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弄懂自己,弄懂病人

    初出茅庐的医生,精力大都放在钻研医术上;功多艺熟后,渐渐会放多了时间去了解自己的病人。这本书试着去探讨人们是怎么去作出医疗选择的?要搞清楚人们怎样作出医疗选择,第一步就是要明白他们的思维方式。作者把人们大致分为极简和极致,笃信者和怀疑者。极简者信奉自愈,凡药三分毒;极致者追求最新的医术去控制自己的疾病。怀疑者怀疑一切医疗手段,笃信者如果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会拒绝一切治疗,而有科学技术倾向的笃信者会追求极致的治疗。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因素会左右人们的思维和影响其医疗选择:1. 对同一信息是否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评估 2. 是否知道多少人需要接受治疗,即治疗多少个人才会给一个病人带来益处和多少人会受到伤害 3. 对失去的厌恶,只注重副作用而忽视了疗效 4. 聚焦错觉,只关注冶疗后引起的某种功能丧失而忽视了人的适应能力 5. 易得性偏差,见到身边的亲友因某种治疗而受到伤害因而拒绝此类治疗最后是患者本身想要多少控制权,极端的是自己搜集数据而作出治疗选择,找寻医生达成其愿;大多数都想寻找一个 "好" 医生帮自己作出医疗选择。只是顺应患者的选择不是一个 "好" 医生,"好" 医生是在明白病人的思维方式后引导他作出适合他的医疗选择。病人最常问医生的是 "如果是你的亲人患这种病,你会怎样选?"。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我的亲人和你的思维方式不一定一致,选择也不会一样。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提高你的医商

