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部糅合了历史小说、艺术家成长小说、犯罪小说等多种体裁的混合体,主人公格雷诺耶的孤独、焦虑和虚无深刻地揭示了个体在理性驱动的物质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不同于传统小说 “看” 的视角,作者选择用 “闻” 作为切入点,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了叙事空间,在着力寻求独特 “气味” 的当代文学作品里,聚斯金德的《香水》是一座无法绕过的里程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从某处看到《香水》的简介,觉得挺有意思,脑洞挺大的。看完,还不错。但是我觉得有很重的网络小说的味道(按理说,不应该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香水有毒

        致命的香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恐怖的隐喻

          聚斯金德 1949 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68 年起在慕尼黑大学学习历史,后又到法国的艾克斯 - 马赛大学进修。1981 年,他凭借《低音提琴》一炮而红,1985 年,《香水》的出版为他奠定国际声誉。此后,聚斯金德又出版了包括《鸽子》在内的几个短篇,同样广受好评。《香水》是一部糅合了历史小说、艺术家成长小说、犯罪小说等多种体裁的混合体,主人公格雷诺耶的孤独、焦虑和虚无深刻地揭示了个体在理性驱动的物质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小说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十八世纪启蒙时期的巴黎,借主人公格雷诺耶这个嗅觉天才的悲剧人生,反思了现代理性一味追求个体认知、最终陷入虚无的社会困局。此外,小说也隐喻了战后德国试图重建一个正常化的国别身份的社会现实。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离奇魔幻的情节,以及对于气味出神入化的捕捉与描摹,都被反复称道和引用。作者借主人公格雷诺耶这个嗅觉天才的悲剧人生,反思了个体在理性驱动的现代社会中陷入虚无与异化的生存困境。小说从一开始就把时代背景设置在了理性启蒙的年代。在这一时期,视觉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依靠图像的帮助去理解、占用甚至主宰自然。就是把一切人类无法理解的,或是对人类生存产生威胁的自然活动,例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捕捉下来,用纸张或画布驯服它们。正因如此,尽管格雷诺耶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天才,却没能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因为他的一切都属于 “短暂的气味的王国”。作者用视觉和嗅觉,将理性和直觉构建成一组对立面。里希斯没能救下自己的女儿,就是因为他依靠的是视觉的推论,而格雷诺耶的嗅觉天才让他根本无迹可寻。作者由此打开了另一种书写历史的可能,从而挖掘了启蒙理性中被遮蔽的一面。作为一个嗅觉的天才,格雷诺耶自己却没有任何气味。从一出生,他的生存本能就压过了爱的需求,能够给予他温暖和爱的母亲必须死去,他才能存活下来。因此,对格雷诺耶来说,爱站在了生存的对立面。一旦他试图表现或体会到爱,死亡就会如影随形。童年时代的创伤导致了他在建立自我意识方面的病态和缺失。格雷诺耶试图用萃取法提取和保留某个实体的精髓的举动,可以看成是他无意识地想要提炼出一个 “个体身份” 的尝试,而这种尝试,与战后德国试图重建一个正常化的国别身份的意图,也不能说毫无关系。或许正是由于纳粹文化对视觉符号的盘剥,作者才选用了 “嗅觉” 这一元素作为格雷诺耶自我认知的途径。抛开这些思想性不谈,读者也很难不被这个故事本身的神奇魅力打动。小说中对于气味的出神入化的捕捉与描摹,被反复引用。中国作家莫言说过,在传播媒介日新月异的今天,“小说家状物写景的功能已经受到严峻的挑战,但惟有气味,是我们这些当代小说家最后的领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这最后的领地上,在那些着力寻求独特 “气味” 的当代文学作品里,聚斯金德的《香水》无疑是无法绕过的里程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辩证与交互

            你怎么理解知识和权利的辩证关系?理性和信仰的辩证关系?你怎么理解恶毒和愚蠢的交互作用?爱、性和死亡的交互作用?一本好书,最后都是让人自我审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惊叹

              惊叹小人物的一生惊叹小人物的大智慧:发挥优势、努力而专注、隐忍并利用机会除了用人做实验外,其他的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小人物学习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让我想到《月亮与六便士》,虽然主人翁一个富有、一个贫穷,但他们一开始都是世人眼中的普通人。直至有一天,仿佛世界的主宰拍了一下他们的脑门,他们从此为着一个目标而活,其他都是粪土。他们都到达了自己心中的圣地,完成了终其一生去追求的一件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中是荒岛土屋中的一墙壁画,《香水》中则是一瓶足以让皇帝摇尾乞怜的香水。最后,世上再无让他们牵挂的东西,所以他们幸福的赴死。故事很玄幻,笔触却无比真实,既让人大开脑洞,又令人陷入沉思,这样的人生令人向往吗?不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小说《香水》,尽量不剧透。因为这本书过去了很久,同一时间的阅读书目是《失明症漫游记》,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同样是在文学方面获得比较高的评价,同样是描写了一个情感冷漠的社会,但高下之分,云泥之别。区别就在于失眠症漫游记,在描写社会冷漠的这种情况底下,是以女性的奉献或以女性让渡自我的方式(肉体献身)来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解,描绘出了一种乌托邦的景象。仿佛女性本身是种冷漠疏离的客体。我之前推荐《失明症漫游记》给别人的时候说过看这本书总感觉作者有社交障碍(实际上作者曾经失明,所以体验到社交上的挫败很正常),他的角度容易吸引游离社会的边缘人。然而同样的,《香水》却做到了超脱出社会状态的一个角度,因为个体的孤立和突出,反衬出社会体系的失败,以个体独处时的精神自由与在社会中得到的极度表面和浅显,甚至是利用关系与剥削关系才换来的爱相比较,个体的存在被放大到了神性的态度。再次想起《失明症漫游记》的表面内涵 “人与人相互感染,情感逐渐弥漫开来”,实际上却是以女性的过度奉献筑基;而《香水》却以纯粹的主观个体,做成了真正能让世界情感流动开来的香水 —— 以不缺乏爱的方式与极度正向的达成了对世界规则的否定。所以高下之分,云泥之别,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换取 he 的结尾,让渡了某些人的利益来感动另一些人的结尾,都不比纯粹的否认社会体系来得更有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香水》

                    聚斯金德讲述了一个杀人犯的故事。这个杀人犯像是拥有超能力一般,可以识别出除了他自己以外的所有味道。他因为被个别妙龄女子的气味所吸引,为了保留下来她们的味道,他将每一个女孩都杀害了。然而,最后,他却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气味是一个好神奇的东西啊,它在书中发挥出了一个宛如魔法的作用。它可以让一个杀人犯在众多人眼皮底下逃脱罪犯,只因为这个罪犯身体上用了他自己特制的女孩气味的香水。罪犯的一生,是幸福的,因为他收集到了他觉得最美的气味;他也是不幸的,因为他完全闻不到自己的味道。在这一层面上,感觉它还是很哲学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如香水一样,这个故事诡异怪异瑰丽。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想象力和野心刺穿肌肤,骨髓的故事?太特别了!打破了名著一本正经、光辉灿烂的刻板。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