化之中了。自从人类从树上来到地上,全球化就不可避免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世界史好读物⭐️全球史的意义,最重要的还是以 “文明史观” 来取代 “政治史观”,换句话说,第一要改变 “欧洲中心” 的立场,第二要取代 “国家本位” 的形式,第三要取代以 “政治史” 为主的写法。⚠️ 20 世纪以来,历史学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就是进化论。进化论化身万千,变成各种各样的历史观。但这些历史观背后都有这么一个意思,就是谁更进步、更文明、更强大,谁就是历史的主线,就以谁为标准来裁判历史。⭐️每一个历史学者在广阔的全球史图景中,都要小心地淡化自己 “族群” 或 “国家” 的傲慢,不要把自己当作 “天朝”“上国” 或 “中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