      有启发的 10 句话 1. 药物广告往往会让人们高估药物为自己带来的好处,在了解药物信息时,要重视其副作用可能带来的影响 2. 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考虑病人自己的意见,因为疗效好坏均由病人承受 3. 做好生前预嘱和预立医疗自主计划,会给家人和医生指示一个治疗方向 4. 在生病住院时最好指定一个医疗代理人 5. 医生经常将自己的好恶施加在自己病人的身上 6. 后悔往往伴随着自责,但是失望却没有这方面的负面情绪 7. 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人” 有多重活动身份,“治” 是病人如何以恰当的身份寻求舒适生活状态的过程 8. 避免人们在 “高温” 状态下做决定 9. 生前预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0. 生前预嘱并不是一个问题的结束,而恰恰是表达我们自己意愿的开端重点整理 1. 医生与患者的谏言🟢患者可能因自身病史或他人经历,对治疗产生偏见,因此要提高健康素养,改善医疗决定的质量🟢药物广告往往会让人们高估药物为自己带来的好处,在了解药物信息时,要重视其副作用可能带来的影响🟢适用于整个人群的医学概率数据,对患者个人来说其背后的益处与风险可能并不像数字看起来那么明显🟢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考虑病人自己的意见,因为疗效好坏均由病人承受🟢遇到所谓 “固执己见” 的病人,不妨坐下来跟他们好好谈谈🟢了解了患者的背景和疾病观,就能够知道他们是笃信者还是怀疑者,也才能找到他们也认可的治疗方式🟢专家的推荐也存在局限性,患者应掌握充分的信息,不要盲目听从指导🟢在选择治疗手段时,要注意其 “价值” 的高低与其风险大小密切相关🟢在查阅医学指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所阅读的指南是哪一年修订的,是否是最近更新过的🟢在对医生的建议疗法有疑问时,要勇敢向医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医疗决策过程完全没问题,但治疗结果也可能不理想🟢医生应多鼓励病人去探索并说出自己的医疗偏好🟢当自己不确定时不妨带个家人或朋友,他们能更客观些🟢做选择之前若需要查阅信息,一定要去权威医疗网站🟢选择治疗手段,不要只考虑眼前还要考虑长远效用🟢找个与自己相似的人,可能会让你准确了解治疗后的副作用🟢看病就医不能因一时冲动在头脑发热时做决定,这样能有效避免后悔🟢去找 “最好的医生” 或者 “最好的医院” 是一种应急措施,若可能,要去考虑多个方面,“治疗体验” 也很重要🟢自主决策会伴随着一定的压力,有时选择性地借鉴病友的经验,或与医生共同决策可减小风险🟢医生应该在考虑了疾病的各方面、治疗的副作用和各种解决方案后做决定,并让病人也了解,不懂之处,病人会去查的🟢医学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医疗决策不像商业规划那样理性和客观,要允许有副作用出现的风险🟢若双方确立了 “医患关系”,请给予对方必要的 “信任”🟢将就医本身看作生活状态的重要部分,要知道它没有那么可怕,你会比想象中更能适应它🟢做好生前预嘱和预立医疗自主计划,会给家人和医生指示一个治疗方向🟢在治疗过程中,亲人要时刻关注病人的想法是否有了变化,并及时沟通,这样才能帮助病人做出符合其意愿的决定🟢病人、家属和医生按照正确的规则和流程共同做决策,才能提高临终关怀的质量🟢在生病住院时最好指定一个医疗代理人🟢代理人做决定要依照自决、行善与不伤害原则,为患者着想🟢在考虑要不要放弃治疗时,可以利用科学的概率模型和标准来帮助你做决定 2. 虽然科技在不断进步,但是许多医学领域仍然处于灰色地带中 3. 只有医患共理、共情和共同决策的医疗干预,才是恰当的医疗,才是患者最好的抉择 4. 同样一份数据,可以从积极角度看,也可以从消极角度看。这种改变数据呈现方式的方法叫作 “框架效应” 5. 医生经常将自己的好恶施加在自己病人的身上 6. 高质量的诊疗:患者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前提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7. 痛苦指数:衡量某种疾病的患者所经受的痛苦以及他正常生活的受限程度。不同人的痛觉阈值各不相同 8. 如果患者在做决定的时候完全依靠自己,那么他们很可能术后会更加后悔 9. 后悔往往伴随着自责,但是失望却没有这方面的负面情绪 10. 如果能够跟一个对于自己的偏好知根知底的医生一起做决定,就相当于分担了做决定的压力,也就降低了之后会后悔的风险 11. 不同治疗手段效果的 3 个方法:🟢等级量表🟢寿命交换🟢标准博弈 12. 想要通过量化数据的办法来决定医疗选择是不周全的 13. 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人” 有多重活动身份,“治” 是病人如何以恰当的身份寻求舒适生活状态的过程 14. 避免人们在 “高温” 状态下做决定 15. 爱因斯坦:并非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可以用数字来计算,也并非每一件可以用数字计算的事情都是重要的 16. 当一个病人感到病得很重、恐惧、无助的时候,医护人员平时一些微不足道的言语和行为都会对病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17. 真正的自主决策,意味着病人能够把握好自己做决定的分寸。自主决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病人可以自行选择如何面对自己的病情 18. 理性分析思路来做医疗决定的前提:🟢大家对这种疾病的方方面面都很了解🟢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是公开的,也都应该被加以考虑🟢医患双方目标统一,并且以明文规定🟢各种解决方案和治疗方式都被认真考虑过🟢大家都非常清楚各种治疗方式可能带来的后果🟢每种治疗方法都应该能用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评价 19. 人们往往低估了自己适应新环境和新情况的能力。人们的适应能力其实是很强的,我们总能够在生活中发现 “价值”,总有未爆发的抗挫潜力 20. 生前预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1. 生前预嘱并不是一个问题的结束,而恰恰是表达我们自己意愿的开端 22. 希波克拉底:不伤害,这是第一要务 23. 放任别人死去是容易的事情,但是维持病人的生命,让他感到自己的存在,则需要大量的努力、决心和毅力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治病这个项目你自己要牵头

        《最好的选择》… 最好的选择不是说真会有最好的选择,是说生病了我们要学会怎么选择方案… 你是属于没事就去医院验个血呢?还是小毛小病都靠睡来治的主儿呢?其实不管哪种这都是你自己做了主,选择了自己偏好的治疗方案… 小毛小病如此,生大毛病了更需自己牵头做选择,医生是技术支持,亲人是后援支持… 我们自己要做两件事,一是观察并记录详尽病理心理数据给医生,医生更愿意与学习型的患者合作,二是做决定… 治病这个项目你自己要牵头…(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别人的故事,做最好的抉择

