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0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天主教、基督教无感

    十六世纪,风起云涌的新教改革运动席卷了大半个欧洲,罗马教廷的权威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在与新教进行痛苦的信徒争夺战时,天主教士们想到了欧洲之外更为广袤的世界,“到东方去,收获灵魂”,简单的一句口号,却让无数人热血沸腾,很多司祭跃跃欲试,仿佛在那片丰美的牧场上,成群的羔羊在黑暗中徘徊,对牧人们翘首以盼。在大西洋和印度洋那汹涌的波涛里,有些司祭们恐怕万万没有想到,在这次希望之途的终点,一切并不想他们想象中那样水到渠成,丰美的牧场底下竟然是难以拔足的沼泽,自己的灵魂也会迷失在比惊涛骇浪更为险恶的泥潭里。上帝原本根植在信仰的沃土里,但在无数次的自我拷问中,却慢慢动摇起来,最终消融在一片巨大的混沌当中,没有一丝光亮。值得庆幸的是,几百年后,依然有人记得这些人,愿意思索他们的思索。1966 年,年过不惑的远藤周作创作出了《沉默》,达到了自己的探索之路上的一个三十年后才勉强超越的高峰。在这个看似平淡无奇,作者本人仿佛都无动于衷的的故事中,远藤提出了这个世界上最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最需要上帝的时候,他为什么沉默不语?而信仰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沉默》里没有曲折动荡的情节和勾划入微的细节,它只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德川时期,日本大规模迫害天主教徒,颇负盛名的葡萄牙传教士费雷拉冒着被处死的危险,潜伏下来。然而几年之后,却有费雷拉弃教的消息传到欧洲,教廷大为惊骇。为了查清个中缘由,以鲁比诺神父为首的三名年青司祭自告奋勇来到日本。在一名叫做吉次郎的日本教徒引导下,他们偷偷进入长崎附近的乡村,被虔诚的教徒们拼死藏匿起来。在传教过程中,年青司祭经历了种种感动、怀疑、背叛,迷茫,对于上帝对这一切的沉默不语,他百思不得其解。一直没忘记寻访费雷拉的消息,却始终一无所获。官府终于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徒劳地躲避了一段时间,年青司祭还是被抓获,被押送到长崎,在那里,他见到了当地长官井上筑后守,一个看起来非常和蔼的老人,众多饱受 “穴吊” 酷刑折磨的本地教徒,自然还有他迫切想见到的老师费雷拉 —— 他已经成为一名僧人,在佛教寺院里撰写反对天主教的书籍。在监牢里,没有想象中的严刑拷打,只有看似拉家常的辩驳,还有费雷拉欲言又止的神情。经历了无数次怀疑、抱怨和挣扎,年青司祭最后终于理解了费雷拉弃教的原因,为了解救那些饱受摧残的日本教徒,“毫无疑问,即使基督本人也会为了他们弃教”,他仿佛体会到了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那一刻的心情,明白了他为什么沉默,从而把双脚重重地踩在圣像上 —— 踩在了那个为解救众人苦难而甘愿做任何事的人的脸上。此前在教理书上学到的正统与异端、善良和丑恶、虔诚与背叛,早已无法分辨,年青司祭觉得,他接近了自己一直仰望着的那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为何沉默?

      当天主教徒受着非人的逼迫时,当一个个无辜者毫无尊严的死去时,他为何沉默?这种感觉今天的基督徒在艰难中也有体会,他是真的吗?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但在那样的时刻,才让人真正的看清自己,也认识自己所信靠的。其实,他一直都在那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停不下来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会读完原本可能不会出现在视野中的这本《沉默》。在这篇应该是小说的著作里,竟然有一种深深的代入感。自己随着神父的经历忽上忽下,陪同他一起坚守信仰,直到信仰幻灭。可是那信仰,真的幻灭了吗?作者是真心厉害,说不上来是悲凉还是感动,只是那种感同身受一直在流淌。冲着这种感觉,也推荐一下吧!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个体与群体

