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为什么“不干活”的人,反而比“干活”的人收入更高?
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看似不用做什么,却收入很高。有些人整天忙得团团转,收入却一直不高。这里的 “不干活” 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那些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善于利用资源、擅长沟通协作的人。他们看似不用做什么,却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好,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他们如何做到的呢?其实,关键在于他们的管理效率。管理效率是指管理者通过合理的分工、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沟通协作,使得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举个例子,假设有 10 个人去种树,大家没有任何规划,只是随机分工,一天下来可能勉强种了 20 棵树。这就是自然效率。现在派你去当管理者,你不用亲自下场干活,在你的指挥下,3 个人负责挖洞,3 个人负责种树,1 个人负责填土,3 个人负责浇水。分工明确,协同作战,大家一共种了 80 棵树。这就是管理效率。管理者,其奋斗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去提高自己的管理效率。它超出自然效率越多,也就越能体现管理者的价值。就像一名将军,运筹帷幄之中,虽然没有参与一线作战,一个决策,可能会导致 “大获全胜” 或 “满盘皆输”。将军的价值,就会远远高于任何一名在前线作战的士兵。如何实现这种关键跃升呢?刘润老师提出了四点认知的跃升:责任跃升、沟通跃升、关系跃升、自我跃升。💼✅从个人贡献者,到人员管理者责任跃升:从关注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到关注整个团队的任务和目标;从关注自己的收益,到关注整个团队的收益。合格员工的责任感可以概括为:指哪打哪,说啥做啥;优秀管理者的责任感可以概括为:创造条件,拿下山头;创始人、合伙人的责任感可以概括为:身负使命,超越自我。✅ 从人员管理者,到团队领导者沟通跃升:从倾听下属的意见,到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关注自己的需求,到关注团队成员的需求。✅从单点成功,到全面开花关系跃升:从建立简单的人际关系,到建立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关注自己的利益,到关注团队的利益。✅从自我驱动,到他人驱动自我跃升:从追求短期的成功,到追求长期的成功;从追求个人的成长,到追求团队的成长。投资领域,能够虚心接受他人善意的指正。如果确实是自己看错了,却不肯认错的话。追求的只是 “小我的满足”,是一种虚弱的自欺欺人罢了。要这样想:他人指出我的错误,实际上是助力了我的成长,让自己的投资体系更臻于完善,最终实现 “大我的成就”。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新任经理岗的底层逻辑:建模角度拆分一、管理岗的价值创造逻辑:管理价值 = 团队价值 ×(管理效率 - 自然效率)管理效率 = 动力 × 能力 × 沟通 × 协作经理突破自然效率的底层逻辑:通过优化流程,高效地连接更有动力、更有能力的人,以此创造最大的价值。二、突破自然效率的心法接受从 “自己做事” 到 “通过别人来做事” 需要的四个心理上的跃升:⤴️1、责任跃升:对任务负责到对目标负责先拆解,再拆分。拆解是做乘除法,拆分是做加减法。⤴️2、沟通跃升:用自己的手到用别人的脑用建设性的话术,从自己知道怎么干升级为让他人接受这么干。⤴️3、关系跃升亲而不密,从基于 “感情” 的左右的伙伴,变成了基于 “责权利” 的上下的战友。⤴️4、自我跃升:从小我的满足到大我的成就找两个榜样,父母和君王。三、突破自然效率的四个 “剑法”:🔘动力:火车头→动车组联动 1、情绪张力,是所有动力的最终来源。🔄四种 “发动机”,即防御动力、获得动力、结伴动力和学习动力。🔄六种 “燃料”,即恐惧、愤怒、寻赏、意义、责任和爱好。🔄每一种动力都有不同的方向、强度和持久性,在合适的时候 “换挡”。2、激发员工的恐惧和愤怒,有四种办法:→制造恐惧:🔒杀鸡儆猴 🐟鲶鱼效应🔥热炉法则 →激发愤怒:⏺️树立假想敌(排行榜、流动红旗、不够好的自己和最后期限等)3、寻赏:把胡萝卜挂在结果上三个奖赏原则:第一,要按照大家认可的规则,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行使奖赏权力。第二,奖赏规则一定要在大家努力之前就制定好。第三,奖赏一定要跟每个个体的努力所做出的贡献相关,而不是跟群体的结果相关。