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16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纸的文化史》…纸会象竹简一样只会出现在博物馆吗……

    有一种不知名的微生物,攻击了现存的所有纸张。人类没能有效防御,既没能找到方法来消灭这种微生物,也没能紧急转移千年来结累在纸张上的信息。科学、信用、政令、思想、艺术、史料等等等以及秩序正在毁灭…… 这是 1932 年的思想实验,要是到了今天,版本应该是,一种不知名的病毒瘫痪了万物互联网,除了自给自足的边远乡村,人类陷入空前混乱。这种病毒还不是人工编制,而是自我变异而来。相比较 1932 年的思想实验,今天的版本似乎更可能成真…… 虽然吃纸的微生物不会真有那么大能耐,但纸会不会以另外的方式消失呢?会象甲骨、竹简、羊皮卷一样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吗?我们今天已经处在电子纸的"石器时代",犹如纸张发明早期之于竹简。就像魏晋名士还能品味简书,今天的我们也许就是能享受到纸书阅读的最后几代人了。电子纸就如纸一样薄可折叠,存储编辑以及信用等功能都完胜纤维纸张,就像当年纸张完胜竹简一样。也许是时候去做点与纸张告别的准备了,一边看书一边涂批的快意就要永久消失了。扼腕痛惜又无可奈何之余,不过也有所幸,就算是几百年后,厕纸也很难被电子纸取代……(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3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纸是信息的载体

      “顾衡讲好书” 开播,我争取跟上课程节奏看原著,上一季 “顾衡好书榜” 就学习到顾老师的读书特点,原著并不一定精彩和完全正确,可顾老师给读出花来了,给我很大启发,就是读书并不是要全盘吸收和完全同意,只要能给自我启发就是好书,就是心得,这样才能触类旁通,所以我现在眼里的好书是这本书是否能读后有新的感悟,经典好书是值得不断复读,不断感悟。本书主要讲纸的历史,也是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如果说语言还可以举出动物也会的特例,那文字肯定是人类独有的,有了文字,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信息的传递效果倍增,而纸是文字的载体,麦克卢汉最著名的洞见 “媒介即信息”,中国早期纸的发明和雕版印刷,让东方成为文明之源。金辽向宋索取的除了金银另外主要要求就是书籍。西方印刷机和纸张是科学产生的基础,报纸和小说因纸张的普及而风行,信息快速传递也是法国大革命和启蒙的基础,中国的五四运动也伴随报刊杂志的蓬勃发展。纸张的工业化生产如同现在钢铁业,报刊书籍的出版业,凸显西方现代工业的先进和强大,我 30 年前出国感观震撼的是西方周末报刊的厚重,幸运的是数字信息时代的来临,让中国能后来赶上,自从汉字激光照排数字化印刷后,中国的出版业飞快发展,中国对比国外性价比最优的就是书籍了。现在各地建设的数据中心和各种云,就是未来的纸张。哈罗德。伊尼斯说过 “长时间使用某种特定的传播媒介,会以某种方式对被传播的知识的形态产生影响”。现在的载体就是数字媒体,我们面临伟大的变革时代,老干部靳东谈网络直播 “搔首弄姿” 心意是好的,观念 out 了,回看一下百年前中国最早一批报人,印的也都是花边和低俗武侠,万份就是著名大刊了,忘记纸张,信息已在云端。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纸书会消失么?

