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友情VS爱情

    小说讲述流亡二十年的女主人公重返祖国捷克,归国途中在巴黎机场邂逅旧相识,然而今非昔比,被中断的故事总难再续,回归总难踏实。《无知》以大回归为背景,透过小说中人物失败的生活和生活的失败,昆德拉近乎冷酷地揭示了诸如 “返乡”、“爱情”、“温暖的家庭”、“友情” 等方面所存在的虚假及在现代社会所遭遇的尴尬,显露出了令人可怕的生存底色,从而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另一困境 —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隔膜,进而警示世人关注日益丧失的存在的精神家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你我都是过客!

      我把你当做生命中的亮光,当做我生命中扭转乾坤的契机。可是你却当我是一个投怀送抱的娼妓,当我是是一个随便放荡的女人!是我错了,还是你错了,也许我们都错了,我错在把你当做生命中的唯一,你错在我以为单纯是在你身上寻找性交的快感!过程有多么欢愉刺激,结果就有多么残忍现实!就这样吧,在我们生命的下一个驿站,你还会遇到另一个投怀送抱的女人,但她也许还是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个字都散发着文学的力量

        节选一段书中原文,大家感受一下。“和每个星期天晚上一样,她独自一人待在她那个简朴的属于贫穷科学家的单间公寓里。她在屋子里来回走动,吃的是中午一样的东西:奶酪、黄油、面包、啤酒。身为素食者,她命中注定只能吃这千篇一律的食物。自从到过那山区医院,一见到肉,就会让她想起她的身体也有可能像头肉牛一样被宰割,被吃掉。当然,人不吃人肉,这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可这种恐惧反而证实了人是有可能被吃掉,被咀嚼,被吞咽,变成粪便的。而米拉达知道,对被吃掉的恐惧只不过是另一种更为普遍、源自于整个生命深处的恐惧造成的结果:对于肉体,对以肉体形式存在的恐惧。” 作者真的非常厉害,哪怕我完全没有经历过这些事,但透过作者的描述,仿佛那种情境也将我包围,那种情感也在我的思绪中流动,人物和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共情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回忆是对遗忘进行包装后的仿真

          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回忆,往往多于地方对他的回忆;首先因为记忆能力因人而异,还有因为他们对对方的重要性不一样。      往往年少时,过去生活的历程微不足道,人的怀旧情怀才是最为强烈的。      所有人都在遗忘,也被遗忘着。记忆并不可靠,生活的变故也并不可靠。      如果只是按照心里的记忆去寻找给过你快乐和信仰的地方和人,也不完全重现那些快乐的时刻,自从离开以后,你已不再是你,那个地方也在不断变化,那些快乐也不再是原来的快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活的真相

            早年读昆德拉时,他的书非常流行,似乎人人都在读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时候还习惯译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实际上这本意识流一样的小说并不好读,今日回忆起来,仅仅记得从这本书里第一次知道了 “媚俗” 这个词。也因此对昆德拉有了一个固化的印象,他的小说有着政治隐喻的底色。 《无知》写于 2000 年,以布拉格之春和东欧剧变两个时间节点为背景。相比于其早期小说,虽然苏联时代的痕迹不可回避,但政治反讽已经淡化,更多的是探讨人生与选择的问题。 女主伊莱娜与昆德拉有着类似的流亡经历,流亡地也同在法国。作为流亡者,他们带着故乡的记忆在异国他乡生活,天长日久,故乡已然陌生,而新的家园却无法承载故乡的记忆。1989 年东欧剧变后,伊莱娜在流亡 20 年之后终于回到了她的故乡布拉格,却尴尬的发现不论是故乡还是故乡的朋友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她心目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早已在她离开时渐行渐远。她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并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正在此时,她遇到了约瑟夫。同为流亡者的约瑟夫,回到布拉格只是想履行一个义务,并不想与故乡有过多的纠缠,因为他下意识选择遗忘早年的事情。他忘记了曾经的恋人,也忘记了与之有过一面之缘的伊莱娜。 健忘也许是人回避痛苦的最佳方式,约瑟夫不愿意被一段情感或一段往事所绑定,他的人生也因此轻松许多。而她的前女友则选择了把自己埋葬在一段往事之中,她的人生因为放弃选择而变成可怕的荒漠。 伊莱娜与约瑟夫本质上是一类人,在无力改变的大势面前,他们都选择了逃往异国他乡。相比于继续留在国内的人,他们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故事的结尾,伊莱娜的婚姻和生活被同时发生的两段不该发生的关系彻底地击碎。在自以为是的生活中太久,当丑陋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伊莱娜将何去何从? 小说可以设定各种可能的结局,甚至没有结局,但生活不一样,每一个选择都指向一个未知的结局,如果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至少应该尽力避免最坏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了别人看待怀念的爱情,会让你懂了也爱上时间、活出轻盈

