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0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华美的生活 藏污纳垢 幸福的爱情 彼此妥协

    1⃣️ 出名要趁早这是张爱玲最重要的话,她也确实做到了,才二十三、四岁,她就已经写了几部超级精彩的小说,时至今日,都让人反复阅读,不断探索。2⃣️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长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读张爱玲的小说,总是让人看到华美生活中那无法忽略的虱子。男女的爱情,在她的笔下,写的如此的真实和算计,所有的人,都只为着内心的目的,在不断的试探对方。真正的、那种纯粹的、奋不顾身的爱情,可能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并不存在,每个人都为自己做打算。3⃣️ 张爱玲一贯的主题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即使你极力地控制,以自制力为荣,但,最后你还是自己欺骗自己,人的理性无法控制自己的潜意识。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意识要什么。4⃣️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 这段话出自张爱玲的作品,每一次读,都觉得真的是太真实了。感情就是如此,千疮百孔,外面看起来再美好,也总有许多的委屈和不甘在里面。5⃣️ 许子东老师真是文本细读的高手在张爱玲作品中,那些闪烁其词的语言,那些若隐若现的线索,都被他抓住了,紧紧的抓在手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因为得不到母亲爱,又对父亲的爱很渴望的,有恋父情结的女孩子形象。6⃣️ 张爱玲今生可能都在寻找爱所以她的作品,读起来总是那样的残忍,在《第一炉香》中,前脚相爱的恋人,后脚就看到他与别人调情。真是把内心撕裂了,放在眼前。让人觉得唏嘘她的作品中,那些细小的东西总是特别打动我。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

      有人说:“就是最豪华的人,在张爱玲面前也会感到威胁,看出自己的寒碜。” 同样道理,在张爱玲的文字面前,再仔细的文本阅读,也会显得粗枝大叶。张爱玲在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海外华人文学中的影响,就像 “鲁郭茅舍老曹” 在中国大陆文学界的影响一样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段时间读了两本关于张爱玲的,一是这本,另一本是《张爱玲传》。不知道是年少 “无事故”,还是现在 “太事故”。对于这个从前无法理解的神秘女人,多了很多的理解和认同。记得那时看《金锁记》和《半生缘》,我压抑得喘不过气,那个愤怒无力可致。一个美好的年华,一个龌蹉的人性。一个无可奈何,一个扭曲拧巴。当时的曹七巧在我心里就是一个恶心的变态女人。没有同情,没有不同角度的理解。现在看张爱玲,她极致理性、自私、孤独、清高。这些都不再是贬义词。历经生活的我也慢慢变成如此。所以多了理解,多了懂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入门张爱玲

