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何为正常的恋爱关系
听书解读版本这么说:男女主人公是一对灵魂伴侣,他们始终爱着彼此,但却从未以男女朋友相称,相反,他们一直在跟其他人谈恋爱。他们的关系始终介于真爱与友谊之间。虽然没能拥有一段所谓正常的恋爱关系,但两人的相遇却是他们年轻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他们改变了彼此,让彼此成长为更好的人。青春爱情、同侪压力、原生家庭、阶级鸿沟,以及自我奋斗、性。在这个故事里,其实可以看出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对性解放的态度。两位主人公有过很多的亲密行为,故事如果发生在中国,肯定是另一种情节了,必然会有更多的道德、心理枷锁。因为迄今为止,性,在我们这里还算是社会禁忌。即便社会环境已经大大开放,但人们心里的边界还是没有变化。当我们看这个故事时,看到的是一对自由的灵魂:他们曾经有过各自不幸的童年,即便看起来都是阳光下的少年;他们真诚地在一起过,虽然他们在人前没有光明正大地宣示对彼此的主权;他们曾经认为自己是人群中的异类,即便他们其实是最普通不过的少男少女;他们从不曾放弃自己的奋斗,即便在心理最艰难的时刻仍然抱有对梦想的执着;他们最终完成了人生这一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很庆幸,结局是开放式的,他们的人生路还很长,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常人,他们值得拥有幸福,值得拥有未来。也许是两个的未来,也是可能的。本书评分:四分。值得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一個關於心理治療和自我成長的故事只有兩個健全的個體才能擁有好的親密關係。故事裡男女主角離健全還差得很遠:康奈爾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瑪麗安過於不愛自己。兩人都很極端、不正常,但到底什麼是正常?本書探討的是愛本身和愛背後的東西:同儕壓力、社會壓力、階級差異,心理問題。它擴寬了我們對愛和親密的定義,拷問著正常的邊界。他者的目光,也就是我們所屬的圈子是怎樣拉扯著我們。人生路上的大小抉擇有多少是這些所謂的 “正常人” 替我們做出的?為了這些 “正常人”,我們甚至可以毫不猶豫地去傷害我們真正愛的,和真正愛我們的人。在人生最重要的年華,康奈爾遇到了瑪麗安。年輕的愛總是後知後覺、跌跌撞撞。他們從未以正常的方式在一起,這也許是遺憾的,但他們也是幸運的,他們總是互相原諒,消除誤解,向彼此敞開自己,從而擁有了一段真正的親密關係,徹底改變了彼此,拯救了彼此。一份有意義的、深刻的聯結是罕見的。我想,這種聯結,也許才是我們人生中能擁有的最可貴的東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正常人玛丽安,来自爱尔兰西部的聪明女孩,成绩优异,毫不费力就能获得人人觊觎的奖学金;家庭富裕,妈妈是律师,住着大房子,从来没有考虑过钱的问题;长相漂亮,聚会上一堆朋友围着,追她的男孩排成了队。
康奈尔,长相英俊,性格温和,许多女孩,包括他的经济学老师都想成为他的女朋友;热爱足球,是校足球队的明星球员,朋友一大堆;更可恨的是,他还热爱学习,成绩优异,永远都是第一名。
这两位就是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最新小说《正常人》中的主人公。
是不是很让人羡慕?女孩都想成为玛丽安,男孩都想成为康奈尔,但他们两个却一直努力成为一个正常人。
作为普通读者,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正常人,普通人,是多么无聊。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焦点一样的人,才是大部分人的梦想与追求。
这样两位星光熠熠的人为什么一心想成为正常人呢?归根到底是因为 “不正常” 的生活太累了,太苦了。剖开光鲜亮丽的外在,里面有着不为人知的伤痕。
玛丽安的父亲生前一直家暴妻子,有时候也会殴打她。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哥哥,有样学样,时常家暴玛丽安。他们的母亲置之不理,认为男人打女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玛丽安内心有一个洞,她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没有人会爱她。
