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2.0面对强盗的自省
郭建龙老师的作品我是 2017 年先看的 “财政密码” 观点很认同,之后追看了所有作品,终于从过去的五星好评到现在的 2 星差评,应该是我的学习进步和祛魅,郭老师很多游记属于细心的网络资料的梳理,对于入门者是个不错的开门之作,但我对欧美文宣的怀疑始于对我国棉花产地的指控,因为我太多的朋友亲属亲眼所见,三股势力的颠覆下的严格管控确实严格和不近人情,但如果说 “种族灭绝” 那根本就是不了解中华文化,非蠢即坏的别有用心,再经过近年不断的情况演变,让我明白何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本书郭老师详细汇总和串联了中国近三百年对外贸易,痛心疾首的感叹中国因为 “闭国锁国” 致使 “失去三百年” 的落后,这些资料和事实几十年来对于国人都是耳熟能详,但正因如此中国的基本国策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再三强调 “改革开放” 这个基本点,但众多老师们视而不见,本质上是要撬动另一个基本点,梳理一下我个人的感慨:根据书中的描写从葡萄牙(1670,1726,1753)到大英的马戛尔尼(1793),舰队来到中华帝国,从舰船上卸下舰炮,放下武器,抬着高科技重礼彬彬有礼的求见中国皇帝,是中国皇帝的傲慢和偏见,让中国失去了大好机会,可对比一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去美洲,英国人去印度,真的那么礼貌吗?为什么就对我们中华帝国礼貌呢?为什么 大英忍耐 了 47 年就不礼貌了呢?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排挤荷兰、丹麦等公司在印度的势力,垄断孟加拉、比哈尔、奥理萨等地出产的鸦片,甚至用贷款的方式引诱部分印度农民种植罂粟,将罂粟的提纯制成品鸦片调制得更适合中国吸食者的口味。乾隆三十二年(1767)输入中国的鸦片突破 1000 箱;嘉庆五年(1800)突破 3000 箱。19 世纪初,在孟加拉生产每箱鸦片的成本仅为其在中国广州售价的 1/12。后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多次派出武装商船,满载鸦片烟土开进中国黄浦,公开交易。本书详细叙述了英美对华的鸦片贸易,但不是痛斥英美的毒品贩卖,而是深刻检讨自己官员的腐败勾结,把之后的贸易逆差归罪于中国的生产力低下?中央政府控制力的弱化才是根源,想想当年厦门的 “红楼”,看看美国 CIA 操纵下从阿富汗的海洛因到现在墨西哥的芬太尼。郭老师 NB 的是详细务实的列明大量的史料,可如何解读就自由发挥了,欧洲连年的生死厮杀才促进了武器的进步和机械制造(只有火器才能对抗骑兵),而中国因为是太平盛世才刀枪入库,当世界上无人机都满载炸药轰炸的时候,中国万台无人机在表演 “烟花” 庆典。从 19 世纪 30 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平均工业关税率约为 35%~50%,当时的美国和英国从来没有 “自由贸易”,美国都是世界上保护主义最盛行的国家。但当美国工业品需要输出时,开始鼓吹 “贸易自由化 “,以世贸组织的关税规则为例,它字面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允许它们使用更高的关税。然而,发展中国家从执行这一规则中获得的利益很有限,因为富国往往利用金融权力阻止发展中国家充分使用其关税配额。富国把贸易自由化作为它们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支持的一个关键条件,包括它们给予的双边 “外援” 和通过它们控制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金融机构所发放的贷款。如果没有懂王开启贸易战的启迪,国人还在自我检讨和反思 “闭关锁国 “,现在看美国和欧洲对中国电动车的高关税,郭老师是应该给欧美上 “自由贸易” 的课,还是让我们继续反省?在 “阿克萨洪水” 周年之际,某些人不是去谴责 Israel 对妇幼的 “种族灭绝”,而是要求巴勒斯坦人民反省,“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为何要反抗,应该心甘情愿的被殖民,我看郭老师的头脑系统应该重装了。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17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日一书:《失去的三百年》。历史和人一样,也有顺境和逆境,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顺境中保持谦虚,在逆境中不放弃希望。郭建龙老师的《失去的三百年》这本书,将 1516 年到 1840 年前后三百年的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坐标之上,讲述了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在开放方面的尝试,用翔实的资料和数据解释了为何清朝最终会走向全面封闭。全书分为三部分:一、1516-1644 百年试探明朝是在击溃元朝统。治的基础上建立的,这决定了他们必须反对蒙古统治者的所有特征,不管好坏。因此奠定了以排外和稳定为基石的统。治模式。这也为后续他们面对新事物时的反应定下基调。但这段时期他们依旧保留了一定的好奇心 —— 尤其是面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的时候。曾经,从皇帝到大臣都热衷于学习自然科学,甚至出现了 “第二次大翻译运动”,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编译校刻了多种科学书籍。中国似乎已准备好打开视野,与先进接轨。但此时明朝的财政和秩序已无力维系,因此还是无可阻挡地走向了覆亡。