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每日一书:《旅行之木》。我们每一个人肯定都跟那棵云杉树一样,在各自的一生中日复一日地旅行着。而且在我看来,我们人类也在更为宏大的时光洪流中永不停歇地旅行着。人的心境也真是够滑稽的了。因为它会无可救药地被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所左右,却也能在风的感触与初夏气息的撩拨下心花怒放。人心是那么深奥,却也浅薄得不可思议。人之所以能活下去,也一定有这份浅薄的功劳吧。我欣喜万分,仿佛升上了天堂一般。激动的心情让我无法慢慢走路,竟在大学校园里狂奔起来。校园位于一片高地。在遥远的彼方,环抱冰川的阿拉斯加山脉连绵起伏,清晰可见。我只觉得那山峦正在呼唤我。当时恰好跟现在一样,是柔软的初夏微风到来的季节。觉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个永恒的主题,永远都找不到绝对正确的答案。然而,每个人都在人生中探寻着对自己来说更美好的生活。抛弃方便舒适的生活,扎根于原野的人们,面临着种种问题。我连忙把相机装进登山包,悄悄地爬出帐篷,沿着苔原匍匐前进,直到能清楚看到驯鹿的位置。当时应该快到午夜零点了,但北极圈已然进入了白夜的季节,不会沉没的夕阳照耀着雪原。我明明穿了好几层羽绒服,却还是能感觉到刺骨的寒气。屋里的窗户敞开着,大片繁盛的野草鲜绿得刺眼,在风中起起伏伏。明明出了这么大的事,另一个我却在为窗外的风景心醉。我心想,在漫长的岁月过后,我总有一天会想起这片繁盛的夏草。也不知为何,我在那一刻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T 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作为一名野外生物学家(Field biologist),比尔的专业水平有目共睹,无人能出其右。在阿拉斯加的野生动物调查工作中,他也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而且他在西顿的陪伴下度过了童年,对远北的自然抱有无限的向往。在重压之下,高层打从一开始就对战车计划亮了绿灯。据说当时还有一条潜规则,对该计划发表否定言论的学者会直接丢掉饭碗。可见高层通过大学对学者们施加了多大的压力。一连好几天都只能看到大海,让我渐渐觉得自己长久以来居住的陆地仿佛只是不稳定的暂居地,而大海才是地球的实体。大海给了我无限的想象力,同时悄悄地告诉我,人的一辈子是多么短暂。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的阿拉斯加最近连续阅读了《走出非洲》、《文明之旅》与这本《旅行之木》,旅行界里大咖段位的书籍,真是越看越上头,被书中生活与旅游的多样性彻底折服了。"追逐座头鲸"、"蹲守驯鹿的春季大迁徙"、"抓捕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找寻匍匐在岩石阴影处的勿忘我"…… 这本书就像魔术师抖开他的包袱,各种惊喜,仅仅透过文字就能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不免心往神驰。庆幸的是,对于暂时还未实现财富自由的我来说,这些书无疑是一次奢侈的心灵之旅。它们本身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给我现如今平平淡淡的生活注入了力量与勇气。通过这几本书,让我明白了一点,不要只去网红景点走马观花,要多去街头的小店坐坐,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希望以后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量身定制行程,从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变成主动的寻觅,尽量 "升华" 旅行体验。如有机会再次选择专业,我一定会选 "植物学家" 或 "摄影家",秉承着一种自然哲学观,天天泡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想想就挺美的。人生本是一场宏大的旅程,只要愿意拓宽自己生命的维度,世界就不再是干巴巴的知识。而旅行便给予了我们一个探索与发掘自我的完美机会。"人生因为太复杂,需要有一个支撑点,有一个安静的所在,不管支撑点在哪儿,都是有一个理由的。" 我想我的 "支撑点" 是过好当下,尽最大的努力奔赴属于自己的 "诗与远方"。"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要种下我的苹果。" 阿拉斯加,等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此生未到过的地方,不知此生可否到达?儿时看到的风景,可能会长长久久地留在心中。我总觉得,当他们有朝一日长大成人,站在种种人生路上的十字路口时,能帮到他们的一定不是他人的只言片语,反倒是曾几何时见到的风景会激励他们,为他们注入勇气。人生遍地是际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无数人擦肩而过,却永远都不会邂逅。这种本源的悲伤,其实和 "人与人邂逅的无限神奇" 是一回事。寒冷更能温暖人心。距离反而能让我们走得更近。我们并不是活在用日历和时钟的指针篆刻的时间里,而是活在某种更模糊、更脆弱的时间里,活在各自的生命时间里。自然也好,人的生活也罢,我们寻寻觅觅的都是能照出自己模样的镜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来自另一种时空的风景这是星野道夫的一本随笔集,关于旅行的故事和一切 —— 朋友、记忆、邂逅、自然、时空…… 旅行是什么?