          因为吴军老师的推荐,我终于抛弃几十年对张爱玲的偏见,开始读她的作品。可是一开始读金锁记,读第一炉香,觉得还是有些压抑。于是各种寻找有关她的书籍。许子东教授的《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算是开了一个头,但是只有短短一个章节。书中有提到本书,得到上一搜还没有上架,点了上架预约通知。前几天,突然通知我上架了,国庆节期间一口气看完,边看边回想每一篇文章的细节,一路恍然大悟。对张爱玲的那些偏见也全部一扫而空,只剩下赞叹和敬畏,还有一些心疼(主要是后期生活的艰辛)。看到一多半才知道本书其实是喜马拉雅音频课整理而来,也去听了音频,可是还是更喜欢看文字,看文字感觉和张爱玲更接近。此书可以入门级的了解张爱玲的一生,家庭,婚姻,代表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文学地位。也详细分析了张的写作手法、风格、代表作的结构,并和五四文学进行了对比(要更好地了解五四文学又要回头去读《现代文学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胡兰成曾经如此形容张爱玲。在那个时期的一众才女之中,写爱情、男女战争一绝的,便是她。当然,她笔下的各种金句似乎比爱情故事更广为人知:“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整个的世界像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点酸痛。” 单靠金句估计也凑得出一本书来,当真出这么一本书来,腰封上估计会印上 “金句女王” 力作之类的宣传口号。她也是个令中国现代文学史头疼的存在,“鲁郭茅巴老曹” 排队排得好好的,现在突然挤进一个张爱玲,不知该如何安放。我一度不太喜欢她,在那个充斥着家国情怀的时代里,情情爱爱似乎格局小了些,我更偏爱萧红那种路数的。但最近偶然读到了许子东对于张爱玲的解读,竟对她这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儿生出些许好感。三十来岁重读她的文字,才懂原来宏大叙事是一种写法,日常琐碎也是一种写法。张爱玲的写法是用身边的小事对抗世界的大事,因为画图远近大小的比例,所以窗台上的瓶花比窗外的群众场面大。虽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但与我们更相关的,还是朴素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民国时期把善写脍炙人口的才子佳人的作家归为一类,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 鸳鸯蝴蝶派。但有些作家很介意自己被贴上这个标签,比如张恨水。“鸳鸯蝴蝶” 似乎代表着世俗的、小市民的、不高级的品味,站在严肃文学面前,有些局促,甚至抬不起头来。张爱玲却丝毫不介意,甚至有意无意表达自己正是以小市民的视角,来写小市民的白日梦。这种真,恰恰是她的可爱之处。品味这东西在她眼里,只有喜好之分,没有高下立判,像是她在《谈音乐》里表达了从趣味上自己与通俗文化、流行歌曲、地方戏的天然亲近。而有些过分强调所谓高雅的群体,则更像她在《封锁》里描写的女主人公吴翠远,“专听贝多芬、瓦格涅的交响乐,听不懂也要听”。我在许多年之后,承认对她的欣赏,也算是一种对于自己世俗化品味的和解,至少是一半的和解,爱情故事持保留意见,但文笔是真心喜欢。张爱玲的文字过分灵动美好,我跟好友感慨羡慕她的文笔,她写 “大规模的交响乐自然又不同,那是浩浩荡荡五四运动一般地冲了来,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变了它的声音,前后左右呼啸嘁嚓的都是自己的声音,人一开口就震惊于自己的声音的深宏远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时候听见人向你说话,不大知道是自己说的还是人家说的,感到模糊的恐怖。” 通常大家都是用交响乐去形容运动,但她的习惯是反过来写,这种学都学不来。许老师的说法更专业:“逆向营造意象,以身边室内可闻、可触的实体,来逆向形容大的、抽象的、虚的东西。” 于是在她笔下,葛薇龙在乔琪注视下的手臂不是手臂,是热腾腾的、泼出去的牛奶,管也管不住;佟振保旖旎的遐想不是遐想,是热的芯子,微温的水,龙头里挂下一扭一扭的水。这样的妙笔生花在实践着,要写风就不能只写风,要写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何等细致入微的观察交织着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才孕育得出她这样的才情。我对于张爱玲的欣赏,更大程度上源于她的真,或者说,她让我开始思考,选择做 “好人” 还是 “真人” 的问题。她的真是敢于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并且毫不避讳的承认。除了敢于承认自己对于通俗流行的热爱,承认自己就是市井小民之外,她回忆自己 8 岁与母亲分别时的嚎啕大哭,说那似乎并不是出于真情实感,只是觉得这种情形下需要眼泪,于是,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她接受了自己不是一个符合世俗标准的 “孝顺孩子”。我很喜欢的小短篇《封锁》里边,她还有更多关于 “好” 与 “真” 的探讨。我们所说的 “好” 更多时候不是指绝对意义上的好,而是屈服于旁人对自己的看法,努力赢得别人口中的好。我和小伙伴们很多时候在群里相互安慰,就是因为我们是妥协怪、善良怪、共情怪,过分替别人着想,所以时常无法拒绝别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对于 “好人” 标签带来的负累,我们深有感触也被深深困扰,明明内心已经炸开,表面上还要保持微笑。大约是长久以来的教育不停迫使我们,要做个大家都喜欢的好人。于是在年纪更小的时候,我常常局促不安,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会让我在意很久。于是 “真” 成了我们无比向往的活法。很明显,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与自己和解是个多方面的大工程,其中也包括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和追求真的勇敢。“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 —— 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 —— 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许老师这段文艺的文字我想稍稍改动一下:谁都像我们一样,虽然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但也希望我们最终都能接受并坚持自己的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毕竟张爱玲

              对照着把小说又读了一遍,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小细节被提示。但是最后一章基本没看,大约张爱玲的晚期作品不但让人隔膜,不是最天才嘴最经典的男女角力斗争,也不再有天才的华彩,但似乎反而是作者相当看重的一段时光。读完本书,恰好得 50 元券,买安神晚课,松弛绷紧的苍凉神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点从前没读过的

                对于分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听许子东先生娓娓细说张爱玲小说与世界的两极,说她的文字真是美,可她的笔又真是残酷,确实,女人都是同行,同行即是冤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再度的痴迷

