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索拉里斯星,一个不可能被人类认知的外星生命

    参考听书解读:人类认知一切智慧生命时,都是在寻找人类自己的影子。因为索拉里斯星的存在高于人类认知,而人类自身的认知观和认知方法又具有局限性,所以人类无法彻底认知索拉里斯星。作者通过描写索拉里斯学的崩溃以及凯尔文的最终结局,准确传达出一个观点:你可以成为索拉里斯星,却不能认知它。本书不仅让读者正视和接受人类自身的局限,更能重新点燃读者对宇宙的好奇。在莱姆笔下,宇宙依然神秘,尚未穷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到语言、沟通和理解的极限处,人类终于平静地接受了自己……

      书名:《索拉里斯星》作者:{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我认为这部小说是科幻小说外衣下的哲学作品,它讨论的不是外星人、宇宙文明,而是人类自身。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关于认识论的问题:人类能不能认知宇宙中的全部事物,包括与人类截然不同的生命?莱姆的答案是:不能。莱姆在小说中就刻画了这一事物,即索拉里斯星的海洋。牠不是普通的海洋,而是具有生命的 “海洋”,牠似乎还有极其高等的智慧,牠能利用自身的力量去改变这颗星球的运转轨道;还能获取人类的最隐秘的记忆,让人们记忆中死去的 “人” 复活;但牠同时又体现出其 “愚蠢” 的一面,人类无论对牠做什么重复实验,结果都不一样;人类无法运用什么方式和牠沟通,都不能得到任何结果。一代一代的人投身于对索拉里斯的研究,其研究资料浩如烟海,还形成了煞有介事的索拉里斯学,但只是徒劳无功,只是堆积在沙滩上的城堡。莱姆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嘲弄,“索拉里斯学,就是宇宙时代的宗教,是套上科学外衣的信仰。沟通,这一索拉里斯学所追求的目标,也如圣徒相通和弥赛亚降临一样,虚无缥缈。探险活动用方法论加以阐释,就是一种顶礼膜拜,研究者筚路蓝缕,不避艰险,乃是期待圆满,渴望天使降临,因为在索拉里斯和地球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桥梁,也不可能存在任何桥梁。”    莱姆还对人类中心主义加以抨击,“我们把自己看做神圣接触的骑士,这又是一个谎言。我们寻找的是人,而不是人以外的存在。我们并没有人以外的其他世界的需要,我们需要的是人自己的镜子。对其他的世界我们无从着眼,也摸不到门道…… 我们想寻找按我们的样式理想化出来的图像;我们寻找一颗星球,一种文明,比我们的星球,我们的文明更完美,我们希望在其他星球找到的是以我们的蒙昧过去为原型的东西,它也许进入更高的进化阶段,但也是一种基于我们文明中一样的进化原则……” 我由此想到了尼采的 “视觉主义”,莱姆把这种视角差异拉到了极致。人类由于其自身的局限,能认识的事物终究是有限的。走到语言、沟通和理解的极限处,人类终于平静地接受了自己……   莱姆的这本小说,其文笔、叙事手法可能略显晦涩,但他思想的光芒几乎掩盖了这一缺陷。以上这种思考,在小说中还有很多。这部作品,其韵无穷,人们从各个角度都能进行深刻的思考,精彩的解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上帝”还是“白痴”?

