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爱美食,爱生活
合上书,我已经饥肠辘辘了。茅台熟醉蟹、佛跳墙、臭镢鱼、炉肉火烧等各种美味佳肴在我面前一一闪过,真恨自己去的地方太少,吃的美食太少。 不禁想起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张仪用湛卢剑做鱼生的场面,动作熟练,不用菜刀,用名剑操手。想不到古代就有这么前卫的吃法,真是赞叹不已。果然在吃的道路上,全是兄弟,没有敌人。 身边朋友一般会做的第一道炒菜是西红柿炒鸡蛋,第一道肉菜是红烧肉。而我的第一道菜,挑了一个不需要切剁等繁杂工序的菜 --- 清蒸鱼,菜市场买几块洗净的鱼,切点朝天椒、放点香菜、洒点调料,静静的等待出锅,可惜最后没蒸熟,火候把握不到位。 “中国的味道,其实就是人间的滋味,食物本身总是干瘪的,背后的人才足够生动。可以通过食物感知人间的温度,不仅仅是烟火气,还有一份善意。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世上的传奇都在这一粥一饭中。” 很喜欢作者的这段话,小时候为什么我们喜欢在家里吃饭,因为有妈妈的味道,厨房里传出刀刀叉叉碰撞出来的声音,让我们时刻感觉温暖安心。愿我们酒肉宽敞,饭菜响亮,大口有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作为与作者产生了强烈共鸣的吃货…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许多 “家常” 的味道,虽然我们喜欢探店尝鲜,但让味觉记忆最深的总是 “家常味”。我很喜欢作者在前言末尾所说的:“每在家里做一顿饭,就感觉广袤的大地在餐桌上渐次打开。散布四海的朋友们纷纷降落,他们用另外一种形式聚集在我的餐桌上,恍如一味藏四海”。这是我们做饭的乐趣,也是我们对食物心存感恩的原因 —— 它们跨越山海来到了我们的餐桌,我们应该好好地享用和珍惜才是。跟作者产生共鸣的几点在花椒、红烧肉、肥肠和老油火锅。我高中时第一次吃到麻油,在学校旁边的一家米线店,当时就感觉舌头没知觉了,并不喜欢。可后来我彻底爱上了花椒的味道(主要是麻油),以至于无麻不欢,甚至有一次因为拌菜倒多了一时糊住了嗓子,半天发不出声音,吓坏了~从此便谨记 “美味不可多得”。小时候,红烧肉算是奶奶家餐桌上的常客,肉我吃不了几块,倒是特别喜欢用肉汤拌饭,油汁肉味被大米吸收,两碗打底~可惜我四年级的时候吃成了小胖子(虽然不全是红烧肉的锅),往后再不敢吃那么猛了… … 肥肠,我从小就喜欢,可能因为头一次就吃到了最好的。那时家附近有一位老爷爷,支一口大锅在路边卖肥肠,应该是入味之后蒸出来的,特别鲜嫩入味,肥肠里面剃的很干净,买上一段直接就可以趁热吃。后来听说他家开店了,但再没见过,也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肥肠了。类似好吃的肥肠我在人民大学外的小街上吃过,那是家叫 “醉面” 的小馆,可惜后来被街道整改整到消失… … 当我看到作者说 “肥肠,才是吃货的接头暗号,在通往肥肠的路上,全是兄弟,没有敌人” 的时候,有找到了组织的感觉。关于重庆的老油火锅是听一位朋友讲的,她说:那边正宗的火锅都要有老油调味,不然没有灵魂。虽然知道不健康,但大家时不时就会想念那一口老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宽哥的书第一次读到,很惭愧,之前只知道他开了个公众号,从来没有时间仔细看一眼。不知道他的文笔如此的好。所有的美食书籍不能秉烛夜读,不然馋虫上脑,肚里咕咕直叫,躺到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实在是一种折磨。宽哥这本小书涉猎很广,我只谈下对我得启发。一,让我了解成都明月村的春笋的来历,我吃明月村的笋子已经很多年,每年都要产地寄一份尝鲜,口感鲜甜,纤维少,做油焖笋味道一流,也试过辣炒竹笋,觉得味道被夺的太多,不如油焖或者腌笃鲜更本味。之前问过产地村民,没人说的明白竹笋的来历。二,看到一种做红葱(一种牛肝菌)的方法,今年一定试下,就是先把红葱蒸熟,在急火快炒。因为红葱有毒,是一种神经性毒素。炒的过久,味道有所损失,炒的不熟,容易 “见小人”。作为一个在云南十几年的外地人,每年不来点红葱不算过夏天。另外,“北方香,南方鲜” 的见解,也很入戏。仔细想下这些年走南闯北的味道,的确如此。如果你是一个吃货,不妨翻开看看,特别是风雪载途,秉烛夜读…… 请自备泡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间至味是清欢真遗憾只能打五星,因为我的舌头不受控制地要额外再添加五颗星。记得在一刻 talk 上看过陈晓卿的一段演讲,他非常仔细地讲述某一种食物的来源,包括它的产地,气候,生长,成熟,采摘,等等等等。和作者一样,美食大家愿意带我们去探究的,都是食物背后那潜藏的冰山。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像美食家那样有足够的资源,时间和渠道去尝尽天下美食,即便美食家自己也做不到,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他的笔触探究美味世界。即便无法触及这样的世界,我们还是能够顺着作家的笔触回到味道后面的自家生活,浅酌慢饮自家的青烟袅袅。谢谢小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