          阅读《最好的抉择》一书,让我走入了十六个素不相识的人的生活,了解他们在生病以后所面对的各种艰难的医疗抉择。他们的故事听上去是如此的熟悉,似乎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以至于阅读过程中强烈的代入感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倘若我面对这样的难题,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生活中,我是一个女儿。父母都患有高血压,父母亲双方家族还有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病和乳腺癌的家族史。母亲因为脑动脉瘤经历过两次突发性脑出血,危及生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他们健康状况的担忧日渐增加,这种担忧也逐渐附加在自己身上,自己和家人做医疗决策和建议的机会越来越多。而我的工作,恰恰是为无数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提供医疗选择和服务的临床医生。翻看这本书,我本以为能从书中得到一些简单明了的启示,让自己能迅速地在看病就医和治病救人过程中变得更智慧些。事实却恰恰相反。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面对艰难的医疗抉择时应该怎么做,而是选择把我们带入其他人的生活中,他让我们近距离观察那些人与医生的互动、细腻得描述出面对艰难医疗抉择时他们内心的波澜、一笔一划勾勒出一个个复杂个体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想探索如何做出最好医疗抉择的人,无论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子女、朋友还是患者,你一定不会是那个甘愿坐在台下观察他人人生的观众而已。你会时不时得想跳上舞台成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就像我在阅读《最好的抉择》时一样。
          通过认识书中胆固醇偏高而迟迟不肯接受降脂治疗的助理护士苏珊,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父亲迟迟不愿意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因为他们都是医学上的怀疑论者。这类人一般都信奉极简主义。他们不会去细究具体某种治疗的渊源,对一切治疗和建议都秉持着怀疑态度而不愿轻易接受。而做为医生或家人的我们呢,却坚持着 “吃点药不算什么” 的假设,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们。如果医生和家人能够多花时间和病人讨论,去理解他们对于疾病和治疗的认识,患者、家人和医生间对 “最好的治疗” 的认知也许就不会这么南辕北辙了。
          如果我的母亲在十几年前的脑血管意外中持续昏迷,我是会选择让她气管插管维持生命还是会选择放手?我会成为书中尊重罹患癌症的母亲清醒时的决定,不让她接受任何有创治疗而让母亲平静离开的的狄亚卓,还是恳请母亲接受气管插管为抗感染治疗争取时间,最终能在十年后和她一起牵手漫步沙滩的内奥米?目前,在中国没有安乐死,也没有 DNR(拒绝心肺复苏),生前预嘱和预立医疗自主计划并不被重视。因此,子女也许是父母今后弥留之际医疗抉择的代理人了。如此重大的责任,我能胜任吗?我能做出一个不让自己后悔的抉择吗?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内奥米和狄亚卓的故事中,得到的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我既不想看见亲人因为移除呼吸机的瞬间想呼吸的挣扎,也不愿意看着他们全身插满管子这样没有尊严得离开自己。最后,自己豁然开朗。因为我们的感受和痛苦微不足道,让我们深爱的人按照他们的意愿去生活才是 “最好的抉择”。
          类似的思考在整个阅读中频频出现,我在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中来回跳跃。没错,从这十六个素不相识的人的生活中,我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我相信不同的人在阅读《最好的抉择》时一定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希望你能和我一样,从阅读中获得全新的体验。希望这本好书能够引导每个用心去阅读它的人深入地、淡定地思考什么才是 “最好的医疗抉择”。我相信阅读完它以后,我们还需要生活阅历和不断思考来找到对自己最好的医疗抉择。或许我们还需要再回来重新温故一下书中提到的一些心理学或社会学概念,但我想每一次的温故都会是一次升华。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决策心理学

            看完这本书让我感觉决策心理学在病患关系中更重要。病人及其家属的每一次抉择都是困难艰险的,其中还有很多外在压力和数字及环境可能带来的误导。信息偏差,认知偏差等等很可能导致一条生命过早消亡,这个话题真的很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接受现代医疗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对我最有启发的医学人文书籍之一。比较颠覆我认知的是 1、群体统计数据对于个体的决策没有意义;2、病危时刻的决策,是 “有尊严的死去还是抓住一线生机,以前我选前者,现在我可能会选后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自己

                因为曾经的经历,才知道医生和患者之间,即使双方都用最理性的态度,也非常可能对病情、治疗方案以及效果,有不同的看法和接受程度:这大约也是误解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了解自己是属于哪一类人;同时,了解医生个人的 “偏好”,对于患者以及家属,就是一件关乎生死、尊严的非常之重要的事。因此,没有 “最好的医生 “,只有 “最好的选择”:找到真正了解自己愿望的医生,找到自己能接受的医疗方式,然后承担选择的结果,无论好或坏、生或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完之后,我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选择方法。书中列了不少例子,患者大多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去查阅相关医学文献,不太相信医生的指导,不要替我做决定,我才是握方向盘的人。说实话,这种行为有利有弊,按照我的了解,病人还是听医生的好了,实在有疑问,只能多找些医生,寻求些不同解决方案。中美是两个不同的医疗体系。看病费用,这件事,书中基本没谈论到。总结,这本书,我没啥收获,不值得花这时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就医决策的红宝书

                    这本书以 16 个鲜活的患者为例子,陈述了患者从患病到进行就医决策的过程。书中把患者分为了很多类型,把医生也分为了很多类型。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利用医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性格,做出更好的决策。并且给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偏见。看完后具有非常强的实际指导意义。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