        这本书最突出的一个主题,就是在这个宇宙中,是否存在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的事物?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比如说面对索拉里斯星上这个比人类文明高阶很多的智慧生命,无论人类科学家付出怎样的努力,也无法对其行为给出符合 “人类逻辑” 的解释。相应的,这个高级智慧生命,其实也无法理解人类,尽管它可以直接读取人类大脑中的记忆。这就像人类和蚂蚁之间无法做到真正的相互理解一样。 当然,人类与索拉里斯星之间差距,显然是远远大于人类与蚂蚁之间的差距的。所以,当这个高级智慧生命的一些行为,给人类科学家带来了困扰乃至痛苦的时候,未必是出于恶意,当然也无所谓善意。它只是基于它的认知,它的行为模式所采取的应对而已。所以,面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我们首先应该心存敬畏和悲悯之心,这样才不至于用自己的 “无知” 禁锢了自己的感知能力和同理心。比如在书中写到,当人类发现索拉里斯星是一个智慧体,而且拥有远超人类的技术能力的时候,很多人类学者很自然的疑惑:既然它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索拉里斯星的运行轨道,那为什么它不飞到别的星系去 “开疆拓土” 呢?为什么不建立一些城市或者空间站之类的东西呢?显然,这就是站在人类的逻辑上去理解对方,结果必然会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在研究索拉里斯星的过程中,人类给它其过很多名字,一开始叫 “血浆机器”,后来叫 “海洋智者”,再后来又变成了 “海洋白痴”。在小说的最后,凯文也通过自己的经历提出一个猜想,认为索拉里斯星有可能是一种类似于 “上帝的婴儿态”。不管是上帝,还是白痴,这些都是以人类为中心所建立的一些认知假说。在我们认知一个未知领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建立一些假说,这是人类认知模式所决定的。但是,千万小心这些假说,不要让它蒙住了自己的感知体系,哪怕它是自己亲手建立的。因为我们在建立这些假说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基于自己已有的认知,而那些往往就是错误的根源所在。我们会嘲笑 “何不食肉糜” 这种言论,但也会不知不觉中犯类似的 “肉糜谬误”。正如书中所强调的,真正与一个未知领域融为一体,你只有做到 “不需要任何努力,不需要任何语言,不需要任何思想”,我想这就是放下一切固有认知的 “空杯” 心态的极致了吧。莱姆在《索拉里斯星》这本书里,其实还探讨了一些其他方面的话题,比如当两个爱人久别重逢的时候,他们爱的是原来的那个人,还是当下的这个人?比如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与 TA 从哪里来,将要去到哪里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都值得你在阅读的时候,仔细品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索拉里斯星》很早就读过,记得是花城出版社引进的,译林版出版后在微信读书上又翻了一下。把花城版和译林版拿来做个比较,花城版的翻译比译林版好太多了,译林版很多地方译得相当生硬,语序凌乱,不知所云,如果不是提前知道故事在讲什么,会把人看糊涂的。译林版搞了一个不合格的大工程,好在莱姆的故事相当精彩,是作者的功力弥补了译者的不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奇妙奇幻

            这个想象力真是很惊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能是在阅读这本书的那段时间刚好同时在看佛学的缘故,我从一开始,就认为这个胶质海洋是没有任何意图的。它的行为只是出于一种好奇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是完全中性的。而更重要的是,人类在它面前,就如同一个人漫长人生中的某一个下午,发现了一朵从未见过的花,于是他驻足了一下,观察了一会儿,就继续走路了。而人类,一直将自己当做万物之灵的人类,哪怕放眼到宇宙中也不过是在找另一种类人存在的傲慢的人类,在它的面前,就如同在一个人人生中很多年前的出现的那朵花,不会留下任何的记忆和痕迹,也没有任何值得投注更多注意的意义。也就是说,我认为这本书的本质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反思和讽刺。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认为人类是地球上以至宇宙间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亦依靠人类的视角。其首要概念也可理解为人类至上。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主要概念,被认为是人类为何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但这种理念已经根植在大多数人类的心中。人类中心主义放在科幻作品中,一个很典型的体现就是,将外星人描述为 “类人” 的存在。这本书中也是一样,包括男主在内的索拉里斯学者们,无一不是去寻找人类的同伴的。不管这个同伴在心智水平和生命等级上比地球人高还是低,总归是以地球人的 “人” 的尺度来衡量的。而这部小说想让我们反思的是,宇宙何其大,以人类作为模板真的可以概括所有智慧体的形态吗?智慧体一定是有情绪和意图的吗?以及,一直在寻找类人存在的我们真的是对的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需要坚持才能读下去

                刚开始以为是恐怖故事,哈利不是哈利,但到后来哈利又是哈利,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真的不知道头上的星空与道德,当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才是道德时,该怎么选择呢?哈利发现自己不是哈利后,独立思考下尝试自杀以及最后的湮灭,这个复制体的哈利!如果自己发现自己是假的,会怎样做呢?《仙逆》中仙帝发现自己只不过是洞府界都不能算真的人,最后疯了,真正碰到时有几个人有勇气去面对!人类与非人类,科学可能无法解决一切问题,不能认识一切,到那时能依靠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并不知道这本书最近非常热,看完以后不由得感叹这就是科幻的魅力。其实故事并不怎么精彩,但是故事的核心太具有宇宙诗意了:遥远星球上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就像书里最后说的,它是宇宙中成长到一半的神,它那令人类毛骨悚然的回应和探索让人印象深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索拉里斯星》