二、1644-1735 在希望与失望中跌宕的百年清朝初期雄心万丈,对新事物的态度也很开放。尤其是康熙皇帝,堪称最善于利用和学习西方科学的君王,从天文学、数学到测量学等,涉猎广泛。但当时先进的西方科学却并没有在社会上形成气候,因为利用和学习这些知识技术的只有皇帝本人。由于清廷政。权的特点,臣子没有自主性和决策权,对新事物毫无兴趣也不想学习。三、1735-1840 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到了乾隆时期,统。治者的管理手段愈发集。权,任何新事物都被认为有潜在危险,而官员面对皇帝也尽量只汇报他爱听的,于是皇帝日益自我陶醉在伟大体系中无法自拔,下达的政令自然也愈发不合时宜。在清朝固步自封的同时,西方科学却一直在飞速发展。敌强我弱逐渐成为定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曾充满希望,但明清皇帝花了三百年将大门关上明清的闭关锁国并不是硬性地将所有的贸易断掉,而是在保留了部分对外贸易的名义下,以维护稳定的名义出台各种互相抵触的政策,在官僚执行过程中,让对外贸易变得困难重重,直至无法顺利地进行,从事实上将国门关闭。明清闭关锁国也不是被迫的,而是一个制度性的自主选择。由于集权式制度对开放性的天然恐惧,皇帝更倾向于禁止百姓接触海外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利用制度和舆论的力量,将百姓闭锁在信息大坝之内,最终产生对世界的厌恶和轻视。我们也可以看到,晚明时期的开放已经 “制造” 了一批开眼向洋的人,即便到了清朝,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广州一带依然有人是知道海外世界的,但整个社会的舆论场已经故意去排斥他们、不去了解海外世界了。我们可以说,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但中国的皇帝却花了三百年将大门重新关上。只是他们不知道,随着大门的关闭与新技术的断绝,政权最终也必将在外部的冲击下倒塌。从这个角度说,鸦片只是一个契机,它的非正义性给了清朝的溃退一个借口,即便没有鸦片,这个封闭的政权也必将在其他的契机下轰然崩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皇帝的真需求闭关锁国,不是硬性切断对外的一切,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长期持续的静止状态,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对新事物的恐惧和厌恶。这本书里,郭建龙老师说明清时期从未切断过对外贸易,只是皇帝出于集权需要,不停出台各种相互抵触的政策,善于迎合的官僚在执行中,又层层加码,最后形成事实上的国门关闭。在这三百年间,我也看到了不同皇帝面对相似处境时不同的选择,他们有的好奇,有的封闭,有的怯懦,但终究没有人挣脱集权这个制度框架。或许,他们根本就没人想挣脱,权力是那么诱人。可我又实在不明白,权力到底哪里诱人,是人性中控制欲的部分吗?但不管我是否明白,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确实有无数人都在寻求权力,或大或小,只要有。不经意间,我好像窥见了一点人性中的真需求。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贸易本身就建立在人类的贪婪欲望之上。我突然有点疑问,是这样吗?那种东西叫欲望吗?如果没有真需求,贸易怕是也建立不起来。归根结底,还是人们真的有需求。从真需求这个角度来看,对外贸易并不是明清时期皇帝们的真需求,终究一切都要为他们心中的稳定让路,而在那样的集权下,只有皇帝的需求才是真需求,即使有人看到了世界的变化,也都自动变成了哑巴,没有一个人敢做那个张口戳破皇帝新衣谎言的孩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封建王朝没落在清朝的封建统治下,皇帝的心中总是充满了不安与猜疑。这种不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对外界的深深恐惧。当一个英国人的小小冲动,竟能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官僚体系的动荡,皇帝的心中不禁泛起一丝不快。他高高在上地惩罚了那些官僚,却也暗自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个机会,给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外国人一个教训。像这样的思路闭关锁国,这个政策并非是无奈之举,而是清朝统治者的一种主动选择。他们害怕开放带来的变化,害怕新思想、新知识的涌入会动摇他们的统治基础。因此,他们选择了一种看似温和,实则残酷的方式来控制百姓,那就是通过出台各种互相矛盾的政策,让对外贸易变得举步维艰,直至彻底停滞。这种政策的实施,无疑是对民众的一种精神上的禁锢,是对整个国家发展的极大阻碍。在清朝之前,中国曾经有过一段开放的时期,尤其是在晚明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放眼世界,探索新知。然而,到了清朝,这种开放的风气被刻意压制,东南沿海的广州一带虽然还有人了解海外世界,但整个社会的舆论却故意排斥他们,不去了解海外的世界。这种闭塞的态度,使得中国错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逐渐落后于时代。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本应是中国焕发新生的契机,但清朝的皇帝却用了三百年的时间,将这扇大门重新关上。他们或许未曾意识到,随着大门的关闭,新技术的断绝,他们的政权也必将在外部的冲击下崩溃。鸦片战争的爆发,不过是这个封闭政权溃败的一个导火索。即使没有鸦片,这个封闭、僵化的政权也必将在其他契机下轰然崩塌。清朝的封建制度,是一种对民众的极大压迫。