高中的时候,聪明的玛丽安被同学们视为不合群的怪人,人人都讨厌她。其实是因为在这个小镇她太过出色,太过与众不同,而遭到排挤。
离开小镇,去都柏林圣三一读大学的玛丽安表面看来如鱼得水,她有钱,漂亮,聪明,有一堆朋友,有有权势的男朋友。其实,内心的黑洞并没有愈合。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性关系中,她不断被对方虐待,却从不反抗。
康奈尔则是另一种情况。母亲十七岁时未婚先孕生下了他,并独自抚养其长大。他聪明,好学,关心政治,热爱读书,为人温柔,但内心羞怯。一方面为了与同学们合得来,他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他又不断被玛丽安吸引,在她面前,他可以做真正的自己。当两者无法平衡时,他选择伤害玛丽安。
从小镇来到圣三一,金钱带来的阶级差距变得明显。康奈尔一直被金钱的匮乏所困扰,他腼腆害羞,笨嘴笨舌,穿着寒酸,成为了社交圈的边缘人物。
幸运的是两个人尽管误解,伤害,但彼此还是将对方视为最重要的人,兜兜转转好几年,康奈尔把玛丽安从家暴中拉了出来;玛丽安把康奈尔从抑郁症中救了出来。
玛丽安与康奈尔相识多年后,终于可以像正常情侣一样开始生活,他们像 “同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 即使康奈尔接到录用通知书要去美国学习一年,玛丽安也可以坚定地说,“你去吧,我会一直在这儿。你知道。”
这本书表面上看是富家女与穷小子的恋爱故事,其实写的是现代社会年轻人情感的连接,两个年轻人如何治愈心里创伤,共同成长的故事。或许这也是萨莉・鲁尼这个九零后年轻作家声名鹊起的原因。
“正常” 这个词贯穿全书,康奈尔一心要成为正常人,玛丽安就是一股不正常的潮水,不断地吸引着他,裹挟着他。他渴望奔向那片大海,但又努力抵制着她。我们常常说要做独特的人,有个性的人,但是却又害怕被当成异类排除在外,为此不得不违背内心,压抑欲望,选择从众。
就像文中康奈尔所思考的那样,文学与艺术成为财富与阶级的彰显,在现代社会是正常的,但是对文学本身是正常的吗?所谓正常是不是也是一种不正常?所以,请放弃所谓的 “正常” 与 “不正常”,选择做一个真实、更好的人吧。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一个互相成长的爱情故事。看这本书前建议先听书,也可以看电视剧。康奈尔和玛丽安,两个人都非常聪明,也有各自的心理问题,本书主要从两个人互相影响,从心理这个维度,诠释了什么是爱情,爱情也有很多可能性。康奈尔是学校的足球明星,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不会在众人面前介绍玛丽安,装作互相不认识,尽管私下两个人却无话不说和做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在毕业舞会没有邀请玛丽安,而是邀请了其他女孩,尽管他们两个很相爱,别人欺负玛丽安,康奈尔看在眼里,不得已时才出手,让玛丽安收到了很多伤害。武志红老师说憋在心里的爱,是负爱,是爱的反义,这就是康奈尔的缺陷。玛丽安是一个优秀的女孩,中学同学嫉妒她的聪敏和独特,对她侮辱,到了大学,她非常受欢迎,自从舞会以后,她选择了另外的关系,不过这些关系中,她一直有受虐心里,她认为自己不重要,在恶劣的家庭环境,得不到正常的爱,她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两个人都有缺陷,两个人都彼此深深爱着对方,在两个人尝试新的关系时,都不能替代这份爱,他们两个互相说真心话,说一些在别人面前不敢说的,有些话尽管冒犯了对方,两个人互相体谅,最后发现彼此之间的不足,伤害,两个人都懂彼此的心思,这也就让其他人很难进入他们的心里,这让那些 “正常人” 费解。这本书中,最激动我的是,康奈尔接到玛丽安求助的电话,开车,愤冲冲的把她哥,摁在门框上,“你要是胆敢碰玛丽安一个指头,我就杀了你!”,电视剧也是。本书的名字是正常人,书中康奈尔与玛丽安的爱,看起来格格不入,他们是 “怪的”,可事实确实,两个人在关系中不断成长,康奈尔学会了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对玛丽安的爱,他不再认为这很 “怪”,他认识到了众人的 “正常” 是虚假的,那是别人不真实的看法。玛丽安将康奈尔的道德内化到自己的心里,从家里的阴影里走了出来,她认识到自己是值得被人温柔以待,她成长了许多。小说最后,康奈尔想放弃难得去美国读书的机会,陪在玛丽安身边,玛丽安则放他走。都说好的爱情是放手,这就是给对方创造了成长的机会,让爱的人成长,玛丽安和康奈尔见证了爱情让双方互相成长带来的不一样,也就更容易给对方创造这样变好的机会。