4、爱好:自己给自己的精神奖励爱好有三个源头活水:兴趣、成就感和成长。5、责任:激发员工的三种责任感:①自我责任感。“最近你遇到什么事了吗?这不是你的真实水平啊!”,认知协调来激发。②团队责任感。组织的活动越多、越大,越有利于增进团队感情。大家一起享福 & 吃苦,互相帮助 / 承诺过,得到过别人的恩惠,也给过别人恩惠之后,最终才能建立起血浓于水的团队责任感。③客户责任感。用真实的客户案例、真实的客户反馈来建立员工的客户责任感。6、意义:三个步骤:找到意义、激发认同和练习用意义管理。🔘能力 1、教练要做三件事:训练、调岗和替换。一个人的成长模式是,70% 来自工作学习(“干中学”),20% 来自与他人的互相学习(传授),10% 来自正式学习(培训)。不断使用这 3 种方法,员工能力大概率就能提升,团队能力也会因此提升。2、“干中学” 有三个方法:即周记、分享和复盘。周记是引导员工思考,分享是引导员工有深度地思考,复盘是引导员工有深度的共创思考。3、传授的本质,是把自己的能力复制给别人。教练的传授分为五级:白水级、啤酒级、黄酒级、红酒级和白酒级。提纯三步曲:①先将经历经验化 ②再将经验方法化,③专家的帮助下实现方法理论化。4、培训就是从团队外获得不可能内生,或者内生速度太慢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培训是突破团队的能力天花板的工具。5、员工的表现可以分为 A、B、C 三类(2:7:1),我们应该重用 A 类员工,培养 B 类员工,去除 C 类员工。怎么去除 C 类员工呢?有两种办法,一是调岗,二是替换。调岗要认识到三件事:人与人是不同的,人与岗位的匹配可能是错位的,用对人比培养人更重要。6、三个动作保持选择权:①识别野狗和小白兔;②亲自解雇员工;③建立外部势能压。外部势能压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不管每个职位是否满岗,经理都要跟人力资源部沟通,大量地去看简历,保证能随时招人进来。二是招聘兼职或实习生,或找外部的人做临时项目,这能让经理接触到外部的优秀人才。三是对于有资源的公司、团队,甚至可以做 “缓冲式招聘”,设置 1~2 个冗余岗位,相当于打篮球有板凳队员,在场上队员出状况时能立刻上场救急。🔘沟通:升维思考和降维沟通 1、经理的向下沟通:目的是减少信息不对称,是没有惊喜和意外。沟通要做到三件事:想明白、说清楚和让员工能接受。2、想明白,就是搞清楚 “为什么”“是什么” 和 “怎么做”。3、沟通有四个维度:听、说、写、画。它们的信息沟通效率从左到右依次提升。听不如说,说不如写,写不如画。4、沟通要善用工具。最基本的沟通工具有七种:一对一沟通、即时沟通、电子邮件、走动管理、例会、看板、周报。5、形成书面的流程、制度和价值观,是穿越时间、面向未来的沟通。流程,是让方法论穿越时间的沟通工具;制度,是让合规性穿越时间的沟通工具;价值观,是让决策力穿越时间的沟通工具。6、能接受,靠服从性测试带来的威权不可行,需要反求诸己。四个办法提高员工的接受度:没有私心、不要偏袒、赏罚分明和展示专业性。🔘协作团队协作的目的,是高效完成目标和任务。1、执行靠闭环。协作的界面就是构建闭环。即: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2、提高靠循环。PDCA 这四个步骤:周密计划、严格执行、同步检查和及时调整。3、发展靠规划。要做三件事:练习做三年规划,确定最近一年要做的三件事,设定一年三件事的衡量指标。4、健康靠文化。把团队打造成健康的生命体三个建议:鼓励白、压缩灰、禁止黑;用人不疑,但事情要查;提高可预测性。5、格局靠授权。从眼中全是事到眼中全是人,是你从员工成长为高阶管理者的关键步骤。授权有五个级别:指挥式授权、批准式授权、把关式授权、追踪式授权、委托式授权。6、效率靠流程。流程是 “怎么做” 的标准化,愿景是 “为什么” 的标准化,价值观是 “是什么” 的标准化。
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技术到管理:角色转变的挑战曾记得自己在刚刚升职为前端小组长的时候,并不懂管理。公司也没有提供任何管理培训。走过了很多弯路,后面养成看书习惯后。发现其实很多坑,前辈们都躺过并总结了解决方法。刘润老师这本书值得每位管理人员看一看,没有复杂的公式,却提供了清晰又实用的方法论,每一条都像一把钥匙,能帮你打开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困境之门。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特别强调 “责任” 和 “沟通”,这两点也是我在实际工作中踩过无数次坑才慢慢悟出来的。比如,刚当小组长那会儿,我总觉得自己得做个 “万事通”,组里谁有问题,我都会第一时间接手,生怕事情耽误了。但时间一长,我发现不仅自己累得喘不过气,团队也越来越依赖我,变得没有主动性。刘润老师提到,管理者的职责是对目标负责,而员工是对任务负责。如果我一味代劳,就等于把他们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长远来看对团队是个巨大的伤害。