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故事魔力
故事为何会有魔力,因为它是整个情感展示的过程。 但顺风顺水的故事只能称之为流水账。本书根据一个个作者的案例详细分析了如何赋予故事魔力。 🌹故事的目的并不是描述外界发生了什么,这听起来似乎与常理相悖。然而,故事真正的内容其实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毕竟受众是通过主人公的视角经历情节的。故事的目的并不是描述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窥探主人公内心的动态。(即麦基说的人物弧线) 🌻故事不是某人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外在矛盾如何倒逼内心的领悟,让人从心底意识到是什么阻碍了矛盾的解决。真正引人入胜的是这种内心的挣扎,而不是空中究竟投了多少枚导弹。主人公内心挣扎后的觉醒,恰好能解答受众潜意识里持续关注的问题 ——“对我来说,这件事意义何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故事,但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你的故事如何才能勾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共情就像是一个静音按钮,屏蔽我们内心对于他人纷乱嘈杂的评判。读者并不关心角色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为什么这样做。 🌴要想创造一个能够改变某人观点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来改变世界观,最终听从并采取你的行动号召。 第一阶段:错误观念第二阶段:事实第三阶段:醒悟第四阶段:转变 明确你的故事受众,千万别想着去取悦所有人。试图取悦所有的人无法取悦任何人。 如果你想激励某人采取行动,一定要让对方有掌控感,感觉能够自己做出抉择。 好了,现在,故事魔力需要的条件浮出了水面:・有一个人(主人公,将经历冲突的人)。・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外在冲突)。・激发了一场内生冲突(误念与事实之间的冲突,也是核心冲突)。・带来一个觉醒时刻(主人公的觉醒时刻,也是你要阐述的故事的要点,让受众感受到你希望他们体会的情感)。・引导主人公解决问题并采取行动(转变)。 写故事前,一定要搞清楚的问题:・到底谁是故事的主人公?・故事中的主人公大致想要得到什么?・在故事发生的当时当地,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满足主人公的渴望?・什么外力会阻碍我的主人公?第一,你要寻找的是可能会阻止故事的主人公实现目标的因素。第二,这个外在的挑战要能迫使主人公采取行动。第三,为了克服这个挑战,主人公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误念。 制造误导(误念)・为了颠覆受众的误念,你的故事需要提出什么要点?・什么样的情感能让你的受众明白? 什么样的外在冲突会让受众的误念与事实产生矛盾?明确外在问题,引发适当的内心冲突,让你的故事生动鲜明。 冲突的两个不同层次。・外在层面:发生的外在事件,主人公必须解决不可避免的困难。・内生层面:由外在事件引发,主人公要解决内生冲突才能化解外在问题,这是误念与事实之间存在的矛盾。这两个层面结合在一起,就能创作出令人动容的故事。 冲突以后,人物就要 “觉醒” 了:一个有效的 “觉醒” 时刻需要具备 4 个要素:・要尽可能在最后一刻发生。・要属于主人公,而非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必须清晰透明,这样受众才能理解情节背后的逻辑链,内心的挣扎。・必须解放思想,主人公从阻碍他们的误念中解脱出来,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确保主人公的 “觉醒” 时刻足够有感染力,能激励受众采取行动,必须满足以下 4 个条件:・时机:“觉醒” 时刻必须在最后一秒出现,早一秒都不行。要恰巧在一切都将无可挽回之际发生。问问自己:主人公有没有处在迫在眉睫的困境之中?在意识到如何解决问题之前,主人公是否真的离失败只有一秒钟?・能动性:主人公必须是扭转局面的那个人。问问自己:主人公是否是主力输出?・透明性:受众需要看到主人公突然改变主意背后的原因。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看到事实的真相,不仅是要知道主人公的观点发生了转变,更需要知道其背后的逻辑。问问自己:主人公的 “觉醒” 时刻是否清晰透明?受众是否理解突然觉醒背后的原因?