我们都有压抑在心里不敢告诉别人的话,因为这 “不正常”,希望当我们遇到那个人无话不说的人,体验爱的滋养,互相成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你有多少决定,是遵从正常而做出的?书名《正常人》,那么是正常人阅读本书会产生共鸣?还是非正常人更会产生共鸣呢?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表现的有多正常?在学校,你与喜欢的女生聊天,你很快乐,你的同伴问你,你喜欢她吗?你赶紧否认,不,我不喜欢!填大学志愿时,最急的可不是你,看着父母不断的打电话,询问各种意见,你更多的是在一旁看着;谈恋爱时,父母对你的女朋友不是很满意,你的爱意瞬间被浇灭了;毕业了要找工作了,父母不断给你提意见,你只得在一旁直点头...... 这就是正常人过的正常的人生吗? 书里有一段描写很受感触:“海伦是他第一个向母亲介绍的女朋友,他发现自己出于某种原因,急于向洛兰展示他这段关系是多么正常,海伦认为他是多么好的人。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我们也正在急于向周围人的人展示我们的生活有多么正常,我们是多么好的一个人,不是吗? 作者萨莉・鲁尼把正常年轻人刻画的太正常了,也太真实了。那个害怕脱离群体,不敢背离自己所处圈子里的想法,甚至为此可以伤害自己真正爱的人。有多少像你? 这本书太让我痴迷,也太我心碎! 全书看完,我一直想,何谓之正常?又何谓之不正常?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没有人能完全独立于他人,完全依赖他人或被他人依赖都不可取。这部通篇对话的小说,却没用一个引号,经过最初短暂的阅读不适,发现这样的行文和小说内容倒是蛮贴合的:一个老友在漫不经心的八卦。穷小子炮上富家女是蛮有传播市场力的。 很多人将这本书解读为同侪压力、阶级鸿沟、自我寻找,我看到的是中外普遍存在事实。越在小镇、越往基础教育,来自贫困家庭的普通孩子越多,谁要是觉得被大家热衷的事没意思、不参与,就会惹恼众人。越是大城市、越是知名高校,富裕家庭的孩子越多,精英子女关心的问题往往是平民孩子难以理解的。小镇做题家进入名校,不仅要面对高智力水平的激烈竞争,更难跨越不同见识的鸿沟。寒门难出贵子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 工薪、中产、小康、富裕,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本没有对错之分。挤进上层需要天赋 + 极大的努力,而向下兼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什么是正常人?在属于自己的阶层圈子里,你就是正常人,反之就不正常。从这个意义上,实在看不出玛丽安与康奈尔会有好结果。而且,我总感觉这个故事是爱尔兰版的凤凰男 PUA 白富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带着原生家庭创伤的两人在爱的支持下彼此治愈,从怪人成为正常人第一次看到关于《正常人》的相关内容是在武志红老师的公众号。当时看到了改编电影的演员照片,很养眼的男女主角。今天再看原著,难免有点先入为主的感觉。不过看原著还是给了我无限的想象空间。两个带着原生家庭创伤的人从中学开始相识、相互喜欢、相互支持、相互治愈,走进了正常人的世界。从小受到父亲和哥哥家暴的她,虽然有稳固的自我,能对来自他人的赞美或否定不关心不在乎,但在灵魂深处却有着巨大的虚无,缺乏自卫和自我保护的原始本能。她的生命里没有真正健全的东西,是个典型的受虐狂,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爱。来自单亲家庭的他,不受外婆和舅舅们的待见,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靠着给别人打工的爱她的开明的妈妈抚养长大。他总感觉自己居无定所,无法获得归属感,也因为遭受过精神创伤而无法融入世界。一个巨大的转折,好友罗布的死,刺激了他得以改变。一个细节很触动我。中学时伤害过玛丽安的埃里克在罗布的葬礼上向玛丽安道歉,请求她的原谅,还说如果罗布活着也会向她道歉。其实,暴行不仅会伤害受害者,也会伤害施害者,或许对施害者伤得更深、更持久。一个被欺凌的人不会对自我产生什么深刻的了解;但欺凌他人会让你领会到某种无法磨灭的东西。自恋、性、攻击性是人的三大原始本能。当人向外伸出攻击的触角,却未得到任何回应时,触角会向内攻击和伤害自己。文章很暖心的结局是,在之后的几年中,她们从中学时小县城来到大都市求学,看到更开阔的世界,进入更大更无限的社会熔炉后,经历过挫败后都意识到了彼此的爱和接纳,最后疗愈了对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正常人不正常#乐读英文原版书 2022 年 - 第 28 本 正常人 Normal People 2018 年出版《正常人》位列各大畅销书榜首,BBC 还拍成了迷你剧。