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柏拉图的哲学巅峰,哲学经典中的经典
如果让我只推荐一本哲学经典,我一定会推荐《理想国》。它绝对是哲学经典中的经典。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对欧洲哲学传统最保险的概括就是,它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 可见柏拉图对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意义。而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又是最有代表性的和最精彩的,是柏拉图的史诗级巨著,甚至被誉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合体。它涉及到哲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形而上学、知识论、宇宙论、灵魂论、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文学批评、神学、神话学,等等,这样的覆盖面在哲学史上绝无仅有。更不可思议的是,柏拉图把所有这些方面,都天衣无缝地编织进了一场关于 “正义是什么?” 的彻夜长谈之中,充满戏剧性的张力、精彩的描写、精妙的比喻,《理想国》把柏拉图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天赋展现无遗。
在《理想国》里,为了寻求 “正义”,柏拉图构建了两个 “理想国”。一个是政治上的 “理想国”,柏拉图讨论了完美的政治组织,提出了一人一事的专业化原则,以及男女平等、共产主义和哲学家统治的激进改革方案,是西方 “乌托邦” 文学的奠基之作,影响了后世所有的乌托邦作品。除此之外,柏拉图还构建了一个灵魂中的 “理想国”,告诉我们如何安排灵魂中的不同要素(理性、意气和欲望),才能实现幸福的生活。即便政治上的 “理想国” 难以实现,我们也可以努力实现灵魂中的 “理想国”。
《理想国》对人性、政治和世界,提出了永远不会过时的问题,它可以成为所有热爱思考者的 “荒岛之书”。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理想国体会柏拉图的思想世界 —— 读《理想国》柏拉图(公元前 427— 前 374 年),古希腊哲学家,因其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和核心命题,被后世誉为西方哲学史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20 岁左右师从苏格拉底,自此走上哲学之路,后来又先后追随赫拉克里特派哲学家克拉底鲁、精通巴门尼德哲学的赫谟根尼、毕达哥拉斯派哲人学习,博采众长,终成大家。柏拉图一生著作颇丰,学界普遍认为其传世真作共有 28 种,其中《理想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是最系统、最集中呈现柏拉图哲学思想的著作,被誉为柏拉图的 “哲学大全”。读《理想国》,大致可见柏拉图的思想世界。一、突出理念的世界观 “理念” 是柏拉图庞大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柏拉图对世界的整体认知。(一)主要内容。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可感世界指具体事物,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现象,属于假相世界。可知世界指抽象存在,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本质,属于理念世界。柏拉图指出,两个世界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关联,可知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事物是可知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曾通过两种方式说明理念如何派生事物。一是 “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二是 “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实际上,“分有” 与 “摹仿” 并无本质差别,不同之处只在有无造物主。可以说,“摹仿” 是有造物主的 “分有”,“分有” 是无造物主的 “摹仿”。可见,柏拉图的理念有多重含义。第一,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第二,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第三,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第四,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二)论证方式。柏拉图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洞穴比喻、太阳比喻、线段比喻。1. 洞穴比喻。困居洞穴且不得转身的人们,透过火光或阳光的照射,只能看到洞穴内侧墙壁的影像或倒影,久而久之误以为世界真实模样便是这般,以此作喻可感世界。实际上,只有挣脱束缚走出洞穴的所见所闻才是真相,喻意理念世界。2. 太阳比喻。犹如可感世界由太阳主宰,可知世界由 “善” 理念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3. 线段比喻。譬若线段的两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据此喻,世界分为两大部分四个层次。二、摹仿创世的宇宙论柏拉图的宇宙论是建立在反思、修正其理念论的基础之上的。理念论的主要困境在于理念与事物存在分离趋向,为解决此难题,柏拉图虽提出 “分有” 和 “摹仿” 两种解释,但都难以自圆其说,后来在《蒂迈欧篇》提出 “摹仿创世说” 试图通过自然哲学提出一种解决方式。(一)创世主体。原初,善作为一个高级理念,只是事物模仿的原型、人们追求的德性,是一个静态的、伦理上的概念。经过反思改造,柏拉图将善理念转变为一种努斯的、创造性的造物主,成了一个动态的、目的上的概念。由此,善作为一种生命性的存在,所产生的不仅仅限于那些善的事物,而是无所不包的事物。善的理念成了无所不包、完备无缺、完善无瑕的创世之神。(二)创世原则。柏拉图对宇宙生成、万物创生提出了三条原则:第一,要区分那存在而不变动的东西和变动而非存在的东西;凡是由理性和逻各斯认知的东西总是自己同一存在的,凡是由意见借助感觉认识的事物总是会变化消灭的。第二,一切变动的东西总是由某种原因作用于它才能变化生成,没有原因就不能生成。第三,创造者要构造事物的形状和性质时,必须以不变的东西作为模型,才能造出美好的东西,如果以变化的事物为原型,造出来的东西便不能是好的。(三)创世方式。柏拉图还给善的理念创造世界提供了一些技术性的手段。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由几何学上的粒子所造成的,比如土是由正六面体造成的、火是由正四面体所造成的、气是由正八面体所造成的、水是由正二十面体造成的…… 它们之间是几何学的关系。造物主按照善的目的来安排,在技术上则是按照这样一个几何学的方式,而不是按照他的良好的道德愿望,使得这个世界产生出来。造物主是通过一种机械的必然性,把自然万物创造出来的。三、乌托邦式的政治论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影响至深。自此,柏拉图对现实政治失去期盼,对民主政制没了好感,开始专注思考探索科学合理的政制。循着理念论的思路,柏拉图提出以 “理想国” 和 “哲学王” 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学说。(一)理想国。柏拉图通过假设苏格拉底与青年的交谈,逐一阐释了原始的城邦、奢侈的城邦、净化了的城邦、理性的城邦四种不同类型的秩序,并明言理性的城邦是最理想的国度,而其核心特征是正义。何谓正义?柏拉图批驳了三种正义观:正义是欠债还钱、正义是助友寡敌、正义就是强者利益,认为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回报是正义,每个人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是正义。理性城邦、理想国度中,正义就是各归其位、各司其职。何以正义?