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利用认知失调
我们的记忆经常会出错,记错过去某件事的某个细节,或者把别人说的话记成了自己说的话。记忆是个人的、主观的,它和感受一样,很容易带着偏见,或者受到影响。两个人经历了同一件事情,但记忆可能大不相同。所以,记忆其实是对事件的编码重组,而这个重组的过程是高度不准确的。最近几年,打情怀牌的怀旧营销特别流行,近期的电影《灌篮高手》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代表。要成为 “青春的回忆”,品牌只要挖掘一些 “点”,我们的大脑就能自己把它连成 “线”。比如,某个品牌发布了一个怀旧风格的广告,添加一些目标消费者童年常见的元素,比如小学课本里的某个常见的卡通人物,或者某款老汽水、某个旧玩具等等,这些元素就会让我们想起愉快的童年时光,心里翻涌起某种情怀。哪怕提到童年时代,我根本不会第一时间想起这个品牌,我小时候也没多喜欢它的产品,这个广告一推出来,我就很有可能会把这个品牌嫁接到自己童年的回忆中,给它蒙上一层美好的怀旧滤镜。如果这个广告再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营销一波,我就更可能觉得它也曾经是我美好青春的一部分了。我们的记忆就是一张被大脑无意识地不断 PS 的照片。坦白说,记忆之所以这么容易出错,是因为大脑并没有那么在乎准确与否。人脑这个器官本质上很务实,对于回忆来说,准确与否可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们只需要对过去有 “足够好” 的印象,这样我们就能驱动自己继续前进。所以我们经常会美化过去的一些事件,选择性忘记某些不愉快的细节。我们的大脑有合理化一切的本能,因为我们的大脑追求一种一致性,与之相反的就是认知失调。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叫《Blindsight》,直译过来是 “盲视”,其实这个原名更贴合这本书的内容,也更有意思。“盲视” 指的是有一类人,他们大脑的初级视皮质受到了损伤,失去了视力,他们声称自己看不到任何东西,但是却能顺利地穿过满是障碍物的房间。也就是说,从视网膜到初级视皮质这条通路不是唯一的,人的大脑中还有一些别的区域能处理眼睛收到的视觉信息,但是这条通路产生不了意识。所以这些盲视患者能感觉到一些物体,但是却意识不到自己处理了视觉信息,也产生不了视觉。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盲视患者身上,其实人们往往都意识不到大脑接收的信息。就比如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偶尔听到一首歌,觉得特别耳熟,但就是想不起来自己在哪听过。我们可能确实曾经听到过这首歌,只是当时没有注意到,但这首歌的旋律被我们的大脑接收了。我们在消费时也会有 “盲视” 的时刻。多数人都自认为是理性的消费者,不会轻易地被营销所影响。但事实上,很多广告和营销是潜移默化的,它们利用了我们大脑的弱点,在不知不觉中就促使我们做出了消费行为。听完这本书,我们就能知道,我们的消费选择,是怎么被商业世界塑造出来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被操控的上瘾几百页阅读下来,已经获得了看到无形东西的能力 —— 盲视;不仅了解了心理上的潜在怪癖,知道了大脑遇到品牌时会发生的活动,还认识了人类心理学的一些重大悖论:痛苦和快乐、逻辑和情感、感知和现实,以及陌生又熟悉的致命吸引。现在已经通晓了消费主义中的神经科学,包括记忆、决策、同理心、沟通、故事讲述、潜意识传递、注意力和体验等。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把本书推荐给其他消费者,甚至是营销人员,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营销带来的心理影响。希望自己是一位掌控全局的飞行员,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消费世界航行!随心而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