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莎莉・鲁尼,写书获奖无数。书中男女主人公从高中开始直到三一学院大学毕业,各自努力要活成别人眼中的正常人,但内心却都有自己的想法,两人互相纠缠,分分合合。看国外同龄青年人的书评说是写出了生活中常常需迎合别人的焦虑,抑郁的痛苦……. 不知道是年龄的代沟,还是生活环境的不同,我对书中男女的焦虑、冲突很难共情,要不是看的是英文原版,作者的文笔透着机智,还经常带些文学、哲学和政治的小资讨论,可能会中途弃书。Normal PeopleBy Sally RooneyPublished in 2018288 Pages3.0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让人可以重新燃起对爱情的希望很多人是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的,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爱情,这其实是个普遍现象。要不把外面的夸赞和炫耀当做爱情,这种人会去找美的或者帅的,并不管自己是否真正爱 ta(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去找丑的);要不就是极度自私,完全以自己为中点。这世界没有谁欠谁,爱情当然走不下去;要不就是完全以对方为中心,最后坚持不下去了,来一句:我已经尽力了。男主角康奈尔(名字很好记,让我想起了康奈尔笔记法)和女主角玛丽安(让我想起来了玛丽苏,虽然跟这个词没啥关系)是从中学就开始的朋友,一个假装自己是普通人,一个压根就融入不了所谓的 “普通人” 社会,其实他们恰恰和标题相反都是小镇上有点另类的人。男主太过细腻的性格,让他活得很光鲜也很受罪;女主太过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让自己活得游离于所谓的 “正常人” 们。其实他们都不快乐或者说只有在一起才快乐。分分合合中总感觉有一根无形的线把他们捆在了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又似乎有一种力量会把他们拉扯开,听起来是不是很老套?但是情节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不断的相聚和分离让两个似乎分列在世界两端的人慢慢走向了中点(中间的那个点)。我们讲得中庸之道其实就是让我们做事不要极端,太过迁就别人的感受或者完全不鸟别人感受都是一种极端,男女主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最终也变成了更好的普通人,不再迁就也不再疏离。这本书是非常好的爱情范本,可以让更多的人懂得什么是爱或者如何去爱。无论任何个体都需要爱或者被爱,人是社会动物,只要有一个人可以牵挂或者知道自己被牵挂,就会让人心安(这也可以叫做心之归处吧)。现代社会太需要爱情了,年轻人似乎已经把爱情给忘记了,不想搞懂也不愿搞懂对方。这本书能够重新燃起人们对爱情的希望。至少可以去试试看,不是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是一部爱情的黑白漫画片。男女主从高中到大学毕业,无数次 “在一起” 再分开,两人貌似 soulmate 却永远走不到一起,“这些年来,他们就像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姿态”。读完似有所悟,莫非作者在暗指,知性女孩就该是一部复调音乐 —— 不用把自己的生活和另一个人绑在一起,他或他们只能是你生活的一支?作者是爱尔兰女作家,90 后新锐,完全新世代的写作风格,全书没有引号,所有对话、心理活动、第三人称视角描述,平静地摆放在一起,带着波澜不惊的极简风,等你自行体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正常人》《正常人》表面上讲的是富家女和穷小子谈恋爱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心理治疗、自我成长的故事,它探讨的是爱的本质和其背后的社会、心理问题。作者的左翼知识分子视角让这个爱情故事充满了尖锐的自我剖析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本书的核心内容:《正常人》讲的是两个互为镜像的年轻人的故事:男女主人公是一对灵魂伴侣,他们始终爱着彼此,却从未以男女朋友相称,他们的关系始终介于真爱与友谊之间。