        21 世纪初始以来,随着电子媒介读物的传播兴起和扩张,报纸和书籍的印刷用纸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不断的减少。上世纪末,满大街可见的报刊杂志岗亭到现在已接近完全消声匿迹了,很多传统零售书店已经走进时光的尽头,能活下来的都不得不改变经营方式,几乎都是靠着文化人的情怀在作强力支撑。在前后不过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历史,如果不是还有学校仍保持着用纸书学习的传统,可以估计,纸张的存在感会更低,当然这主要还是电子媒介在教育应用领域暂时还不能完全取代纸书的存在,它的技术进化仍然不够,以及成本还是偏高。但假以时日,随着电子应用技术的进步,纸书在我们生活中消失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似乎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不过,世事难料,当下悲观的预测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未来,那些未曾被人们熟知的历史,可能比当下更能预示纸书纸媒的未来命运。 本书的作者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来探究纸张在世界文明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全书从纸張的诞生开始,以纸张的原材料和技术的演变为线索,全面深入的讲述了纸张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各领域中作为存储和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以及 “无处不在的征服”,探讨了纸张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影响,深刻详细地描绘了纸张在参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强相互关系。它不只是一部技术史,同时也是经济、政治、艺术和庶民的历史。在电子媒介逐渐占取社会主导地位的今天,本书有助于我们发现纸張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生活需要的文化本质。 从实用角度说(获取知识、检索知识、便携性等)纸书确实没有存在印必要或理由,从这个角度看纸书的消亡似乎会成为必然,这只是两到三代人之后就可能发生的事。今天我们只所以还会留恋纸书,是因为我们这几代人的阅读习惯是从纸书开始的。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完成电子存储,孩子们的阅读习惯都从电子媒界开始时,还有谁会改变自己的阅读搜索习惯去翻找纸书呢?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人类需要确定感,纸寿千年,印刷书藉具有很高的确定性,那些承载着人类伟大思想与文化成就的书籍会永远的传承下去,电子书由于其必须依赖能量的支持,确乏足够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从文明的可传承性和收藏的角度说,电子书无法提供比纸质书更靠谱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仍然活在纸张时代。而且从经济节能的角度说,纸书有着电子书无法取代的优越性。或许,电子书无论从开放性和便携性角度说都较纸书有优势,但是它限制了个性化的选择,电子书必须面对在长时间维度上,考虑不断对格式进行更新。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纸是一种文明的传播介体

          文字和纸张,是相辅相成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纸这种便宜和可移动的书写介质,文字的力量肯定就大打折扣,纸在变得非常便宜后才影响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在一段时间内,纸是非常重要传播介体,未来的重要性会逐渐消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前言(四星)

