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爱欲之死:何以重塑爱欲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纯粹的爱已然站在了资本全球化世界所有规则的对立面。韩炳哲先生在此书中论述了 “他者” 对于纯粹之爱的意义并分析造成与 “他者” 隔绝的原因。纯粹之爱的最基本条件,即要求一个人有勇气消除自我,以便能够发现他者的存在。作者认为,导致爱情危机的不仅仅是对他者的选择增多,也是他者本身的消亡。当今世界,人们通过追求成功确认 “我” 的成绩而与 “他者” 分离,“他者” 就变成了 “我” 的参照物。这一奖赏性的逻辑将自恋的主体更加牢牢地编制在他的 “自我” 之中。然而,爱欲的对象却是他者,是个体在 “自我” 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爱欲需将主体从 “自我” 世界中拉扯出去,转移到 “他者” 世界。这个作为客体的 “他者” 会逐步入侵并打破主体的平衡,对于 “自我” 既是一场灾难,也是自毁、自灭的 “幸运”,最终通往自我救赎之路。唯有到无能为力之境,他者才有机会出现。功绩社会中,一方面爱屈服于强制的绩效和产出。性是绩效,性感是可以持续增加的资本,具有展示价值的身体等同于一件商品。但 “如果他者作为诸多性行为对象的其中之一被碎片化,他便不具备哲学意义上的人格(Person)”;另一方面,爱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它必须制造出愉悦的感受,它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地感情和刺激,它必须免于受到伤害、攻击、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爱情因此被驯化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存在风险,不考量胆识,杜绝疯癫和狂迷,避免产生任何消极和否定的感觉。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被追求的是一种舒适的、最终缓慢沉淀在意识之内的熟悉感。超验性在当今的爱情中不复存在。黑格尔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向死而生,就只能成为劳作的 “奴隶”。爱欲的狂迷和疯癫状态是对劳作和徒劳生命的否定,因此将自己依附于徒劳生命的、劳作着的奴隶,不能拥有情欲的渴望和体验。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的生命”,是不畏死、不怕生命之凋零,是源于 “死亡的能力”。它能直面消极的部分,与消极共存,并将其包容在内。“纯粹积极的、由肯定性主导的地方,是不存在精神的。”“爱情的本质” 在于牺牲自我意识,将自我置于他者之中而导致忘我,而这种牺牲又使他能够回归自我。这种由人及己的和解式回归正是 “他人的馈赠”,“情欲的生命律动会淹没和放逐自恋式的、假想的身份认同,而又因其消极性而展示出向死的力量”。“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且具备容纳和接受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 新自由主义释放了自我和效率激励,形成了新的社会秩序,导致了爱欲的消亡。资本主义加速了社会的色情化进程,它将一切事物当做商品展出,爱情即被粗鄙化变成色情。作者认为,色情将这徒劳的生命示众,其吸引力在于 “将无生命力的性行为从有生命力的性爱中剥去出来”,它是情欲的对手,又亲手毁灭了性。色情升华了自我的自恋倾向,爱情则是 “双人舞”,它让世界从他者、从别处的视角中重生,它是去惯性化和去自恋化的,它打破和刺穿了同类和惯性世界的秩序。正如安德烈・布勒东曾赋予爱欲的无所不包的意涵:“唯一与人类和宇宙相称的艺术,唯一能够引导他胜过星辰的,是爱欲。” 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思考本身不是受爱欲驱动,不能探索 “无人之境” 和不可推算之事,那么它就只是一种 “徒劳的劳动”。当思考的目的变成将不可表达的、特应性的他者转化为可表达之物的时候,爱神扇动的翅膀才会强有力地触动它。基于数据的计算式思考,缺乏他者的抗力,缺乏爱欲的思考,仅仅是重复的叠加,缺乏爱欲的爱情也就缺乏了精神动力,会退化为 “单纯的感官性”。思考是具有否定性的、无法计算的,应当先于 “数据”,即业已存在之物而存在。支撑思考的是理论体系,即所谓的 “预先规定”。它超越了现有事物所具有的肯定性,并使其以不同于前的视角出现。这并非浪漫主义,而是思考的逻辑,贯穿着思考的始终。唯爱欲引领和诱导思想穿越无人之境,穿越独一无二的他者。最后,提一提最近热播的《玫瑰的故事》。很多人评论 “恋爱脑” 的玫瑰并不是独立女性,而我反倒觉得他们认为的应当永远理智冷静、毫不失控并非独立而是羸弱。他们着意强调的 “自我” 具有全然的 “积极性” 而毫无生命力,且不可让渡以致 “他者” 毫无进入的空间因而也得不到升华回归。另外一些人纵使也有可能因 “他者” 而牵绊情绪陷入回忆或假想,但因其缺乏对现实链接的拓展,那个受困的 “自我” 仍不曾创生对他者的 “爱欲” 而只是 “自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爱,破除一切不能再同意!爱欲中包含一种彻底忘记自我、接纳他者的原始冲动,处于能够主动控制的范围之外。全然忘我的精神状态既是在宗教和哲学中被理解为神性的状态,也是正念心理实践中被鼓吹的方法。通过全然否定自我而制造出绝对的他者,才能让自己看到不同存在的可能性,突破过往生命的界限。