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每一个字都散发着文学的力量
节选一段书中原文,大家感受一下。“和每个星期天晚上一样,她独自一人待在她那个简朴的属于贫穷科学家的单间公寓里。她在屋子里来回走动,吃的是中午一样的东西:奶酪、黄油、面包、啤酒。身为素食者,她命中注定只能吃这千篇一律的食物。自从到过那山区医院,一见到肉,就会让她想起她的身体也有可能像头肉牛一样被宰割,被吃掉。当然,人不吃人肉,这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可这种恐惧反而证实了人是有可能被吃掉,被咀嚼,被吞咽,变成粪便的。而米拉达知道,对被吃掉的恐惧只不过是另一种更为普遍、源自于整个生命深处的恐惧造成的结果:对于肉体,对以肉体形式存在的恐惧。” 作者真的非常厉害,哪怕我完全没有经历过这些事,但透过作者的描述,仿佛那种情境也将我包围,那种情感也在我的思绪中流动,人物和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共情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生活的真相早年读昆德拉时,他的书非常流行,似乎人人都在读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时候还习惯译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实际上这本意识流一样的小说并不好读,今日回忆起来,仅仅记得从这本书里第一次知道了 “媚俗” 这个词。也因此对昆德拉有了一个固化的印象,他的小说有着政治隐喻的底色。 《无知》写于 2000 年,以布拉格之春和东欧剧变两个时间节点为背景。相比于其早期小说,虽然苏联时代的痕迹不可回避,但政治反讽已经淡化,更多的是探讨人生与选择的问题。 女主伊莱娜与昆德拉有着类似的流亡经历,流亡地也同在法国。作为流亡者,他们带着故乡的记忆在异国他乡生活,天长日久,故乡已然陌生,而新的家园却无法承载故乡的记忆。1989 年东欧剧变后,伊莱娜在流亡 20 年之后终于回到了她的故乡布拉格,却尴尬的发现不论是故乡还是故乡的朋友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她心目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早已在她离开时渐行渐远。她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并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正在此时,她遇到了约瑟夫。同为流亡者的约瑟夫,回到布拉格只是想履行一个义务,并不想与故乡有过多的纠缠,因为他下意识选择遗忘早年的事情。他忘记了曾经的恋人,也忘记了与之有过一面之缘的伊莱娜。 健忘也许是人回避痛苦的最佳方式,约瑟夫不愿意被一段情感或一段往事所绑定,他的人生也因此轻松许多。而她的前女友则选择了把自己埋葬在一段往事之中,她的人生因为放弃选择而变成可怕的荒漠。 伊莱娜与约瑟夫本质上是一类人,在无力改变的大势面前,他们都选择了逃往异国他乡。相比于继续留在国内的人,他们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故事的结尾,伊莱娜的婚姻和生活被同时发生的两段不该发生的关系彻底地击碎。在自以为是的生活中太久,当丑陋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伊莱娜将何去何从? 小说可以设定各种可能的结局,甚至没有结局,但生活不一样,每一个选择都指向一个未知的结局,如果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至少应该尽力避免最坏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了别人看待怀念的爱情,会让你懂了也爱上时间、活出轻盈你是一位浪漫的人吗?还是,你想了解什么是浪漫的精神生活吗?这本书讲的女小主是一位追求浪漫精神的人,过得迷茫但有所浪漫。见到她在某一处迷茫回看着过往曾拥抱她的情人,是因为当时的情人也对她如此迷恋、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段的当下想拥抱她。她喟叹,为什么拥抱她之后就离开了呢?这个没有答案的答案、一抹淡淡哀伤,但让她也很喜欢、因为这抹对过去的意念、让她变成了一个懂得时间的人,在身后留下一段生活,可以转过头去看着它。- 读读看,是不是也能让你感知一段时间的浪漫。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真的是 “我知道别人知道我知道” 吗?或是想还原 “事实存在” 时的原来模样?哎,别人是别人,我是我;原来的 “事实存在” 也已不复存在…… 终于 “米兰昆德拉” 作品读书挑战的最后一天,“基本” 浏览完了推荐了 5 本书。昆德拉的小说,真的不好读、也不好懂。他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他的小说人物和读者之间有精神的联系还有深刻的探索。在他的小说中也一直有着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这正是他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阐释着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遗忘大回归,回归的是一片故土,还是另一片陌生之地?在《无知》那些聚会中所聊的日常和往事间,他们在试探你是否记得我想让你记住的事,而不感兴趣你发生了什么和你记得什么。这种隔膜感似乎很熟悉,是的,《无知》中那些所说的话题,并不比杨二嫂对《故乡》中的 “我” 说的 “小时候抱过你” 之类的话题更亲切,布拉格与巴黎的距离并不比绍兴到北京的距离更远,二十年的时间也并不比 “我” 离开故乡的时间更长。谋生也好,流亡也罢,曾经的故土有可能更加凋敝,也有可能更加繁华,时间是改变一切的可能性。追求永恒,就没有不确定的未来;没有遗忘,就没有新的记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无知》翻开书之前,因为担心昆德拉的书中有太多隐喻,不好懂。先读了些书评。其中有人评价说,书名和内容几乎没有关系。所以,我是带着这个偏见开始了阅读。 “大回归” 是故事的时代背景,男女主人公流亡国外二十年,在大回归的潮涌下回到祖国。他们看望母亲、哥哥、朋友,然后也再次遇到彼此。他们把记忆和现实,想象和现实做对比,做思考。伊莱娜最终完成了二十年前未完的和祖国的告别。我想约瑟夫也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终究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他人那么地 “无知”。对母亲无知;对丈夫无知;对哥哥无知;对记忆无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