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汉水的身世》…汉水的最后一滴乳汁…
还记得三十多年前上大学那会儿,第一次见汉水时的心潮澎湃。青绿色的汉水一头扎进混浊的长江,一缕清流顺江绵延数千米之远,三江口的分水线因此堪称武汉最美。当时就想泅渡一次,为了泅渡才特意新学了游泳,虽少年轻狂,但因手生也未敢一试,直到 10 多年前重游武汉时的一个夏夜才如愿。今天翻开这本书,感慨万千,那次泅渡后只几年,悠悠汉水已流的不是汉江水矣……8 年前南水北调通水,汉水沿线的水坝、移民、纤夫、船工、渔夫、老街和居民…,曾经的所有繁华皆归寂静。抚慰了几千年疼痛躯体与灵魂的汉水,已无能为力。干渴的北中国呼唤接济,汉水清洁的品性使它成为南水北调的不二之选,千里迢迢东去汉江水,如今滋润着北中国的几千万人。而为此承受凋瘪的是,汉水流域包括人在内的几乎是永久改变的生态。汉水,这条滋养过汉唐两朝盛世的母亲河,如今为复兴大业也是挤干了最后一滴乳汁…… 据说当年的方案中,还有一个更宏伟的计划,把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等西南各条大江串联起来,一路北上穿越秦岭,与黄河上游的洮河连接,随后再开凿多条输水路线,把水引向西北,灌溉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穿越甘肃进入新疆,浇灌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最后跨越天山经乌鲁木齐北上至当时的苏联国境。这个号称为万里长河的计划幸亏当年没有能力实施,不然千年繁荣的江南会不会象汉水中下游那样,凋瘪在这气势雄浑的蓝图中…… 慷慨当赋词…… 忆荆州,最忆是汉江,楚山依旧碧岩岩,汉水不见碧汤汤,能不叹沧桑(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20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从一条河置身事内这是一部写汉水过去 30 年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这条河改变的命运,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质疑派一直在鼓噪,因为这是前无古人的开天辟地。都江堰开启了农耕社会的改天换地,才有了后来的千里驰道,万里长征,大运河。进入工业社会,北美是得天独厚,大于美国 4 倍的人口要达到美国的生活水准,自然要新时代的改天换地,这种前无古人的改造,怀疑是自然的,本书用非虚构笔调记录历史,可惜有些灰暗,没有人物的访谈和随访,只有作者散文式的抒情,调子有些哀怨。过去有个梗,说 “下水道是城市建设的良心”,说的就是中国的城市下水道,一下雨就淹水的问题。我 90 年到新加坡看到城市的下水道非常的宽,另外一个惊讶的是,新加坡是一个淡水要从马来西亚进口的城市国家,但是街道的清洁是用高压水扫帚冲洗地面,在一个热带国家,家家的淋浴是生活必须,小区内最普遍的公共设施是游泳池,而且要求私家车要定期洗车,对于一个进口水的国家并没有要求大家节约用水,为什么呢?深入了解是因为城市污水循环利用的好,当时是 95% 的生活生产用水集中处理,70% 以上的生活污水回收循环使用,而当时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平均只有 15%,20 年前我回国,在长江边上的城市生活了 10 年,亲眼目睹长江的污染生态危机,污水直排入长江,江鱼的过度捕捞,长江野生鱼类基本上绝迹,江边堤岸的疯狂挖沙盗采,一系列的问题,这一切都是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时候必然出现的问题。市政建设的资金如何筹措,是个大问题,直到 2004 年以后,从香港和新加坡学习的城市土地经营,才开始逐步解决市政建设资金,有一阵子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水电交通纷纷私营化,就是不知道这些才是长期旱涝保收的金矿,后来才明白基础设施建设不是费用,而是投资资产。因为一块贫瘠的土地是不值钱的,加上这些基础设施才能有万倍的回报,如同很多人不愿意购买车位,觉得租车位更合算,可没想到购买车位是投资资产,单位面积的租金收益比房子还要高。