关乎什么?有怎样的意义?道夫叙述总能带我去往那个平行的世界,就像道夫说的那样,我感受到了另一种时空的风景。在阅读中,我有片刻品尝到安静和喜乐,仿佛脱离了自己现实的琐碎。然后听到道夫哲人般的感慨,直击内心。道夫的好文字,来自于他生活的那个平行时空苦寒之地,来自他对他人、自然和世界的温情,像孩子的眼睛看出去的那样纯粹美好,一种 “告别了某种人生” 的人所特有的温柔。让我不舍掩卷。摘录一些:如果无数的星斗都在绽放各自的光年,那么仰望夜空的繁星,就等于是在刹那间凝望那无限遥远的宇宙历史。儿时看到的风景,可能会长长久久地留在心中。我总觉得,当他们有朝一日长大成人,站在种种人生路上的十字路口时,能帮到他们的一定不是他人的只言片语,反倒是曾几何时见到的风景会激励他们,为他们注入勇气。人生遍地是际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无数人擦肩而过,却永远都不会邂逅。这种本源的悲伤,其实和 “人与人邂逅的无限神奇” 是一回事。寒冷更能温暖人心。距离反而能让我们走得更近。我们并不是活在用日历和时钟的指针篆刻的时间里,而是活在某种更模糊、更脆弱的时间里,活在各自的生命时间里。自然也好,人的生活也罢,我们寻寻觅觅的都是能照出自己模样的镜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云杉的旅途坐皮筏游览冰川湾,听到了冰河的嘎吱作响。我与爱斯基摩人划着爱斯基摩皮筏,在北冰洋追逐过北太平洋露脊鲸。我为驯鹿的季节性迁徙而倾倒,年复一年追踪它们的足迹。我们曾对人类的进步史坚信不疑。而此时此刻,我们逐渐察觉到 “进步” 所包含的阴影,呆若木鸡,驻足不前。儿时看到的风景,可能会长长久久地留在心中。我总觉得,当他们有朝一日长大成人,站在种种人生路上的十字路口时,能帮到他们的一定不是他人的只言片语,反倒是曾几何时见到的风景会激励他们,为他们注入勇气。政治与社会都在迅速变化,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唯有个人的梦想与人类的文化能顽强地保留下去。所谓人生,所谓邂逅,说到底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却是旅行将它们的本质清清楚楚地摆在了我的眼前。每个人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这么过日子的。只是大家都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早早地抛弃了这股洪流,想方设法要上岸。旅行之木:一棵顺流而下,历经漫长的旅程来到大海,又乘着海流一路航行,最后在某一天抵达了远北海岸的云杉树。它的树枝不见了,树皮也掉光了,身形笔挺、直冲云天的模样已成过往。但这棵树成了风景中的一处 “地标”,也许它不光是一只斑鸫的落脚地,还是北极狐留下气味标记领地的好所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转移,都是人生思考的肇始点。抽身于熟悉的场域前往陌生之境,触角被打开,延伸到尽可能远的地方。没有人会拒绝新奇带来的那种充沛感受,那是对一个人的扩充,对生命的滋养,是叠加,是丰盈。 如果不是跟随作者的文字或者镜头,此生是不会到达阿拉斯加这样的极寒之地,是不会遇到苔原上驯鹿的迁徙,是不会遇到随海流旅行了千里后扎根在海角的鱼鳞云杉,是不会遇到海面上强劲跃起的座头鲸,是不会遇到图腾柱上刻画着的永恒的讲述和土著族群的记忆…… 这样的神奇,就发生在一个温暖的初春假期午后,我在舒服的房间,在一杯子香茗之中,一曲音乐之中,奔赴白色的北极圈,去感受那里的风、极光和匍匐在岩石下的顽强生长的勿忘我。 你的目之所及之处就是你人生坐标的标注。时间的力量把年轻澎湃仰视的宏大,蜕变为俯视的花花草草,都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可方向不再相同。生活本来就是有太多方向、无数活法,各自出发,而后各自抵达。 拥挤在吵闹的现实世界里,除了过剩,还是过剩,人生被塞满的难以喘息、负累重重,耳边是消散不掉的喧嚣噪音,近在咫尺,却辨不清来路,或来自外在关心,或来自内在意义探寻,一窝蜂涌进来。 置身在远离生命的高山、冰川、沙漠之境,外界的一切都退隐而去,化作背景,和你对峙、和你的生命对峙,它不关心你的未来和过去,就像你不了解它的未来和过去一样。对每一个路过伫足的旅人,一视同仁。 静,死一般的寂然。然后你听到了声音,从心里发出的声音,那幽深遥远的声音渐渐清晰,越来越大,你听见了永恒,一切,便化作了永恒。不必再关心文明的进程,就连生命也变得抽象,它已经置身在星空亿万年闪烁的光芒中,潜藏在时间洪流的无声无息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过南美明明是个真的很遥远的世界,我却这么快来到了这里,这一点让我有些难以接受。身体和情绪都还没来得及跟过来呢。问题也许就出在 “旅行的速度感” 上吧。第一次透过窗口俯视南美大陆的确带来了兴奋,可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心里竟产生了一抹不安。“世界” 原本是一个能无限延伸的抽象词语,我却能用现实的感觉去把握它了,这就是不安的来由,地球、人类这种宏大的概念仿佛都变得 “有限” 了,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有些落寞。眼看着 21 世纪就快到了,说这种话怕是会被人数落 “你在胡思乱想些什么啊”,可我就是无法彻底抹去这种情绪。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