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书,是一个神奇的产物。它或是记录着尘封的轶事,一段逝去的历史,乘载著作者的心血。与此同时也注入阅读者的牵挂。当奥古斯塔斯・缪尔以游戏笔墨写下约翰・巴克斯特日记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意识到这无疑是二手书买卖,兴许也是书籍收藏中最妙的部分:发现和经手珍贵而重要的东西。而书店,就是这一个个奇迹的载体,一个个平行世界的连接点。在电子化的时代冲击下,书店必然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是也同时在焕发新的生命。 本书作者就是书店的创办者,自身就有着亲自从网络书店到实体二手书店的展店历程,这是一份有趣且宝贵的经验。我本身也喜欢逛二手书店。在台湾台北时,最喜欢的就是在新光华商场的五楼,有好几家二手书店。翻阅着那些老书,间或夹杂着前主人的注释,重点笔记,这本书的份量,一下子就沉重了起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安静地做一个读者逛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别被腰封上的字给骗了哈,真有不上班的生活?才不是咧!享受工作才是重点。高中辍学混迹美国?冷静啊!这可不是鼓励你也这么干。“最糟也是最棒” 是看待事物的方式,凡事都有两面性,反思自己做过的事情,让自己成长的开心的点有哪些?做的不够好可以提升的点又有哪些?这么说来似乎就没有成功与失败的事,只有一次次塑造自己的经历。不开书店是可以的,不当编辑出版书籍也是可以的,读书就很好了。读书就是能开阔眼界,比如,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台湾原住民歌手舒米恩,他和旺福有合作,唱了那首《Ho Hai Yon》。读书就是能产生共鸣,比如,作者说的 “不那么执着于物,轻松了许多”,今年年初我在整理东西的时候,突然觉得,哪有什么是 “我的”,只有 “我需要的”,“我喜欢的”,分清楚以后,好多东西都可以处理掉。读书就是在寻找,区分喜欢和讨厌,是自我发现和更新的过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喜欢很喜欢其中描述人际关系的几句话。比如说 “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单行线,而应该是你来我往的传接球,唯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P49)。相同意思的话语,作者用了好几种表达方式反复进行了强调,看来,对其来讲,这也属于难得的生活体验呀。算得上是真知灼见。还有关于移动书店的作用,总结的也是极其准确,引人深思。“移动书店有着与其他书店略微不同的图书,只要能够成为顾客与那本书相遇的地方便足矣”(P64)。相遇的地方,多么朴实而又有力的短句呀。很喜欢的地方,还有对几座城市的描写,代入感很强。不管是洛杉矶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还是随处的去探索。步行,去发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突然发现自己好久没有享受逛书店的乐趣了。今天陪小高姐和大牛去参加教育机构组织的中秋亲子月饼制作活动,在上海五角场旁边的合生汇。期间肚子不得劲,出来方便时,突然发现活动场所旁边有一间大众书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让我不由自主的向她走去。突然发现,自己好久没有享受逛书店的乐趣了。一方面是现在的独立书店越来越少,卖书已经无法维持现在这个时代高昂的租金了。而电子书、阅读器、网购平台的便利,也使得书店根本无利可图。可我觉得人们还是有逛书店的需求的啊。这几年逛得最多的是西西弗书店。在我生活、出差、旅游、工作所在的这些城市,连新华书店都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而像言几又、1600、蓝狮子这些书店都是地方特色的书店,只有西西弗好像已经形成了高端和文化的气质,被很多商圈选中,成为入驻店铺必备的一个选择,其他的我还没看到。然而,西西弗的书,也是为了盈利而选择的,基本上都是快销和畅销为主的。好多书在西西弗是看不到的,而在西西弗能看到的,50% 的都能在【得到】和【微信读书】找到电子版。以我 AI 听书的习惯,能找到电子版的,我怎么会下单了。所以虽然逛西西弗,却毫无乐趣。只是看看有没有什么我没注意到的书籍,在手机的书架上补齐一下。而今天短短十分钟的闲逛,却让我爱上了合生汇的这家大众书局。别的我就不说了,几乎 90% 的书没有电子版,有些书甚至在这些 app 上连查都查不到。可就是一走一过的瞬间,最少有十本书是我想入手的,甚至我在逛她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我怎么只用 AI 读书呢。这么多书,我是不是应该每周挤出一段时间过来阅读啊。这种感觉还是电子书刚刚出现时,我才有的。后来就渐渐地消失了。甚至去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我都没有这种感觉。问题究竟出在哪呢?想不明白。其中有不到一平米的一个展台,也就放着十几本书,全是包含着书店这个词的。《书店的灯光》《我在书店等你》《书店东西》《书店时光》《书店日记》《下雨的书店》。。。。我恨不得把每一本都买下来。可惜,今天去不是买书的,而且,我现在纸质书阅读的少,也担心买回来又没有时间看。纠结良久还是作罢了。而前面这一大堆就是引出我今天为啥阅读了这本《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这本小书。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不是太高,但应该不是书本身的问题,只是口味没有对上我今天的需求。如果不是有前面这件事的冲击,单纯的来读这本书也许体验好很多。我期待的是像《书店风景》那样介绍世界上各个有趣的独立书店的书籍,或者是像《深夜书房》那样,讲述来书店看书的那些人的那些事。可《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却是作者松浦弥太郎个人的一本小自传。讲述了他为啥会选择看这样的书店,是什么影响了他的生活,他是如何做成现在这样的事业的。而且,读到最后一行时,显示,这个书店是 2002 年时的存在,而在 2009 年时就已经关闭了。关闭的原因不难想见,但却无法抑制内心的那份悲凉。说到这里,回顾刚才写的这些文字,突然发现,书店之所以消亡,恰恰是像我这样的读者的转变。缺少了真正以买书为乐趣的受众的支持,书店进入博物馆的时间就大大加剧了。也许实体书还会存在很长很久的一段时间,毕竟网购、阅读纸质书和收藏的需求还是存在的,只是书店却可能撑不了那么久。好难过。我内心在挣扎。一方面无论是家里还是单位,能够用来存放书籍的地方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现在的日程安排和生活压力,阅读纸质书只是美好的幻想,即使我真的能挤出那份时间,我又如何安抚我那充满负罪感的内心呢?我现在连抽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看电影都做不到,又如何能够做到去平心静气的阅读呢?可我还是想把那些喜欢的书籍购买回来,哪怕没有时间阅读,只是单纯满足自己的购物欲呢。我喜欢买的东西不多。出了食物可能就是书籍了。如果没有看到这家书店,也许我就浑浑噩噩的混下去了。可现在看到了,百爪挠心,痛苦难忍啊。如果你在上海,推荐你去五角场旁边合生汇二楼的这家大众书局,真的是很好的游历阅读的所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