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中美关系的脉络
非常值得读的一本书,首先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非虚构传记作家塔奇曼历时四年的精心之作,文笔流畅,表面是史迪威的传记,本质写的是中美关系,从 110 年前 28 岁的史迪威中尉作为情报人员踏上中国,一直到 1946 年去世,借助一个美国人的眼睛和视角,详细描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的价值观和对中国人的看法观点。史迪威去世后,给他的评论是:“历史的长河中,从来没有再出现一个像他那样对中国人民忠心耿耿的朋友。”,从史迪威的身上反映出美国人对中国的矛盾心理。百年前,美国人看到的中国积贫积弱到了谷底,几个细节:1)鸦片泛滥,史迪威看到劳作一天的苦力,每天花 30% 的收入去吸食鸦片。2)年轻的李奇微(就是多年后那个韩战美军统帅)带 2 个士兵就去骚扰驱赶 1.2 万人的军阀部队。史迪威是带着救世主的心态来到中国,有着基督教的神圣理念,当然和 “花生米”(他给常凯申起的外号)是水火不容,美国大众一直是这样很幼稚的居高临下的看待中国,如宋美龄第一次在美国演讲受到狂热的欢迎,但几年后又被无情的抛弃。本书细述了中国 1911 年到 1946 年的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美国人的角度如何看 “五卅” 惨案等一系列事件,各国列强如何在中国肆意横行。在他们眼中,中国就是他们的殖民地。细读此书,美国人骨子里的傲慢和自以为高贵,跃然纸上。大量篇幅讲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 得到 “听书有详细解读,一句话就是史迪威想训练中国人打日本而蒋要保存实力,结果是没政府迁就蒋撤换了史迪威,结果蒋也被减少了援助,美失去了中国。我反而认为那是枝节,作者还在想方设法找美国在中国失败的替罪羊,70 年前是蒋介石和一些政客,现在呢?又从 40 年的蜜月期醒来,又在找” 替罪羊 “,看不明白历史的必然。看美国对华政策,自然能看到如今阿富汗的结局。百年前美国正值盛年,有史迪威这样的人,奔赴 “荒蛮” 之地,开拓进取,住大车店,被虱子叮咬,步行跋涉。而现在这样的美国人越来越少了,看到的是遍布全世界辛劳的中国基建 “中国干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史迪威的性格,为中美合作平添了很多无谓的冲突。而蒋介石也没有果断与美国沟通调换人选。其次,“外国人带中国兵” 的安排本身也有一定问题。对此,历史学家齐锡生教授在《剑拔弩张的盟友》一书中有一个比喻:一个外国人率领中国军队,本质上和股票经纪做投资类似。史迪威就像是一位股票经纪人,当他采取一种冒险式的策略,操盘蒋介石所剩无几的本钱的时候,就造成了蒋的反感,但他又不具备缓解这种反感的柔和手腕,相反还在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加码,直到最后要求蒋介石押上他的全部身家,导致双方拆伙。如果美国能派出自己的军队,由史迪威带领,结局可能会非常不同。最后,个人矛盾的背后,是两国利益的错位和实力的悬殊。二战时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中国的地位没法和欧洲相比,美国的战争资源势必流向欧洲;而美国代表对中国的颐指气使、呼来喝去,都源于美中两国力量的差距 —— 中国所求美国多,美国所求中国少,这是实力造就的地位不公平。这种利益的错位和实力的悬殊,最终影响了抗战中美国和蒋介石政权的合作。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塔奇曼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曾获 1972 年的年度普利策奖的非虚构写作奖项。本书是以史迪威为样本,讲述了抗战期间的美中合作史。这段历史,在中美关系史上非常重要。首先这是中美两国第一次作为军事盟友,进行的亲密合作;其次,这又是一次失败的合作,美中两国还差点关系闹崩,美国政府从此动摇了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本书核心内容:1. 主人公史迪威其人其事,他有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他怎样跟中国结缘,又为什么能够获得 “中国战区总参谋长” 的重要职位?2. 史迪威上任之后有什么作为,他指挥的缅甸战争为什么会失败?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征缅的惨败,以及这场惨败对蒋介石、史迪威关系的影响。3. 分析美中关系为什么会进入恶性循环,两国在哪些问题上产生了重大分歧?“了解史迪威事件的深层背景。4. 抗战期间美中合作失败的深层原因。本书的主人公约瑟夫・史迪威,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派驻中国战区的军官,他作为 “总参谋长” 空降中国战区,蒋介石把最看重的部队交给他带去缅甸作战,但由于战事不利和前后方协调失当,史迪威一走了之,给中国远征军造成极大伤害,同时他在印度编练新军,开通 “史迪威公路”,也有功于中国抗战。导致史迪威与蒋介石最终决裂的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缅甸战役的部署问题、美国援华物资问题,和中国战场军事指挥权问题。第一部分,介绍了本书主角史迪威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从中美两国的军事战略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史迪威能够成为 “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第二部分,中美结盟共同抗日之后,史迪威作为 “总参谋长” 空降中国战区,蒋介石把最看重的部队交给他带去缅甸作战,但由于战事不利和前后方协调失当,史迪威一走了之,给中国远征军造成极大伤害,同时他在印度编练新军,开通 “史迪威公路”,也有功于中国抗战。第三部分,导致史迪威与蒋介石最终决裂的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缅甸战役的部署问题、美国援华物资问题,和中国战场军事指挥权问题。史迪威是研究抗战期间的美中合作史的一个极佳样本,通过他的经历,我们可以总结美国与蒋介石政权的合作为什么会失败。首先当然是人事问题。史迪威的性格,为中美合作平添了很多无谓的冲突。而蒋介石也没有果断与美国沟通调换人选。其次,“外国人带中国兵” 的安排本身也有一定问题。对此,历史学家齐锡生教授在《剑拔弩张的盟友》一书中有一个比喻:一个外国人率领中国军队,本质上和股票经纪做投资类似。史迪威就像是一位股票经纪人,当他采取一种冒险式的策略,操盘蒋介石所剩无几的本钱的时候,就造成了蒋的反感,但他又不具备缓解这种反感的柔和手腕,相反还在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加码,直到最后要求蒋介石押上他的全部身家,导致双方拆伙。如果美国能派出自己的军队,由史迪威带领,结局可能会非常不同。最后,个人矛盾的背后,是两国利益的错位和实力的悬殊。二战时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中国的地位没法和欧洲相比,美国的战争资源势必流向欧洲;而美国代表对中国的颐指气使、呼来喝去,都源于美中两国力量的差距 —— 中国所求美国多,美国所求中国少,这是实力造就的地位不公平。这种利益的错位和实力的悬殊,最终影响了抗战中美国和蒋介石政权的合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