它不仅限制了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还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清朝的统治者们,他们或许在短暂的时间内维护了自己的权力,但却以牺牲整个民族的未来为代价。这种短视和自私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也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对清朝的封建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它不仅剥夺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还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制度的存在,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极大阻碍,是对人民福祉的极大破坏。我们应该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封建制度,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人民真正享有自由和权利,让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1.0臭不可闻的伪史 成果整本书就是放臭屁。预设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就是最大的荒谬,歪屁股,资本傀儡。把华夏文明的外溢,歪曲为引入西方野蛮海盗的 “文明”,实乃西方资本主义持续三四百年的颠倒黑白,倒反天罡,文化霸权的宗教式洗脑套路。大明鲸落之前,西方世界只有蛮荒落后、零散血腥的宗教社会,在科技和文化上毫无贡献。洋人剽窃的《坤舆万国全图》就是西方中心主义观点最明显的一个大漏洞,还有无数伪造的文物、名人和遗迹。如今中华文明从满犹资本祸害了三百多年的谷底,经过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无数先烈和前辈,数代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反抗,艰苦卓绝的奋斗,重新站到世界文明的巅峰,西方中心主义的所谓 “先进文明” 不攻自破、土崩瓦解,撕下其伪装,露出其野蛮海盗的本质。随着中华文明复兴,重回巅峰,漏洞百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伪史都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持有西伪立场的 “文人” 都将被唾弃,在阴暗的角落发臭,不管是甘作洋奴的蛆形生物,还是自断脊梁的蠢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三百年真的是“失去的”吗?作者用明清两代人对于迥然于前的文明所采取的态度表达了:如果读史者只知道指摘苛责古人,那就是没读明白。如果不能带着记忆穿越回过去,这种责难毫无意义。在历史节点处 “做选择” 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首先我们不知道全部选项都是什么,也不知道选择当下的这条路会通往何方,更不可能知道如果选了其他路会怎样。自 1500 年之后,全球化使得 “繁荣” 这个词具象化的逐渐下沉式地展现在每个人面前。五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 “全球化” 却遭到质疑甚至抵制。深度了解历史(自己的和别人的)是为了更高效地合作?还是更封闭地隔离?民族主义份子是否准备好了生活在已经被遗忘的匮乏时代,而不是他们幻想的伊甸园茧房中?当骰子真的飞出了赌徒的手,具体点数并不以美好愿望为标准的如期落下。可读性方面不如作者前著《汴京之围》,当然本书与谌旭彬所著《大变局》在阐述角度与出版时间上撞车也是个失误。如果本书早出版一年,的确算是经典。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步步跌落的300年《一步步跌落的三百年》🌟这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300 年。第 100 年明朝末年从海禁到对外开放,大翻译时代,上下拥抱科学。第 200 年清朝初年康熙,防范郑成功,仅自己在学习、运用西方科学。雍正,关注西部边疆,保守且无暇他顾。第 300 年,乾隆,十全老人的自我陶醉,自认为天朝,无需外方来物。曾经与西学的无比接近,从对西学的重用、到搁置,乃至最终的彻底封闭。不仅对外封闭,对内部也是封闭的。这个东方大国,一步一步按照它自有的集权惯性,生生抛弃了与世界共同进步的机会。300 年后,世界已天翻地覆。愿:不再重蹈,不再失去。💦从大航海时代到海通的三百年时间里,中国曾经带着希望迎接西学的到来。在第一个百年里,它充满了好奇和试探,并接纳了更加先进的知识;在第二个百年里,随着明清的改朝换代,西学知识在颠簸中继续传播,直到被一个聪明的皇帝利用,但最终在另一个保守的皇帝手中落下了帷幕;到第三个百年,中国已经没有了西学知识,只有自大,但即便这样,知道西方、了解西方的中国人并不少,只是制度将他们的消息全部过滤,留给皇帝的,只有他心目中那个万年永驻的中央体制。当西方人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最终铺向世界的时候,中国却拐了个巨大的弯,最终彻底浪费了这三百年的机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历史没有如果说起 1840 年之前的中国,当前人们的普遍认知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社会,没有人对外界有所了解,也没有人生活在海外,整个国家都处于极端的信息匮乏之中。实际上,明朝末年曾经出现过一段较为开放的时期,一大批高官显贵愿意睁开眼睛看世界。