从一条江河的治理和管理,应该更能体会中国大一统的必然,因为跨地区的治理,需要中央政府的协调,中国近五年来的河长制度,分段承包,数字化水流监控,特别是城市的污水集中处理,进步非常大,长江沿线城市都杜绝了污水直排入江。随着运河的注水,停航百年的京杭大运河重新流淌。海外看住宅外种菜的,一定是华人,中国人几千年来基因中就刻铸了改造自然的执念,而且还有接力棒式的愚公移山。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大河青山,我的汉江记忆在回深高铁上,读完袁凌《汉水的身世》。一段汉江的记忆,南水北调、移民、历史里的黄金水道、环保,令人思绪万千。我少年时代的夏日记忆与汉江有关,暑假清晨穿过带露水的芦苇荡,在渡口搭班船过汉江,乘大巴从安城到十堰,客车沿河岸而下,但见大河青青。十九岁上大学出门远行,绿皮车沿襄渝线溯流而上,胡家营的索桥、白河、蓝滩渡口,都渐次在被抛在身后,唯见山高岸远,汉江绵长湍急。后来求学,数次在夏末经过襄阳、老河口,汉江水气蒸腾,和金色的稻田交相映照,让人想到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 气魄。再后来,曾在武汉汛期来临时,见识汉口龙王庙的两江交汇,长江逶迤雄厚,汉江清秀隽丽。数字时代,节奏很快;但总有时刻你会和记忆里的大河青山相逢,而历史也并非流淌、了无痕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汉水,汉民族名称的来源,中国的母亲河。虽不及黄河长江般壮阔,但温润柔美。清良的水质以及其独有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南水北调河流的首选。南水北调解决包括京津在内的华北约六千万人口的吃水问题,使中国北方吃上汉江水。真正意义上的地里人文书籍,涵盖汉水及其周边的城镇,村落的历史变迁。有修建大坝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的拆迁户,他们颠沛流离难舍故土。汉水做为水道历史久远,有众多靠水谋生的船夫,水手,纤夫等。以及在汉水黄金航道上的码头古镇的兴衰起伏。也有成年在汉江上打渔为生的渔民,他们的命运都随着汉江的变迁而改写。还有哪些在汉江边捡奇石物件为乐的人,还有环保志愿者,他们无不以汉江为依托,而又爱着这条江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输出的血液 ------读《汉水的身世》有感记得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师爷说到 “西北打仗管我们江苏什么事”,在火车上也经常听到有人疑惑 “发达的沿海为什么要支持中西部地区”,直到读了《汉水的身世》,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在此之前我对汉江很是陌生,就连它的位置都很模糊,这本书讲述了它的悠久历史、清澈江水和勤劳子民。每一条江都有哺育子民、水上运输、积淀文化的功能,这些都会融入江水演化成每一条江的血液,奔腾不息,汉江也不例外,而且体现的尤为突出。时代的发展让汉江成给了焦点,他的水、他的子民,伴随着血液在轰轰烈烈的时代发展中默默的输出。不发达的优势今天,北京市民打开厨房的水龙头,每一滴水中都有 70% 来自汉江,而在天津则是全部。距离北京千里以外的汉江,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流经的多是三省交界的地区,中下游也是农业为主的江汉平原,没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所以中国的大江大河中,汉江的水质最为清澈。千百年来,人类的发展逻辑不断转变,一轮轮不计代价的扩张后,蓦然回首,清洁的水本身成了最稀缺的资源。“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点水给北方”,“南水北调” 世纪工程在 1958 年有了最初的设想。南水北调 “长河十万里” 的具体图景也在 1959 年绘制完成,图景一旦实现,轮船可以由太平洋直航波罗的海。