          读完有一种平静的震撼。想来真的非常日式,对于软弱极度鄙夷,而对于自我的认知总是放在群体之中。西方的个人主义即便在信仰中依然是最注重自身的感受和道德情操。而东方的集体主义将个体泯灭在群体利益的泥沼之中。东西方的文化在这个岛国上是碰撞得最为激烈的。即便明治维新后西化如此严重,但仍没有哪一方彻底征服哪一方,文明自身的包容同化能力是超乎想象的强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眼睛可以近视,目光不能短浅,很多事情不放在心上就是赢。知识可以不多,但格局不能太小。接受自己的普通,并拼尽全力去与众不同。记住,拼尽全力,才能毫不费力。你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阳光的人,不是去温暖别人,而是在寒风刺骨的时候,可以温暖我们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并不好读,读完沉默良久,且看后劲如何。快餐阅读年代,很少这样看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4/1/6

                首先,很难想象这本以天主教为题材的文学小说竟然是由一位日本作家远藤周作写的。书里面写到,西方的神,天主教的神和佛教里面的神,假设佛教里面也叫神的话,是很不一样的。你信仰天主教的神,你必须要很努力身体力行。其实哪怕是现在,仍然能够看到的是,欧美人信仰的宗教,需要你付出很多。不过这个过程就很吸引人的关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无言问基督

                  《沉默》是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代表作,作者本人自少时皈依天主教,青年时又留学法国。天主教和日本血统的 “双重身份” 让他陷入一种亚洲国家在转型期普遍出现的困惑:自己的国家与文明究竟该往哪里走?《沉默》一书所选取的背景正是日本思想转折的重要时期 —— 即所谓的 “切支丹时代” 的末期。简单来说,伴随日本人与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建立联系,基督教开始在日本国内兴起。在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各地大名为了博取欧洲人的军事技术和政治支持,对基督教的传播采取开放乃至主动接纳的态度,日本著名的枭雄织田信长一度有借助基督教传教士打压国内佛教势力的意图,但随着织田信长和地方割据的没落,日本为了维持国内的稳定开始抑制基督教,迫害日本国内的基督徒。《沉默》一书的主人公是一位葡萄牙传教士,他正是因为听说日本当地的信仰状况发展到传教士主动弃教的恶劣情况,才决定踏上陌生的土地传播福音。清楚了历史的大势,我们也能知道那位葡萄牙神父最终的遭遇:他最初还抱持着虔诚的信仰希望 “改造” 日本社会,最终却看见信仰基督教的村民被迫侮辱圣像、被日本的弃教者出卖,在 “胡萝卜 + 大棒” 的怀柔下最终变相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被动为日本当权者服务。然而远藤周作并不是一位基督教作家,他也并不是纯粹的 “西化派”,《沉默》的主人公表面上是葡萄牙神父,其实上是外国人审视下的日本人。在远藤周作笔下,能看到生活穷困而对基督教怀有好感的村民,能看到迫于威压背叛信仰却心怀愧疚的叛徒,能看到 “笑面虎” 一般诡计多端的统治者。主人公在与这些不同日本人接触的过程中对自己所处的单一维度的基督教文化产生了审视和怀疑。书名 “沉默”,指的不只是言语上的不可言说,更是思想上的难以决断。在故事的结尾,葡萄牙神父放弃了自己的欧洲人身份而定居日本,他一方面不承认自己确实背叛了基督教信仰,另一方面也无法彻底认同 “日本化的基督教” 是真正与人为善的福音。这种沉默既可以说是一种 “道可道非常道” 的普世主义共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后殖民时代在欧洲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纠结的民族主义思虑。对于基督教在日本的形象,一直以来都有截然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基督教对于日本女子教育和思想开化做出了贡献;另一派则指出欧洲传教士也有迫害佛教徒且毁坏本土偶像崇拜的不宽容行为。有时候一派的声音会压过另一派,这并非是历史事实在刻意向人们掩饰,而是单维度的社会思潮往往会忽略历史脉络的复杂性。想要认识历史中人与事的复杂,就必须不甘沉默。本书虽然名为《沉默》,故事也确实也以神父的沉默结尾。但通篇给人的感觉是欧洲文明在滔滔不绝,而日本文明却是真正 “沉默” 的那个。虽然代表日本的奉行也提出了 “基督教认为的正确不一定是日本的正确” 这一观点,但其他的日本角色依然是在重复 “幕府不让我们信,我们只能不信”。至于普通的日本村民是否真的明白基督教的奥义,是否真的对欧洲文明有向往,在书中并没有正面的叙述。我们当然可以说:小说的虚构也要遵循历史事实。但当欧洲文明已经有了一个圣徒般的神父形象时,苛求日本文明 “还原” 集体沉默似乎预示着某种偏见。小说中的主人公每每将自己想象成遭受犹大背叛的基督,但假如他真的去问基督本人 “葡萄牙与日本文化孰优孰劣?” 得到的答案恐怕让他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需知宗教的诞生本就是因为人性幽暗难测。(公众号:lit_zhu1999)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绝妙的文笔,平淡的故事