            《纸的文化史》:前言《纸的文化史》封面有句话,“它是白色魔术,亦是神的艺术”:好高的评价。我对此的第一反应:纸即货币。这两种东西的应用主体决定了它们所在历史的评价:洛阳纸贵;挣钱嘛、不寒碜。它们有着主要体的共性,从远古,到现今。人类越来越复杂,但为我们提供的东西表象越来越简单。像纸和货币这种长存的东西,就源于其承载和兑换的简单,通用。还有廉价,普及。【1932 年 11 月 16 日,法国作家保尔・瓦雷里(Paul Valéry)在巴黎的年鉴学院论坛(Univsersité des Annales)上做了一个题为 “心灵政治” 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道,如今这个时代一片混沌,未来不可预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以信托为基石的文明之中。信贷机构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是因为人们不会在同一时间跑去窗口,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文明亦是如此。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是因为它赖以存在所需的那些想象中的资源不会在顷刻间消失。】“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是因为它赖以存在所需的那些想象中的资源不会在顷刻间消失。” 这一段很有意思。信用,首先是存在,然后才可能变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在这期间这个存在做了什么呢?纸,被创造出来,然后变成了一种想象的共同载体,它又做了什么呢?它什么都没做,它是被想象共同体创造出来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可能对保尔・瓦雷里的这场演讲比较熟悉。1997 年,德里达在接受《媒体学报告》(Cahiers de Médiologie)杂志的一次大型的、非常个人化的采访中,摒弃了 1932 年瓦雷里微生物思想实验中的幻想元素,并将纸张迅速、突然瓦解的观念转变为一种预测:瓦雷里所说的纸的这种广泛性正在逐渐衰落。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巴尔扎克在他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中所描述的那种衰退。正如那张写着阿拉伯文字的神奇驴皮不断地缩小一样,纸也在不断变小和衰落。德里达很聪明。他没有说纸会终结或 “消亡”。在他看来,即使电子媒介不断兴起和广泛发展,纸在现代文明中的出镜率依然不会太低。他只是提出,纸作为图片和符号载体的统治地位可能会逐渐瓦解。他所说的纸的 “衰落”,并不是指纸在所有领域的全线崩溃,而是指它在关键地位上的衰退。】很有趣。一个东西、事物、思想、意识,特别是纸或者货币这样通用的一种存在,随着想象共同体的演化,存在所指的意义主体可能已不是实质的存在,而是共同想象的存在。纸或许会退出历史的主舞台,但它作为人类这个系统成长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形式必定以其追求的符号形式存在。人们总喜欢悲叹形式的衰落,而忽略了意义的继承。【德里达这一生都在思考和文字有关的事情。在采访中,他讲述了自己写字的手如何滑过一张白纸,写字的设备从机械打字机到电动打字机,最后发展成电脑。他认为写字方式的这一发展,是他这一代人所经历的决定性体验。和瓦雷里一样,纸对德里达来说也不仅仅是文字的舞台。他也提到了金钱和信用的结合,谈到了 “信用货币”、纸币以及塑料做的信用卡是如何替代纸币的。他通过法国 “证件” 和 “无证人士” 的问题,说明自然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融入问题:“我” 对国家来说只是 “一纸证明”,即使这些证明正在逐渐变成塑料制品。】哇哦!我发现,有趣的灵魂诠释的东西都有着宿命与悲观的气质,这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诠释物种的必然。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历史是沉默的,表象是喧闹的。“一纸证明”,挺悲叹的。廉价、普世的纸,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又在其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消耗品!人类文明的主要消耗品就是 —— 人。不论是选择死亡(往世),选择折磨(现今),还是选择重生(来生)(此处都为意指),都无法躲避命运的窥视,即便我们能伤害到它所垂青的人。始终在驯化中轮回。【在本书中,我试图将三种不同的看待纸张的角度结合起来。第一种侧重于纸张的物理形态和材料,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产物,纸张并非天然存在于自然界,而是需要一定的生产技术。】【第二种看待纸张的角度则是参考了保尔・瓦雷里的比喻:纸扮演着蓄电池和导线的角色。本书会探讨文化技术、基础设施以及日常习惯,在这些方面,纸是储存和传播文字、图片和数字的媒介。】【最后,第三种角度是从内部来观察纸张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否形成了自我意识?如果是的话,它在自我解释的时候会赋予纸怎样的特性呢?纸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基础材料,同时也是一种用作隐喻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说某个人是 “一张白纸”,某人只会 “纸上谈兵”,或者是人生 “翻开新的一页” 等。从约翰・洛克(John Lock)将人类的思想比喻成一张白纸,到索绪尔(Saussure)通过纸具有正反面来阐释语言符号的两面性,纸的隐喻一直贯穿科学和思想的历史。】诗人亚历山大・波普在拜谒牛顿墓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著名的诗句,“自然与自然的法则隐藏于黑暗之中;上帝说 “要有光”,于是牛顿诞生了。” 这其实就反映出人类在牛顿之前和之后对世界态度的变化,在那之后,人类不再觉得自己身处不可知的黑暗了。纸的意义无异于康德的 “人为自然立法”,它对文字的承载,它对思想的承载,以及对 “人” 的承载。【电子媒介和迅速扩张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所改变的,不仅仅是 “谷登堡世界”,而是整个纸张的时代。纸是一个擅长替代他物的高手,通过潜移默化地融入现有的模式和惯例中,它能够在现代文明中,在银行、图书馆、邮局、新闻机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直到电话和电讯时代的到来,纸才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挑战。】“替代高手”,经典的形容。命运总是在精雕细琢的细节上展现它的变迁,那把锋利的笔刀叫 “使命”。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关于纸的历史,很难get更深层的视角意义

              1. 为了跟上《顾衡讲好书》课程,我以泛读的方式翻完了第一本要解读的书,《纸的文化史》。2. 第一感觉是,这不是我能有兴趣阅读的书。所以反而特别期待顾衡老师从哪个视角来解读出我没有读出的深意。3. 不感兴趣的原因是:(1)平淡。本书 20 万字,按时间顺序罗列了纸的发展史,介绍了纸对文化、经济、政治、艺术、以及世界各个方面的影响。在我眼里,过于平铺直叙,约等于看一篇 20 万字的论文综述。(2)凌乱。书里使用了很多案例或者故事来讲述论证,一会儿引用某名著的段落,一会儿讲述某阶段纸的制造工艺,用以证明作者在那个小节想表达的观点。但是我在泛读模式里,感觉论据的选择很凌乱,更像作者炫技表示自己的广博,而抓不住作者的思维主线。4. 这不是说书不好,只是我泛读第一遍的感受。5. 期待顾衡老师的解读。带我发现一本和我视角里完全不一样的《纸的文化史》。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仍然生活在纸张的时代