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并得到重视,西方科学从发现到引入中国的时间差往往只有几年到十几年,在只能依靠航海沟通的时代里,这样的时间差已经是奇迹。让人叹息的是,在西方科学突飞猛进的年代,取代了明朝的清朝政府却一步步走向了封闭,即使出了康熙这样一个对西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和一定造诣的帝王,但是满清统治者对待西方科学的态度反而不如明朝,最终自雍正王朝开始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境地,导致了中西方在差距在近代一步步拉大,最终在 1840 年开启了中华民族屈辱的一百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直以来,近代中国没落的原因一直被解释为闭关锁国,然而作者认为这只是表象,真正的答案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此他重整材料,抽丝剥茧,带领读者探寻近代中国衰落的真相。我们像脚踏时空之翼的穿越者,在作者的引领下,重新在三百多年间的中华大地上来回穿行, 纵横天下横亘古今,了解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东西方交流的各个历史事件。 我们看到一次次的机会摆在面前,持续不断的贸易交流从未间断,各种科学图书被引入中国,各类科学仪器也传入国内,红夷大炮、滑膛枪也进入中国军队,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一代代传教士甚至已经对中国皇帝产生了影响、徐光启、李之藻们也一直努力推动着西学的传播…… 然而到了最后,大门终于还是关上了。后来的事情我们都已熟知,关闭的大门被巨炮轰开,最屈辱的历史来临。 西学东渐从未停止,但是从来没有进入到中国主流系统之中。或者因为早期的西方科学并不成熟,在掌权者看来只是些雕虫小技,不足以对社会产带来明显的好处。例如火枪虽然先进,但是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压倒性的优势。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向来缺少向外界学习的动力,皇帝和他的下属们对内部政治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外探索。如果明朝没有那么早的亡国,如果清朝很早就被西方舰队击垮,可能中国早就开始虚心吸收西方的科学。然而巨人在轰然倒地之前的最后一刻仍旧以为自己是巨人,直到完全崩塌,所以很难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正如作者所说,改革开放从来一直都有,然而最终总是走向闭塞,这其中总是有结构性的原因。至于是否真的是这个原因,只有请读者自行判断。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有相似的节奏,在国家强盛之时,直面历史反思过去是很有必要的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这本书确实引人深思,它以宏观的视角和详尽的史料,重新探究了明末到晚清三百多年间中国的开放与封闭历程。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读后感:历史的曲折与反思作者郭建龙以独特的笔触,将这段历史分为三个部分:试探的百年、跌宕的百年和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中国曾有过生机勃勃的希望,但随着清朝的建立,开放逐渐转变为封闭。特别是到了 18 世纪中后期,当西方世界经历工业革命并迅速崛起时,中国却选择了关闭大门,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国家的屈辱史。开放的机遇与错失书中详细描述了这段时期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各种机会,如科学图书和仪器的传入、传教士的影响以及中国士人对西学的推动。然而,这些机遇并未被充分利用,反而因为各种原因被忽视或拒绝。这不禁让人思考,如果当时的中国能够更加开放地接纳外来文化和技术,历史是否会有所不同?封闭的原因与教训作者认为,闭关锁国只是表象,真正的封闭源于中国自身缺乏向外界学习的动力和内部政治的复杂性。这种封闭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思想和制度层面。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个民族要想发展进步,就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优点。现实的启示与思考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下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相反,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开放成果,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发展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不能简单地用 “闭关锁国” 来概括中国近代的衰落,也不能盲目地崇拜西方的文明和技术。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总之,《失去的三百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对当下和未来的中国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