虽然没能拥有一段所谓正常的恋爱关系,但两人的相遇却是他们年轻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他们改变了彼此,让彼此成长为更好的人。在这本书中,作家展示着主人公之间爱的困境,并一步步揭示着困境背后的原因,拓宽了爱和亲密关系的定义,也质疑了 “正常” 的边界。这本书表面上讲的是富家女和穷小子恋爱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心理治疗、共同成长和主体性的生成的故事。它探讨的是爱本身和爱背后的东西:同侪压力、社会压力、阶级差异,心理问题。它扩宽了我们对爱和亲密的定义,拷问着正常的边界。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者的目光,也就是我们所属的圈子,是怎样拉扯着我们啊。我们人生路上的大小抉择,有多少是这些所谓的 “正常人” 替我们做出的呢?为了这些 “正常人”,我们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去伤害我们真正爱的,和真正爱我们的人。在人生最重要的年华,康奈尔遇到了玛丽安。年轻的爱总是后知后觉,跌跌撞撞。他们从未以正常的方式在一起,这也许是遗憾的,但他们也是幸运的,他们总是互相原谅,消除误解,向彼此敞开自己,从而拥有了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彻底改变了彼此,拯救了彼此。一份有意义的、深刻的联结是罕见的。我想,这种联结,也许才是我们人生中能拥有的最可贵的东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是一只正常的怪物"他只是希望能做一个正常人,掩饰让他感到羞耻或困惑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过着差不多的生活,依循差不多的行为方式,信奉差不多的价值观念,说着差不多的话,过着差不多的每一天。如果,如果有人,差的有点多,就不是正常人,就需要规训,就需要掩饰。男主康奈尔一直在掩饰,所以很受欢迎,直到掩饰不下去了,就不再受欢迎,就病了。女主玛丽安一直在被规训,人们先是试图用残忍和冷落来攻陷她,再转而试图用性爱和追捧来制服她。正常人毫无愧意地争夺对不正常人的支配权,刑使正常的权力,这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多数就是正常的,多数就是对的,少数就是怪物,少数就是错的。他一直被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撕扯着。好朋友罗布就是 "正常人" 世界的代表。罗布的死,向康奈尔宣告了 "正常" 人生的终结。康奈尔一直相信,倘若没有玛丽安,自己就会留在家乡过着和罗布一样的正常生活。现在,罗布死了,他终于明白,罗布这样都正常人,内心也有一个足以吞噬生命的可怕的黑洞,不只玛丽安有,不是远离玛丽安就可以远离不正常。自己臆想中的正常人生,根本就不正常。在罗布的葬礼上,在众人的目光下,康奈尔紧紧拥抱玛丽安,久久不放。康奈尔用这个拥抱做了一个重大的选择:选择玛丽安,而不是正常人,不是海伦。只有在玛丽安面前,他才是他自己。康奈尔带着玛丽安离开了那个不正常的原生家庭,把她带回自己家过圣诞节。一个没有暴力,没有冷漠,只有欢声笑语,高朋满座的正常家庭。玛丽安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决裂了,她开始变得正常。康奈尔的义无反顾,把自己拉出了黑洞,也把玛丽安拉出了黑洞。她臣服于他,而他却选择了赦免她,她获得了救赎。读陈以侃的文学评论,推荐了《正常人》,很短的一段评论成功勾起了阅读兴趣 ——"两个人彼此间的责任和义务,是他们之间商量出来的,和其他人没有太大的关系。" 每一页人物关系都在微妙地转折,扣人心弦到跟悬疑剧一样,一旦开始,就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也确实是一口气读完了。作者萨利・鲁尼是 1991 年的,再次感慨留给我大器晚成的例子已经不多了,倒是中道崩卒的可能性高了不少。一旦走出小镇的环境,成为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同学,康奈尔与玛丽安的权力关系立刻倒置。玛丽安所有与小镇格格不入的劣势都转化成了社交优势,她优渥的家庭条件也使她具备迅速赶上大都市时髦的资本(尽管她并不张扬这一点,甚至未必自知)。这一次陷入交往障碍、渴望 “正常化” 的人成了康奈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