                    喜欢张爱玲,倒不是因为她的小说。最先接触到的是她的那张照片,单手掐腰,仰脸,不盯着镜头,不是说多美,而是一种味道,一种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味道。虽然说 “女人是同行”,但是我喜欢那种味道,骨子里的桀骜不驯,骨子里面的自信和眼中的目无一切的感觉。后来就是她的经典语句,“成名一定要早 “通向女人心灵的途径经过阴道”“朱砂痣和白月光”“低到尘埃中的花朵”“得不到男人的喜爱,也会得不到女人的尊重”(不是原文)等等,那个时候就会感觉,真好呀!她怎么能够用这样的词语,这样的语句,这样的描述来写尽男女之间的情事?还有女性的心理呢?后来慢慢知道了她的故事,知道她说出这样的话语时,不过 20 多岁,真是惊叹~怎么会有如此有才气的女子呢?再后来是不同版本的电视改编篇目,再后来才是她的小说… 看了她的小说,再看她的传记,感觉很心疼她,也是一个可怜之人,也是一个普通女人,也是一个为情所困的女子。我能理解她的社恐,她的自恋,她的清高,她的自信,甚至于她的自卑,她的敏感,她的焦虑… 她怎么会不爱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弟弟,赖雅呢?但是就是有这么一种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爱,不仅仅是爱情,而且也包括亲情。因为在她的童年看不到健康的亲密关系该如何相处,她也许知道父母之间的相处是不好的,但是怎么样才是好?怎么表达自己的爱恋?怎么和亲密的人相处?这些她都不知道?如果她那么薄情,就不会 “飞蛾扑火” 般的和胡兰成相恋,不管不顾,丝毫不在意自己当时的名气和胡兰成接近她的目的和滥情的本质。她以为遇到了一位了解自己的人,自己的知音,其实最后发现是个骗局,全是自己的意念,亦如《金锁记》里面的七巧安慰自己的话语,他骗她,她从来都是知道的,通透如她,后来怎么不知道胡兰成的渣男本质呢?但是千里寻夫,拿钱支助,这样的 “舔狗” 的事情她都干了,什么面子,什么钱财,什么政治立场,她通通不在意了,因为本身这些就不是她在意的,不是她看中的,这就是爱情呀?她怎么会是一个薄情之人呢?包括后来的赖雅,她本身就是一个才气之人,她的爱情才是不在意世俗的那些的~何况她一直都是一个不在意物质的女人,真是心疼这么一个通透之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了错觉,就登下了神坛。

                      张爱玲的小说残忍的不愿去细读。但是这本书所介绍的张爱玲。好像不用读很多也可以读懂张爱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真真体现了个细字上,对张爱玲的作品是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解读,对我们理解张爱玲小说与散文有很好的启发,很不错的一本书,可见作者对爱玲的喜爱。无处安放的天才作家,特立独行,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细读张爱玲

                          开篇是孤零零,凄厉厉的晚年 / 已是流浪奔波 / 已是心酸至极…… 无奈 / 也许对于民国才女是主动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度过余生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 —— 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 —— 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刀也如酒

                            借许子东之眼,看张爱玲,是一种抄近道。借用归纳法与结构思维去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好处是能从作家史上整体把握,弄懂她的时代意义。而坏处也明显,少了细读其作品的耐心。阅读张爱玲也要分时间的,年轻人,欲望强烈,从张爱玲中看到的是女男博弈的细心较量;中年人有了家庭,反向阅读中获得了保存婚姻的另一种方法,年老者则看到了人性中的慈悲,从刻薄感情后生出的温柔慈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看完电影《第一炉香》,像似陷入了那一片温湿潮闷的情绪里,化不开又不甘心。然后重新看起张爱玲的小说,再一路追到这本,也许我们都在张爱玲的文字里看到过自己的选择、情绪和遗憾。最后那些荒唐的、伤心的人和事成为过往,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咀嚼着别人的故事,留下自己的唏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什么要细读张爱玲,因为以往张爱玲被大众所读,但被文学史所刻意忽视。不是不知道该讲,而是不知道怎么讲。没有弘大视角的激烈斗争,只有儿女情长的勾心斗角。细读张爱玲的过程也是重新梳理文学史的过程,是看到大多数人都在读的文学,是理解市民的文学需求。是重新理解张爱玲对现代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仅是细腻的描写,更是独特的女性写作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刚好想读读张爱玲,看到这本就忍不住打开了。这本透过作品讲述张爱玲的一生,也有作品里描写的细节解读,可以帮助了解一个作家及作品。张爱玲有很好的家世,与父亲、母亲的关系就不那么如意了,前期的她真是惊才艳艳,精华作品也几乎是集中在那时候,几段感情对她影响蛮大的,尤其是胡太下头了。中间还穿插了五四文学其他作家以及作品的叙述、对比,对那一时期的作者有了点 “全面性” 认识,晚年的作品也很有代表性,在图书馆只找到一本《小团圆》,直接从终章开始看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极好的导游

                                    自己读了不少张爱玲的小说,通过许教授的分析,从中读出了很多不一样。尤其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结合许教授的分析,再去读,读出了很多文字的隐喻、人物的纠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苍凉

                                      我是 1993 年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当时是一套 4 本,后来被人借走那本长篇小说没有归还,一直很遗憾。每次读完她的小说,总有一种悲凉的感觉,而且那种难受要好几天才能缓过来,然后才回到现实生活中。其实不要看时代背景,她的书也能一读再读,而且不过时,因为她写的是人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既有对小说的细读又有自己的一些新德见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帮你看懂张爱玲。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