                “古老的书籍有自己的精神,而现在的涂鸦、笔迹、打印稿和修改过的文字,只是一种精神活动和能量残余,是已经死去、不复存在的东西。作家就是作品,是一本书的完成态…… 尝试着写出来的内容并不是一篇文章的早期形式,从写下它们的那一刻开始,它就成了对那一实验性时刻的一种纪念。人们不应该去接近这些实验性的材料,而是应该与它们保持距离,以便让它们转化回其原本的功能。这样,你会找到那个拥有一切的人 —— 所有的逸事、照片、产生的意象;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与这些对象直接接触,与书接触。这里是终点,一切的终点,这里就是一切。通往作品的道路往往贯穿整部作品,通往作者的道路往往通向整个书籍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非常适合与《文字的力量》一起看,顾老师的这两部分课也适合放在一起听。纸的文化史,不仅仅是作为事物的 “纸” 怎么被发明以及发展成为今天的形态,它的背后是国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交流史,中世纪时期阿拉伯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到了近代则是英法德这些国家。纸会消亡吗?刘慈欣的回答 “会”,我个人认为不会,不过就像书中写的,除了最初的文字记录的功能,纸还有装饰和娱乐的功能,它会延伸发展出其他功能,并且留存下来。这部作品的趣味性并不强,个别章节和段落有点枯燥,翻译不错,流畅准确。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电子媒体当道的今日,本书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文化本质。

                    纸千变万化。人们不仅无法对它的用途一概而论,就连追踪它的起源也十分困难。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纸起源于中国。但与欧洲的印刷机不一样,我们无法追溯人们发明出纸的确切日期。一部关于纸张的全球文化史。本书全面介绍从纸张的诞生到它在全球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带来的文明浪潮和文化冲击。它不止是一部技术史,同时也是经济、政治、艺术和庶民的历史。在电子媒体当道的今日,本书帮你重新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文化本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纸的传播和发展&区块链技术

                      作为一个文化有限青年,《纸的文化史》这本书在前几章过后,读的就吃力起来 —— 不过还是有收获的,除了涨了一点点文化,主要是纸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几个有意思的点给我了些许启发。蔡伦改进过去的造纸工艺,发明了造纸术。之后,造纸的技术随着丝绸之路缓慢传播;后来,战争加剧了这种传播(工匠俘虏)—— 阿拉伯掌握了造纸术,并因缺乏造纸所需的一种木材,改进了造纸术,将原来作为辅料的破布变为主料。这时候,纸在阿拉伯被称为 "中国纸";再后来,纸由阿拉伯传到欧洲,被欧洲称为 "阿拉伯纸"。其实在这种接近现代的浆纸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之前,他们也有着记录和书写工具 —— 羊皮纸和莎草纸。在早期,其实浆纸相比于莎草纸并无成本优势,但为什么会逐渐普及呢?因为它的一个 "缺点",或者说是特点 —— 一旦写上内容,就难以更改。羊皮纸上的内容,用小刀一刮就掉了;莎草纸上的内容,也容易被擦掉;而浆纸透水性好,一旦用墨水书写后就很难更改了。这种难以更改的特点,看起来是缺点,在很多场景里显得不方便,但在特定领域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商业契约、行政文书等,这使得纸的应用初步形成规模。在过去的数字信息世界里,好像一直缺乏这么一种让数字信息难以篡改的 "纸",直到区块链的出现。更有意思的是,纸后面的传播也和区块链的传播有着相似之处。后来,欧洲的造纸厂逐渐多了起来,纸的产量不断上升。但其实在印刷术未发明之前,纸的应用就主要在前面提到的商业契约、行政文书以及宗教传播等领域,整个应用需求实际并不大。这种情况下,纸的生产不难满足需求 —— 但如果纸的需求规模就停留在这里,纸的生产规模也会受到限制(事实上当时已经出现了生产出的纸因没有需求而囤积的情况),造纸技术的进一步改善也可能缺乏动力。这时候,一个新的需求出现了,推动着纸的需求量大幅提升 —— 扑克牌。扑克牌人人都可以买一副,在当时极其盛行,甚至引来政府的禁止。扑克牌的兴起还催生了两个职业上色师和木板雕刻。因扑克牌而催生的木刻版印技术很有可能对后来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有着影响。是的,娱乐 / 社交 / 博彩的需求不仅推动了纸的发展,使其生产规模过渡到新的水平,还可能为后续的影响深远的新技术奠定了基础。(活字印刷技术还是中国发明的,但基于字母的语言体系比我们的语言体系更有利于这种技术的使用,成本更低 —— 这是否会是导致我们后面落后于西方的一个潜在因素?)区块链在刚开始也如同浆纸一般,并没有多少需求,区块空间被生产出来,空空如也。后来,实际是一些投机需求带动了区块链的传播和发展,到现在区块空间逐渐有了越来越多样的需求 —— 虽然依然伴随着投机,但投机之于区块链,或恰如扑克牌之于浆纸,不妨拭目以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又一本难啃的书🐰