                    远藤周作的文学地位毋庸置疑。本书的文笔也无可挑剔。没有夸张华美的词藻,却把人内心的挣扎和纠结、恐惧和绝望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可惜天主教在中国并不流行,而且日本迫害天主教徒的历史时期也远不及其战国时代在中国的影响力,这使得读者难以产生共鸣和足够的同理心。整书阅读体验有些高开低走。唯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思考的是:当某个我们反对的东西冲破重重阻碍来到我们当中,却被我们同化进而变得面目全非,那它还是我们反对的那个东西吗?我们还应该继续反对它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沉默》與我們現實生活相比也許沒有自由和人權人才會有忍受苦難的堅強意志無負擔就不會覺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是智慧还是借口

                        面对生命的流逝,上帝沉默但 “我” 无法沉默,我面前只有两种选择,1. 弃教,只需我放弃信仰,就能挽回三条人命 2. 不弃教,三个人会因此而丧命,我也会为此丧命,难道我就能获得好的身后名吗?很明显不会,人死如灯灭,掌权者一定会把所有不利于他们的污名化理性人一定会选前者,两种选择唯一区别在于我的内心是否可以获得安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书笔记

                          很少读这种类型的书,看完有点压抑虔诚的神父一直祈祷让信徒脱离苦难,神没有出现,最后为了可以减轻信徒的痛苦,屈服他人的苦难,弃教了。吉次郎很真实,他有信仰,没其他信徒那么坚强。他和神父的不同在于,他屈服于自己的苦难。天主教在日本也经历过如此劫难,后面兴起也是明治维新西化的功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无聊刻奇,故作深刻