后来,我试着改变了思路:不再直接告诉大家该怎么做,而是通过问 “为什么”、“怎么做”,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拆解任务。刚开始,有些人不习惯,觉得麻烦,但慢慢地,他们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也给了我更多时间去思考团队目标。再说沟通。刘润老师的 “心法” 特别让我受益。他讲到沟通要少用 “但是”,而要用 “是的,同时”,这点我尝试了以后发现特别管用。有次组里一个人提了个方案,我觉得不太行,但以前总是直接说 “这不行,里面什么什么有问题”,结果对方脸色立马不好看,讨论气氛也冷了下来。换种方式后,我学会了先肯定:“你的方案挺有创意,是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再考虑一下实施的成本?” 结果不仅对方没觉得被否定,还顺着我的话重新调整了方案。所以,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 —— 管理不仅是一门技能,更是一种态度。它不是单纯的指挥和执行,而是帮助团队和自己一起成长。如果你也在管理的路上摸索,不妨试试书里的这些方法,也许能帮你少走一些弯路。下面是我阅读后总结的一些笔记。1. 管理者的核心不是 “干活”,而是 “成事” 很多管理者一开始会被这个 “不干活的经理” 现象激怒,觉得不公平,但深想其实很合理。管理者不是靠多干活来证明自己,而是要确保团队 “有成果”。所以,经理们得明白:干活的人要对具体任务负责,管理者则对目标负责,甚至对最终的结果负责。能扛事的管理者才是真正的大哥。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陷在具体事务中,就要学会把任务拆解清楚,然后交出去。团队强不强,在于管理者能不能帮助大家 “目标清晰 + 执行有效”。2. 员工的四种责任感企业的分工是清晰的:- 基本员工负责任务(How),按细节指令执行;- 经理负责目标(What),知道方向和结果是什么;- 高层负责使命(Why),明确企业的存在意义和长远方向。这是一个递进关系。如果一个员工连任务都做不好,管理层的麻烦就大了。我觉得很多团队出问题,是大家责任边界不清晰。尤其是员工对 “为什么做” 的思考容易缺位,导致行动变机械。所以经理需要通过沟通、拆解,把每个人的 Why-What-How 捋顺,避免 “任务型员工” 无头苍蝇般乱撞。3. “奖赏” 三原则任正非的建议非常务实:- 规则先定好,不模糊、不拖延;- 别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用透明的标准;- 奖赏要个体化,基于具体的贡献,而不是笼统的团队成绩。其实,好的激励机制就像明晰的路标,指引大家通往目标。反过来说,如果制度模糊、分配随意,团队士气就容易崩。所以,奖金怎么分、功劳怎么算,最好别含糊。4. 沟通的 “心法” 和艺术戈德史密斯提到的沟通技巧很实用:- 避免 “但是”,用 “是的,同时……”;- 倾听对方,“你是不是觉得……”;- 善意表达,“我知道你是好意”。沟通要点是减少对立情绪,建立同一阵营的感觉。很多冲突其实不是因为问题多难,而是语气和态度把关系搞僵了。我的体验:管理中,不是理清逻辑的沟通难,而是控制情绪的沟通难。我们总觉得 “对” 最重要,却忘了 “合拍” 才最关键。5. 员工的动力:兴趣大于奖励爱好是内驱力的本源,而外部奖励只是 “锦上添花”。如果员工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愿意坚持,因为乐趣本身会激发源源不断的动力。建议:如果你是经理,尽量去了解员工真正热爱的部分,然后设计岗位或任务时给他们一些自由度,让他们在 “自己感兴趣” 的区域持续深耕。这对个人发展和企业收益都是双赢。6. 调岗背后的 “能力胜任度模型” 一个人的能力不适合当前岗位时,不是一定要 “培养”,而是可以用胜任度模型找到更合适的位置。比如,分析能力强但同理心弱的员工,不一定适合销售,但可能在定价策略或数据分析上如鱼得水。现代管理其实很像 “打牌”,核心是找到最优解 —— 把人放到对的位置,才是最节省资源的选择。既然能力有成长成本,何不先从角色调整入手?7. 游戏化管理的力量积分、勋章、排行榜这些小小的手段,其实特别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人天生对竞争和荣誉感敏感,用这种游戏机制刺激团队,不仅增加乐趣,还能提高效率。建议:在团队中试试 “公示成绩 + 激励机制”。比如白板贴目标进度,甚至用小红花标记每个突破点,会让工作过程变得更有仪式感。8. 好的战略在于追求 “未来的更好” 好的企业不是只看当下的成绩,而是要着眼未来。短期内,靠闭环执行任务;中期,靠循环提升团队能力;长期,则靠清晰规划让每一步都扎实。感悟:太多企业失败,不是因为勤奋不够,而是缺乏远见。与其急功近利完成今天的 KPI,不如深挖前置指标,找到决定长期成功的关键动作。