・思想解放: 这个 “觉醒” 时刻使主人公摆脱了一直以来束缚自己的误念。问问自己:这种觉醒是否让主人公更加忠于自己,变成更加真实的自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你以为故事只是娱乐?其实事关生死存亡!如果有人问,人们是不是都怕麻烦?你的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如果加一句,人们其实也怕事情太容易,你还肯定吗?在你考虑的时间里,先来看一个故事:1947 年,速溶蛋糕粉问世,它的广告宣传语是 “只需加水搅拌即可”。厂商认为自己的速溶蛋糕粉价格便宜,使用起来又简单方便,一定没有家庭主妇会不喜欢,结果却翻车了。原来,因为速溶蛋糕粉太过省力,加水后搅拌一下就能做出的蛋糕,让主妇们不好意思说蛋糕是自己做的。后来厂商去掉了配料中的鸡蛋粉,制作时要亲手打入新鲜的鸡蛋才行。这样,主妇们重新获得了参与感和成就感,厂商也因此走出产品滞销的困境。现在,你应该相信 “人们不但怕麻烦,也怕太容易” 的观点了吧。可为什么一开始的事实你会怀疑,现在却改变了认知,愿意相信了呢?大师级 “故事教练” 丽萨・克龙,在她的新书《故事魔力》中这样解释:“赤裸裸的事实砸过来时,我们就会低头躲开。把这些事实包装成活灵活现的故事,我们就会被吸引过去。” 丽萨・克龙是美国著名写作指导兼演说家,在出版业、电视业工作了多年,也是纽约华纳兄弟电影、洛杉矶威秀电影等知名公司的故事顾问。她在《故事魔力》中通过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进化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 10 个成功案例,总结出 20 个故事要点、26 个故事工具,带我们用全新的故事视角看待世界。丽萨・克龙并不否认故事是情景模拟,具有娱乐性,但同时她也为人们展示了故事是人类的基本生存工具,是事实的美颜滤镜,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现实中的难题。故事是基本的生存工具有一个专门针对男性的著名思想实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老妈和老婆同时掉入河中,到底该先救谁?这无疑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据说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在婚前就带老妈学会游泳,这样在婚后面临妻子的责难时,才可大义凛然地说出令妻子满意的 “救你”!男性婚后在老妈和老婆间做艰难抉择的事件并不鲜见,结婚前让老妈学会游泳的故事,无疑为类似的抉择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让男性在真正遭遇困难时,可以更从容不迫。正如丽萨・克龙在《故事魔力》中所说:“故事是一种情景模拟,允许我们在幻想中亲身体验之前从没经历过的困境,同时我们自身的安全不会受到威胁。” 只需要跟随故事,人们就可以体验某种事物能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并学会 “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学习什么”。是的,说的就是生存!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自己现在是原始人类,然后我们发现了一些红色的果子,早就饿了的我们,看着让人垂涎欲滴的果子,却忍住没有去吃。原来,在想吃果子的瞬间,我们想到了部落的一个同伴,几天前就因为吃了一种不知名的红色果子,没多久就口吐白沫,抽搐而亡。部落同伴的故事,在致命果子面前,救了我们一命,也救了所有人类,让人类能更好地生存,并世代繁衍。即便是现代,我们也从出生开始,就习惯用故事来理解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同时,故事还在时刻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远远早于文字诞生的故事,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甚至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机制,或人类的基本生存工具。丽萨・克龙认为,人类从来都没有 “创造” 故事,只是 “发现” 了故事。除此之外,故事还有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美化作用,值得人们特别关注。故事是事实的美颜滤镜有一个犹太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故事与事实的微妙关系:生活在村庄里的 “事实” 非常不受人们欢迎,因为人们都觉得 “事实” 太过苍白、冰冷,让人害怕。