                        同样的书,为啥顾老师说真好看,我就只能硬着头皮看呢😂😂😂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纸的文化史》是一本全面介绍纸张从诞生到它在全球的发展历程的文化专著。全书以纸张的原材料和技术演变为线索,巨细靡遗又饶富兴味地探究纸张所及的各个领域,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详细描绘了人与纸张的关系,思考这些关系背后的关键价值。它不止是一部技术史, 同时也是经济、政治、艺术和庶民的历史。在电子媒体当道的今日,本书将帮助你重新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文化本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纸承载了我们文化爆炸式地发展

                            题外话,纸在中西方的推广让思想的传播都更加便利。但是这种影响深度似乎是西方更胜一筹,为什么呢?这跟纸的伴侣 —— 笔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古代写字用的软毛笔,写字需要一定的技术。而西方呢,他们在鹅身上拔跟毛,蘸点墨水就可以写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纸的文化史

                              跟着顾衡老师读好书😊,争取跟上老师的读书进度,得到有电子书的就看电子书,没有电子书的就买纸制书读。纸,这个由植物纤维构成的薄薄平面,不只是拿来写字,它以钞票、书籍、卷烟、帐本、扑克牌等等形式,全方位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只是在日用品中使用纸,纸的存在感好像越来越低了。本书全面介绍从纸的诞生到它在全球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带来的文明浪潮和文化冲击。通过纸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才能更真切的理解今天的电子媒介,理解我们所处的现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这是顾衡读书课程第二季讲述的第一本书。非常不能吸引我。结构奇异,文笔啰嗦且毫无吸引力,书名应该改为:纸在西方的历史文化。或者写,那些写到纸的内容的西方名著一览表。这是今年读到的没兴趣的书之一,它可以排今年十大不推荐的书的第三名了。还有一个季度,不知道名次会不会还有机会调整一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好

                                  又听完一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顾衡讲好书001:小角度展现大尺度历史

                                    讲述了纸的起源、发展、高潮(各类大咖对纸的评价)、现状(也在最后捎带脚的说纸书的问题)!但书中充斥着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书、不熟悉的事件,读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采取略读的方式!可能纸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默认存在了,所以很少去关心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适合休闲阅读和思考

                                      纸张的出现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事件,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现挑战着纸张已经形成的地位,是一种必然现象,对我们既有习惯也造成了冲击,我们仍习惯具象化的、掌控感强的东西,担忧难以避免,但不应过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顾老师讲的第一本书,先读再去听,这样效果会更好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跃升的平面

                                          纸把人类一次又一次送到以往时代不能达到的高度,从统治到艺术,从文明到经济。每每扮演最至关重要的角色,看似是微不足道的一种材料内在是传递各种能量的媒介。媒介环境论在这本书里起到了主体逻辑搭建的理论基础。我之前看詹姆斯.C. 斯科特《作茧自缚》的时候也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很多都是人与自己环境和工具之间相互的延伸关系。麦克卢汉和伊尼斯的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概念。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