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跃升公式“管理效率” 这是本书的核心概念,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刘润提出的 “管理效率公式” 简洁而深刻,不仅揭示了管理效率的构成要素,更强调了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动力” 是推动团队向前发展的基础。没有动力,团队成员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达成目标。动力可以来源于多种因素,如个人的职业发展、团队的共同愿景、企业的激励机制等。管理者需要识别并激发团队成员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其次,“能力” 是团队完成任务的前提。每个团队成员的能力和专长不同,管理者需要了解并合理分配每个人的职责,以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力。同时,通过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沟通” 是团队协作的桥梁。有效的沟通可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减少误解和冲突,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理解。管理者应该鼓励开放和诚实的沟通文化,确保每个声音都能被听到,每个意见都能得到尊重。最后,“协作” 是实现团队目标的关键。在协作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问题。管理者应该建立一个协作的工作环境,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工作,实现资源和知识的共享。刘润的这个管理效率公式,不仅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也适用于任何需要团队合作的场合。通过不断优化这四个要素,可以显著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新的职等, 需要用新的视角看待事情有启发 24 句话 1. 你的价值 = 团队价值 ×(管理效率 - 自然效率) 2. 有损沟通:管理者的嘴和员工的大脑,这两个沟通中介造成了巨大的损耗,这是团队管理者出现沟通困境的根本原因 3. 激励员工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他做自己爱好的事 4.“奖赏” 权力的源头,正是员工心中 “寻赏” 的情绪张力 5. 能力的滞后效,经理应该把 40% 的精力花在提升今天的业绩上,40% 的精力花在提升团队能力:提升团队能力就等于提升明天的业绩,另外 20% 的精力花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 6. 干中学的本质,是思考。所以,经理一定要创造员工对工作不断思考的场景 7. 公司自己总结方法论的时候,因为身处的环境不够复杂,经历的各种情况不够多,样本数太少,很容易忽视方法论成立的条件和边界。条件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它成立,边界就是超出什么范围它不成立。真正的专家能在更大的案例库(样本数)中总结出条件和边界,提炼出真正高浓度的知识,也就是理论 8. 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谁的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 9. 管理者不但要看员工的后置的财务指标,还要重点关注员工的前置的学习成长指标 10. 一个人的成长模式是,70% 来自工作学习(“干中学”),20% 来自与他人的互相学习(传授),10% 来自正式学习(培训)11.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是知人善用,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12. 不管是老板还是员工,面临的问题的本质都是:在我没有选择权的情况下,如何做选择。这本身就是个悖论 13. 亲手解雇一名不合格的员工,是经理的 “成人礼” 14. 经理不要请人力资源部去解雇员工,自己的员工要自己亲自解雇。因为大家不会记住在公司工作的每一天,但一定会记得离开的那一天,会记得每个细节。这些细节,对他自己、对公司,影响都极其巨大 15. 团队沟通的正确方式 9 个字来概括:想明白,说清楚,能接受 16. 所谓想明白,就是要搞清楚三件事:“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和 “怎么做”(How)17. 升维思考,降维沟通 18. 