于是可怜的 “事实” 小朋友,只好躲在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里,挨冻受饿。后来 “故事” 发现了可怜的 “事实”,将 “事实” 带回家,给她吃饱了饭,又给她做了一身漂亮的大衣 —— 用 “故事” 编织成的大衣。于是,“事实” 穿着 “故事” 制成的大衣,再次回到村庄,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这个著名的犹太故事告诉我们:当事实穿上故事的外衣,会截然不同!丽萨・克龙在《故事魔力》中,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为我们分析了一个叫 “知识诅咒” 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一旦知道某些事情,就很容易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人也知道,从而很难再从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丽萨・克龙认为,人们对于事实的抵触,更多是因为事实无法融入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中。同时,从生理习性上来说,人类也更愿意坚持熟悉的事物,抵制变化,就像前文提到过的不知名的红色果子,因为人类有天生抵制变化的本能,才避免了中毒,成功走到今天。毫不夸张地讲,人们的观念被挑战时,对大脑而言,与身体上受到致命威胁并无本质区别。因此,用事实去说服人们,便毫无悬念地遭到抵制。而能引发人们共情的故事,因能让人们间接体验到之前没有体验过的感受,更容易改变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就像前面的犹太故事中所讲述的那样,故事可以成为事实的外衣,让人们放下害怕和抵触的情绪。用丽萨・克龙在《故事魔力》中的原话:故事不是事实的对立面,而是将事实赋予人性、让事实平易近人的帮手。就像美颜滤镜可以通过美白、磨皮、红润等效果,让视频博主与直播带货主播们的颜值大大提升,将更多路人转化成粉丝,从而实现流量变现。故事之于事实,也有类似的作用。故事要与情绪形成好 CP 如果有人向你介绍一部电影,说这是一个穷小子与一个富家小姐的爱情故事,你会不会嗤之以鼻,感觉太滥俗?如果介绍的人,直接说出电影的名字是《泰坦尼克号》呢?你很大概率会说这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本质就是穷小子和富家小姐的爱情故事,但因为刚刚热恋的两个人,遇到了轮船撞上冰山沉沦的大灾难,穷小子要在两个 “坏” 选择中做出选择:要么牺牲爱人,自己活下来;要么牺牲自己,拯救爱人。人们生活中要面临的选择,也不乏类似的情况,是选择前程,还是选择爱情?是选择金钱,还是选择道德?《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角,面对生命与爱情的两难,毅然选择了后者,感动了所有的观众。为什么人们会感动?主要在于人们通过故事对穷小子的困境与选择感同身受,也就是产生了共情。现实中面对前程与爱情,选择后者的人,会将穷小子视为知己,选择前者的人,又有没有可能在后来泪流满面,梦想拥有重新选择的权利呢?丽萨・克龙在《故事魔力》中引用认知神经学家劳里・努曼玛发表在某学术期刊上的观点:“讲故事是让人类产生共情的利器。” 情绪是故事的好 CP,因为情绪能让故事更具直击人心的力量,可以驱动故事更高效地传递观点,在我们与故事共情的同时,头脑中的认知也悄然随之改变,就像《泰坦尼克号》,能让我们相信爱情的伟大。当然,虽然 “情绪确实能让观点更容易被接受,但如果我们想成功说服他人相信某种观点,绝不是简单激发某种笼统的情绪就可以,而是要激起人们的某种特定情绪。” 比如以脆弱感为中心的故事,往往更能说服受众。用《故事魔力》中的话说:“无论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不是你自己,如果主人公承认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尽如人意,出了问题,你的受众就会想:‘哇!我也经常犯这种错误。想不到我们如此相像!’” 从而让受众瞬间产生共情。结语除了让人们重新认识故事的强大 “魔力”,丽萨・克龙在《故事魔力》中更为我们清晰阐述了许多故事创作的要点。不要说你不是作家,不是编剧,因此不需要去给别人讲故事。要知道,无论你是销售员,还是管理者,或者只是个想培养出优秀孩子的全职宝妈,会讲故事,都会让你的客户、员工、领导和孩子,更愿意认同你的观点,让生活更美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