                    第一,索拉里斯星上有一个不可能被人类认知的外星生命,莱姆正是由于塑造了这样的外星生命而名垂科幻史;第二,索拉里斯星的存在高于人类认知,而人类自身的认知观和认知方法又具有局限性,所以人类无法彻底认知索拉里斯星,而这样的星球很可能广泛存在,人类因此无法彻底地认知宇宙;第三,作者莱姆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和嘲讽,东欧讽刺艺术得到了宇宙尺度的展现;第四,自然科学的认知方式并不足以认知一切,因为在无法验证的事物面前,自然科学的认知方法容易失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索拉里斯星特殊的生命形式

                      地外生命会是什么样?和我们完全不同,还是和我们完全一样?当地外生命以你死去的恋人的形式出现,我们是否会付出身心,好好再爱一次,还是悲剧重演,让她再次陷入自杀?虽然都知道它不是她,只是拥有了她的身体和记忆,以及所有的小习惯。它的设定是爱他的,虽然它也不知道为什么,以至于它最终找到了杀死自己的办法,只是为了让他回到地球,让他摆脱这一切,让他变得开心起来。他却久久不愿离开,可能是愧疚,可能最终发现,他还是爱上了住在她身体里的她。他总觉得,这不是最后的分离,也许她会再回来,就像前几次那样….. 地外生命,会是像三体一样,发达程度碾压我们,还是可能未曾开化,高级生命还没开始,或者的或者,像索拉里斯星一样,是我们无法理解的生命形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外星人不错,地球人太可怕了!