咨询公司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建模的能是深度思考的能力,就是画图的能力 19. 一场会议的价值 = 结论 - 时间成本 20. 流程、制度、价值观:穿越时间的沟通机制 21. 看五年,想三年,认认真真干一年 22. 员工可以活在当下,管理者必须活在未来。因为未来,很快会变成大家的当下 23. 格局靠授权 24. 心里多装人,授予决策权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企业里不同层级的人有四种责任感:对时间负责、对任务负责、对目标负责和对使命负责。后三种的本质是 How(怎么做)、What(做什么)和 Why(为什么做)。对目标负责,本质上是企业把千头万绪的执行问题封装成一个目标,然后配置相应的资源,交到经理手上,经理要拿着资源,对目标负全责,“咬定青山不放松”。对上,经理封装了整个团队的所有责任,要做到责任不穿透,“甩锅” 给下属的行为是很掉价的。对目标负责具体该怎么做?先拆解,再拆分。拆解是做乘除法,拆分是做加减法。经理要向能 “扛事儿” 跃升。你扛得起多大的目标,就能成多大的事业。本节我们学了从个人贡献者到团队管理者的第二个跃升 ——“沟通跃升”。在做员工时,我们自己的大脑跟自己的双手进行沟通,信息传递有着百分之百的完整度和百分之百的接受度,这是想法和行动无缝连接的 “无损沟通”。成为团队管理者后,我们通过别人来干活,决策和执行分离,我们要用自己的大脑指挥对方的双手,这时是 “有损沟通”。我们的嘴导致了信息完整度的损耗,他们的大脑导致了接受度的损耗。双重损耗之下,布置的任务往往完成度很差,这时团队管理者往往会产生失控的焦虑感。那该怎么办呢?要努力实现 “沟通跃升”,从自己知道怎么干升级为让他人接受这么干。本节先告诉你沟通的 “心法”—— 四种话术:“如果…… 就……”“是的…… 同时……”“你是不是这么觉得的?”“我知道你是出于善意”。富有建设性,是这些话术的内核。四种话术能够助力新任经理实现从青铜到王者的沟通跃升。从员工晋升到经理的关系跃升,本质上是从相交的圆变成包含的圆。你开始对他有权力,他开始对你有责任。你们的关系,从基于 “感情” 的左右的伙伴,变成了基于 “责权利” 的上下的战友。作为团队管理者,你要清醒地认识到,你和员工不是家人,也不是朋友。你们之间是战斗情谊,大家为了共同的战斗目标而相聚在一起。达成目标才是你们在一起的原因,要懂得从对人不对事转向对事不对人。做到亲而不密,是很痛的跃升。只有完成了这个跃升,你才能成为真正的管理者。古人有句话,叫 “慈不掌兵”。如果一个将军看到触犯军规的部下即将受到惩罚,会于心不忍出手叫停,并且觉得任何一个将士的牺牲都是不能接受的,那么他就不宜也无法带兵打仗。这就相当于管理者对下属宽容到不设红线,并认为任何一个员工都是不可以裁掉的,这样的话团队就无法前行。你我是战友关系,我们可以相互保护,但在必要的时候,你也可能对其挥泪一别。自我是非常感情化的东西,它会使你建立一种很强的心理防御机制。很多员工晋升为经理后,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他们心中的自我是 “小我”,就像一颗松子,外壳很硬又很小,只容得下自己。“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成为经理之后,你必须成为更大的容器,能包容所有的下属,否则你无法做到关注全局效率。怎么提升自我?找两个榜样,父母和君王。经理要向他们学习,从追求 “小我” 的满足,变成追求 “大我”—— 团队和企业的成就,这样才能拥有更广阔的一片天。一个自燃型的优秀员工升职为经理后,会发现手下的很多员工可能不如自己努力。经理在负重前行,员工却云淡风轻。怎么办?这时,经理首先要全面认识员工的(其实也是所有人的)动力系统:四种 “发动机”,即防御动力、获得动力、结伴动力和学习动力。六种 “燃料”,即恐惧、愤怒、寻赏、意义、责任和爱好。每一种动力都有不同的方向、强度和持久性。你可以在合适的时候 “换挡”。从员工晋升到经理,是一次关键的跃升。因为未来你要通过别人,而不是通过自己完成工作了。以前,你可能不需要理解 “人” 是怎么回事,但现在你必须理解了。理解 “人” 的第一步,就是把人的 “动力系统” 拆开,仔细看清楚里边的结构。然后针对不同的员工,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发他们的动力,这样团队才能由一个火车头带动变成动车组联动。愤怒和恐惧是人们面对危险时的两种情绪,它们属于防御型动力。对 “危机” 的恐惧和对 “敌人” 的愤怒,能够让团队凝聚起来做很多事情。伟大的领导者,都懂得制造恐惧,利用愤怒。试用考核制、末位淘汰制,以及犯规罚款、降薪降职等惩罚机制,都能让员工心生恐惧,打起精神来工作。激发员工的恐惧和愤怒,有四个比较形象的办法:一只鸡、一条鱼、一个炉子和一个假想敌。被人造谣污蔑、被人模仿抄袭、被人看不起、不被信任、不被认可等,都能促使员工 “化悲愤为力量”。经理可以用排行榜、流动红旗、不够好的自己、最后期限、向员工指明挑战等方法树立假想敌,用对 “敌人” 的愤怒来激发员工的斗志。愤怒和恐惧的动力强劲但不持久,经理可以不常用,但一定要会用。