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在爱欲中是充满激情、不畏一切规则的,也就呼应了韩炳哲所说的爱欲与政治的关联和作为 "我们" 去一起行动的可能。末章关于 "经历"vs"经验"、"知识"vs"认知" 等观点也极为强悍!喜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世界是一个单数的“我们俩”“今天,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对比和比较,根本不允许 “他者” 的存在。我们时刻把所有事物拿来比较、归类、标准化,为 “异类” 寻找 “同类”,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体验 “他者” 的机会。与 “差异” 相比,“差别” 是一个褒义词。一切都将作为消费的对象变得整齐划一。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自恋与自爱不同。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限;自恋的主体界限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 “自我” 的一个倒影。他者身上的差异性无法被感知和认可,在任何时空中能被一再感知的只有 “自我”。在到处都是 “自我” 的深渊中漂流,直至溺亡。”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 “自我” 的今天,这本讲述 “他者” 的书,像梦醒后入口的一杯温凉的水,给人些许清醒。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切莫太过于重视所谓的自我,而丧失了感知他者的能力。我想心理学和哲学,该是探索自我的工具,而非助长 “自我” 的一种证明。“世界既不是‘我’的,也不是‘他’的,而是一个单数的‘我们俩’。” 让他者有机会出现,对于自我来说是 “灾难”,但也是通往自我救赎的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短小难懂 升华思考的书这是本短小而不精干的书 短小的在上下班路上 上厕所间隙就听读完成了, 说不精干是每一个篇章又引发出其他的经典 并把经典分析升华这是本易读难懂的书 好几个段落都反复读 每一句话理解的明明白白 放到一起偏偏琢磨不出个死丑寅卯 自己知识积累的不够 继续扩展开来这是本有基本升华到思考的书 最后一章 “思考之殇” 给我开智了 指引自己可以从工作生活中对得到的 使用的 分析的数据 模型的经历中解放出来 多做思考 跳出规则 运用经验 丰盈自己 爱戴他者 共创美好 也是读到最后一章 推荐此书 ✌️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爱欲之死》好消息是,又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韩炳哲《爱欲之死》,理解韩炳哲的书,一般需要几本一起阅读,比如《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韩的主要观点是:爱欲产生的前提是他者与自我的非对称性,当他者逐渐消亡,爱欲随之而逝。而他认为的导致他者消亡的祸首是新自由主义。后者使人们趋于同质化、更自恋、过度追求效率,导致了距离感的消失、想象力的匮乏,通过据斥爱情的消极面从而使爱情变得单薄无聊、将色情商品化使情欲变得廉价、机械化。韩认为对爱欲造成紧迫威胁的是自由市场里的个人主义,即自由主义的经济面向。它发轫于亚当・斯密对人自然本性中自私逐利本能的假定(即 “经济人” 假说,认定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自爱和自利的目的,利他行为最终也是为了满足利己的需求)。“导致爱情危机的不仅仅是对他者的选择增多,也是他者本身的消亡。” 韩论述了造成他者消亡的因素之一,即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催促的主体内在的自我剥削和由此构建的效率至上社会,并提出了消解它的办法 —— 承认 “无能为力”。致使他者消失的另一个因素是距离感的消失。韩炳哲提出 “原始距离” 作用于爱欲的方式:“可以避免将他者转化为一个客观对象,避免将其物化为‘它’。“如果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雇主,就会盛行锁我诶的 “苟活经济”(Okonomie des Uberlebens)。具体说来,就是将爱置于死之对立面的经济学。新自由主义释放了自我和效率激励,形成了新的社会秩序,导致了爱欲的消亡。积极社会中,死亡的消极性逐渐隐去,社会中仅存徒劳的生命之焦虑,唯一的目标是 “确保在无序中苟活下来”。这是奴隶的生活状态。担心无法苟活的焦虑,已夺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点生命力。生命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仅有积极面的生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消极对于保持生命力至关重要:“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并且具备容纳和接收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 这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活力、健康状态是有区别的,后者排斥了一切消极性。苟活之人形同活死人,他们在生时形同已死,在死前只能偷生。 ”““绝对精神的生命” 不是徒劳的生命,“它不畏死,不怕生命之凋零”,它承载并包容着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生命力源于 “死亡的能力”,它并非只重视积极面,忽视消极面。相反,它更愿意直面消极的部分,并与消极面共存,它的绝对性恰好体现在它直面各种极端和负面情况,并将它们包容在内 —— 更准确地说,将它们封存在内。纯粹积极的、由肯定性主导的地方,是不存在精神的。 …… 黑格尔理论中的奴隶意识则是一种有限的封闭,不能接受完全的闭环,因为奴隶不愿牺牲他的自我意识,意即不接受死亡。作为绝对闭环的爱情则是可以穿越死亡的。尽管有爱之人会为他者牺牲,但这种牺牲使他能够回归自我。这种由人及己的和解式的回归与对他人的暴力式占有无关,后者是有些人对黑格尔思想精髓的误读。事实上,这种回归是他者的馈赠,是以自我牺牲和放弃为前提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借用刘擎老师的一些观点。如果萨特说,“他者即地狱”,那无论他者是否让人着迷又或令人困惑,爱人都是经典意义上的他者。一个人如果不接纳他者或向他者敞开,爱情终会终结。但是我们遭遇他者时的无能为力会致使我们在爱情中企图掌控他者。本书作者韩炳哲在鼓励我们对他者的无限的敞开的过程中却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他者可能对我们造成的攻击和伤害。最好笑的是作者引用 海德格尔对妻子的信来阐述 -“爱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独一无二的他者’”。但无论是海德格尔对妻子的不忠还是本书作者的富含哲理的思考都透露出作者在爱情中获得了一帆风顺幸运,所以才会产生那些天真又美好的 idea。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韩炳哲认为,爱情的前提就是 “他者” 的存在。他者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构成了神秘感,这种神秘感的实质是一种无能为力,因为我们与爱人永远都不会是一个人,所以我永远也不可能完完全全读懂你的心。爱情也是一种权利的让渡,我们把伤害自己的权利给予了自己的所爱之人。因此爱情是一场冒险,其中必定会有消极的体验。并且离开了消极的体验,爱情便不是爱情了。在无法容忍消极的现代社会中,爱情便会消亡。人们渴望将爱情中的负面性销毁,让爱情成为一种完全在预想轨道上行使的,完全快乐的体验,爱情沦为享受,沦为了性,沦为了商品。“绩效原则已经统御了当今社会的所有生活领域,包括爱和性。正因如此,畅销小说《五十度灰》(Shades of Grey)里的女主人公才会惊讶于她的伴侣对于关系的要求如同‘招聘广告,划定了固定的工作时间、清晰完整的任务设置和严苛明确的管理办法,以确保工作绩效和质量’。绩效原则不能姑息无度、无节制,以及越界犯规所带来的负面性。因此,在他们签订的 “协议” 里,顺从的一方即 “奴”,有义务满足相应的条件,比如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除了必要的水果之外,“奴” 甚至被禁止在正餐之间进食。“奴” 不得过量饮酒,不得抽烟,不得吸食毒品,也不能将自身置于任何不必要的危险中。” 而在 SM 中遭受到的肉体痛苦是 “可口的刑罚”,痛苦也必须成为一种享受。“如果一个人声称他占有、把握和认清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就不是那个‘他者’。” 只给人带来享受的是什么?不就是人们所占有的商品 —— 爱情也成为了一种商品。韩炳哲说,“今天,爱被简化成了性,完全屈服于强制的绩效与产出。性是绩效。性感是可以持续增加的资本。具有展示价值的身体等同于一件商品。他者则是性唤起的对象。不具备 “异质性” 的他者,不能为人所爱,只能供人消费。因此,如果他者作为诸多性行为对象的其中之一被碎片化,他便不具备哲学意义上的人格(Person)。性是没有人格的。” 我们企图将爱情的负面抽离,因此我们销毁了距离,销毁了神秘感。我们消灭了 “他者”,却直接导致朦胧的爱变成了赤裸裸的性。于是描写细腻字数超长的言情小说、高清的言情电视剧电影、无码的色情片源源不断地出现,满足着人们 “性” 的需要。因为 “他者” 的消失,我们用统一的标准衡量爱,也让爱变成了商品。信息化先将一切都赤裸裸地呈现了出来,之后我们通过对比和比较将一个个他者标准化、归类,为异类寻找同类,把一切都囊括在 “为我所用” 的范畴。而在功效社会中,最重要的对比比较标准便是价格。于是不同质的爱变成了可用金钱衡量的、等质的、整齐划一的商品。于是,婚恋市场出现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一点五向度从单向度到两向度的转换,从个体到爱欲的链接,从肉体到精神的触发,从古代到现代性的演变,从理性渐强到感性的衰微,从西方到东方对峙与碰撞的鸡毛,从哲学到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化、理想化,不一而足。世界变化和退化的速度远超我们的认知,看似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是有益,但长远来看,人类的过度消耗和过度的内卷,已经让世界无所适从,人类建构的一个又一个的乌托邦在破灭,从美国的超级霸权开始,世界始终在战争的泥潭中,一个又一个的牺牲者相继跌倒,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是完全优越于另一个的,全球虽然没有公平可言,但是实力和历史大方向是不可随意变更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