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未来三十年,中国去向何方?
改革政策,或者说从中央计划体制向自由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个转型极大地改善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比如,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全国推广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保留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农业生产的剩余索取权赋予农民,这样农民的努力就直接与回报挂钩,这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短期内大幅提高了粮食与其他农产品的产出。与改革政策相关的另一个因素是开放政策,即中国快速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的经济改革正好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同步发生,这使得中国经济能够深度参与国际劳动分工。依赖低成本优势,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出口大国之一,特别是在全球劳动密集型制造品市场。中国出口占 GDP 的比例从 1978 年的不到 10% 上升到 2007 年的 37%。一是有利的人口结构。在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经历了两个 “人口红利” 阶段:第一个阶段(1976-1990)正好与改革政策同步,而第二个阶段(2000-2010)则恰好与加入 WTO 同步。二是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改革开放时期的高储蓄率可能与一些因素高度相关。三是稳定的宏观与金融环境。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比较成功地保持了宏观经济稳定,具体反映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外部账户失衡等指标的低波动率。改革开放以来的 40 年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稳定的宏观与金融环境提高了投资者信心,改善了经济效率。四是改革前建立的经济基础。尽管在改革开放之前的 30 年中,中国的经济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在那段时期建设的基础设施、所形成的完整的城市工业体系、普遍提高的教育水平及实现的男女相对平等等因素,都为 1978 年之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大概在 2010 年前后,第二轮的人口红利开始让位于人口老龄化,当时的人口抚养比大概是 36%。劳动人口的减少与人口抚养比上升,应该也是 2010 年以来 GDP 增速持续下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才刚刚开始。根据我们的预测,到 2049 年人口抚养比可能会上升到 66%,“最老的老年人口” 的比例会大幅提高。2019 年到 2049 年,劳动年龄人口起码会减少 1.7 亿。人口老龄化特别是 “未富先老” 可能会带来一些重大问题,包括劳动供给减少、消费需求减弱、储蓄率下降及养老金缺口大幅扩大等。未来不可能长期保持过去 20%—30% 的出口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些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了逆全球化倾向,出台了很多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最初可能是因为虽然全球化带来了普遍的效率提高与收入改善,但一些特定领域、家庭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受到了冲击,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偿。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全球市场的开放度不会再像过去那么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后改革时代1949-20490 正好是 100 年,前面 50 年靠的是以下内容。 1. 有利的人口结构 - 人口红利带来劳动力优势 - 降低的抚养比促进经济增长 - 东亚文化与社会福利体系缺失形成的预防性储蓄 2. 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 - 生命周期假说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 - 人口结构导致的高储蓄率 - 高储蓄率促进了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 3. 稳定的宏观与金融环境 - 中国成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 低波动率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 - 未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提高投资者信心 4. 改革前建立的经济基础 - 建立的经济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坚实基础 - 改革开放政策建立在较为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那是不是还是用前 50 年的经验,那肯定是不行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清朝那些事儿》以时间为序,全方位地对清朝各个年代的政治、军事、制度、文化、艺术乃至礼仪、饮食文化等,作了全面详尽的解析,以正史为第一手材料,以小说的文本方式,详尽讲述了一个个短小却血脉清晰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又分门别类地堆积起每个君王时代的逸闻秘史,系统、完整,塑成了一个个君王清晰立体的帝王生涯轮廓。局部文本貌似戏说,却有铁的史实为依据、“靠山”。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无论宏大抑或卑琐,全都穿越时间的大幕而来,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深刻而不失生活况味,轻松又携带着史料的真实面具。于是,阅读在对冷漠森严的历史书卷想像中展开,却在极尽享受的故事体验的尽兴中结束 —— 读本的价值无须赘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