我们探讨了经理如何用奖赏的权力,来激励员工寻赏的张力。经理获得权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 “把权力关在笼子里”,不能妄想自己成为 “明君”。任正非说:“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 经理要记住三个奖赏原则:第一,要按照大家认可的规则,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行使奖赏权力。第二,奖赏规则一定要在大家努力之前就制定好。第三,奖赏一定要跟每个个体的努力所做出的贡献相关,而不是跟群体的结果相关。掌握了这三个原则,你就摸到了奖赏的门道。寻赏这个情绪张力,努力程度中等,方向指向利益,持久度中等,因为奖励带给人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本节介绍了 “学习动力” 发动机,里边的燃料是 “爱好”。因为 “爱好” 产生乐趣,乐趣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让人产生前进的动力。有三种途径可激发员工的 “爱好”:兴趣、成就感和成长。经理要学会读懂员工的兴趣所在;可以对 “90 后” 实行游戏化管理,并不断地庆祝胜利;还要让员工始终处于学习区。经理可以尝试激发员工的三种责任感:自我责任感。经理可以用 “最近你遇到什么事了吗?这不是你的真实水平啊!”,来激发员工的自我责任感。团队责任感。经理组织的活动越多、越大,越有利于增进团队感情。大家一起享福,一起吃苦,互相帮助过,互相承诺过,得到过别人的恩惠,也给过别人恩惠之后,最终才能建立起血浓于水的团队责任感。客户责任感。经理可以用真实的客户案例、真实的客户反馈来建立员工的客户责任感。意义,就是比自身更重要的事情。意义是利他的,超越了基因所控制的生存、繁衍等人生目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真正的自由。意义,是脱离了基本需求的、真正高级的人想要创造的人生价值。一定是对社会有巨大价值、对他人有巨大帮助的事,才能被称为意义。意义的意义,就是超越一切的动力。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让员工知道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是激发善意的一个关键方法。给员工的 “获得动力” 添加 “意义” 这种燃料,有三个步骤:找到意义、激发认同和练习用意义管理。意义对组织很有价值,我们甚至可以想到为意义牺牲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但是要注意:如果意义连你自己都不信,你却要员工信,这就不叫意义了,而叫画饼,甚至是欺骗。员工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此时你用的是他的手。员工能够理解,不能接受,此时你用的是他的脑。员工能够理解,能够接受,此时你用的是他的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6 个多小时看完,我觉得这本书比汤君健老师的《带团队的方法》更适合新任管理者。我看《关键跃升》的时候,经常浮现我在公司遇到的各种情况,而这个时候书里面会告诉我,其实我的很多观念是错的。而事实也告诉我,我那样想之后带来的做法是什么样的,而结果是什么样的。接下来它会告诉我,这件事情作为管理者应该怎么去看、怎么去想。我觉得这个观念转变一定是第 1 步的,具体到实操上面才是看汤君健老师的《带团队的方法》。而且我觉得汤君健老师这本书,更偏向于高阶操作。而我们这种新人管理者,更需要像《关键跃升》这样底层逻辑和观念转变的书。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关键跃迁什么是底层逻辑?就是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底层逻辑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在我们面临环境变化时,只有底层逻辑才能被应用到新的变化中,从而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所以,这本书和传统的管理图书有很大的不同,它自成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心法和剑法。心法包括四个跃升,即责任跃升、沟通跃升、关系跃升、自我跃升。具体来说,经理以前对任务负责,现在对目标负责;以前用自己的手,现在用别人的脑;以前大家是左右的伙伴,现在大家是上下的战友;以前追求小我的满足,现在追求大我的成就。而剑法则讲了经理的四个重要角色,即鼓手、教练、政委、指挥。这套底层逻辑将会打破许多经理的 “俗知俗见”,重塑管理理念,变革管理方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