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去圣乃得真孔子》读后感——客观真实地看到孔子
从去年开始我便开始跟着樊登老师的视频学习《论语》,案头还有一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当然也阅读了其他关于《论语》的书籍或文章,对于《论语》的了解,距离登堂入室当然还是差得很远,不过至少算是摸到门边啦。这次把李零教授的《去圣乃得真孔子》通读一遍,对《论语》,对孔子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当我面对一部经典时,不应顶礼膜拜,更不能束之高阁。对于孔子的评价也是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从先秦到当代,我们对孔子的评价总是再发生着变化。这让我想起在上大学时,校门口的旧书摊上就有一本关于《论语》的书,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 BJ 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上面全是 “批 L 批 K” 的论调。当时,因为囊中羞涩,未能购买,后来得知被某位教授买走了。 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客观得看待古代的先贤,我们在学习他们的同时,要给予中肯的评价。这也是阅读的态度,甚至是为人处世的态度。 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李零老师的书,好就好在 “不说好话”,不因为喜欢孔子而去附加无尽的意义,做无意义的道德美化,为其实很简单明白的 “污点” 做辩解。真实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喜欢他们,不是无限赞美神话,而是还原他们作为人的方方面面,既有偏执好恶,更有对理想的真挚坚持。神人做出多大贡献都是应该因为是神,不值得被崇拜。普通人做出影响当时的一代人,乃至千古传颂的事情,才是伟大,值得铭记崇敬。不为尊者讳,而还尊者以真实,让真正值得尊的人,因为做出的事情而得到有价值的尊重,而不仅仅因所谓的名声而被尊重,才是真正的致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1.0“不学有术”的典范年前看过陈舜臣的《儒教三千年》,对比看完本书实在是不堪入目。有术(大量的细节知识)不学(没有辨析和思想),呈现的是作者作为个人,自诩知识分子的顾镜自怜。完全把孔子从历史时空割裂开来,其中居然有这样的话 "中国的政教结构…… 一直是天人分裂",建议听听李林《宗教学 10 讲》中的‘虚神’一章,这种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观念做立论,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书的能变成某种流行,受到推崇,就是中国当代社会科学的现状,学术和历史、文化、社会的割裂,粪土之墙不可圬。作者引用蔡元培先生,评价胡适的话 "截断众流",看来是对近代人物、中西风流是有认识的,为啥到了 3 千年前,就变成孤立的个人。自恋不好,自怜更可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再学《论语》读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 纵横读》的过程中,想起几个发生在我身上的小细节、小片段:一是女儿时不时地在我们面前诵读一番《弟子规》《三字经》,这些传统经典取材广泛、内涵丰富,作为国学启蒙意义重大,实有必要。二是这本书为多年前 “双十一” 所购,《我们的中国》《我们的经典》一套八本,抄底囤书之举,现在方读,有相见恨晚之感。三是驻村扶贫期间,我们将 “礼尚” 作为村庄打造理念,旨在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寻求朴素治理;也帮村长在县城读初一的孩子买了《四书》,当地老师的要求。四是十一年前,参加公务员面试,具体题目早已忘记,作答时,引用了孔子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的说法,想来应该是可以加分的。五是在山东求学期间,舍友之一便姓孔,曲阜人;高中一后来读古代文学的 “才子型” 同学荐书,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便是其中一本。六是大学时,在石家庄图书大厦,买了两本《于丹〈论语〉心得》,排了半天长队,得其签名,追星一把,在漫长的等待中,激动之情早已隐隐而去。言归正传,说说这本书。2004 、2005 年,李零在北大讲《论语》,给学生授课的讲义,作者称读书笔记,2007 年以《丧家狗》为名出版。此书名一出,引起轩然大波。李零专门写过一封信,予以正面回应。在《丧家狗》中,李零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 “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 “内圣外王”。他只是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去圣乃得真孔子:< 论语 > 纵横读》是《丧家狗》的续篇。在这本书里,李零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侧重历史叙述,先谈孔子,再谈他的学生以及其他人;下篇讲思想,横着读,介绍孔子最重要的想法,分析他的学术背景和宦游经历,看看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到底在哪里,总结一下从《论语》学什么。