                        9/1800:11 完结《索拉里斯星球》豆瓣 9.0 分水分不少,人类探索外星球的赤裸目的也不至于能刷到这么高的分吧?书中到处都是不明觉厉的索拉里斯星科学家们的技术理论和科研过程,中间要不是跳过 10 页,今天晚上还是看不完。以为结局会有点睛之笔,结果连悬念都那么软弱无力。凯尔文和哈丽算是拜拜了,女主的离开一点也不悲壮,还不如抗日神剧精彩。就这,得到上还要收费才能阅读,我倒是想看看大咖们的点评了。我自作聪明地以为凯尔文遇见了两个科学家的克隆替身,也许还真的就是,包括没刮胡子代表什么?斯诺特为啥突然换上了地球穿的西装?很多悬念没有着落。看了一晚上两个科学家吵架,到最后也不知道另一个蠢蛋屋子里来的 "客人" 是谁,十分难受。总而言之,觉得世界上乃至宇宙中最坏的还是人类,人和人相处中永远充满了变量,有时处理方式甚至不如外星人友好。真要哪天三体人打过来,只能说活该。虽然一周时间读了一本破书,但里程碑一样的意义不能小觑。一个月前,天天嗷嗷叫唤着要好好看书,一天看不完一本起码一周看完一本。结果《二手时间》看了俩月吧,每天闹哄哄被 "绑架"。到最后自己主动分神玩耍都没有一点负罪感,最厌恶的是每当夜深人静停止 "蹦迪" 的时候,再被 "权威人士" 一鞭子抽起来继续 high。那感觉就跟 "叫我女王" 的 SM 没啥差别,虽然没体验过,但场景像极了!凯尔文已经被索拉里斯星的海洋洗脑了,想到回归地球就索然无味,丧失了一个地球人的起码乐趣,并亲自驾驶直升飞机到海边、开始怀念他已故的外形妻子,这种魔幻洗脑着实恐怖,也不知道最后他是不是要自杀。晚上开家长会,老师说有些小朋友不会跳绳、不会写数字、不会写名字、不会用筷子,看得出来家长在家从来没教过。晚上回家问二宝,可怜兮兮表示想学认字,就像以前那样:我教他从卡片上识字;名字以前会写,但是表示一个暑假没写忘记了。内心很愧疚,再见索拉里斯星,我已到达地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面对索拉里斯星,人类没有答案,只有选择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文学探索中,波兰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犹如一颗耀眼而神秘的星辰,它挑战了人类对智慧生命和意识本质的传统认知。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和美国导演索德伯格先后根据小说拍摄了电影《飞向天空》和《索拉里斯》。《索拉里斯星》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星球,索拉里斯星,整个星球被胶质状的海洋覆盖着。故事主角,心理学家凯尔文,被派往索拉里斯星观测站,和地球上许多前仆后继研究索拉里斯学的科学家一样,凯尔文也有想要解开的秘密。初来乍到的凯尔文,发现观测站充满了不可解释的现象,仅有的三位同事,一位自杀身亡,两位神神叨叨。随后他发现,观测站上发生的一切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畴。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索拉里斯星的海洋。它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单个流体细胞,有着高度组织化的结构,能够积极主动地影响它所在行星的运行轨道。当人类入睡时,海洋可以深入人的记忆、梦境和潜意识,并将潜意识中最渴望的东西实体化,创造出让凯尔文他们恐惧不已的 “访客”。海洋知道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凯尔文在观测站一觉醒来后,就看到了十年前去世的妻子哈莉。海洋还通过某种方式进入人类大脑,窥探人类知识,学习人类的行为模式,并根据与人类的互动不断调整行为,持续自我优化。所有这一切使得科学家们认为,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会思考、会自我进化的怪物。而它消磨时间的方式就是沉浸在对宇宙本质的理论思考当中,其尺度之大令人不可思议,就好比是一场宏大的独白,在这片海洋的深处永无休止地上演,完全超出人类的理解能力,人类的仪器捕捉到的不过是这场独白中无意间偶然听到的几个小小的片段而已。人类努力以科学为工具去理解并掌握万物,但面对索拉里斯星这样的存在,人类的知识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索拉里斯星,像个没有道德感的顽劣孩童,完全洞悉却毫不在意,随意做出对人类具有毁灭性影响的行为,人类的自私、傲慢、胆怯和易碎性被无情地揭露出来。索拉里斯星之于人类,好似神灵之于凡人。或许梁文道的这句话可以概括人类面对索拉里斯星的无能为力: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人类总是急于向外扩展,探索未知,却忽视了对自身内在世界的理解和完善。凯尔文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学家,却依然处理不好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哈莉自杀身亡后,他活在悔恨中,恨自己未能在哈莉生前更好地理解她。哈莉的幻象出现后,在恐惧、否认、挣扎之后,他选择爱她。事实是,彼时的哈莉不是她真正的妻子,虽然有着妻子的记忆,却已经有了自我意识。这也是索拉里斯星海洋的可怕之处,它根据人类意识创造出的具象化物体,有了自我意识,并且在不断进化,仿佛是无数海洋意志某个细微分支的延伸。真正的探索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更是对内在世界,然而所有的探索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小说中凯尔文似乎离开了索拉里斯星,又似乎永远陷入了索拉里斯星的海洋中。《飞向天空》中凯尔文在返回地球的飞船上,看到了妻子的幻象,回到家中跪在了父亲面前,随后出现的一幕却是在索拉里斯星的外太空才可能看到的景色。而美版电影《索拉里斯》中,凯尔文最终选择留在索拉里斯星,与妻子的幻象共度余生。对于索拉里斯星这个会思考的庞然大物,人类没有答案,只有选择。​人划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莱姆的这部《索拉里斯星》的最大的成就是在于,他在这部小说当中虚构了一个学科,虚构了一个领域,虚构了这个学科的建构,栩栩如生地巨细靡遗地虚构了这个不存在的科学的努力、一个学科的建构、一个学科的议题、一个学科的困境,而这个学科就叫 “索拉里斯学”。他设置了索拉里斯星这个人类可望可即可达的外太空的奇特的显然包含智慧生命的星球。但是它同时设置了这个星球的构成,这个星球的存在,这个星球的逻辑轨迹完全在人类知识、地球生存、人类的经验之外。因此,它使得这个学科自身就处在一个极度的悖论状态之下:我们要用我们的知识系统,我们要用我们的学科建设去触碰、去覆盖、去阐释一个完全外在于我们的认知、我们的系统、我们的经验、我们的生存、我们的结构状态的一颗星球。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奇妙的构想当中,一批科学家抵达索拉里斯星,实地考察,实地探索,希望解破这个索拉里斯之谜。而所有的抵达索拉里斯星的科学家们,多学科的科学家们,因此就陷入到了一个极端荒诞的,恐怖的,超乎恐怖的生命境遇当中。他们会在悬挂在索拉里斯星的大气层之外的一个太空站当中,遭遇到他们生命当中最深刻的、最内在的渴望的或者是丧失了的对象。对于我们的主人公来说,这就是在极度的痛苦冲突和挣扎当中自杀身亡的妻子以生者的形象,重返他的空间。但是这并不是任何超现实的鬼魂的因果报应的东西,因为我们刚才所用的这些名词都是在我们的经验和认知之内的,都是在我们的知识系统之内的。而实际上在莱姆所构造的这个故事当中,这些极端怪诞,惊悚恐怖,痛彻心扉的外太空的遭遇,其实不过是心灵之镜,以某种人类认知当中的物理的、实存的、面对面的方式被具象化在了我们的面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火车上摇晃着读完这部非典型科幻。小说药方说用来治男性不爱读书症。我反而觉得追求刺激剧情的读者会卡在第一章,因为它有大篇幅的环境细节和心理描述,像是一部跨学科科学家的探索记录,源自于本身就是学者的莱姆的展开版思想实验。它把人的精神心理和对外星生物的想象糅合起来,甚至描绘的双恒星系统可能也是对大刘的启发 (它是 1960 年出版的)。附赠一个有趣的思考,人们之所以还没找到 “外星人” 是因为人们自我地以为要找的也是某种意义上的 “人”,起码是能沟通有理解基础的生物。一旦自我中心,路就走窄了。也许不理解和无意义才是普遍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久闻大名,读感一般。