                            这书篇幅不长,内容也很简单,讲了个类似电车难题的故事,故事背景发生在日本江户时代禁教令时期,一个偷渡传教的白人司祭被抓,然后经历一段日本人通过虐待日本人(信徒)逼迫这位 “善良” 白人在停止虐待和弃教间做出选择的纠葛,最后这个牧师选择弃教,拯救了被日本人虐待的日本人,喔哦棒棒~故事内容就不提了,人设刻板,故事叙述也没什么特色,有点压抑悲情的调调,小资文艺那味,仿佛看到一本日本的伤痕文学,然而桥段设置实在太简单太刻意了,刻意下的深刻不知道为了感动谁,飘出一股浓浓的自媚臭味,最绝的是主角还是个白人,这是什么媚洋的方式自媚,看着实在难受。作为唯物主义者并不讨厌涉及宗教信仰讨论的文学,前段时间看的《毒木圣经》就是这类的五星佳作,不管是表达内核议题设置叙述手法人设取材随便挑一样对比都完爆这书,想来这书这作者的名气大概也是屁股歪西方才被推上来的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信仰与文化泥土与沼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可能是描述日本早期的宗教的故事,代入感不太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为信仰~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信仰~他的苦痛还有其他人能懂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 17 世纪初的🇯🇵德川幕府禁教时代,所有在日本的天主教神职人员要被驱逐出境。小说的开始是罗马教会收到一份报告📋,说在日本传教 20 余年的神父费雷拉,如今音讯全无。    费雷拉的学生塞巴斯蒂安司祭等三人,决定不顾危险去日本🚢寻找他们的老师,找到真相。    几经波折,当塞巴斯蒂安终于见到他的老师,费雷拉神父已经被井上筑后守(负责镇压天主教的奉行)赐名为泽野忠庵,在寺庙中撰写天文学🔭相关书籍。    而使得费雷拉神父 “弃教” 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意识到天主教的上帝在日本🎏,“犹如悬挂在蛛网上的蝴蝶🦋尸骸,徒留外形”,已无血肉或灵魂。    书到第八章,接近尾声,也到了高潮,塞巴斯蒂安的选择推荐大家亲自揭晓。    🔖读到最后,内心十分震撼。无关信仰,而是看到塞巴斯蒂安内心信仰的动荡和挣扎,这并非是信教的人才会经历的。而他最后的选择,在远藤周作的笔下,他内心的痛苦、他对信仰的怀疑都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最后的最后,这本书文笔真的很好,阅读体验极佳。    📖笔记摘抄📖    ️正午白晃晃的阳光下,他们就像蚂蚁般在大道上前进,身影越来越小,终于消失了。    🌊海的颜色愈发黑沉而冷冽,木桩似乎沉入了海里。海浪卷起白色的泡沫不时越过木桩拍打着岸边。    ️现实中看到的百姓的殉教,却像他们所住的小屋、他们所穿的破烂衣服一样,是那么寒酸可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窝囊废和强者一样,也有其人生的意义,那意味着什么?或许,特殊时期,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有多少人没能扛住压迫,选择自缢。不能说他们就不勇敢,只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成全自己的方式。而又有多少人像是过街老鼠般受尽屈辱,挺过了至暗时刻,沉默亦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表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沉默

                                        沉默是对信仰的最高控诉,她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不只是司祭,我们在生活中同样也是如此,信仰在我们一切顺遂的时候,让我们觉得世界仿佛在我们手中一样;当我们身处逆境之时,信仰就像是一个笑话。       最终司祭他选择了弃教吗?我看未必,他只是放弃了形式上的宗教,但他心中最深的 “宗教感”,一直都还在那里。也许我们也会有那么一天,为了某种东西,放弃了自己的 “信仰”,我们会觉得自己背弃了自己的人生。但其实,没有什么事情,能将我们的信仰彻底抹除,形式上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心是否还依旧相信。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可是我们有时候真的要问问,为何我们需要有 “信仰”。可明明在大多数时候,她根本听不见我们无助的呐喊,也希望你能有所收获,与你共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没有强者和弱者之分,谁又能断言弱者不会比强者更痛苦呢?” 司祭对着门口急促地说。“如果这个国家已经没有神父听你的告解,那就由我来吧。为你念诵告解结束后的经文。平安回去吧!” 愤怒的吉次郎压低声音哭泣,最后转身离开了。自己不客气地为这个男人主持了只有神职人员才能主持的圣礼。虽然神职人员会激烈地谴责这种冒渎的行为,但自己即使背叛了他们,也绝不会背叛那个人。我用与以往不同的形式爱着他。为了了解这份爱,到今天为止发生的一切都是必要的。我现在依然是这个国家最后的天主教司祭,而那个人也没有沉默。即使他保持沉默,我至今为止的人生也在诉说着他。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