在惊人的宏图中,汉江的区区身量实在不值得一提,然而在宏大无比的蓝图中,也只有汉江是唯一真正经历了开工建设的。站在今天回望过去,向北方输血,是汉江 70 年前已经注定的使命。“能够蹚水走到对岸”。在旱季再次强行蓄水北调,让原本并不充沛的汉江下游加剧干渴。汉江的全流域年均径流量为 577 亿立方米,但年调水量 90 亿立方米,不敢相信,与其他奔腾的江河相比,汉江能有如此体量的付出去哺育干旱的北中国。穷家的孩子好养活水娃子,已经不是第一次搬迁了,1968 年丹江口水库蓄水,水娃子一家纳入了搬迁范围,今天南水北调,水娃子再一次纳入了搬迁范围。水娃子无法接受,常常坐在堵河口大哭 “搬来搬去受罪,再搬就从桥上跳下去”。然而,水娃子还是接受了现实,随之而来的依旧是颠破流离的生活。废弃的校舍里没有高速发展的时代声音,水娃子在这里安顿下来,直到生命的尽头。水娃子不是个例,南水北调工程有大量的沿岸居民搬迁,仅丹江口库区就要搬迁 34.5 万人,但很多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都像水娃子一样纷纷回流讨生活。 李意博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成为了移民子弟中罕有的走出柴胡的人。作为移二代,他的父母都是离乡千里白手起家的移民,在李意博的记忆里最大的印象就是贫穷。上学期间李意博没钱吃饭,全凭工会副主席的照顾,安排他到学校食堂帮工来换取免费的饭食,靠着他自己挣来的这顿饭才保证了长身体和用脑耗费的营养,考上了大学。然而读书求学并非移民子弟普遍出路,移民子弟通常初中辍学,上高中的很少,高中录取率也只有当地居民的 1/6。这些移民的子弟通常是三四岁就开始放羊割草喂猪,一般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下一代人也通常这样,很少能跳出这种循环。悠悠的乡愁 “爱家乡,像爱一个人一样”。漆着红蓝油漆的龙头,摆放在村民康国芬的家里,用到龙头的场合,是每年的端午龙船会,这是韩家洲最风光率性的日子,全柳陂镇十几支赛队之中,他们总是第一,四年一度的全县龙舟赛中,他们也总是夺标。龙头离开了汉江,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每逢大年初四,康国芬照旧给龙头披红挂彩,燃起香炉炸鞭炮。鞭炮炸响的瞬间她又想起了家乡的水、想起了赛龙舟,想起了爹爹卖力划水挣得头名的场景。韩可以的庭院里里摆满了汉江石,虽然已经搬离家乡十几年,但汉江石依然保留着江水冲刷的光润色泽。每当傍晚韩可以都会坐在汉江石上,他的脑海里时常闪现当年光着脚在汉水的浅滩上行走,清凉的汉水轻凉凉的滑过趾丫,呼吸着汉水的青青水草香,还有那斜下的夕阳。然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只能在这样的傍晚独自回味。其实每个人的乡愁里都有一条河、都有一片水。就像钱塘江之于杭州、闽江之于福州。儿时的我也有那么一片水,和玩伴们一起摸鱼抓虾,看着美丽的翠鸟在芦苇荡里滑过,任凭水边细嫩的垂柳拂过脸颊。这些也成为我对家乡最浓墨重彩的回忆,成为我乡愁的一部分。时代的脉搏该如何跳动拧开水龙头喝着汉江水,你是否会想起干瘪的汉江、搬迁农民和艰难的水娃子。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不论是苦还是甜,最终都会落在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从这个角度上讲,发展共赢有了新的理解维度。电视《雍正王朝》中师爷不知 “守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卫京师则天下安” 的道理,所以感叹 “西北打仗管我们江苏什么事”,现代很多人看到了东部支持中西部发展,却很少人看到了西电东输、南水北调以及人才的孔雀东南飞。中国的发展是动态的循环,无论沿海还是内陆,都为这个时代的发展提供动力。地区错位发展,分工有不同,从国家层面进行调控,让内陆人民生活更好、环境更美、经济更优,致富的路上一个都不落下,这是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是时代脉搏的跳动节奏、也是对汉江的长期看护和救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