                                科幻想象力放在现在只能说还好,而悬疑、哲学、神学等方面也感触不深,而情节描述更是感觉大都蜻蜓点水。会继续读莱姆的其他书看看。(2022.3.6 读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认知外无可认知

                                  莱姆通过繁复的描述式构造,硬生生地定义了一个 “不可被认知的事物”—— 索拉里斯星,用以警醒或者讽刺人类中心主义认知。事实上,认知之外何谈认知,索拉里斯星能被构造和描述就代表它仍在人类认知范围之内,程度不同而已。反人类中心主义认知终归是苍白无力的,因为人的任何主张本质上都是人类认知的产物,人类认知本身就只能基于自有的物理生理与客观条件,如不以此出发,反对本身也无所凭依,所以在认知论上警惕人类中心主义是无效的。进而不可知论也是没有真实市场的,一个信奉不可知论者也要有一个人类认知的脑子来信奉,他的不可知都远在神秘的天边永不真实出现,其实并不妨碍他吃饭睡觉上厕所,也不影响他上网与持其它论调的网友们清谈玄学。但真当索拉里斯星出现在未来人类的视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并无不同,于事实行动而言也没有区别 —— 人们只会遵从人类仅有的感官,按照科学实证的方式方法一点点去谨慎地探索研究。毕竟人类只有人类一种认知视角,无所谓中不中心,而可不可被人类认知则永远是相对而言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这个未来急速地变为我们的现在时的时候,我说莱姆的小说和塔可夫斯基电影的未来学意义反而对我们更加鲜明和清晰起来。这是我瞩目于文学阅读和电影欣赏的那个关节点,它像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的:“当我们适应了文学世界的半明半暗的光线,然后我们就可以体验着一种真正的自由。” 我觉得这个自由包含了去反思我们的现实,去想象我们的未来的一种能力的获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书比听书累但精彩

                                      这本书相隔半个世纪依然读起来不过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非常惭愧,看到最后也没看懂,这个结局是啥意思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索拉里斯星:我们恐惧的是不可知,还是我们本身?