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据此,柏拉图将正义城邦的公民分为三个阶层:一是统治者,代表理想,主要德性为智慧,其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二是护卫者,代表激情,主要德性为勇敢,其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三是生产者,代表欲望,主要德性为节制,其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唯当理性、激情与欲望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灵魂才是健康正义的。唯当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各具其德、各司其职,国家才是和谐正义的。(二)哲学王。理想国的核心支撑是哲学王,只有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才能确保城邦的正义。何谓哲学家?哲学家是走出洞穴看见真理的人,“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而那些做不到这一点,被千差万别事物的多样性搞得迷失了方向的人就不是哲学家”。如何成为哲学家?柏拉图对哲学家的成长之路作了细致研究。除了具备 “记性良好,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 等天赋外,30 岁前学算术、几何、天文学,30 岁后学辩证法,35 岁后指挥战争、执行公务,50 岁后洞见真理、以善持身,如此方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哲学家如何成王?柏拉图为理想国设计了两种开国方式:一种是哲学家成为统治者,一种是统治者成为哲学家。柏拉图断言,“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四、指向灵魂的认知论劈开两个世界后,柏拉图进一步区分了两种认知成果。对可感世界的认识是意见,对可知世界的认识是真理。意见纷纭、各执一端,真理唯一、统摄一切。关键问题是,人作为具体事物,深陷可感世界,如何认识可知世界而获得真理?对此,柏拉图提出了知识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一)知识回忆说。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随着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遗忘了曾经拥有的知识。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唤醒灵魂,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学习不过是把被我们遗忘了的东西回忆起来而已,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如果理念与事物判然有别,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二)灵魂转向说。以灵魂不朽来解决知识问题毕竟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于是柏拉图提出了比回忆说更精致的灵魂转向说。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便把洞壁上的影像当作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如果他走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柏拉图将囚徒的这一转身喻为灵魂的转向,用柏拉图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做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五、探寻真理的方法论柏拉图的方法论是为服务真理探索服务的,主要体现在助产术和辩证法上。(一)助产术。助产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是苏格拉底首创的。苏格拉底喜欢在与青年朋友们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利用启发式的反诘法帮助青年人思考、探寻真理。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反讥、归纳、诱导、得出定义,苏格拉底喻之为 “灵魂助产术”。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婆,苏格拉底声称继承母亲的 “技术”。不同的是,他助产的对象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催生出来的是灵魂而不是肉体。苏格拉底说:“我照料他们分娩时的灵魂,而不是他们的身体。我这种艺术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各种方式考察年轻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幻想错觉还是真知灼见。” 回过头来看,灵魂助产术如果想要成立,前提是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其本质在于帮助每个人回忆起他本来就已经拥有的东西。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继承并出色运用在正义、灵魂、品德、教育等方面重大思想问题的研究探讨之中。(二)辩证法。辩证法则是柏拉图在助产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出来的思想方法。柏拉图依靠助产术辨析各种纯粹理念,运用辩证法沟通理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按照柏拉图以往的观点,理念具有单一的、孤立的、封闭的特性。后来柏拉图看到这种理念论的弊端,运用辩证法详细考察了六个重要理念,并得出了结论:存在、非存在、相同、相异可以互相结合,这四个理念与运动、静止也可以互相结合。以此,理念不再是独立封闭的,而是可以相互沟通的,理念论也得到了重大修正。柏拉图不仅克服了巴门尼德等人把存在与不存在的绝对对立,且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探讨了作为一般和抽象存在的范畴之间的关系,确立了 “存在” 与 “非存在”、“相同” 与 “相异” 等范畴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推动辨证思维的发展。黑格尔对此十分赞赏,认为 “这乃是柏拉图哲学中最内在的实质和真正伟大之所在”。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3星只是因为翻译对于思想巨著类书读的太少,也不知应该怎么读,都说不能跪着读,但是换了好多个姿势也没有很好的读下来,总是感觉语言和逻辑并不复杂,但是就是好多地方费解。直到读完了 9 卷,突然打开了商务印书馆 2011 年版本的《理想国》,终于通畅了!我不禁怀疑,难道花钱的就是比这会员免费的版本要好很多?诚实的说,我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并不是因为实在舍不得多掏 9.9,开始读之前都是仔细阅读了书的介绍、序言等好多内容才选的这本,感觉作者资历很深、用心良苦,翻译的同时加了好多注释,并且出版的年份比较新,可能比较能够照顾现代的读者,或者说很大程度上能让我这种读书比较少的人更容易读懂。但是,感觉恰恰相反,我不知道他这么翻译是不是为了遵从原著的语言的习惯,让读者更能感受苏格拉底时代语言的魅力,很多词语和语句感觉都是直接直译就粘在那里了,但是读起来那叫一个拗口,不通畅。且很多长句子读起来特别凌乱,可能原文是好多从句组成的长句,但是作为中文这么直接整过来实在头疼,很多地方翻来覆去仍然搞不懂指代关系,就是囫囵吞枣而过了。这么读了 9 卷… 让我感觉大家的思想就是高深莫测啊!现在感觉,太遗憾了。我浅薄的认知认为,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魅力,而翻译除了要把原书的核心思想和语言魅力通过翻译进行展现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目标语言的特点和其精准的修辞手法,才能让读者更能畅快的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