其中几段话,扩展了自己的认知,给出了一些方法性的指导。整理摘录如下:读《论语》的读法:《论语》是子书,要当子书读;《论语》中的话,主要是说给学生听的,别搞错了对象;《论语》篇幅长,内容乱,阅读要有耐心;《论语》是语录体,要打乱了读;纵读,按人物的年代读;横读,按主题摘录的方式读;读不懂的问题,不妨搁一边儿;重视出土发现;忌拿《论语》当意识形态。研究孔子的两个建议:先读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事迹,知道他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有一点时间上的感受;到孔子故里参观,了解一下他的生活环境,感受一下历朝历代尊孔的气氛,有一点空间上的感受,有一点古今对比。孔子的 “七十自述” 这段话,谁都往自己头上安,其实跟谁都无关,只跟孔子有关。是他 70 岁后,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来的几句话。他这一生,颠沛流离,奔走呼告,精神无所托、理想无所遇,郁郁不得志,到老了 “从心所欲,不逾矩”。不但置外界的毁誉于度外,别人爱说啥说啥;自己的内心也大解放,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处处得体,一点不坏规矩。孔子看不惯 “礼坏乐崩” 的时代。他的一切思想都是以君子为中心,他的理想国是君子国。他信古、好古、复古,其实有很强烈的现实目的,借古代批判现实、寄托理想,改造社会,挽救世道人心。《论语》虽是语录,但选得好、编得好,主要是坦荡直率不虚伪。书中人物,喜怒笑骂,毫不遮掩,寥寥数语,写意传神,让你觉得,生活中的事,本来就该是这么个样子。后人崇圣,再怎么曲里拐弯,美化之,神化之,都遮不住这种优点。“圣人” 这个词,孔子时代好多人都说;孔子活着的时候,子贡就想树孔子为圣人,当即被孔子否认;孔子死后,子贡、宰我、有若继续树孔子为圣人;子贡、宰我、有若之后,圣人的概念乱了套。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李零理解,它打的是朱家店,而不是孔家店;打倒的只是店,而不是孔子。孔子走下圣坛,重归诸子,对于恢复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李零这两本书对孔子、对《论语》的解读,学术性强些。看进去容易,读透弄通太难了。粗读完《去圣乃得真孔子:< 论语 > 纵横读》,从书架上,我又发现了《天下归仁:王蒙说 < 论语 >》。他的解读,生活性更强,以后慢慢学习消化。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早已渗入到华夏儿女的骨髓。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他的圣人之位,是被后世权力系统推上去的。他的思想主张深得人心、深入人心,在中华文化的构建、凝聚和延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蒙说,《论语》的魅力来自它的教化性与人生性、生活性、生命体验性的结合,来自文学性、语言性、修辞性与道德性、唯善论的结合。越读可能越有历久弥新、妙趣横生、醍醐灌顶、受益无穷之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论语》的学习、领悟、认知及其负载内涵的践行永远在路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00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作者写这本书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你用这个问题就可以找到一本书的核心价值观。因为作者写作一本书,他一定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写的,这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我们曾经说过,阅读的价值在于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而作者写书的价值也是同理,也是为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比如《影响力》这本书,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想要通过了解提升影响力的原因,从而解决提升一个人的影响力问题是吧。在我们回答问题之后,还需要再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在书名后面加个是什么三个字,那影响力是什么?影响力就是有多少人愿意支持你,支持的人多影响力就大,反之,支持你的人少影响力就小。002、作者想要通过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既然作者要解决问题,就一定会提出解决方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根据作者要解决问题找到问题解决方案,一般我们可以在书的封面封底、广告语以及书的序言或目录中去找。那提升影响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从书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见提升影响力的 6 个技巧,所以答案就是作者通过使用使用 6 个技巧来提升一个人的影响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