                                          对象最近在读这本书,我也就跟着一起读了,或许这是一种有限的、了解他的方式。一开始,我对这本小说是有偏见的,我一向不喜欢冗长、细节的第一视角叙述,认为太狭隘、容易囿于主人公的情绪,失去对整体局面的把控,确实会有 20% 的篇幅是需要耐着性子读下去的,作者在使用对白推进关键剧情方面的能力倒是一流,让我反过来思考这样写的用意,并在逐渐加深的封闭感中找到了自己的理解。男主凯尔文是一位心理学家,受命来探索索拉里斯星,这是一颗围绕双星运转的星球,表面被神秘的胶质海洋覆盖。为了探索这颗星球的秘密,已经牺牲了数百位科学家。作者对于胶质海洋的描述是长篇大论的,与其说他是在描绘一个构建物,不如说他是在描绘心中的 "不可知物",索拉里斯星,就是人类认知不可抵达之处。在作者莱姆创作该作品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于外星生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大大的脑袋、黝黑不见底的眼睛和纤细的四肢上,不论长得多么奇形怪状,在普罗大众的头脑中,外星人还是保留了人的某些外化特征。莱姆突破之处就在于,他力求打破人类对外星生物存在的认知边界,不以特定人形为容器,而是以一片让人捉摸不透的胶质海洋为载体,承载对于不可知论的初步探索。其中最震撼我的,莫过于《小伪经》章节中,一篇来自飞行员贝尔东的病例记载 —— 贝尔东说,自己在海面上看到了一个漂浮物,保守估计也有四米高,是一个黑头发、蓝眼睛的孩子,浑身湿漉漉的,犹如初生。也许,光是看见一个巨大的婴儿还不能让贝尔东被医生判定为精神失常,因为接下来他对这个婴儿的描述十分诡异,他说:"他看上去就像是博物馆里的玩偶,是个活的玩偶。他正在张嘴闭嘴,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非常恶心。没错,因为这些动作并不是他自己的。" 为了让心理医生理解,贝尔东又做了详细的解释,总结来说就是,这个婴儿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全然不是人类所有的,就像某种东西正在艰难适应一具不属于自己的人类躯壳,似人而非人,这正是令人恐惧之处。这便是索拉里斯星的精妙之处,它无善无恶、无情感无道德地挖掘人类心中最深刻而绝望的回忆,将其具像化,变成人类的 "客人"。男主凯尔文的客人,便是他已经过世十年的妻子哈丽。哈丽的死,一直是凯尔文心中难以弥合的创伤,他们狠狠吵了一架,凯尔文没有想到,哈丽竟然真的会自杀。不完全巧合的是,哪怕是以 "客人" 身份归来的哈丽,依旧会在无法确定凯尔文是否真心爱她、找不到自身存在价值的情况下选择自尽,这次是用液氮,然而,索拉里斯星赋予她的 "体质" 使其在人类肉体没有生存可能的情况下活了下来,进一步凸显了她的非人本质。凯尔文对归来的哈丽的情绪变化,是全书中最打动我的点,深深的绝望感令人着迷。起初,凯尔文对哈丽是抗拒的,就像我们无法甩开心中最阴暗的秘密一样,哈丽必须寸步不离地跟着他,凯尔文很快意识到,眼前的哈丽比真实的哈丽甚至更符合他记忆中的哈丽。人的记忆会变淡,更何况已经过去了十年,但索拉里斯星完整地提取出人类头脑中那些被封闭、抑制、包围起来的火种,将这些拥有遗传性的原生质包囊复制出来,完全还原了人们自己都已经模糊的细节,从皮肤、毛发到一个细小的疤痕。但索拉里斯星是没有恶意的,它这样做并非是为了对付人类,它只是自然地这样做,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花在该开放的季节盛开…… 人类对于自身的恐惧,才是最根源的,索拉里斯星没有制造恐惧,只是激发了。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凯尔文开始试着拥抱自身的恐惧,哈丽不再是一个让他感到陌生的、来自伤痛回忆的 "客人",而是索拉里斯星的赐予,是对他最深层渴望的回应。科学家们会疯,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和知识框架、知识储备,决定了他们的职业是探究、获知、阐释,索拉里斯星上发生的一切是无法被阐释、无法用语言去组织的,所以哪怕他们写就的著作汗牛充栋,依旧不能触达这颗星球的本质,无法理解,便无法沟通,就像我们不会对他人谈及心中最隐秘之处的经历,他们也无法向身边人吐露,这就是为什么从一开头,书中就弥漫着孤绝的氛围。营造这股孤绝,也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完成写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 依靠凯尔文的眼睛,探视这座心灵的孤岛,让每个人的沉沦都避无可避。结尾,凯尔文似是完全接纳了哈丽,我很能理解他的选择,因为如果是我,也会留在索拉里斯星。回到地球的话,可以有新的开始,鲜花、掌声、荣誉,新的爱人,新的工作,崭新的未来,留在索拉里斯星,只有最荒谬的狂想成真。但是,我宁愿狂想成真、泥潭深陷,索拉里斯星是映照着人类深层恐惧的镜子,不照见、不接纳便无法安宁,凯尔文也是吧,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重新开始了。对于这本书,还有更多哲学性的探讨可以深度思考,下次再慢慢读一遍,人类真的是特别有趣的生物,恐惧恐惧本身,恐惧本身。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