              你是一位浪漫的人吗?还是,你想了解什么是浪漫的精神生活吗?这本书讲的女小主是一位追求浪漫精神的人,过得迷茫但有所浪漫。见到她在某一处迷茫回看着过往曾拥抱她的情人,是因为当时的情人也对她如此迷恋、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段的当下想拥抱她。她喟叹,为什么拥抱她之后就离开了呢?这个没有答案的答案、一抹淡淡哀伤,但让她也很喜欢、因为这抹对过去的意念、让她变成了一个懂得时间的人,在身后留下一段生活,可以转过头去看着它。- 读读看,是不是也能让你感知一段时间的浪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思乡之情的奠基性史诗《奥德赛》产生于古希腊文化的黎明时期:尤利西斯这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冒险家也是最伟大的思乡者。尤利西斯在卡吕普索那儿过的是真正的 dolce vita,也就是安逸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可是,在异乡的安乐生活与充满冒险的回归这两者之间,他选择的是回归。他舍弃对未知(冒险)的激情探索而选择了对已知(回归)的赞颂。较之无限(因为冒险永远都不想结束),他宁要有限(因为回归是与生命之有限性的一种妥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的是 “我知道别人知道我知道” 吗?或是想还原 “事实存在” 时的原来模样?哎,别人是别人,我是我;原来的 “事实存在” 也已不复存在…… 终于 “米兰昆德拉” 作品读书挑战的最后一天,“基本” 浏览完了推荐了 5 本书。昆德拉的小说,真的不好读、也不好懂。他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他的小说人物和读者之间有精神的联系还有深刻的探索。在他的小说中也一直有着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这正是他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阐释着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已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上帝需不需要智慧?答案是,也许不需要。因为上帝全知全能。要知道,智慧是干什么用呢?它的本质,不就是帮我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吗?不就是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总结出知识,让我们应对还没有发生的未来吗?显然,从这个角度看,假如什么都知道,没有未知,那么,你就不需要这座桥,就不需要有智慧。换句话说,过去我们都觉得,真正让人类了不起的,是我们掌握的那些知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其实也是一个被无知定义的物种。很多被我们视为缺陷的东西,它们也许也很宝贵。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性与欲望在时空中是相通的,只是画面不同而已

                        以前看这类小说都会像看故事一样,就看看里面的情节,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都是看到一种上世纪欧洲大流亡者的生活,可越往下读,看到更多的是人性和欲望,体现的淋漓尽致,文字朴实却令人深陷其中,仿佛看到一个现在的社会,人性与欲望在时空中是相通,只是画面不同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遗忘

                          大回归,回归的是一片故土,还是另一片陌生之地?在《无知》那些聚会中所聊的日常和往事间,他们在试探你是否记得我想让你记住的事,而不感兴趣你发生了什么和你记得什么。这种隔膜感似乎很熟悉,是的,《无知》中那些所说的话题,并不比杨二嫂对《故乡》中的 “我” 说的 “小时候抱过你” 之类的话题更亲切,布拉格与巴黎的距离并不比绍兴到北京的距离更远,二十年的时间也并不比 “我” 离开故乡的时间更长。谋生也好,流亡也罢,曾经的故土有可能更加凋敝,也有可能更加繁华,时间是改变一切的可能性。追求永恒,就没有不确定的未来;没有遗忘,就没有新的记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个人不是很喜欢,只是因为推荐,所以就看了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被压抑的人性,终究还是会放飞出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知

                                22044 生活;过去,未来;自己,他人;速死,永生;记忆,孤独,爱,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回归家乡的感觉,还是非常的感慨万千,这件事我觉得都不敢想象

                                  在其他城市漂泊着的感觉和回乡的感觉,其实都是有一种累并快乐着的味道,因为生活真的像是一个围城,体现的是我们人性当中最真实的一面。故乡的羁绊总是在的,因为对个人来说确实没有什么所谓神秘的东西是藏着掖着的,万年不变的这样展现在个人面前,所以解决办法就是多回去看一看。这不禁让我想起苏烈的一句话:回不去的叫故乡。他说的,应该就是深根在记忆里的故乡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能承受也要承受

                                    人生就像是驶入大海的小船,如果不幸被海浪掀翻,迁怒于海或小船,都没用,只好自救以等待生机,不管有没有生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知》

                                      翻开书之前,因为担心昆德拉的书中有太多隐喻,不好懂。先读了些书评。其中有人评价说,书名和内容几乎没有关系。所以,我是带着这个偏见开始了阅读。 “大回归” 是故事的时代背景,男女主人公流亡国外二十年,在大回归的潮涌下回到祖国。他们看望母亲、哥哥、朋友,然后也再次遇到彼此。他们把记忆和现实,想象和现实做对比,做思考。伊莱娜最终完成了二十年前未完的和祖国的告别。我想约瑟夫也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终究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他人那么地 “无知”。对母亲无知;对丈夫无知;对哥哥无知;对记忆无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孤独 无知

                                        每一个人在这世上都是踽踽独行。无论是一辈子固守一个地方,还是一生四处奔波,仔细想想,其他人都只能陪你走过一段路,一段时光。这本简短的小说里反复提到孤独与回归。两个离乡多年的人再次回归祖国,陌生、疏离、孤独是他们的主旋律。这就像年轻一代的我们,骨子里大概会有回归的意识,但对现实意义的回归内心却抱有大大的迟疑!因为从青葱少年就离开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对我们进行了重塑!我在说什么我也不知道,就是一点点启发:每个人都在这热闹繁华的世界孤独的行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尤利西斯的回归

                                          本书 keywords:小说的艺术,作者的叙事插入,叙事的小说。大回归、尤利西斯(奥德赛)、流亡之梦、怀旧欠缺症 1、惊喜:米拉达的最后身份出现,昆德拉叙事手法的一贯风格。2、《无知》里尤利西斯的回归,意义与虚无的讨论。正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俄狄浦斯是否有罪责(责任)的讨论、斯大林之子粪便的轻与重!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